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3.第1449章 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取天后處

  第1449章 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取天后處分

  永隆二年,臘月初三。

  卯時正,洛陽思恭坊。

  各家王府,在這一刻,同時緩緩打開府門。

  一名名穿著紫色蟒袍的宗室王族,牽著高頭大馬來到府門外,然後翻身上馬。

  韓王李元嘉率先而行,後面跟著霍王李元軌,舒王李元名,魯王李靈夔,滕王李元嬰,嗣鄭王李敬,嗣鄧王李炅等人。

  過彭王府玉龍苑門前,李元嘉皺眉看向敞開的大門……李絢並沒有從裡面出來。

  只有一身黑衣的李筆上前,拱手將一本手本遞給李元嘉。

  李元嘉拿起手本看了一眼,眼中立刻流露出無比的驚訝之色。

  他點點頭,將手本還給李筆,然後看了後方一眼,這才繼續前進。

  其他宗室親王,嗣王,還有郡王,路過彭王府的時候,都好奇的看向李筆。

  今日皇帝大朝,身為嗣彭王的李絢必然參加,但是今日該出現和諸王一起前往紫薇宮,但是,他卻沒有出現。

  今日之事太重,就算是生病,只要不是病的走不動道,該出現的也得出現。

  但李絢就是沒有出現。

  這讓人不免有些好奇,李絢今日究竟是有什麼事情,竟然連面都不露。

  還有李筆給韓王李元嘉的手本裡面,究竟寫了什麼,能讓宗室之長的韓王不再在意。

  很快,諸王便已經來到了定鼎門大道。

  長街之上,火把高舉,長槊鋒利。

  無數五品以上的官員從四面八方匯入到前行的行列之中。

  中樞朝中,洛州雍州,宗室親郡,地方刺史。

  皇帝封禪泰山,光是地方刺史就密密麻麻的來了上百人。

  更別說還有原本散落各方的十六衛大將軍,將軍,中郎將,地方折衝都尉等等。

  一行人浩浩蕩蕩的來到了天津橋南。

  過天津橋,入端門,最後來到了承天門下。

  然而,這一刻,所有人都驚呆了。

  赫然就見承天門下,一排七人,全部身穿紅衣金甲,面色冷肅的站在承天門前。

  禁衛大將軍裴行儉,右金吾衛大將軍薛孤吳,左衛大將軍薛仁貴,右衛大將軍李絢,左監門衛大將軍高侃,右領軍衛大將軍李謹行,右屯衛大將軍孫仁師。

  一共七位大將軍,全部一身的紅衣金甲,手按刀劍,一字排開,面色冷漠的看向朝中文武百官。

  這副陣勢,別說是他們了,就是劉仁軌和李顯都沒有見過。

  一股沉重的壓力,立刻就撲面而來。

  甚至有的人因此而站立不穩。

  要知道,如今整個大唐,一共就九位大將軍。

  左驍衛大將軍史暕,檢校左武衛大將軍權善才正在安西四鎮,率軍和西突厥廝殺。

  大唐有十六衛,但大體保持在八位十六衛大將軍之下。

  如今再加上一位禁衛大將軍,正好九位。

  兩位在西域廝殺,如今在洛陽的七位大將軍,今日全部都在此處。

  以前,皇帝大朝,守在宮門前的,是左千牛衛大將軍王及善和右金吾衛大將軍薛孤吳。

  但王及善調任大理寺卿之後,便成了右屯衛大將軍孫仁師和右金吾衛大將軍薛孤吳。

  像眼下這樣,朝中七位大將軍同時集齊的局面是真的很少見。

  禁衛大將軍裴行儉,檢校揚州大都督府長史。

  左衛大將軍薛仁貴,檢校代州都督。

  檢校右衛大將軍李絢,任邏些道安撫使。

  左監門衛大將軍高侃,檢校遼東都督。

  右領軍衛大將軍李謹行,檢校任昌州都督。

  這些朝中的大將軍,遍布大唐天南海北,若不是這一次皇帝封禪,他們也很難聚集在一起。

  尤其今日,竟然一起在諸臣抵達宮門之前,便齊齊鎮守,必然是皇帝授命。

  甚至若不是今日大朝,恐怕這麼多位大將軍守衛宮門,朝臣恐怕難免會多想什麼。

  宗室諸王的目光,卻是不由自主的落到了李絢身上。

  怪不得今日在玉龍苑沒有看到李絢出來,原來是他已經提前收到了詔命,提前來到了承天門。

  也怪不得韓王李元嘉會如此詫異。

  看李絢一身紅衣金甲,恐怕他今日是不會以嗣彭王的身份站立在諸王之中,而將以右衛大將軍的身份,站立在諸位大將軍之中,甚至他的位置還要稍微靠前。

  起碼是在左監門衛大將軍高侃,右領軍衛大將軍李謹行和右屯衛大將軍孫仁師之前。

  七位大將軍在列,承天門上下,所有軍方將領,從將軍到中郎將,再到地方折衝都尉,全部恭順低頭。

  就在這時,承天門轟然打開。

  內侍少監范雲仙快步走了出來,目光肅然的看向群臣,手裡拂塵一擺,高聲喝道:「永隆二年,臘月初三,皇帝早朝,群臣朝見。」

  「臣等領旨,陛下萬壽無疆。」

  ……

  李絢神色肅穆的走在諸衛大將軍之中,一身紅衣金甲,右手放在腰間黑鞘劍柄之上,眼神漠然。

  前方是左衛大將軍薛仁貴,身後是右監門衛大將軍高侃。

  諸衛大將軍之中,李絢的年齡是最小的,但也無人敢於輕視他。

  這些年,大唐平定吐蕃,雖然所用物力財力不少,但人力軍力,卻是相比要少上許多。

  關鍵原因便在於李絢對論欽陵幾無敗跡,軍士損耗都在最少。

  有了這一點,徵召新卒,戰後撫恤,都已經降到最低。

  最關鍵是,他還成功的平定了吐蕃,最後落入朝中的財富遠超人們的想像。

  正是因為如此,軍中,尤其是在西線和吐蕃有過交手的將領,對李絢都無比的佩服。

  不是他們沒有猜疑過李絢的戰術,而是李絢每隔幾天,就會有奏章送入皇帝手中。

  皇帝偶爾會將這些東西與諸將分享,但更多的,是自己藏於內閣。

  讓其他人想要摸透李絢的底細都難。

  乾元殿就在前方,李絢神色鄭重起來。

  他是在昨夜接到皇帝的手詔的,皇帝命他以右衛大將軍之身參與大朝。

  若是其他人倒也罷了,但李絢還是當朝嗣王,這裡面不一樣的味道,立刻就被他捕捉到了。

  皇帝今日大朝,怕是要有什麼舉措。

  這事恐怕會影響封禪之前的所有一切。

  甚至說不定,皇帝還有更多的準備。

  內侍少監范雲仙在前,李絢平靜的跟在薛仁貴的身後一起走入乾元殿。

  ……

  莊嚴的乾元殿中。

  七位各衛大將軍站於右側最前,諸相諸王站於左側最前。

  諸將軍,諸尚書,侍郎,寺卿,少卿,各自站立側後。

  右衛將軍麻嗣宗站在李絢右側,右衛中郎將李榮站在麻嗣宗的右側。

  李絢和李榮並不陌生,李榮是河間郡王李孝恭次子河間縣子李晦之子,之前任益州大都督府兵曹參軍。

  益州大都督府長史是梁郡公李孝逸。

  李孝恭和李孝逸是堂兄弟。

  益州如今是僅次於隴西的李氏大本營,諸多王室在隴西任職。

  河間縣子李晦如今任并州都督府長史。

  他和李孝逸,今日都在殿中。

  李絢的神色肅穆,側前方的大殿側門,一陣平穩的腳步聲傳來。

  「天后駕到!」內侍省典儀高呼聲中,一身黑色鳳袍,頭戴黑色璞帽的武后,平靜的從側門走了進來。

  她的身後,跟著黃色蟒袍的太子李顯和相王李旦。

  群臣心中不由得升起一絲疑惑,不是說今日皇帝早朝嗎?

  「臣等參見天后,天后萬福金安!」群臣沒有絲毫猶豫,全部沉沉的跪了下來。

  李絢一身金甲,半跪在地,神色肅穆。

  果然,今日還是出事了。

  本來應該皇帝早朝,但是皇帝就是沒來,來的只有武后和太子。

  皇帝說要來的,但是沒來,皇帝的身體怎麼樣了,有沒有出事?

  幾乎在瞬間,這樣的疑惑就已經出現在群臣的腦海當中,便是李絢也是一樣,有些人臉上的擔憂清晰可見,甚至在眼底,還別有想法。

  不過李絢,相對而言,他要平靜許多。

  皇帝的身體雖然不好,但李絢心裡清楚,皇帝依舊能夠調動十六衛大將軍,說明皇帝依舊還有掌控朝局的力量。

  也就是說,他其實是有力氣來參加朝會的,但是他沒來。

  如今的七位大將軍列朝,皇帝已經掌握住了洛陽,這樣情況下,他來不來其實也沒有什麼關係。

  想起昨夜的那張手詔,李絢幾乎可以肯定,其他的八位大將軍,他們也同樣拿到了類似的手詔。

  李絢的眼角餘光掃過群臣,心中微微冷笑。

  皇帝啊,這個時候的皇帝是最多疑的。

  李絢再度低頭,心中卻閃過無數念頭。

  該怎樣,才能夠確定皇帝能夠接受的動作尺度。

  ……

  「眾卿平身。」武后清冷的聲音在整個乾元殿響起。

  李絢面色肅然的站了起來,手按長劍,微微躬身。

  在動作的一瞬間,李絢清晰的看到,武后高座的御榻之上,太子李顯……

  李絢眼睛睜大的如同核桃一樣大。

  李顯站在了御階上方,距離御榻只有一步之遙。

  李顯瘋了嗎,他是太子,他只應該站在御階第一階階梯之上,而李旦應該是站在御階第三階階梯之上,現在李旦正站在那裡。

  朝中群臣的目光幾乎全部如同李絢一樣,難以置信的看著眼前的這一幕。

  其中不少人已經忍不住騷動了起來。

  太子,太子究竟想做什麼。

  然而更多的人,卻迅速的平靜了下來。

  天后坐在御榻上,太子就站在天后身邊,天后都沒有說什麼,哪裡輪得到他們插嘴。

  甚至這一切很可能都是天后默許的。

  武后平靜的看著這一幕,目光看向側前。

  內侍少監范雲仙立刻上前一步,手裡張開聖旨,高聲道:「皇帝有旨!」

  「臣等恭領聖諭!」殿中群臣在一瞬間跪下大半,其他人反應過來之後,也全部都跪了下來,沒有一個人再站立。

  「惟永隆二年,歲次壬午,十二月壬子,朔初三戊寅日,皇帝若曰:

  於戲!

  朕踐祚三十三年,今有疾弗瘳,藥石瞑眩,難理朝政。

  今,命皇后臨朝聽政,諸臣奉順,命太子臨政事堂,善理國政。

  天下社稷,以事為宜。

  另,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取皇后處分。

  欽此。」

  「臣等領旨,陛下萬壽無疆,天后萬福金安。」群臣沉沉的叩首在地。

  所有人都明白,皇帝這是在自己病重期間,對朝政的正常運轉做出了處置。

  皇后臨朝聽政,這是常制,但太子坐守政事堂,這卻是少有。

  這等於朝中詳細事務的處理全部都交到了太子手裡,而只有軍國大事,才有天后處決。

  似乎,皇帝已經在向太子交權,但又在上面加了一層緊箍咒。

  李絢神色淡漠,眼底深處閃過一絲嘲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