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佛家有「知見障」之說。
一種東西,你花了很長的時間和心思去鑽研它,自以為對它了解得很深了,但其實,你可能了解的始終都只是它的一個側面或一些側面。
而偏偏,基於「了解很深」這個「事實」,你拒絕新發現。
最簡單的例子,其實莫過於某些父母對於自家孩子的寵愛:
「我家孩子我還不了解?他不可能做出這種事情來!」
當證據已經擺在眼前,無可否認的時候:
「他就算做壞事,也是壞人勾引的!」
在故鄉的時候,你不了解故鄉。甚至,連「故鄉」這個概念也是來到外面之後才正式確立。
正青春的時候,你不了解青春。
大凡類似種種,其實也都如蘇東坡的那句詩所言,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那怎麼才能識得真面目?
從最簡單的二元論角度來說,就是既要「進得去」,也要「出得來」。
所謂知見障,就是進得去了,但是出不來了。
那要怎麼才能出來呢?
像影視拍攝一樣,採取多機位多視角。
正面、側面,單人、群像,近景、遠景……
這個道理,第一世時,兩位老人曾經和許廣陵非常認真地探討過。
陳老先生的前大半生,是「多視角」的忠實踐行者。
他的「主視角」是武學,但在武學之外,不知道建立了多少「輔視角」,如語言學、文化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理學……
反正一百個「XX學」,是打不住的。
章老先生則和他正相反。
章老先生的前大半生所鍾者,唯有醫藥。
兩位老人互相鄙視。
陳老先生說章老先生是榆木疙瘩,典型的知見障受害者。
章老先生則說你涉獵那麼多,有個鳥用?來,告訴我,你證得大宗師了嗎?
其實道理兩位老人都懂,很早的時候就懂,但這對一生的摯友,用截然相反的兩種方式,踐行著自己的一生。
那到底是走章老先生那樣的道路還是走陳老先生那樣的道路呢?
兩位老人對許廣陵的教導是:
你自己看著辦!
而後來的事實是,許廣陵用章老先生的方法走著自己的「大宗師」之路,在證得大宗師之後,卻又切換到了陳老先生的方法,開始走著自己的諸個「大宗」之路。
以大宗師領域的視角來輻射諸大宗領域。
以諸大宗領域的視角來集火大宗師領域。
這也正是傳說中的江湖絕學縱雲梯,左腳點右腳右腳點左腳平地飛升嫦娥奔月法。
有用嗎?
很多很多時候,真的有用!
如果沒有用,就不會有「觸類旁通」這個詞語了。
只是有些時候,還是會受限。
哪怕從理論角度而言,你也不可能真的建立起360度無死角的全方位視野。
還以廬山為例子。
你是歷史學和文化學專家,那麼,對於廬山的了解,視角+1。
你是地理學及地質學專家,視角+1。
你是草木生態學專家,視角+1。
……
那麼,究竟要多少個領域的專家,才能構建起那個圓滿的「360度」呢?
那不是簡單的三百六十個領域的問題。
就是三千六百個、三萬六千個領域,可能也是遠遠不夠。
但是,做不到完美,並不妨礙架設完美理論,然後,實際中,對那個完美理論採取最大可能的「有損處理法」。
就像是古典數學中的割圓術一樣,在一個圓內建立正多邊形,從三邊形到六邊形到十二邊形……
邊數越多,越無限接近那個圓。
「割之彌細,所失彌少,割之又割,以至於不可割,則與圓合體,而無所失矣。」
第一世的時候,許廣陵就為自己的道途確立了這樣的一個發展方向。
大宗師,是那個核心、中心,也是圓心。
而每涉獵一個領域,成就一個「大宗」,即是建立了多邊形的一個點。
這個發展方向,直到這一世,許廣陵也不打算改變,但目前而言,基於三世的積累,他還是在大宗師領域本身,進行細研和深挖。
因為還有很大的細研和深挖餘地。
還不需要向諸多側、輔視角求取發現,又或者說,以前建立的那些側輔視角,暫時來說已經夠用了。
但是之前,還是被一塊小石頭給阻路了。
這種情況很正常,不意外。
就像修建一條一萬米的道路,前面五千米,你已經打通了,後面四千八百米,你也已經打通了。
就中間那兩百米,卡住了。
然後安大佬介紹「三星九月一百二十七橋渡仙陣」,在關於三星的地方,提到了一句話。
三星即是一元,一元即是三星!
可能早一點,這話沒什麼用。可能晚一點,這話也沒什麼用。但不早不晚,就趕在那個節點,這話直接成了一個炸藥包,把許廣陵遇到的那個障礙給炸開了。
這句話,簡單理解:
三口子是一家,一家也是三口子。
丈夫,妻子,孩子。
你以為他們是三個人,其實他們是一體的,很多時候,只有一個立場。
你以為他們是一體的,其實他們是三個人,很多時候,這三個人有著他們三人自己的立場。
矛盾麼?
不矛盾。
正常麼?
很正常!
開竅境的修煉,主要涉及的也正是三個部分,臟腑、骨骼、肢體(肌膚血肉等)。
葉小葉的這個身體,已經完成了臟腑部分的第一階段的修煉,接下來,就是轉向骨骼和肢體。
這個大方向,是明確的。
始終明確!
但問題的關鍵在於怎麼轉,或者說怎麼銜接。
之前在五藏竅的修煉過程中,許廣陵已經徹底驗證了,不管怎麼樣「順由造化」,如果沒有「我」作為其中的一點靈光牽引,最終,還是會走到「順其自然」的路子上來。(詳見125章)
換句話說,他現在不琢磨怎麼開竅,不進行骨骼及肢體這兩個部分的修煉。
而只運行「天地山海雲雨風雷訣」。
一天接一天,一年接一天,如此這般地「順其自然」,骨骼及肢體這兩個部分,最終,也還是能在大河有水小河滿的情況下,完成開竅。
但那效果並不完美。
甚到可以說,離完美偏差很遠!
許廣陵哪怕採取第一世的認識和手段,其完成度也遠比這種「順其自然」要好!
正被這個障礙卡著,得大佬的一句話,許廣陵直接小宇宙爆發,一腳就把這個障礙給踢開了。
三星!
一元!
臟腑、骨骼、肢體,既是三星,也是一元,既是一元,也是三星。
你說它們是分的,它們實際是合的。
你說它們是合的,它們實際是分的。
分有分的道理,合也有合的理由。
許廣陵知道分,知道合,知道分合,但分合分、合分合,這種三位和一體的相互糾纏,一時之間,他還真沒有太想到。
其實哪怕沒有大佬那句話的意外點醒,或許日後的某個時間,他也能想到。
應該能想到。
但那個「日後」到底是什麼時候,就真是老天才能曉得了。
可能是幾個月。
可能是幾年。
也不排除幾十年甚至更長。
這真的是說不清的事情,就如同搜遍了整個大海,偏偏就漏了一個針尖般的大小。
有可能麼?
有可能的!
從凌霄宗離開,進入九江州、南林郡、五雲城,進入萬藥宗的一個偏僻之地的「十藥堂」,跟隨溫東華學習這個世界的藥草藥理藥物配製,許廣陵只花了1%的精力。
或者還不到。
而其餘的時間裡,他都沉浸在推演之中。
在大方向、小方向全都已經盡數解鎖的情況下,進行具體的施工設計。
直白點說,開闢下一階段的功法。
青華寶篆中,有三聖法、九成法、二十四便宜法。
雖然說都是法門,但若從道法術的角度來說,二十四便宜法更近於術,九成法是法,而三聖法則更偏於道。
那術可以直接拿過來用。
那法也可以直接拿過來修。
但那個道,卻只是參考。
而輾轉三世,有著多達2+1這三個世界的積累,許廣陵這一世的目標,是開闢自己的道,開闢自己的法,開闢自己的術。
道法術,又或者說整個的修行體系,悉由己出。
都混這麼長時間了,也該走這一步了。
不然,實在愧對兩位老人給他架設的「大宗」與「大宗師」的理論體系。
從凌霄宗來到這個五雲城。
在不少方面,就好像從「仙」來到了「凡」。
靈泉沒有了,靈食沒有了,那麼好的修煉靜室也沒有了。
就連整個天地之間的靈氣,相對於凌霄宗,也都稀薄到仿佛不能再稀薄了,而且,還不止是濃厚程度的問題,更是靈性的問題。
在身心感應中,這裡的靈氣,其不可言不可述的「靈性」,遠不如在凌霄宗時,更是遠遠不能和離開那一日在那個「小渡仙陣」中的情況相比。
但這對於許廣陵來說,基本沒有影響。
因為這段時間,他根本都沒怎麼修煉!
盡推演功法來著了。
而當跟隨溫東華學習得差不多的時候,許廣陵也終於徹底地完成了整個開竅境的深度推演。
對,整個開竅境!
而主修功法,也徹底開闢和打磨完成。
鑑於其因由或者說來龍去脈,許廣陵直接將之命名為「三一開竅法」。
評級:S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