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8章 游西夏王陵,品歷史之美!

  第438章 游西夏王陵,品歷史之美!

  「不得不說,成吉思汗是真的太逆天了!」

  聽到秦遠的介紹,徐客默默點了點頭,一臉感慨的說道。

  「是的,一個能夠將疆土面積擴大到3300萬平方公里的存在,也就只有一個成吉思汗了,這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秦遠亦是佩服道。

  在歷代的帝王之中,除了秦始皇之外,他最為佩服的便是成吉思汗了。

  「打住,咱們現在是在西夏王陵這裡,西夏就是蒙古帝國滅的,在這裡提成吉思汗是不是有些不禮貌了。」

  聽到徐客和秦遠突然聊起了成吉思汗,一邊的程東連忙笑著打斷道。

  西夏王朝的覆滅跟蒙古帝國有著直接的關係,而西夏皇陵這裡埋葬的是西夏曆代的皇帝。

  因此在這個地方提成吉思汗,不亞於墳頭蹦迪,要是真有鬼神,埋葬在裡面的歷代皇帝估計都要氣的爬出來揍他們了。

  「哈哈哈,你說的對,咱們在這個地方提蒙古帝國確實有些不合適,我們還是將重點放在這些陵墓上吧。」

  秦遠一邊說著,一邊帶領著一伙人朝著陵墓的方向走去,然後繼續認真的介紹起來。

  「西夏王陵中帝陵共有9座,一號、二號、三號、五號、七號和九號陵位於平原之上。

  四號、六號和八號陵則依山而建,每一座帝陵均坐北朝南,呈縱向長方形,占地面積達10萬平方米以上。

  這些帝陵的外郭形制雖然有開口式、封閉式和無外郭式三種。

  但內部結構卻大體相同,分為角台、闕台、月城、陵城四部分。

  這些帝陵的外郭或宮城的長寬比例都在1.5:1.7之間,與史籍記載的興慶府城郭的長寬比大致相當。

  史籍當中記載西夏王陵有名號的也只有9座,而神宗李遵頊、獻宗李德旺、末主李晛的陵墓史籍沒有記載。

  可能存在的其餘三座帝陵則或許由於西夏末年兵荒馬亂而並未建造。

  也有可能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被當地某建築單位夷平。

  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就是1號王陵,這陵名叫做-裕陵。

  裡面埋葬的是西夏太祖李繼遷,埋葬時間大概是在1038年。

  裕陵坐北朝南,方向南偏東15度,地面建築全部變成廢墟。

  整個陵園為封閉式外神牆包圍,牆外有角台,陵園內從南到北有闕台、碑亭、月城、內城。

  內城中有獻殿、墓道、陵台等建築,外城呈南北長方形,南北長360米,東西寬250米。

  南牆正中留有門道,寬約35米,其餘三面封閉,牆體為夯土實心,外表包砌石塊,厚度在1.7米左右。

  不過你們也看到了該陵園的外城已經全部倒塌,只能隱約的看出一點當年的歷史痕跡。

  現在隨我到陵園的南端,看到前面那兩個東西沒有,那就是闕台了。

  它們彼此相距65米,由黃沙質夯土築成,基底呈正方形,每邊長8米,高6米左右。

  在這個陵園內共有三座碑亭遺址,其中在東側有2座,西側有1座。

  靠北的一側東西兩座碑亭相對,距離闕台各40米,兩碑亭相距65米。

  西碑亭殘存台基約1.5米,台面邊長10米,台面殘存鋪地磚。

  台基周圍被倒塌的殘磚亂瓦及土石填起,堆積呈圓台型。

  除了碑亭外,在這個陵園中還有一處月城遺址。

  月城的牆體為黃沙土夯築,夯層厚8至13厘米不等。

  月城內神道兩側各有兩列石像生遺址,間距15米,石像生殘塊已很難找到。

  月城以北為內城遺址,該遺址呈南北長方形,南北長約115米,東西長200米。

  四面以神牆環繞,南端距離外城137米,東、西、北三面均相距22米左右。

  牆基寬約3米,黃沙土分段夯築,殘存最高可達4米有餘,看著還是相當壯觀的。」

  秦遠像是一個真正的導遊,一邊帶領著大家圍繞著裕陵走了一圈,一邊極為詳細的介紹起陵園內的結構和特徵。

  這些都是非常專業的東西,一般人就算是上網查詢好,也不可能記住。

  就更是不用說將其一字不落的說出來了,能夠做到如此之人也只有眼前的秦遠了。

  聽到秦遠竟然能夠如數家珍一般的將眼前這個陵區內的東西都說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在場的所有人都忍不住對著秦遠豎起了大拇指,直呼牛逼。

  而對於他們這樣的反應,秦遠早已經見怪不怪了。

  他淡淡一笑,就帶著他們朝著下一個陵區走去。

  「今天要將九個王陵全部講完不現實,也沒有必要,我就不一一去講了。

  我們現在再去看一下陵區之中規模最大的西夏帝王陵墓-3號王陵就可以了。

  3號王陵也稱作昊王墳,是旅遊者經常參觀的一座王陵。

  塋域面積約15萬平方米,雖遭破壞,但仍是整個陵區中規模最大的西夏帝王陵墓。

  下葬時間大概在1048年,埋葬的皇帝是景宗-李元昊。

  咱們在前面提到過,李元昊是西夏的開國皇帝。

  而他也算是一個傳奇人物,後人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咱們可以稍微的聊聊。

  李元昊出生在靈州,也就是今天的寧夏靈武,他是一個党項貴族之家的孩子。

  他出生的次年,祖父李繼遷在和吐蕃六穀部首領潘羅支的作戰中,身中流矢,傷重死去。

  由其父李德明繼立為夏州,也就是今天的SX省-靖邊縣,在那裡做了定難軍,以此留後。

  其後,李德明奉行「聯遼睦宋」之策,使党項夏州李氏政權在和平的環境中得到迅速發展。

  尚在髫齡的李元昊,對父親的睦宋政策,特別是同宋朝的經濟貿易,不能理解。

  有一次李德明遣使臣到宋用馬匹換取物品。

  因得到的東西不合他的心意,盛怒之下把使臣斬首。

  李元昊對父親的這種舉動十分不滿,並告誡他的父親殺了使臣對他們沒有好處。

  李德明見年僅十餘歲的獨子就有這種見識,十分器重。

  青少年時期的李元昊,長了一副圓圓的面孔,炯炯的目光下,鷹勾鼻子聳起,剛毅中帶著幾分凜然不可侵犯的神態。

  中等身材,卻顯得魁梧雄壯,英氣逼人,平素喜穿紅色長袖衣,頭戴黑色冠帽,身佩弓矢。

  常常帶了百餘騎兵出行,自乘駿馬,前有兩名旗手開道。

  後有侍衛步卒張青色傘蓋相隨,從騎雜沓,耀武揚威。

  李元昊幼讀兵書,對當時流行的《野戰歌》、《太乙金鑒訣》一類兵書,更是手不釋卷,專心研讀,精於其蘊。

  他頗具文才,精通漢、藏語言文字,又懂佛學。

  尤傾心於治國安邦的法律著作,善于思索、謀劃,對事物往往有獨到的見解。

  這些都造就了李元昊成為文有韜略、武有謀勇的英才。

  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即1010年9月,李德明被遼封為夏國王。

  宋仁宗天聖六年,1028年5月,李德明派李元昊攻打甘州,也就是今天的甘肅張掖。

  甘州回鶻可汗夜落紇出逃,甘州首戰成功,李元昊攻取甘州之後,又採取聲東擊西的戰術,出奇兵突襲西涼(今甘肅武威)。

  隸屬於甘州回鶻的沙州回鶻(今甘肅敦煌)分部瓜州王曹賢順歸附李德明,又重返瓜州(今甘肅安西)。

  這時李元昊被立為太子,李元昊生母衛慕氏立為後。

  1029年,李德明又向遼朝為元昊請婚,遼興宗封宗室女為興平公主,嫁給元昊。

  1032年,李德明死,元昊繼位,積極準備建國稱帝。

  為了鞏固後方和懲罰吐蕃唃廝囉歸附宋朝,於同年七月發動對河湟吐蕃的進攻,攻占了貓牛城(今青海大通縣)。

  1035年,李元昊乘唃廝囉發生內亂,出兵進攻宗哥帶星嶺諸城寨,進圍青唐城,與唃廝囉部將安子羅戰,苦鬥二百餘日。

  李元昊撤軍渡宗哥河時,被安子羅軍擊潰敗逃。

  同年十二月,李元昊親率大軍進至河湟,又一次敗於唃廝囉。

  次年十二月,當李元昊擊敗河西回鶻,完全占領河西走廊,又想窺視隴蜀之時,恐宋朝利用吐蕃諸部族圖其後路。

  於是率領大軍循阿干河,攻破蘭州諸羌,進軍馬銜山,於瓦川會築城鎮守,以斷絕吐蕃和宋朝的通路。

  這時唃廝囉發生內亂,李元昊乘機以重賂行間,並誘使磨氈角的謀主、首領郢城俞龍歸附。

  郢城俞龍帶領萬餘人投降元昊,後來又把女兒嫁給李元昊的兒子寧令哥(號梁王)為妻。

  李元昊從同唃廝囉部將安子羅曠日持久的作戰中脫身出來後,又率軍西攻瓜州回鶻,直抵沙州,又回師占領肅州。

  至此,李元昊完全控制了河西走廊,結束了甘州回鶻對河西的統治。

  李德明死後,遼興宗耶律宗真以「婚好之誼」派出宣徽南院使、朔方節度使蕭從順,潘州觀察使鄭文囿到興州,封李元昊為西夏王。

  宋朝則派出以工部郎中楊告,禮賓副使朱允中為正副旌節官告使,授封李元昊為特進檢校太師兼侍中定難軍節度使、夏銀綏宥靜等州觀察處置押蕃落使,爵西平王。

  但李元昊對宋、遼的封爵都不感興趣,他在接待宋朝使臣時,不以臣禮示宋,對宋仁宗封賜的詔書,遙立不跪拜。

  勉強受詔,則心內憤憤,環顧左右大臣說:「先王大錯,有如此國,而猶臣拜於人耶。」

  既而利用設宴招待宋使臣的機會,在宴廳後傳出鍛礪兵器的鏗鏘之聲,給宋使製造精神威懾。

  在禮儀上又故意刁難宋使,意在激怒宋朝,挑起事端。

  在正式稱帝建國前,李元昊採取了一系列新的文化措施。

  首先廢除唐、宋「賜」給党項王族拓跋氏的李、趙姓氏,改姓「嵬名氏」,自己更名曩霄,號「兀卒」。

  1038年10月11日,李元昊在野利仁榮、楊守素等親信大臣的擁戴下,在興慶府南郊築壇,正式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國號稱大夏(史稱西夏),改元天授禮法延祚。

  並大封群臣,追諡祖父和父母諡號、廟號、墓號。

  又封野利氏為憲成皇后,立子寧明為皇太子,諧西涼府祀神。

  次年正月,李元昊以臣子的身份,遣使到宋給宋仁宗上表,追述和表彰他的祖先同中原皇朝的關係及其功勞,說明其建國稱帝的合法性,要求宋朝正式承認他的皇帝稱號。

  得到的回應是可想而知的,宋朝不願承認李元昊的帝位,並且下詔「削奪賜姓官爵」,停止互市。

  宋朝在宋夏邊境張貼榜文,懸賞重金高官捉拿李元昊,或獻其首級。

  李元昊在摸清了宋朝的態度之後,頻繁派出細作到邊境刺探軍情,煽誘宋朝境內的党項人和漢人附夏。

  公開斷絕了西夏同宋朝的使節往來,向宋朝送去「嫚書」,在「嫚書」中指責宋朝背信棄義,挖苦宋軍腐敗無能。

  又借遼朝的勢力威脅宋朝,最後還表明西夏仍願同宋朝和好之意。

  元昊向宋朝遞「嫚書」意在激怒宋朝,把圖謀對宋朝發動的戰爭的責任歸於宋朝。

  夏宋之間的戰爭終於不可避免,於是在1040年至1042年,李元昊向宋朝發動了多次進攻。

  較大規模的戰爭主要有三次,即三川口戰役,好水川之戰,定川寨之戰,這三大戰役都以李元昊大獲全勝告終。

  故在定川寨大捷之後,李元昊躊躇滿志,有聲稱「朕欲親臨渭水,直據長安」之語。

  不過李元昊對宋朝的戰爭,雖然取得了勝利,但也給西夏帶來了嚴重的後果。

  由於戰爭爆發,宋朝停止了對西夏大宗銀、絹、錢的貿易,關閉了邊境榷場,禁止西夏所產青白鹽入境。

  這使得西夏不僅失去了直接的經濟實惠,境內的糧食、絹帛、布匹、茶葉及其他生活日用品都奇缺,且極為昂貴。

  如此,李元昊再發動戰爭是十分困難的。

  同時李元昊也認識到戰勝地廣人眾的宋朝絕非易事。

  宋朝在戰略上的優勢是西夏望塵莫及的,基於以上原因,李元昊最終向宋朝試探求和。

  這期間其實還有很多的故事,不過今天時間有限,我就不一一講解了,你們若是感興趣,可以自己去了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