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張居正震驚了
張居正是怎麼都沒想到陳寒的兩個女人,如此能說會道,而且根本不像是一般女子那樣的怯懦,見到一品大員依舊可以談笑風生。
張居正這輩子也算是見過不少所謂的有才情的女子,但是在郭妃雪和索菲亞面前那些女子真是相形見絀,如此一對比頓時發現之前的那些女子已經暗淡無光。
甚至他心裡都開始羨慕陳寒。
到底是什麼樣的男子才能將兩個如此優秀的女人收入囊中。
更關鍵的是郭妃雪和索菲亞都是美艷的不可方物,這就更讓陳寒詫異。
陳寒這是什麼樣的好運氣居然能一下收穫這樣的女人,想想都讓人羨慕的眼珠子發紅。
最重要的是這兩個女人好像還是死心塌地的跟著陳寒的。
說實話這樣的女子要是能碰上一個就算是三生有幸了,沒想到陳寒卻能一下就碰上兩個,而且這兩個女人還都是心甘情願地跟著陳寒的。
這上哪說理去。
郭妃雪和索菲亞明顯沒有那麼多的心思跟他在這裡逗悶子,知道日理萬機的張居正肯定是有什麼事來找自己等人商量。
「張閣老有事可以明說,國公爺臨出發之前也叮囑過我們,如果張閣老您有什麼要我們做的,我們一定會全力配合。」
當郭妃雪一下變成這麼善解人意不像剛才那樣咄咄逼人之後,倒是讓張居正有點不適應。
看起來他們也是非常講原則的人,如果是好言好語說話的人,她們也會好生招待。
但如果是帶著某些目的來的,那她們也能說的你啞口無言。
這種性格倒是很符合江湖人的習慣。
江湖人就是這樣,你客氣他們比你還客氣,你要是蠻橫他們能直接讓你消受不起。
不過這種性格說實話張居正還是蠻喜歡的,畢竟在官場上面混的人都知道,官場上的人大部分都是陰陽怪氣者居多。
這種風氣不是因為官場一定要,而是因為進入到官場之後利益實在太多,狼多肉少,在這種情況下為了競爭往上爬,就只能無所不用其極。
有些官員是為了自身的安全而不敢有情緒表達,有的官員是為了給別人下陰招而故意如此。
所以在官場上永遠沒有什麼朋友,要是在官場上還想著要交朋友,除非你們兩個不在一個系統,要不然絕對沒有機會。
正是在爾虞我詐當中待過的時間太長,現在張居正聽到郭妃雪他們這麼直白的話都有點不適應,但還是很願意聽至少這樣的話聽起來,不會那麼的刺耳。
張居正也沒有客套,「站在大街上可不好說這些話,不知道兩位姑娘能否帶我們到茶館坐下來聊。」
郭妃雪和索菲亞頓時覺得自己有點唐突了,的確如此,現在站在大街上像什麼樣子。
於是在郭妃雪和索菲亞的帶領下他們並沒有坐轎子,而是步行走在大街上。
看著眼前那繁華的街景張居正是沒有想到的,畢竟這裡曾經是一片荒地,即便這裡離這永定河那麼的近,但是沒有人來開發它,這裡也只能淪為沒人來的地方。
可是沒想到這才多久啊,就因為陳寒他們在這裡,就一下讓這裡變成了堪比京城一樣的繁華之地。
看著琳琅滿目的商品,遊人如織的百姓,鱗次櫛比的商鋪,張居正很是感慨。
「你們是如何做到這般快速將這裡變成了樣?」
張居正很想將這些經驗推廣到全國去。
而且他還發現這裡的商鋪都是統一的風格。
索菲亞解釋起來:「大明工程學院一向講究學以致用,此地的建築風格參照了京城的樣式,我們邊讓工程學院的學子一邊學習一邊實踐,採取老帶新的辦法讓更多老工匠傳授自己的學問、技巧。
從而在最快速的時間內打造出成批的樣板。」
張居正聽後很是感慨:「曾經工匠們但凡有些能拿得出手的手藝,都恨不得將他帶進棺材裡,可自從國公爺搞出了這個發明專利之後,手藝人似乎更願意將自己的手藝貢獻出來。」
這一點就是現在大明工程學院之所以能成功的關鍵因素。
索菲亞解釋起來:「傳統手藝人之所以不願意將技術分享給他人,主要還是害怕自己的技術分享出去之後,教會了徒弟餓死師傅。
原因多種多樣但無外乎在這其中:
第一是大家生活在小地方,生存條件本就艱難,生意艱難,即便老師傅要找徒弟,也必須找與自己沒有什麼競爭關係之人;
其二,一門手藝能給他們帶來的利益本就稀少,太多人來爭搶更容易攤薄自己的利益,這與上面這一條看上去衝突,其實又不衝突。
基於這兩點出發老手藝人不願意也是有道理的。」
張居正聽後很贊同,說到底還是飯碗的問題。
太多人會,就顯得自己這門手藝不值錢了。
為了保住自己飯碗這種獨門手藝還是自己一個人知道的比較好。
「但是來到了大明工程學院之後,這些人只要將自己的手藝申請了專利,不僅可以獲得專利的貼補,同時教會了其他人,工程學院還有補貼。
我們的工程學院看上去是教授東西,其實更多的還是互相之間分享。」
這就讓張居正這個受的是傳統儒家思想薰陶的人有點聽不懂了,他之前讀了那麼多年的書,從來都是聽從先生講課,自己從來不敢跟先生說我對經典的理解,比你要深得多,你來跟我學一下。
在傳統的儒家倫理當中,孝敬先生是跟孝敬父母差不多的,你要是對恩師不敬,那你就很難在一個地方上生存。
而如果說先生不如自己,那也是一種不尊重。
但在大明工程學院居然能做到互相分享,根據索菲亞的意思就便是先生也不一定要比學生懂得更多,大家更多的是將自己會的東西拿出來分享。
這讓張居正的觀念有點被衝擊到了。
接著索菲亞解釋起來:「我們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才華,正如你們孔老夫子所說的一句話,學無止境,達者為先。
學問這東西從來不會因為年紀大就一定高深,故而我們學院的先生們從來就不會認為自己就一定要比從民間來的工匠厲害。
一開始深受儒家倫理影響的先生們自然有點接受不了,不過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他們慢慢就接受了這個道理。」
張居正忙不迭地點頭。
心裡還是非常佩服的。
能讓那些老學究都認同大明工程學院的這套理論,那真是不容易。
索菲亞解釋起來:「我們的工匠來自於五湖四海,相隔萬里,即便是修一座房屋也因為南北差異,而需要的工藝不同。
我們的工匠們便從自身出發,兼顧著南北差異,取長補短。
曾經南北差異巨大的這些工匠們,能將南北兩浙的技藝拿出來交流,取長補短,去偽存真,對手藝人來講不啻於重新學藝。」
原來是這樣,張居正聽後恍然大悟。
從索菲亞的嘴裡聽到這些對他來講可真是醍醐灌頂。
尤其是當了這麼多年的官之後,他就發現任何事物包括朝廷國策都是這樣。
由於南北方差異太大,要讓一項國策真的得到南北兩地的認同,實在是太難。
作為南方人的張居正對這方面深有體會。
有些國策在南方推行百姓們會拍手叫好,在北方推行北方就會罵娘。
想到這裡她頓時覺得曾經自己構想的一條鞭法,似乎也是這個道理。
國公爺臨走之前叮囑他,一定要注意南北差異,現在他終於算是在索菲亞這裡得到了印證。
因為即便是同樣的修房子技術,在南北兩地都存在著巨大的差距,更不要說南北兩地截然不同的生活習慣之下,所產生的生產不同,習慣不同,更是天差地別。
所以制定國策的時候也得想明白這些事。
在歷史上的張居正的一條鞭法,雖然看上去實行的很不錯,為萬曆中興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礎,但為何很快就會被全盤否定?
這當中雖然有徵地的故意抹黑,更大的原因在於一條鞭法的實施過程,沒有考慮到不同情況。
一條鞭法最大的改變就是把所有的賦稅,都折合成白銀來繳納。
這對於江南富庶地區的百姓來講,那很好實現。
由於江南出現了大面積的手工業者,甚至一度出現了資本繁榮的情況,經濟發達,銀兩通行。
百姓們只要將自家產的農產品賣了,多多少少能換來一些銀子交稅。
但這條國策對於那些西北的百姓,那些經濟欠發達的地區來講不啻於災難。
老百姓們本來糧食就不夠吃,還得花巨大的代價從那些想盡辦法從百姓身上榨出利潤來的奸商手上換銀子。
這不是本末倒置嗎?
最終的下場就是經濟不發達的地區百姓們反而要承受著,巨大的損失。
一條鞭法這種國策,看上去是一次挺好的改革,但也要看改革的地區,在江南這種富裕地方改革的話,一點問題都沒有。
但要是在窮苦地方進行這樣的改革,那就是惡政。
所以在後面被廢除掉。
本來張居正是打算在全天下都推行這條國策,聽完了索菲亞的話之後他猛然醒悟過來。
南北差異太大不可以混在一塊用一種國策。
必須要因地制宜。
想通了這一點後,張居正的心情好了很多。
「姑娘所言甚是,工匠的手藝都分南北不同,國策的實行更要分南北兩端。」張居正感慨。
郭妃雪和索菲亞兩個人聽到張居正的話,雖然不知道他是什麼意思,但看他有明悟的意思,也就沒有說什麼。
張居正已經決定在實施這項國策的時候,一定要調查清楚哪些地方適合實行,那些地方絕對不能實行。
如果沒有經過仔細的分辨,將來一定會出現許多扯皮的事,甚至會導致改革不成功。
他現在可是暗自慶幸,幸好是來到了這個地方從索菲亞的嘴裡,得到了非常有用的東西。
一行人找了個茶館坐下來後,就看到邊上不少的百姓正在喝茶,這當中不乏有一些大明工程學院的工匠,正在高談闊論。
張居正進來的時候就無意間聽到,原來這些工匠們正在討論著要如何能讓這裡的街道,整改的更加合理,甚至要進行論證。
而接下來那些工匠們說的論證辦法,則是張居正根本沒有聽過的。
原來工匠們用的是一種全新的,將接到按照一定比例縮放,然後在模型上面就開始闡述接下來的改造的方案的辦法。
這個方法不僅能更加直觀甚至還能大大減少工作量,確定好了模型的樣式之後才開始設計出新的方案,接著就是如何施工的問題。
這些問題原來都是這樣來的,難怪這裡街道上的所有房屋都能這樣的新穎,原來是這個原因。
果然是新東西。
看那幾個工匠沒有半點不自信的樣子,甚至即便是在這不同階層的茶館裡,也沒有絲毫的自卑,張居正看的是嘖嘖稱奇。
自從國公爺橫空出世之後,即便僅僅只是過去了一年多,可是京城的變化就已經如此巨大。
儒家文化的影響是越來越小了,自從孔府都被打倒之後,所有人就開始真正面對那些新的東西,沒有了儒家文化的限制,如今百姓們在思想上都更加的先進一些,具體的表現形式就是更能接受新的東西。
大家不在覺得新東西是了不得的異端邪說。
坐下來之後,張居正就開始感慨:「自從國公爺橫空出世之後,我大明的氣象為之一新啊。」
這可是他的真心話。
如今他算是看出來了,在這種氛圍之下,估計很快全天下的百姓都要進入到這種情況。
之所以在京城率先出線,是因為國公爺就是在京城開始崛起的。
但這股風很快就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颳得全天下都是。
索菲亞笑道:「我覺得國公爺最大的貢獻就是讓全天下人,現在更能接受新的事物。
連儒家文化都不一定能永恆,還有什麼不能接受的。
在這種新環境影響之下,人人都爭相改變,也是應該的。」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