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4.第1500章 一代天驕,女帝武后,只知深

  第1500章 一代天驕,女帝武后,只知深宮繡花鳥

  「眾卿平身。」皇帝平靜的開口,他的聲音並不大,但卻直接傳遍了整個承天門前。

  「臣等多謝陛下。」百官和眾多百姓,同時站了起來。

  李顯站在百官左前,身側是李旦,兩人站在城門之下,目光上抬,眼神關切。

  皇帝站在城門上,披著厚重的披風。

  武后站在他的身側,神態從容。

  李顯的目光落在了皇帝左側的李絢身上,一身的紅衣金甲,神色凝肅。

  李顯明白,現在這個時候,皇帝將李絢叫到身邊,拱衛自身,目的並沒有那麼單純。

  承天門的群臣,看到李絢,立刻就能夠明白皇帝對李絢的寵信。

  尤其李絢還是李顯的人。

  兩人的關係勾連比任何人想像的都要深。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李絢是可以完全代表李顯的。

  尤其在現在這個特殊時候,皇帝身體不安,他將李絢叫到身側,傾托之意,一眼可見。

  李顯微微鬆了口氣,但隨即,他的心就提了起來。

  皇帝這明顯是在為以後做準備。

  這讓李顯越發的擔憂他的身體。

  雖然如今種種跡象看起來,皇帝的身體並沒有多大的問題,但依舊讓人心中不安。

  要是真有個萬一……

  李顯一時間心中無比慌亂,雖然其他人已經在他的耳邊說了不少,但實際上,李顯依舊沒有做好更進一步的準備。

  ……

  城門之上,李絢神色肅然的站在一側,呼吸平穩。

  皇帝站在李絢側前,這個承天門更中央的位置。

  皇帝目光微微掃了李絢一眼,然後看向面前的群臣,還有百姓。

  目光抬起,皇帝看向了不遠處的端門,還有更遠處的這個洛陽城。

  雖然城中大街清掃,但小巷屋頂,乃至於樹木之上,都披著厚厚的積雪。

  還有更遠處,洛陽城外的嵩山,更是一片銀白。

  目光揮手,皇帝的掃了一眼皇宮之前的洛河,輕嘆一聲,側身道:「彭王!」

  「臣在!」李絢微微上前半步,肅然拱手。

  李治點點頭,說道:「今日盛況盛景,朕心中翻湧,卻不知道該如何言語,你替朕作詩一首吧,以作紀念。」

  李絢微微一愣,他沒有想到,馬上就要宣讀改元詔書了,皇帝竟然還有心情讓他作詩。

  但皇帝開口,李絢只能拱手應命:「喏!」

  他心中隱隱有些感覺,皇帝似乎在等著他,為他的一生做個註腳。

  李絢目光抬起,望向遠處的端門,洛河,整個洛陽城,天邊的嵩山,還有無盡的天地。

  蒼茫白雪之下,天地無窮。

  終於,李絢緩緩的開口道:「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原驅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看銀裝素裹,分外妖嬈。」

  皇帝微微點頭,斟酌之間,臉上帶出滿意的笑容,李絢昨夜做的那首詩,便頗有寫實之感,如今是更進一步,艷麗萬分。

  李絢再度拱手,高聲道:「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光武魏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隋帝楊堅,終究忌刻而苟酷。

  俱往矣。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李絢沉沉躬身,雖然他將唐宗宋祖,改成了漢光武帝和魏太祖,但聲勢不差,至於成吉思汗,的確是楊堅無法比擬的。

  最重要的,是李絢認為,皇帝李治,是絕對配得上這首雄詩。

  李治這一生,滅西突厥、百濟、高句麗、後突厥,吐蕃,使大唐版圖達到最大。

  這裡面,李絢雖然功勞不小,但皇帝對他的信重,卻是其他任何人都比不了的。

  哪怕是放在先帝太宗皇帝之時,李絢也不成為自己能夠有這番作為。

  ……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李治臉上帶出了無盡的笑意,這句話實在說到了他的心底。

  稍微收斂神色,李治側身道:「你這首詩應該將父皇也納進去的,日後有空了改改。」

  「臣遵旨!」李絢再度拱手,低頭的瞬間,帶出無限的為難。

  要知道,那麼可是先帝太宗皇帝。

  他但凡在地面帶出一丁半點的貶低之意,立刻就會被廢除一切官職爵位,流放無限。

  如今皇帝雖然開口,但李絢也只能當做皇帝隨口之言,尤其現在,皇帝身體不安,有沒有明日還很不好說。

  如果真的要改,或許他會改成「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太宗高宗,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女帝武后,只知深宮繡花鳥。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或許在未來的某一日,他會直接拿出這首詩來,但那個時候,站在這承天門最中央位置的人就是他了。

  ……

  李治收斂神色,目光輕輕看向身後,沉聲道:「開始吧。」

  王福來立刻上前,高聲道:「皇帝有旨。」

  承天門下,百官和百姓全部都跪倒在地,齊聲呼道:「臣等恭領聖諭。」

  王福來退開一步,隨即,侍中王德真快步走上,然後走到了城牆之前,然後張開聖旨,開口道:「惟永隆二年,歲次壬午,十二月癸丑,望二十四己亥日,皇帝若曰:

  於戲!

  朕以寡昧,忝膺丕緒,未嘗不孜孜訪道,戰戰臨人,日慎一日,三十四載於今矣。

  何則?足寒傷心,人勞傷國,下安即上逸,時弊即君憂……」

  李絢就站在王德真右側,聽到這話,目光不由得看向皇帝。

  這話雖然說的是治政之勞,但隱約之間,卻是在說皇帝自己的身體情況。

  承天門上下,不少敏銳的人都已經察覺到了皇帝的心思。

  ……

  「朕以薄德,有謝移風,永念群方,在予多愧。

  況朕之綿系,兆自元元,常欲遠葉先規,光宣道化,變率土於壽域,濟蒼生於福林。

  屬想華胥,載勞寤寐,各竭乃誠,敦勸黎萌,俱崇簡質,咸與惟新。

  憑大道而開元,共普天而更始。

  宜申霈澤,廣被紘埏。

  可大赦天下,改永隆二年為弘道元年。

  前後責情流人並放還。

  老人年百歲以上者,版授下州刺史,婦人版授郡君。

  九十已上者版授上州司馬,婦人版授縣君。

  八十已上者版授縣令,並婦人並節級量賜粟帛。

  孝子順孫,義夫節婦,表其門閭,終身勿事。

  鰥寡煢獨篤疾不能自存者,量國賑恤。

  仍令天下諸州置道士觀,上州三所,中州二所,下州一所,每觀度道士七人。

  以彰清淨之風,佇洽無為之化。

  欽此。」

  百歲老人以刺史俸祿奉養,九十老者以上州司馬俸祿奉養,八十老者以縣令俸祿奉養。

  忠孝節義,天下表彰。

  鰥寡煢獨篤疾不能自存者,由國奉養。

  這樣的詔書,古今往來都沒有多少。

  以大唐的執行力,會完全保證它能夠執行下去。

  承天門上下,所有官員全部叩首,沉聲道:「臣等謹遵聖諭,陛下萬壽無疆。」

  後方的百姓也在歡呼中跟著叩首:「陛下萬壽無疆。」

  皇帝滿意的點點頭,然後開口道:「眾卿平身,改元宣召到此為止,今日眾卿辛勞,宮中有賞賜賜下。」

  皇帝話音剛落,下一刻,宮門之中已經有幾十名宮中內侍,端著托盤快步的走了出來,上方放著一大堆的禮錢。

  年節時賞賜群臣的禮錢。

  一枚可抵平常銅錢十幾枚,關鍵是這裡面有皇帝賜下的福氣。

  「臣等多謝陛下。」百官和百姓同時沉沉躬身,目光則是落在一旁的禮錢之上。

  ……

  看著百官和百姓每人都忍不住的抓上一大把,李治滿意的笑了,側過身,看向武后,夫妻二人都是流露出滿意的笑容。

  轉過頭,皇帝看向前方,開口道:「彭王,平陽郡公。」

  「臣在!」李絢和薛仁貴同時拱手。

  皇帝平靜的開口道:「你二人今日替朕值守承天門,不得擅離。」

  「喏!」李絢和薛仁貴同時躬身。

  皇帝和武后點點頭,然後轉身走下了城門,朝貞觀殿而去。

  李絢抬頭看了薛仁貴一眼,薛仁貴微微點頭,然後已經向前一步,肅然的站在城門之上。

  李絢平靜的向前一步,手按在腰間黑鞘劍柄,神色凜然。

  城門的百官率先發現皇帝和武后離開,立刻拱手道:「臣等恭送陛下,恭送天后。」

  後面的百姓也慌亂的行禮,不過沒人在意。

  不過很快,百官們相繼返回官衙,而百姓,致仕耆老,則是被金吾衛送入了皇宮。

  李絢站在城門之上,看著遠處的百姓歡喜著離開皇宮,眼中微微帶起一絲冷漠。

  這些百姓今日高興,那麼到了明日呢。

  當他們聽到剛剛賞賜給他們大量禮錢的皇帝就這麼亡故的時候,他們又會是什麼表情。

  李絢在細細的揣摩人心,但他的臉上卻已經平靜漠然。

  ……

  一名名內侍快速的奔出承天門,一名名官員開始被叫入宮中,叫到貞觀殿。

  從一些關鍵州縣刺史,大都督府長史,九寺寺卿,到六部尚書,御史大夫,相繼進入貞觀殿。

  到後來,朝中的十六衛大將軍,親王,宰相,已經全部都在承天門等候了。

  一名內侍快步的從宮中走出,來到了承天門下,高聲道:「陛下有旨,傳平陽郡公,左衛大將軍薛仁貴覲見。」

  看著薛仁貴快速的走下宮門,李絢微微低頭。

  一種莫名的悲傷湧上心頭,皇帝這已經是在做最後的告別的。

  趁著自己還有力氣的時候,和這些年他親手提拔起來的這些老臣,一一告別。

  十六衛大將軍依次肅然的進宮。

  終於,一名內侍快步的走到承天門下,高聲道:「陛下有旨,傳彭王,右衛大將軍李絢覲見。」

  「臣領旨。」李絢轉身,穩步的走下承天門,對著內侍沉沉躬身。

  內侍轉身引路,李絢穩步的緊跟而上。

  快到貞觀殿時,李絢看到了蘇良嗣面色感傷的從貞觀殿而出,他的手上捧著一隻紫色的盒子,不知道裡面究竟裝著什麼東西。

  站在貞觀殿下,李絢神色頓時肅然起來。

  深吸一口氣,李絢邁步走上金階,「吱呀」一聲,殿門打開,厚重的門帘掀起。

  李絢一眼就看到了帷帳之後的模糊身影。

  穩步的走進殿中,一瞬間,李絢聽到了無數的沉重的呼吸聲在殿中響起。

  眼角餘光微微一掃,李絢便看到了十幾名中書舍人,給事中,秘書丞,左右史,全部都在殿中。

  已然一副皇帝交待遺詔的架勢。

  十二月,丁巳,改元,赦天下。上欲御則天門樓宣赦,氣逆不能乘馬,乃召百姓入殿前宣之。是夜,召裴炎入,受遺詔輔政,上崩於貞觀殿。(資治通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