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1章 太子李顯,冊封大殿
黑暗之中,李絢的眼睛不知道什麼時候已經睜開。
身側,劉瑾瑜正在酣睡。
看著頭頂的黑暗,李絢呼吸輕緩。
這幾日間,韋氏子弟不停的出入英王府。
幾房子弟都有。
為人雖然還算低調,但難免神采飛揚。
蘇良嗣忙的好幾天不見人影,但李絢知道,他是在查太子印的事情。
李賢的太子印突然出現在東市,出現在武承嗣門客的手中,還和草原戰場有關,這個消息第一時間就送到了宮裡。
武承嗣當天就被叫進了皇宮。
不是因為他和魔教的人牽連,實際上武承嗣也和魔教的人牽連不到哪裡去。
武后真正的憤怒的,是他再一次被魔教所利用。
當然,這不是武承嗣第一次被魔教的人利用了,但這一次的情況很重。
誰都知道紙條上的內容是假的,可如果真的有人將紙條送到晉北和長城邊境,收到消息的裴行儉和薛仁貴難免要為此分心。
還有朝中,這麼一張紙條的出現,不管它有沒有被送到裴行儉和薛仁貴的手裡,朝中都必須要警惕。
那麼要不要將裴行儉和薛仁貴調回來?
草原大戰在即,要不要將大軍主帥調回來。
若是真調回來了,自毀長城,草原之戰失利算誰的。
這件事極度考量武后和皇帝的政治智慧。
很是麻煩。
牽涉到其中的武承嗣所受的責難,想也知道會很重。
更甚至,因為這件事情,徹底堵死了武承嗣這一次的調回之路。
李顯成為太子,東宮一大批位置空了出來。
東宮六率將軍,中郎將,太子庶子,太子賓客,太子詹事,少詹事,太子洗馬,太子中舍人,太子舍人……
有太多可以讓人插手的地方了。
一旦從三省六部調人過去,那麼空缺出來的位置,是否要由新人頂替?
若是有尚書位置空缺呢?
這便是武承嗣的機會。
如今,這個機會被徹底扼殺了。
這還不止如此,如果這張紙條的事情遮掩不住,那麼藏在這件事情下面的武承嗣散播李顯和李絢謠言的事情,同樣也瞞不住了。
之前李絢和李顯都知道武承嗣在這裡面的手腳,不過局勢之下,他們不好報復罷了。
一旦這些事情被擺到了檯面上,李顯和李絢就都有理由介入了。
當然,武后不會輕易給李賢和李絢介入的機會。
窗外已經開始隱隱有些泛白,如今已經到了卯時二刻,李絢也應該起身了。
今日是李顯的太子冊封大典。
之前在洛陽乾陽殿的時候,皇帝說,八月二十三日議立新太子。
但這個「議」字,其實不過是表面意思而已。
冊封太子,自然少不了要三辭三讓。
這就是所謂的「議」的意思。
希望今日大殿,一切順利。
……
李絢穿一身五蟒五章郡王服,平靜的站在嗣鄭王李敬的身後。
前方韓王李元嘉,韓王李元、舒王李元名、魯王李靈夔、江王李元詳、密王李元曉、滕王李元嬰、紀王李慎、越王李貞等等宗室諸王已經全部到齊,朱紫閃耀。
身後韓王世子李訥,霍王世子李緒,舒王世子李亶等人,各自站列班次之中。
宰相站於諸王對面,左相劉仁軌,右相戴至德為首,其後為中書令郝處俊,李敬玄,門下侍中趙仁本,劉審禮。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書侍郎李義琰,黃門侍郎崔知溫,黃門侍郎薛元超。
其他,尚書左丞劉景先,尚書右丞郭待舉,中書侍郎楊武等人。
吏部尚書竇玄德,刑部尚書裴炎,工部尚書黃仁素,禮部尚書劉伯英,戶部尚書許圉師等人。
左金吾衛大將軍房先忠,右金吾衛大將軍薛孤吳,左千牛衛大將軍王及善,左千牛衛將軍李景嘉,左金吾衛將軍程處弼等人。
六部尚書、九寺寺卿,十六大將軍、將軍隊列而站。
九寺五監,侍郎,少卿,洛州長史、司馬雍州長史、司馬,到京的諸州刺史,洛陽縣令,萬年縣令,等等諸多官員。
還有其他外族使者,致仕宿老,年輕學子等等。
所有人依次站立在班次之中。
神色恭敬,莊嚴肅穆。
大殿之中,擺滿了設黼扆、躡席、熏爐、香案,依時依刻,陳列儀仗。
無數身著新衣的太監,宮女,數十名低階官吏,全都屏息凝神,束手低頭。
含元大殿之內,帝後高座,二聖臨朝。
李顯李旦,站立在台階之下,神色凜然。
群臣跪拜,山呼萬歲。
皇帝抬手,眾卿平身。
李治看了身側的武后一眼,然後看向群臣,平靜開口:「半月之前,皇太子賢被小人蠱惑,妄動刀兵,按律廢除,但國不可一日無太子,今日眾卿在此,當推薦新太子。
眾位愛卿,何以教朕?」
皇帝說完,尚書左僕射劉仁軌站了出來,對著李治和武后,拱手道:「陛下,天后,東宮無主,朝野不安。
英王顯禮孝謙恭,仁悌滿溢,實在東宮不二之選,為宗廟社稷計,宜且薊即東宮,為天下率。」
李絢呼吸變輕。
雖說他曾經已經經歷過一次冊立太子,如今再次經歷,仍舊不由得目光肅然。
皇帝轉頭看向側畔,輕聲說道:「英王李顯。」
「兒臣在。」李顯目光凝重,從台階之上走下,走到大殿之中,然後雙膝跪地,沉聲回稟:「啟稟父皇,母后,兒臣少時駑鈍,才疏能淺,德少識鮮,威薄望寡,還望父皇母后,擇立四弟為嗣,承繼大統,以應天命。」
李顯一句話說出,群臣呼吸變輕。
雖然對於即將到手的太子之位,李顯誠懇的辭讓,但所有人都明白,這不過是三辭三讓的老傳統罷了。
但站在一側台階上的李旦,卻是身體忍不住的晃了晃,下意識的看向上方的皇帝和武后。
太子之位,就在手邊,誰又能輕易推辭。
然而李旦這一輕微的動作,卻被很多人看在眼裡。
有的眉頭緊皺,有的眼神跳躍。
李治轉頭,看向另一側的左千牛衛大將軍王及善。
王及善跟著站出,拱手道:「啟稟陛下,天后,今突厥不安,吐蕃顛簸,外有胡奴窺伺中原,內有逆匪不安於室。
英王歷任洮河道行軍總管,洛州牧,雍州牧,年少果毅,體恤愛民。
臣聞東宮不可以久曠,天命不可以謙拒,惟大王以社稷為計,承繼宗廟。」
皇帝再度威嚴的垂目:「英王顯?」
李顯微微低頭,然後再度抬頭,臉色誠摯的說道:「父王,兒臣終究少更世事,德才淺薄,還望父王勿要強為,東宮之重,天下矚目,非是兒臣所能承任。」
劉仁軌代表文官,王及善代表武官。
文武諸官之首都推舉英王李顯為太子。
除了李顯推辭以外,其他朝中之臣,無人開口辯駁。
李治輕輕點頭,目光看向韓王李元嘉。
自從隴西郡王李博乂徹底致仕以後,朝中的宗室之長,就落在了韓王李元嘉的身上。
李元嘉穩步走了出來,對著李治和武后拱手,認真開口:「陛下,天后,英王顯,容貌英許,舉止穩重,才華殊勝,孝悌友愛,宜立為皇太子。」
「英王顯。」皇帝再度看向李顯。
李顯沉沉的俯身在地,高聲說道:「父皇,母后,兒臣年少,資質普通,朝事不經,戰事少履,如今眾望壓身,誠惶誠恐。
請父皇母后再為考慮,兒臣心思淺薄,只願承歡父皇母后膝下,深盡孝道。」
李顯的聲音在大殿之內迴響,也在群臣的心中迴響。
李顯少時浪蕩,當年和李賢嬉笑玩鬧,王勃作《檄英王雞》,致使王勃多年艱難。
群臣雖然腹誹,但那都是少年之事。
年長之後,李顯曾經親往洮州,任洮河道行軍總管,戰陣之前,無有後退。
最令群臣稱道的,是他願意俯身民間,親歷農桑,在洮州刺史陸元方的教導下,認真學習地方政務,這一點是所有人都感到滿意的,起碼李顯能夠聽得進正言。
再有就是李絢,李絢和李顯關係非常。
南昌王為人頗有文采,武功卓著,關鍵他對於朝中之事,插手不多,且能調理陰陽,有一些策略甚至出人意料的準確。
就比如教導李賢編譯《漢書》。
很多人都說,當初如果李賢按李絢說的去做,也就不會有後來被廢之事。
孝,這是李絢教導李顯的核心。
這一點從之前不惜放大謠言,替天后擋災,還有後面請奏讓李賢的兒子為孝敬皇帝嗣子,都是孝悌之情。
李顯也願意聽從教導,早先李敬業事件時,李顯就前往東宮壓住了李賢的手腳。
這一點不少人都記憶猶新。
這也是北門學士眾人如今雖然心有不甘,但也願意接受李顯成為皇太子的原因。
……
皇帝平靜的抬頭,目光威嚴的看向李顯:「英王顯,你雖年少,但心慕良善,知錯能改,朕頗有期盼,望你日後能謹慎從事,用心朝政。」
李治說完,朝著側畔擺了擺手。
王福來上前,張開聖旨,沉聲道:「惟儀鳳四年,歲次己卯,八月癸酉,朔二十三日丁亥,皇帝若曰:
於戲!
儲貳之重,式固宗祧,一有元良,以貞萬國。
雍州牧,英王顯。
丰姿峻嶷,器質沖遠,風猷昭茂,美業日隆。
孝惟德本,周於百行,仁為重任,以安萬物。
任總機衡,庶績惟允,職兼內外,彝章載敘,
遐邇屬意,朝野具瞻,宜乘鼎業,允膺守器。
可立為皇太子,正位東宮,以重萬年之統,以繁四海之心。
所司具禮,以時冊命。
欽此。」
李顯已經推辭再三,如今聖旨已下,終於俯首應命:「皇天大命,不可稽留,兒臣謹遵聖旨!」
新太子立。
也不是我寫的慢,是改的慢。
二十分鐘前就開始發前修改了,但這一章愣是改了我二十分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