第335章 二十萬人的城市規劃

  除夕時節,華夏國雖然放假了,但是各行各業都在加班加點的忙碌著。

  戰爭讓物資變得匱乏,要利用現在這段比較安逸的時間加緊生產。

  鼎內空間十二月初完成了大遷徙。

  遷入十二萬人以後,鼎內空間已經超過二十萬人。

  住房方面比較緊缺,今年是第一年。

  有七八萬民眾暫時還住在泥木結構的簡易房裡。

  不過鼎內空間冬季並不算寒冷,還有火炕加持,生活上不算什麼問題。

  人口遷入以後,生活用地不斷擴張,原本的中央居住區、元水居住區和兔子坡已經連在了一起。

  連革新村也成了新城市的邊緣。

  合併出來的城市人口超過二十萬,比任何一座大城的人口都多。

  所以在城市規劃上,需要更為細緻合理。

  從十月底開始,陳遠就一直在帶著工程師們搞規劃設計。

  他只是提供大致的思想供參考,具體還要工程師們實地測繪。

  首先,鼎內的城市不需要考慮城防因素,所以城市功能主要以方便生產生活為主基調。

  其次這種大型城市的規劃,要考慮到交通、供排水等諸多因素。

  所以功能區的劃分就不能向鼎外空間那種一半公共,一半生活。

  陳遠的建議是將公共區域放在城市中央,搞一個類似於綜合辦事大廳的地方,所有的涉及百姓的政務都放到這裡來處理。

  這樣每個區域的百姓都方便到中心辦公區來辦事。

  而生活區中的輔助設施也要留足空間。

  比如菜市場、公共衛生間等。

  華夏十五年,經過陳遠的建議。

  除了原本的集市外,華夏大城裡興建了好幾處菜市場。

  雖然不大,但是菜品比較豐富,百姓們可以不必大老遠的跑到集市買菜去了。

  當然,這也和鼎內空間的蔬菜種植基地擴建有很大關係。

  華夏十年以後,隨著人口增多與生活條件的提高,百姓們對蔬菜的需求量逐年上升。

  所以陳遠開始在鼎內空間逐漸的擴大蔬菜種植規模。

  到華夏十年年初,蔬菜種植基地已經達到一萬畝左右了。

  這些蔬菜種植基地其實都是私人所有。

  通過政府調控引導,鼎內的老弱族人將精力放在了蔬菜種植上。

  糧食種植耗費體力頗多,蔬菜則要輕鬆很多。

  所以鼎內上了年紀的族人也能通過自己的雙手創造價值了。

  政府得了稅收,百姓得了實惠,這是一個雙贏的局面。

  鼎內的城市建設最主要的難點是垃圾處理。

  鼎外空間現在主要的方式就是焚燒和掩埋。

  華夏大城外已經有好幾個垃圾場了。

  當然這個時代大部分垃圾都是有機物,可以充分降解。

  陳遠也鼓勵各家各戶生產的垃圾能燒掉的直接扔爐子裡自己燒掉。

  所以垃圾總量其實不算特別多。

  而鼎內空間的城市則不同,二十萬人匯集。

  每天的垃圾產量都是非常多的。

  為了保護環境,陳遠嚴令亂丟垃圾。

  他在城市規劃時,特地劃出了許多垃圾轉運地點。

  各個小區的負責人,要督促本小區內的垃圾扔到指定地點。

  然後每天都會有專人去清理垃圾。

  陳遠還讓鐵匠工坊製作了數百個垃圾桶,擺放在城內各處。

  同時對亂丟垃圾的個人處以罰款。

  現在華夏國的整體衛生水平其實是非常好的。

  華夏十八年戰爭爆發之前,每天的地面上都打掃的非常乾淨。

  即便戰爭爆發以後,城內的環境衛生也搞得不錯,基本沒有出現大量垃圾聚集的現象。

  為了處理鼎內空間的城市垃圾,陳遠在原本的鐵礦山附近規劃了一座大型的垃圾處理廠,通過多個焚化爐將垃圾焚燒處理。

  焚燒殘渣可以直接用來肥田。

  這個位置正好是城市背風向,煙塵對城市污染並不大。

  鐵礦山經過十幾年的挖掘,已經挖平了一大截。

  現在地表的鐵礦挖的差不多了,正在向深處開採。

  以後鐵礦枯竭了,這裡可以直接當作垃圾掩埋場使用。

  兔子坡下有一條橫穿城市的河流,是陳遠為了西部平原灌溉,特意讓妖王們疏通的。

  河流不算特別寬闊,但是很深,流量也比較大。

  可以作為城市生活水源地。

  為了保護水源的潔淨。

  整條河流域禁制排放任何污水。

  而城市污水則會通過管道向北排放到新規劃的污水處理廠。

  所謂的污水處理廠,其實就是很多個化糞池組成。

  這裡的城市污水會被轉化為廢料用來肥田。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華夏國的堆肥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了。

  鼎內空間的農作物畝產普遍能達到二百六十斤以上。

  這個數據比十年前翻了一倍!

  這也是陳遠有信心打贏持久戰的根本原因,手裡有糧心裡不慌。

  城市垃圾排放問題解決以後,規劃方面的難題並不多了。

  工程師們按部就班的坐著調整。

  整個城市的雛形躍然紙上。

  陳遠看著工程師們提交上來的最終版圖紙非常滿意。

  布局合理、生活便利,生活區與工業區互不影響,城市便捷出行。

  「國主,元水河上的橋樑是個問題,原本的木橋過人可以,但是如果通過大車可能會有問題。」

  城市布局問題解決了,剩下的個別問題被提了出來。

  這個時代的橋樑其實就是用木頭直接搭載河流兩岸。

  小河還好,大河基本無法架橋。

  元水河就是兔子坡下面那條河。

  為了紀念元水部對鼎內空間的建設貢獻,陳遠特意將這條河命名為元水河。

  為此,元水氏百姓還每年都會到元水河來搞一番慶典祭祀。

  從兔子坡開始,河流的寬度就已經加寬到了三十米左右,普通的木橋無法架設。

  元水河的橋要往上遊走一千米左右,這裡的水面大概只有十米左右。

  這一點其實也是陳遠的疏忽。

  以前陳天部並沒有什麼重物需要過河。

  即便有,數量也不多,族人們通過水運也能將東西送過去。

  而鼎外空間居住區附近也根本沒有什麼大江大河,根本用不上架大型橋樑。

  就像穿越城市的這條小河,七八米的寬度,一個助跑就跳過去了。

  河上的木橋很多,因為水面較窄,木橋的承重能力也非常不錯。

  最起碼過個大車都沒問題,也沒人想到修橋的問題。

  所以在橋樑的建設上,整個華夏國都是比較落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