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聖人自潁川出發,一路向東,行至兗州最東邊的泰山郡。
而後南下入徐州東莞郡出發,行至廣陵郡。
廣陵郡位於徐州最南部,與金陵也就是一江之隔。
就在陳勝以為,孔聖人將直接跨江而來,直接來與自己論道之時,孔聖人卻轉道向西,經由譙郡進入豫州境內……
孔聖人與百家論道的經過,像雪片一樣從各地特戰局分部,飛到陳勝手中。
從這些論道經過之中,陳勝能夠看得出,孔聖人與另外幾大學派的扛鼎人雖早有協議在先,但他們對於打上山門的孔聖人,卻依然是半點都沒客氣!
那一個個刁鑽、無賴,甚至是用心險惡、死皮賴臉糾纏的問題,陳勝自忖就算是自己親自上陣,估摸著最後也只有物理說服這一條路可走。
並非他覺得自己解釋不清,而是人根本就打算他的解釋!
就好像小情侶吵架一樣。
男:你聽我解釋。
女:我不聽我不聽。
男:算我錯了行吧?
女:你哪兒錯了?
陳勝哪有那個耐心,去陪著這些吃飽了撐的人慢慢糾纏不清?
但孔聖人卻愣是憑藉淵博的學識、寬廣的器量,以及一拳能打爆一座山的恐怖體力,硬生生熬贏了那些死皮賴臉的百家大老!
數十場論道,孔聖人盡皆大勝!
他一身雄渾人道氣運,就在這一場場的論道之中,越發磅礴、巍峨!
好似通天建木般,聳立在漢地境內!
孔聖人在廣陵與幾位武墨修意守門人論道之時,陳勝在金陵隔著好幾百里地都感覺到了孔聖人那一身堪稱可怖的人道氣運!
這也是他為何篤定孔聖人會來找自己的原因!
孔聖人慾以九州人道氣運為踏腳石,強行破開聖人境的瓶頸,重現上古人皇之姿。
就必然繞不開他這位身負人皇氣的漢王!
無論以類似於合作的方式,諸如孔聖人入大漢為漢臣、他如儒家為第三祖、大漢獨尊儒術等等。
還是用類似於掠奪的方式,將他王道的精義吸納到儒家之中,亦或者更直接一點,直接通過論道以他儒家精義勝過他王道精義。
都能將他身負的王道氣運,轉化為孔聖人破境的助力!
對此,陳勝是心知肚明。
他並不反感孔聖人他們的謀劃。
甚至於他心頭還更偏向於孔聖人用掠奪的方式,接過他身上的一部分氣運。
這並非是他真懼了孔聖人。
陳勝現在勉強也算得上是九州的「高個」之一,他已經感覺到了,要想頂起九州這片天,到底有多難!
孔聖人願意站出來挑大樑,這是好事!
孔聖人他老人家的主場與人品,也值得他信賴。
與更改大漢法家為主、儒家為輔、百家齊鳴的政治文化格局,影響大漢朝未來的發展,甚至於左右華夏文明的進程相比。
陳勝當然更傾向於用不影響大漢朝廷的方式,將自身氣運轉增孔聖人,助其成就人皇境!
這或許就是思想決定格局。
陳勝當前雖然躋身修意境,站到玄之又玄的高度上,但相比於虛無縹緲的人道氣運,陳勝更關注自己治下這一千多萬百姓能不能吃飽飯、穿暖衣……
王三年的餘音,便在孔聖人大殺四方的論道漢地之行中,悄然走到了尾聲。
歲末。
陳勝循例在長寧宮大宴群臣。
赴宴的文臣以韓非、李斯、范增三公為首,加上趕回京師述職的州郡大員、以及中樞各衙門三首官吏合共兩百餘人。
赴宴的武將以暫且擔任京畿防衛官的陳守為首,加上在稷下學宮中進修的各軍將校軍官,同樣不下兩百人。
宴席之盛,從晏清殿一直排到宮門口!
五百膳夫組成的後廚團隊,連軸轉的不斷烹各種菜餚,源源不斷送上宴席。
並有軍陣演練、文章朗誦,聲樂表演、雜碎表演等等節目,引得群臣一陣陣叫好。
在宴席規格上,或許無法與姬周春秋宮大宴奢靡無度、盡善盡美的高規格相比。
但在熱鬧這一點,長寧宮大宴卻要勝過春秋宮大宴十倍、百倍……
宴會從酉時開始,一直進行到了午夜。
席上,吳廣代紅衣軍,向陳勝獻上龍涎香十斤。
吳芮代搏浪軍,向陳勝獻上白象一頭。
荊軻代斬妖司,向陳勝獻上斬妖劍一口。
陳風代特戰局,向陳勝獻上名劍泰阿。
青州軍使者代宋義,向陳勝獻上美姬十名……
子時一刻,跨年的清越鐘聲,響徹金陵城。
群臣起身,高呼「吾王萬歲、仁武萬歲」。
歷時四載,以一介名不經傳的商賈子弟之身,創下大漢連縱四州、威震天下,九州豪傑聞之莫不膽戰心驚的煌煌之基。
漢王陳勝之名,將作千古第一布衣君王,載入史冊!
而他們也定將隨陳勝,青史名留!
夫復何求焉!
整齊的高呼聲傳出長寧宮,周邊蝸居於一間間火炕大屋中守歲的百姓們,也齊齊走出溫暖火炕大屋,仿佛狂歡一般的高聲齊呼道「吾王萬歲、仁武萬歲」!
呼聲之中,儘是對陳勝的衷心感激。
他們對於生活,本沒有任何的期望。
能活一日,算一日。
能捱一天,算一天。
旁人不覺得他們的性命重要。
他們自己也不覺得他們的性命重要。
仿佛,人生本來就是苦難。
但現如今,他們對未來的生活有了憧憬、有了期望。
他們開始明白,人生不該只有苦難。
他們也能通過自己的雙手,去換取足夠取暖的衣、足夠飽腹的食!
他們也能像一個真真正正的人一樣,昂首挺胸、堂堂正正的去活!
而這一切改變,都是陳勝給他們的……
陳勝端坐在晏清殿上方,靜靜的聆聽著他們中氣十足的高呼,聽著他們笑。
歡騰的聲音,就像是一汪清淨溫暖的溫泉。
洗去了他身上四載南征北戰的血污。
洗去了他心中四載嘔心瀝血的疲憊。
他端起漿水,一口飲盡,低低的呢喃了一句:「值了!」
……
姬周王三年就此落下帷幕。
大漢仁武一年……始登場!
(第四卷諸子爭鳴,百家同修·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