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飛行器

  時至今日,李青松都仍舊只有那唯二的兩艘登陸飛船具備往返洛神星與深空號飛船的能力。

  原本是只有一艘的,不過發展到後期,那被拆卸的第一艘登陸飛船的零部件用不到了,於是它便又被組裝了起來,便有了兩艘。

  為了確保自己不丟失這唯二的太空航行載具,李青松已經儘可能減少了它們的飛行次數,能不動用的就不動用,儘可能延長它們的壽命。

  但就算如此,到了今天,它們也已經垂垂老矣,只能勉強飛行了。

  李青松在許久之前便一直計劃著發展屬於自己的航天能力,但限於基礎科技和工業力量不足,始終未能成行。此刻,基地規模和科技基礎已經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終於可以開始著手進行了。

  在一處提前選定的空地上,大量的克隆體投入進去,沒多久,一座航天科技研究基地便已經建成。

  第一次推進試驗隨之開始。

  因為洛神星那與地球截然不同的環境,在洛神星上發展的航天科技註定是和地球不同的。

  在地球上,要送飛船或者衛星進入太空離不了火箭。

  因為火箭無法製造的太大,飛船或者衛星便也無法太大。

  但在這裡,李青松可以直接省去火箭這一步驟,直接去製造可以從星球地表直接起飛進入太空,然後從太空直接返航的飛行載具。

  同時,在地球上,飛機和飛船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東西,一種只能在大氣層之中飛行,一種只能在太空飛行。

  但在洛神星上,飛機和飛船則無法劃分的那麼清楚。

  這兩種東西大概可以算是一種——反正都是依靠燃料燃燒生成高壓氣體噴出來,由此獲得前進動力。

  動力高一些,可以掙脫洛神星引力場的,便是飛船。動力低一點,無法掙脫的,便是飛機。

  從本質上來看都是一樣的。

  於是,航天基地一處巨大的廠房之中,大量的甲烷和液氧被輸送到了發動機之中,點火之後,熾熱的氣體便從尾部噴射出來,巨大的動能立刻作用到了試驗台上。

  這種發動機的技術起源於李青松早就掌握的內燃機技術。區別僅有一個:內燃機燃燒甲烷和液氧,是用來推動活塞的,而這裡,它們燃燒生成的高壓氣體會被直接噴射出去。

  做功方式雖然不同,但燃燒過程都是一樣的。

  強勁的噴射持續了幾分鐘時間。看著屏幕之中的讀數,李青松皺了皺眉。

  動力太低了,這種動力可不足以推動一艘飛船脫離星球引力場。甚至於推動一架飛機飛起來都做不到。

  「必須要提升燃燒效率和規模才行。」

  李青松暗暗想著:「可是這樣一來,溫度就會太高。我現在耐熱材料的性能恐怕頂不住。」

  這是一個較為棘手的問題。

  人類世界當然有先進耐熱材料的配方,但深空號飛船的知識庫之中沒有。

  深空號飛船上倒是有高性能耐熱材料,但李青松看過了,技術含量太高,自己造不出來。

  「還是要尋找一種技術含量較低,我現在能造,但又能滿足現在需求的材料才行。」

  李青松心中一動,科研基地材料大樓之中立刻補充進了一千名克隆體。

  未經任何提前訓練與學習,這新補充進來的一千名克隆體立刻便適應了科研基地的工作節奏,沒有任何障礙的融入到了現有的研發工作之中。

  除了這一千名上手實操的克隆體之外,李青松還額外調集了約等同於3000人份額的「腦力」,投入到了對現有試驗數據的分析和未來嘗試的思考之中。

  有許多工作雖然離不了人,但其實是不怎麼耗費腦力的。

  就像是一名開挖掘機的克隆體,操縱一台挖掘機才能耗費多少腦力?

  於是大量的腦力就空閒了下來。

  閒著也是閒著,不如拿去思考材料學問題。

  於是李青松的基地之中便有了這樣的奇景:

  別看一名克隆體是在操縱挖掘機,但同時他也在思考著最前沿、最先進的材料學問題;

  別看一名克隆體正在餵豬,但他同時也在思考著材料學問題;

  哪怕是一名正在開著火車的克隆體,看起來正全神貫注的進行著火車的操縱,但其實他同樣也在思考材料學問題。

  並且,如果遇到了突發情況需要全力應對,他立刻便可以停止對於材料學問題的思考,對應的思考份額或許瞬間就轉移到了另一個位於一千公里之外,正在捆鋼筋的建築工克隆體腦袋裡。

  採取這種模式,李青松實現了所有可控制克隆體的腦力的完全利用,絲毫不會浪費。

  這種模式,李青松之前就已經做的很熟練了。不過此刻驟然調集一千名克隆體參與實操,額外3000份腦力參與思考,如此之大的規模,還是第一次。

  實在是這個問題較為重要,必須要以最快的速度解決。

  數千顆具備幾乎所有學科知識作為儲備的大腦同時對一個問題進行思考,突破很快便出現了。

  添加一定比例的鎳、鎢金屬,再採取某種特殊的金屬處理工藝之後,符合李青松要求的耐熱金屬終於製造完成,然後快速安裝在了試驗設備上。

  推進實驗再一次開始。

  這一次,從發動機尾部噴射出的火焰更加明亮,更為猛烈,顯然它們的溫度和壓力都更高了。

  看著屏幕之中的數據,李青松滿意的點了點頭。

  這一下,動力終於達標了。

  製造飛行器最大的問題便在於發動機。發動機技術突破了,鐵殼子的製造更沒難度。

  於是很快,一個整體呈現出半球狀,下方平面與後方各裝備了兩個噴射口的古怪飛行器便出現在了李青松面前。

  「點火!」

  伴隨著李青松的一聲命令,飛行器之中負責操縱的克隆體立刻按下了對應的按鈕。

  下一刻,熾熱的火焰便從飛行器底部噴射出來,推動著這個高度達到了四米,直徑八米的半球狀飛行器緩緩升空,最終來到了距離地面十幾米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