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分離式集成電路

  以主基地為中心的基地圈,在徹底解決了怪鳥威脅之後,再度出現了熱火朝天的建造景象。

  已經被破壞的採礦基地重新修整,住宿大樓重新建造起來,被破壞的採礦設備得到了修復和升級,再度開始轟鳴著將大量的礦產採集出來。

  曾經被破壞殆盡的鐵路線上再度有重載列車開始飛馳,以千噸計的大量礦產再度如同江河入海一般,匯聚到了主基地這裡。

  這時候,之前被李青松控制著進入深空避難的深空號飛船也再度回歸,再度停泊在了洛神星的環繞軌道之上。

  於是幾名克隆體立刻攜帶著怪鳥標本,乘坐登陸飛船來到了深空號飛船之中,對這些怪鳥進行基因分析。

  這一番分析下來,怪鳥的基因譜很快呈現在李青松面前。

  於是李青松震驚了。

  「什麼情況?這怪物的基因組,竟然和我,和人類有50%的基因相似性?」

  這就有點震碎三觀了。

  雖然李青松知道,哪怕是一根香蕉,和人類也有著高達40%—60%的基因相似性,但此刻的情況仍舊讓他感到震驚。

  畢竟人和香蕉都是地球生命,由同一個物種經過無數年的演化才形成,也即,人和香蕉是有同一個「祖先」的,但這種怪鳥竟然也和人有同一個祖先?

  它也曾經是地球生命?

  細細研究之後,依靠現在並不算完全的基因分析技術,李青松得出了較為粗略、大概的結論。

  依據基因分析,這種怪鳥確實曾經是地球物種。截止到人類未莫名和自己斷絕聯繫之前,現存地球生命與這種怪鳥血緣關係最近的物種,大約是一種微生物,水熊蟲。

  李青松曾經看到過一些記載,有一些研究人員在距離地表幾十到幾百公里的地球高層大氣之中都發現過微生物生命。

  那麼……在地球的早期年代,或許便有一些生活在高層大氣之中的,生命力極為頑強的物種,經由各種特殊機制,譬如小行星近距離掠過、太陽風的影響之類,離開地球,進入到了太空之中。

  然後經過了幾十億年的演化,它們最終適應了太空環境,演化成了現在這種物種。

  它們已經適應了黑暗和冰冷,反倒是不適應距離太陽較近,溫度較高、太陽風和輻射較為猛烈的環境了,於是便留在了遠離太陽的浩瀚深空之中,不斷的遷徙,不斷的繁衍,如此生存了下來。

  「怪不得它們的體液竟然富含人體胚胎能吸收的營養……原來幾十億年前,我們都有同一個老祖宗啊。」

  李青松心中滿是感慨。

  生命的奇妙,在這一刻真切的展現在了李青松面前。

  「如果小小一顆地球都能孕育出如此奇妙的生命,那這浩瀚宇宙之中,更加奇妙的生命類型又該有多少種呢?」

  遙望太空,李青松心中滿是期待。

  等處理完人類失蹤這件事情後,已經擁有了此刻這種能力的自己,肯定不會滿足於小小太陽系。

  進入宇宙星空,才是自己未來要走的路。

  暢想片刻,李青松收回了自己的思緒。

  萬丈高樓,也要從地基開始打起。

  現階段的自己,還是先把生產水平恢復到原來程度,才能再說進一步的發展。

  六萬多名克隆體忙碌了一個多月時間,被戰爭破壞的所有設施全部修復完成,生產完全恢復。

  用於建造巨型克隆體培育工廠的地塊也已經規劃好,完成了前期平整。

  但李青松並未直接將所有空閒的建造力量全都投入進去,他反而開始去做另一件事情。

  研發晶片!

  此刻,已經擁有相當工業水平,可以自行生產內燃機、各種車輛、火炮,可以自行建造各種工廠,修建鐵路網、電網,且具備了相當化工水平的李青松,深切感受到,自己現有的,操控克隆體去執行各種工作的模式,其勞動力利用率還是低了一些。

  就比如種植基地,在裡面工作的克隆體便需要每天手動調配營養液,手動添加、稀釋、回收營養液,手動處理有機物,連割麥子都得手動。

  養豬還得每天手動餵水、打藥、手工拌豬食之類。

  更不要說各種工廠和礦產基地了。

  全部都是手動!

  但這種繁瑣、稀碎、重複的勞動,是對克隆體體力和腦力的極大浪費。不僅浪費,效率還低。

  解決的辦法也很簡單,上自動化。

  一旦有了自動化,便能將至少70%以上重複性的勞動交給自動化系統去做。

  如此,在一個克隆體未增加的前提之下,李青松的生產力便可以憑空提升好幾倍。

  尤其是,面對巨型克隆體培育工廠集群這種超級龐大的,總占地面積達到了十平方公里級別的建造任務,不上自動化,單靠手工,恐怕得十年以上時間才能完成。

  但要是有了一定規模的自動化,各種建材生產效率極大提升,建造速度也極大提升,說不定一年就能建成了。

  但上自動化,就得先有晶片技術。

  「晶片技術,是未來幾乎一切技術的基礎。那就先攻克晶片技術好了!」

  李青松下定了決心。

  他直接抽調了一萬名克隆體,快速建造了一座龐大的實驗室,並按照自己前期的知識儲備,和從知識庫之中學到的知識,定製化的製造出了各種設備,準備了各種材料,試驗立刻開始。

  此刻剛剛開始嘗試自己製造晶片,直接去造技術含量較高的平面式集成電路很顯然不具備可行性。

  不過掌握了足夠原理和一定技術積累的自己,倒也不必像是晶片發展歷史那樣,從最基礎的地方一點點做起。

  綜合考慮,李青松最終選定了自己要實現的目標。

  分離式的集成電路!

  所謂分離式,便是先製造出電阻、電容、電晶體等單獨的部件,然後將它們一個個安裝在電路板上,並通過細線將它們連接,以實現它們的功能。

  勉強算起來的話,這種級別的集成電路,類比現代晶片,其製程大概可以算是毫米級。

  一毫米等於一千微米,一百萬納米。而人類文明早就能製造2納米製程的晶片了!現代更是研發出了脫離矽基範圍的量子晶片!

  毫米級製程的晶片,落後到簡直沒法看。

  但對於剛剛起步的自動化升級來說,毫米級的晶片,夠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