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大校場禮兵 封賞聖旨 (二合一)

  第212章 大校場禮兵 封賞聖旨 (二合一)

  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穿透薄霧,灑在京城每一個角落,驅散黑暗。

  此時的大校場已經是一片熱鬧非凡,

  今日是朝廷禮兵的日子,

  校場上早已布置得莊嚴而華麗,四周彩旗飄揚,旌旗蔽日,各色戰旗在風中獵獵作響。

  百姓們身著最為體面的衣衫,臉上帶著喜悅與期待,

  從京城的各方城門蜂擁而出,向著大校場涌去。

  車夫李武帶著妻子抱著不大的兒子混跡在人群中,

  因為李武腳力不錯,他們很早便趕到了城門,排在較前方位置,

  此刻也是率先出城,向著大校場趕去。

  大校場的入口處,早已有軍卒嚴加守候,

  他們身著鎧甲,手持長矛,以挺拔的身姿屹立在四處入口。

  在入口處,有從京城各部衙門抽調的吏員,以此來檢查來往百姓的身份戶帖,並且嚴加搜身。

  隨著百姓湧入,校場內的氣氛愈發濃厚,

  嘈雜的議論聲相互交織,讓大校場顯得尤為吵鬧。

  很快,吵鬧聲在軍卒吏員的呵斥下慢慢平息,

  文武百官乘坐著馬車,緩緩駛進大校場。

  車馬隊伍浩浩蕩蕩,色彩斑斕,每一輛馬車都代表著一名位高權重的朝堂官員。

  在大校場的北側,觀禮台早早安置,

  觀禮台最中央是陛下以及太子所在,

  在觀禮台左右兩側密集安放著不少椅子,桌案,上面擺放著乾果與茶杯瓷器。

  官員們身著朝服,頭戴官帽,下了馬車,神情莊重而肅穆,緩緩進入其中,坐入屬於自己的座位。

  他們彼此間或點頭致意,或低聲交談,或對著大校場上的軍卒指指點點,聲音同樣低聲無序。

  在最前方的一排座椅,還摻雜著一些外邦使節的身影,

  撒馬兒罕使節、占城使節、真臘使節、安南使節、朝鮮使節、暹羅使節、麓川使節等人都在其中。

  來自遼王郡的遼王、惠寧王、朵顏將軍亦在其中,還有一些俘虜的北元權貴。

  他們身著各式各樣的服飾,色彩斑斕,與文武百官的朝服涇渭分明,

  他們好奇地打量著周圍一切,

  當看到那密密麻麻的百姓以及碩大的校場還有等待一側的軍卒時,他們眼中閃過濃濃的忌憚。

  那些被俘獲的北元權貴眼中雖然閃爍著難看,但臉上強行擠出難看的笑容,

  來到大明京城這短短十餘日,他們已經被大明京城的繁華所震驚,

  深深意識到了草原與占據中原之地王朝的差距,

  僅僅是京城內的百姓,就遠遠不是北元百姓可以媲美。

  在他們眼中,這些身體強健充滿精幹的百姓穿上甲冑,拿上兵器,

  那就是戰兵,是寶貴到不能再寶貴的財富。

  而之於大明,這些百姓僅僅是百姓,只因他們有更精銳的軍卒。

  隨著時間推移,清晨的太陽漸漸升起,大校場內的觀禮台逐漸坐滿了人。

  而處在南側的百姓或站或坐,或聚或散,

  他們的目光齊刷刷地投向了中央高台與那些等在左右兩側的軍卒!

  老者手拄拐杖,眼神中透露出對過往歲月的懷念與對今日盛世的感慨。

  孩子們則瞪大了眼睛,滿臉好奇與興奮,仿佛要將這一切都深深地烙印在腦海中。

  日頭漸高,天邊的朝霞如同火焰般絢爛,整個場地仿佛被鍍上了一層金色光輝。

  就在這時,莊重而悠揚的號角聲響起!

  百姓們、文武百官以及外邦使節們紛紛停下交談,目光齊刷刷地投向了大校場東入口方向!

  咚咚咚!

  肅穆激烈的鼓聲響起,號角聲愈發悠揚高亢!

  華貴車輦緩緩駛入大校場,車輦由數十匹駿馬牽引,車身上鑲嵌著金銀珠寶,

  四周有身著華麗鎧甲的旗手衛軍卒護衛兩側,

  他們手持長槍,步伐穩健,目光如炬,彰顯著皇家威嚴莊重。

  大明洪武皇帝朱元璋身著龍袍,頭戴冕冠,坐在車輦之中,目光深邃。面容威嚴。

  太子朱標則緊隨其父,

  他身著一件繡有金色龍紋的冕服,頭戴玉冠,面容俊朗溫和。

  車攆緩緩駛過,整個大校場寂靜無聲。

  車輦停穩於觀禮台之下,明皇朱元璋與太子朱標緩緩走下車輦,踏上了通往觀禮台的台階。

  他們的步伐穩健而有力,每一步都仿佛踏在了所有人的心坎上。

  登上高台後,朱元璋與朱標並肩而立,俯瞰著整個大校場。

  這時,觀禮台上齊齊出現二十名太監,他們手拿明晃晃的聖旨,面露恭敬。

  而在大校場的南側以及東西兩側同樣如此,

  當百姓們見到太監手拿聖旨立於他們身前之時,不由得呼吸急促,心臟怦怦直跳面露期待。

  李武有些激動地將懷中孩子高舉讓他坐在肩上,同時有些激動地看向身旁婆娘:

  「聖旨!聖旨!」

  翠花也有些激動,連連點頭,而後看向肩頭的孩子,見他有些不老實地亂動,連忙呵斥:

  「好好聽著,洪武老爺有話要說。」

  立於東西兩側軍卒亦是如此,握住腰間長刀的手緊了又緊,同樣面臨期待!

  前軍斥候部此刻立於教場西側,處在較前列位置,

  太監一經出現,陸雲逸便將右掌抬起做拳狀,

  霎時間,前軍斥候部軍卒挺直腰杆,

  一手扶馬韁,一手握長刀,目光如炬,直視前方,盔甲碰撞之聲齊齊響起!

  下一刻,隆重而悠揚的號角聲停止,在場諸多太監齊聲開口。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乾坤朗朗,日月昭昭,我大明皇朝,承天運而興,威震四海。

  近日,北征大軍凱旋,於捕魚兒海一戰,斬將搴旗,北元覆滅,捷報頻傳,舉國歡騰,

  實乃天佑我大明,萬世基業,固若金湯。

  朕心甚悅,欲彰此武功,揚我國威,定於大校場設禮兵之禮,以慰將士之辛勞,以展天兵之雄壯。

  是日,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文武百官、萬民百姓,共襄盛舉。

  外邦使臣,遠道而來,蒞臨觀禮,共鑒我大明之輝煌。

  朕知,將士用命,乃國家之根本;百姓安樂,乃社稷之基石。

  故此禮兵,非獨為炫耀武力,更欲昭示天下:

  我大明軍民一心,同仇敵愾,誓守疆土,保國安民。

  願諸卿與朕同心同德,共築大明萬世之基業。

  是時,大校場上,旌旗獵獵,戰鼓雷動,鐵馬金戈,盡顯英雄本色。

  望諸卿及萬民百姓,勿負朕意,共賞此盛世之景,共慶我大明之輝。

  欽此!]

  聲音落下,鼓樂齊鳴,禮炮轟鳴!

  萬民跪拜,山呼萬歲,聲震雲霄!

  隨著明皇朱元璋與太子朱標落座,禮兵開始。

  原本激昂的鼓樂聲漸漸淡去,轉而被一陣深沉而肅穆的旋律所取代,

  如同遠古的鐘聲悠然迴蕩,天際間厚重的雲層遮蔽了陽光,讓整個大校場籠罩在一片莊嚴之中。

  突如其來的變化,讓在場所有人都不由自主地挺直了脊樑,四處張望。

  下一刻,他們愣住了,西側禮兵入口處,

  一支特殊軍伍緩緩步入大校場!

  他們身著甲冑,群情激昂,面露堅毅,眸子中透露著濃濃冷冽,但步子卻略顯蹣跚。

  這一刻,大校場四周軍卒紛紛抬起手中的銅喇叭,齊聲大喊,

  「大明戰鬥英雄方陣!」

  「大明戰鬥英雄方陣!」

  「大明戰鬥英雄方陣!」

  聲音愈發高昂高亢,在整個大校場繚繞。

  噠噠噠.

  沉重的腳步聲與偶爾傳來的器械碰撞聲響在所有人心頭,

  方陣以一種超乎想像的整齊與堅韌,緩緩步入大校場。

  他們是禮兵儀式的先鋒,是無數戰事中英勇不屈的見證者,更是大明王朝不屈精神的象徵。

  方陣最前,是一排失去雙腿的老卒,

  他們端坐在輪椅之上,白髮蒼蒼,面容卻異常堅毅。

  他們的雙手緊握著輪椅兩側的把手,眼神穿透歲月風霜,閃爍著不屈光芒,輪椅輕輕滾動,自西向東行去。

  緊隨其後的是手臂殘缺的軍卒,

  他們或單手持杖,或雙臂皆無,卻以驚人的毅力保持著步伐一致。

  他們的肩膀微微前傾,身體重心不斷調整,每一步都走得異常艱難,卻又異常堅定。

  他們的臉上沒有絲毫怨懟與沮喪,有的只有堅毅。

  殘缺的肢體以及榮耀在這一刻化作最堅硬的甲冑,守護著他們內心的信念。

  在其後方,還有一位年輕軍卒,獨肢,只能依靠拐杖行走。

  他的步伐略顯踉蹌,但眼中同樣充斥著堅韌,臉上還掛著淡淡微笑。

  每當他邁出一步,拐杖與地面的碰撞聲便格外響亮,仿佛刺入在場每一人的心頭!

  儘管身體殘疾,但每個人都挺直了腰板,步伐堅定有力。

  略顯哀鳴的聲樂一點點變得激昂,擂鼓之聲陣陣,咚咚咚地響個不停!

  使得透過白色布匹滲透而出的點點血液變得刺目!

  老人們原本沉穩的手輕輕顫抖,嘴唇翕動,

  眸光中閃爍著複雜,歲月的沉澱似乎在這一刻消失,轉而變成了無聲的淚水在眼眶中打轉。

  青壯們瞪大了眼睛,滿臉不可思議與震撼。

  他們未曾親身經歷過戰陣廝殺,

  但此刻,他們仿佛能切身實地地置身戰場之上,感受其殘酷廝殺,

  血,到處都是血,人人染血。

  他們的神情從最初的驚訝逐漸轉變為肅穆,不自覺地挺直腰板,滿臉敬意。

  婦女們用手帕擦拭著眼角,她們的淚水在不經意間滑落,卻沒有人願意出聲打擾這份莊嚴。

  她們或緊緊抱著懷中孩子,或依偎在丈夫肩頭,

  用溫柔的目光注視著方陣,心中充斥著對英雄的敬仰。

  隨著戰鬥英雄方陣的深入,校場上的氣氛愈發莊重。

  百姓們屏息凝視,他們的眼中既有敬佩亦有感動。

  觀禮台上,文武百官神情肅穆,看不出其心中所想,

  外邦使者同樣神情肅穆,放於一側的手掌緊握,瞳孔放大,眼中還有一絲絲恐懼。

  大明兵鋒雖強盛至極,但他們亦不曾畏懼,只因其手中亦有可戰之兵。

  但大明對這些傷殘軍伍的此等舉動,卻是他們無法比擬。

  將此等戰爭殘酷赤裸裸地體現在百姓面前,

  或許會讓他們產生畏懼,但更多的是心緒激昂。

  當戰鬥英雄方陣完全進入大校場,並整齊地排列在指定位置時!

  嘩——

  大校場仿佛被冉冉升起的太陽所點燃。

  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與歡呼聲,致以最崇高的敬意與感激。

  觀禮台上,明皇朱元璋輕輕拍動著蒼老手掌,臉上同樣閃過動容,

  他側頭看向太子朱標,輕聲道:

  「標兒,有人與朕說,這樣人會嚇壞百姓,削減其參軍心緒,也會讓軍伍中人消極怠戰。

  看看,你看看,

  我大明百姓民風淳樸,對於這些保家衛國的軍卒,愛戴勝過你我,那些人怎麼會知道這些事?

  自此之後,大明軍伍會源源不絕,誰也殺不完,大明再也沒有打不贏的戰事。」

  太子朱標此刻臉色凝重到了極點,只覺得鼻子微微發酸,用沙啞的聲音出聲感慨:

  「父皇,我大明此刻武運昌隆,國泰民安!」

  這時,立在四方的太監又朗聲開口:

  [奉天承運皇帝,昭曰:

  朕聞天地浩渺,英雄輩出,我大明將士,以鐵血鑄就山河,以忠魂捍衛疆土。

  觀禮兵,見傷殘之士,雖體有不便,然神色剛毅,步履穩健,朕心甚感,特頒此旨,以慰忠魂,彰朕之仁愛。

  昔者烽火連天,爾等披堅執銳,赴湯蹈火,誓守疆土,以致身殘志堅,朕心甚痛。

  然爾等之英勇,猶如星辰,璀璨於歷史長河,照耀後世子孫。

  朕深知,傷殘之痛,非言語所能盡述,然朕必傾盡國力,厚待爾等,以彰其功,以慰其苦。

  自即日起,凡我大明傷殘之士,皆享朝廷優撫之恩,衣食無憂。

  朕將設英魂碑,以鐫刻爾等之英勇事跡,供後世敬仰。

  願爾等之名,永垂青史,與日月同輝。

  朕亦望朝野上下,皆能體恤傷殘之士,共築仁德之邦,共享太平之福。

  願爾等之英勇精神,如松柏之長青,激勵我大明子民,矢志不渝。]

  嘩——

  大校場的氣氛被再一次拔高,萬歲之聲不絕於耳,

  立於東西兩側的軍卒士氣高昂到了極點,似要捅破天際。

  緊接著,高亢的聲音從四方響起。

  「大明步卒方陣!!」

  「大明步卒方陣!!」

  「大明步卒方陣!!」

  隨著一聲悠遠而洪亮的號角,

  整個校場仿佛被瞬間喚醒,喧囂聲中,步卒方陣緩緩步入大校場!

  他們身著鐵甲,鎧甲在晨光下閃爍著冷冽而莊嚴的光芒,

  隊列整齊劃一,宛若刀切斧砍,步伐一致,如山嶽般沉穩,每一步都踏出了大地迴響。

  隨著方陣行進,腳步聲愈發密集有力,仿佛萬馬奔騰,又似驚雷滾滾。

  它們在空中交織、碰撞,形成了一股強大的音浪,

  席捲了整個校場,甚至穿透雲霄,傳向遠方。

  在這一刻,整個大校場都仿佛為之靜止,只剩下這響亮腳步聲,在天地間迴蕩。

  「一、二、三——四!」

  口號聲,如同驚雷般猛然炸響,穿透了清晨的寧靜,響徹雲霄。

  軍卒們扯著嗓子嘶喊,

  更是將心中熊熊燃燒的火焰宣洩而出,無盡的熱情與決心此刻暴露無疑。

  隨著方陣行進,口號聲此起彼伏,一浪高過一浪,形成了一股不可阻擋的洪流,

  仿佛有無數的戰鼓同時擂響,奏響激昂的戰歌。

  不同於大明英雄方陣的沉重,

  步兵方陣充斥著激昂,讓人熱血沸騰!

  隨著步卒方陣的雄壯步伐漸漸遠去,大校場上空又迎來了一股全新的氣息。

  「大明火器方陣!!」

  「大明火器方陣!!

  「大明火器方陣!!

  晨光中,火器方陣緩緩步入,

  他們手持軍器局最新製造的火銃、火炮,步伐穩健,眸光中透露著自信!

  火器方陣的入場,瞬間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好奇地打量著眼前一切,

  外邦使臣不由得將身體前傾,恨不得離得再近一些!

  軍卒們身著的鎧甲依舊鮮亮,閃爍著冷冽光芒,

  但與步卒方陣的嚴肅緊密不同,火氣方陣則顯得有些疏鬆。

  火槍、火炮等武器整齊排列,在陽光下泛著幽幽藍光。

  很快,他們在大校場中央站定!

  隨著指揮官的一聲令下,軍卒迅速有序地裝填彈藥,每一個動作都顯得那麼熟練而精準。

  隨後,他們按照預定的陣型排列開來,

  手拿火銃的軍卒瞄準了遠處的人形標靶,炮手們則調整著火炮的角度與距離。

  「預備——放!」

  指揮官的聲音響起,如同雷霆般震撼人心。

  瞬間,火槍齊鳴,炮聲隆隆,整個校場仿佛被一股強大的力量所籠罩。

  火光四濺,煙霧瀰漫,

  百姓們情不自禁的閉上眼睛,彎下頭顱。

  等聲音消逝,靶標在密集的火力下已紛紛炸裂,漫天灰塵,紛紛揚揚

  百姓們被這壯觀的場面所震撼,文武百官亦是瞳孔收縮,

  至於那些外邦使臣,有的撲通一聲掉在地上,

  麓川使臣嘴唇緊抿,渾身僵硬到了極點,

  他無法想像,此等方陣位列戰場之上會造成何等殺傷,

  象兵,擋得住嗎?

  火器,是在場所有外邦求而不得的東西!

  隨著演示結束,火器方陣在熱烈的掌聲與歡呼聲中緩緩退場,

  即便已經離開視線,百姓們依舊踮著腳看去,此等物件才是真正的鎮國神器!

  隨著日頭升高,天際已完全展露其蔚藍,陽光如瀑布般傾瀉而下,

  大校場上,塵土在微風中輕輕起舞。

  此時,一陣激昂的鼓點響起,如同戰爭的號角,喚醒了沉睡戰場!

  早就等候在側的陸雲逸猛地睜開眼睛,眸子中閃過銳利,雙腿在剎那間夾緊馬腹,手中長刀噴涌而出!

  剎那間,刀身與刀鞘的摩擦聲此起彼伏,原本沉靜的前軍斥候部變得殺氣重重!

  隨著鼓聲漸強,遠處塵土飛揚,激昂的聲音響起:

  「大明騎卒方陣!!」

  「大明騎卒方陣!!」

  「大明騎卒方陣!!」

  立於陣前的棋手用力一揮,

  陸雲逸眼神一凝,一馬當先沖了出去!

  百姓們踮起腳尖,看一下東側,在那裡突兀響起了一陣低沉而有力的轟鳴!

  騎兵方陣如同黑色風暴,席捲而來,

  馬蹄聲匯聚成一股不可阻擋的洪流,

  轟鳴著、咆哮著,衝擊著空氣,形成了一道道震耳欲聾的音浪。

  鋼鐵碰撞的鏗鏘,大地震顫的轟鳴,戰馬嘶鳴的激昂,交織在一起,重錘敲擊在百姓心頭!

  終於,他們看清了!

  騎兵方陣如同奔騰的洪流,以不可阻擋之勢席捲而來。

  他們身披閃亮鎧甲,上面有著一道道刻痕,

  他們手持長槍馬刀,騎乘高頭大馬,英姿颯爽,氣勢如虹。

  陽光在他們甲冑上跳躍,閃耀著冷冽而耀眼光芒。

  「陸將軍!!」

  立在最前方的李武瞪大眼睛,怔怔地看著那騎兵方陣最前方的年輕身影,一臉不可思議

  他的婆娘翠花將腦袋轉了過來看向李武,面露狐疑,

  而後又看向陸雲逸,面露震驚!

  李武茫然地眨動眼睛,他原本以為那位陸將軍只是大軍中的一名普通將軍,

  但沒想到,居然是騎兵方陣的主官,

  而那日他所去的營寨,那些一個個面容普通帶著肅殺的精壯漢子,就是今日禮兵之人!

  不等他有所反應,只見騎兵迅速分裂,兩翼的騎兵如獵豹般迅速向外包抄,

  形成兩道鋒利的刀刃,向假想的敵人兩翼猛撲過去。

  他們的動作協調一致,仿佛經過無數次演練!

  天地間仿佛發出了一聲無聲巨響,

  嘭!

  騎兵戰陣與假想敵重重撞在一起,

  而後迅速穿插,奔涌而過,同時手中長刀不停揮出,

  每一次揮刀、每一次衝刺都充滿了力量與速度,讓人應接不暇!

  很快,分散的騎兵來往兩次,迅速在大校場中央匯合,

  就如流水匯聚般順其自然,沒有絲毫滯澀,

  而下一刻,他們又馬不停蹄地沖向前方,利用地形與速度優勢,在戰場上迂迴穿梭,

  將假想敵迅速分割為五個大塊,使其陷入孤立無援之境。

  他們的馬蹄聲如同戰鼓,似是不曾停歇,讓周遭觀看的百姓都覺得心情激昂!

  隨著戰局的推進,騎兵方陣再次變換陣型,開始分散迎敵。

  他們不再以整體為單位行動,

  而是根據戰場形勢需要,化整為零,以數十個小隊為基對敵人進行多點打擊。

  隨時融合,隨時分散,

  百姓們只覺得熱鬧無比,英勇不凡。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

  大校場的武將以及諸多將領,臉色凝重到了極點,

  心中對這享有盛名的前軍斥候部再無低估,

  以如今表現出來的戰陣掌控,當之無愧的大明精銳!

  更讓他們不可思議的是,各處戰陣的將領都在隨時更換,

  但軍陣並沒有因此而變得嘈雜混亂,反而陣型多變,原本猛烈的騎兵戰陣陡然間多了幾分變幻詭譎!

  他們的眸子在為首那名年輕將領身上停留,

  據說年紀還不到二十,而其軍中的領軍將領大多都是北地邊民,亦是年輕無比。

  這讓不少將領感受到了濃濃的危機!

  一上午的時間眨眼而逝,轉眼就便到了午時,

  熱烈的太陽炙烤著大地,禮兵一事也進入了尾聲。

  伴隨著諸多太監以及諸多軍卒的一聲「禮畢」,

  烈陽高照之際,洪武二十一年禮兵結束。

  直到傍晚,前軍斥候部等諸多軍卒才渡河回到了浦子口城。

  前軍斥候部營寨大門打開,軍卒們爭相湧入,

  這幾日一直緊繃的心弦也徹底鬆了下來,感嘆聲與嘆息聲不絕於耳。

  但更多的還是激烈討論之聲,

  軍卒們因為激動而漲紅了臉,細細說著禮兵事宜,說著咱們是多麼多麼威風。

  陸雲逸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到大帳,將頭甲放置一側,

  慢慢坐了下來,沒有用茶杯,而是就拿著茶壺咕咚咕咚喝起了水。

  今日所做之事,遠比不得平日操練,

  更比不得行軍打仗,卻讓他身心疲憊。

  萬千矚目之下,容不得有絲毫差池,到場的百姓數目也遠遠超乎了他的想像。

  可能有將近二十萬,加之參與禮兵以及在旁護衛的十餘萬軍卒,可能今日應天城內將近四成的人都在大校場。

  僅僅是百姓的有序撤離,就持續了一下午。

  前軍斥候部作為騎兵方陣,

  在大校場上演武禮兵,此等殊榮,別無二家。

  而此時,陸雲逸也有些想明白了,為何他左右兩邊都不討好,處處遭人嫌。

  如今愈演愈烈的文武之爭只是一個誘因,真正讓他討嫌的是眾目奪魁,

  斷人仕途,如同殺人父母,

  前軍斥候部在這應天將近二十萬軍卒中,主騎兵方陣,不知眼紅之人要有多少。

  陸雲逸咂巴咂巴嘴,臉上閃過一絲無奈,

  或許奪魁之功不僅僅是曹國公在背後使力,

  大將軍藍玉以及五軍都督府同樣如此,為的就是以他做標杆用作宣傳,

  可以想像,今日之後,他的名字也會伴隨朝廷貼出的公文邸報被百姓熟知,

  從而吸引不知多少年少有志之人從軍。

  想到這,陸雲逸心中雖然有些激動,

  但更多的還是謹慎,日後行事要更加小心謹慎,戰事一場也不能輸。

  正想著,一聲高亢且尖銳的聲音在軍帳外響起,

  「聖旨到——」

  陸雲逸眼神一凝,猛地抬起腦袋,

  噌地一下站起身一把抄起放在桌上的頭甲,大步邁出軍帳。

  走出軍帳,前軍斥候部的教場上已經立著一行人馬,為首的是一名紅袍大太監,

  此刻他單手擎天,聖旨放於手掌高高垂下,臉色平靜地打量著前軍斥候部。

  隨著陸雲逸走出軍帳,

  劉黑鷹武福六張玉等人也匆匆沖了出來,見到那大太監一個個神情激動!

  若是他們沒有猜錯,應當是朝廷的封賞來了!

  不知不覺,前行隊伍中變成了以陸雲逸為首,很快他們便來到了校場之上。

  還不等陸雲逸開口,那紅袍大太監就笑吟吟說道:

  「陸將軍,接旨吧。」

  嘩啦啦——

  盔甲碰撞之聲響起,前軍斥候部跪了一地。

  [奉天承運皇帝,敕曰:

  自古英雄出少年,忠勇之士,國家之干臣。

  朕聞陸雲逸卿,智勇雙全,心懷家國,

  於危難之際,毅然決然,入北元王庭腹地,歷經千辛萬苦,不為名利所動,

  終得北元關鍵之秘,並定其王庭所在,

  使我大軍得以乘勝追擊,一戰而定乾坤,實乃不世之功勳,朕心甚慰。

  繼而,陸卿不辭辛勞,馬不停蹄,轉戰遼王郡,

  面三王叛亂,臨危不懼,運籌帷幄,親率將士,屢破敵陣,斬將搴旗,平定遼王郡之亂,

  保境安民,功勳卓著,朕心嘉之。

  更難能可貴者,陸卿重情重義,不忘青梅竹馬之情,更顯其品德高尚,朕心甚嘉。

  此為彰其功,顯朕之褒獎之意,

  特擢升陸雲逸卿為北平行都指揮僉事、領新城衛指揮使諸事、授昭勇將軍之銜、傳封世襲千戶,以彰卿之赫赫戰功。

  另賞黃金千兩、錦緞百匹,以資鼓勵。

  又念及陸雲逸之妻劉氏賢良淑德,其母深明大義,實為巾幗之楷模。

  朕特封母柳氏三品誥命淑人,妻劉氏四品誥命恭人,

  以彰其德行之美,並賜金帛錦緞,以表朕之嘉許。

  望卿繼續秉持忠勇之心,恪盡職守,護衛疆土,保我朝萬世基業,不負朕之厚望。

  朕知卿之才,非止於此,未來更待卿大展鴻圖,建不世之功業。

  卿之家族,亦當同沐皇恩,世代榮寵。

  欽此。]

  那紅袍大太監,手中拂塵一甩,臉上露出盈盈笑意:

  「陸將軍,接旨吧。」

  「臣接旨,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陸雲逸面露恭敬低下腦袋,那紅袍大太監上前一步將聖旨緩緩放至他手中。

  在這之後,他又從身後的太監處接過一道聖旨,將其展開,繼而朗聲道:

  [奉天承運皇帝,敕曰:

  聞英雄不問出處,唯才是舉,以安邦定國為己任者,皆為國之棟樑。

  今有副將劉黑鷹,勇猛果敢,忠誠可鑑,

  自隨陸雲逸將軍以來,擊北元王庭,轉戰遼王郡,屢建奇功,威震四方。

  其與陸雲逸將軍少時玩伴,情深義重,並肩作戰,更添佳話,實為吾輩學習之楷模。

  為彰其功,顯其德,朕特旨封賞,

  劉黑鷹為新城衛指揮同知,授以懷遠將軍之銜,並賜世襲千戶之勛,賞百金,錦百匹,以資鼓勵,

  望其繼續效忠朝廷,保國安民。

  朕亦不忘其他有功之臣。

  千夫長武福六英勇善戰,於北征大軍屢立功勳,特擢升為新城衛指揮僉事,授以明威將軍之銜,並世襲百戶之爵,以彰其勇。

  另,千戶錢宏,才略出眾,治軍有方,

  於軍伍之中深得人心,特命新城衛指揮僉事,授以明威將軍之銜,以資鼓勵,望其繼續為朝廷效力,建功立業。

  再者,張玉者,前朝樞密知院,雖朝代更迭,然其心懷國家,矢志不渝,曾為國立功,朕心甚念。

  今特封張玉為燕山左護衛指揮僉事,授以明威將軍之銜,並世襲百戶之爵,以示朕之寬仁與不忘舊功之意。

  朕望諸卿以此為契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共築我大明萬世基業。

  欽此!]

  「臣接旨,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聲音中多了一些激昂,

  直至此刻,那紅袍太監才緩慢上前,將聖旨遞了過來,

  又從其身後太監手中接過五軍都督府對於其他軍卒的封賞文書,同樣遞了過來。

  陸雲逸接過,再次朗聲開口:

  「臣代前軍斥候部一眾軍卒接旨,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明代對武官的撫恤制度較為完備,

  太祖洪武元年即頒布了《優恤將士令》,

  洪武四年又「命中書省定軍官軍士優給之制」,主要限於對陣亡將士的撫恤。

  普通衛所軍官也享有一些經濟優遇,

  如「戶無承襲之人」可以「全俸優養終身」。

  奉天承運皇帝這一名頭是朱元璋才開始用的,

  聖旨中開頭一般有「制曰」,「詔曰」,「敕曰」三種。

  「詔曰」是詔告天下。凡重大政事須布告天下臣民的,使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制曰」是皇帝表達皇恩、宣示百官時使用的。

  凡是聖旨中表達皇恩浩蕩時,都以「奉天承運,皇帝制曰」開頭。

  「制曰」只為宣示百官之用,並不下達於普通百姓;

  「敕曰」有告誡的意識。

  皇帝在給官員加官進爵的時,告誡官員要戒驕戒躁,再接再厲,不要驕傲自滿,恃寵而驕。

  三種形式的使用場景是不一樣的,「詔曰「多用於法令等國家大事頒行之時;

  「制曰」多用於賞賜,這裡的賞賜是封號、財物等,一般不用於升遷;

  「敕曰「多用於官員升遷,起到警示之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