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南方統一,最後的敵人

  第206章 南方統一,最後的敵人

  時間飛逝,轉眼間便是三年過去。

  這三年時間裡,除了第一年裡,秦霄還在到處征戰之外,剩餘的兩年,秦霄都在消化戰果。

  整個南方已經被秦霄統一,除了并州、冀州、幽州、青州,以及北半部分的兗州之外,其餘領土全部落入了秦霄的掌控之中。

  劉表、袁術、士燮、張繡、王朗、劉繇等諸侯,都沒能成為秦霄的阻礙,甚至沒有讓秦霄多花太多的心思。

  投降的投降,兵敗被殺的被殺。

  張遼、岳飛、黃蓋,三路大軍分兵平推過去,再加上其它武將拼死奮戰,幾乎沒有多少實質性的損失。

  並非秦霄不想儘快統一北方。

  而是隨著地盤越來越大,複雜的內部關係讓人十分的頭痛。

  秦霄選擇三國世界,為的是人才。

  但真當秦霄得到了大量的人才之後,反而有些難以處理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

  原本,在打下徐州、荊州、揚|州之前,秦霄內部的關係就已經很複雜了。

  以商鞅、岳飛為首的「元老派」是秦霄最為信任的家底。

  拋開能力不談,單就私交這一點,誰也比不上這幾個從很早就開始跟隨秦霄的「元老」。

  哪怕忠誠度同樣達到了滿值的高順,秦霄會信任他,但在私交方面也要差了不少。

  唯一一個融入這個「小圈子」的是郭嘉。

  郭嘉的性格放蕩不羈,但卻有一種奇特的親和力,讓人十分容易親近。

  再加上秦霄本身對郭嘉就很喜歡,一般私下聚會的場合都會帶著郭嘉,後者自然而然就融入了「元老派」的小圈子當中。

  除此之外,還有以王允、鍾繇為首的「朝堂派」,以賈詡、李儒、華雄,再加上已經長大的馬超四人為首的「西北派」,以荀彧為首的「中原派」。

  甚至在徐州、荊州、揚|州等地打下來之後,投入秦霄麾下的文臣武將以各個地區抱團,也都形成了一個個小圈子。

  徐州豪門以諸葛瑾和糜竺為首,荊州一系的帶頭人則是蒯良、黃忠,一人代表文臣利益,一人代表武將利益。

  最後,就是以孫堅為首的「江東派」了。

  ——沒錯,秦霄將孫堅復活了過來。

  可惜程普、韓當、祖茂三人的屍體已經在亂軍之中遺失,沒法一起復活,僅僅只復活了一個孫堅。

  憑藉這個大恩,孫堅投效於秦霄麾下,連帶著也讓黃蓋對秦霄死心塌地。

  前邊的不提,後邊收服的這幾個小派系當中,江東派的實力無疑是最強大的。

  只看帶頭幾個人的名單就知道了:

  孫堅,S級統帥+SS級武將。

  黃蓋,SS級統帥+S級武將。

  孫策,SS級武將。

  周瑜,SSS級謀士、SS級文臣、SS級統帥。

  而其它達到S級或者以上的,也還有好幾個。

  在秦霄剛剛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如果不算秦霄自己,以及芙蕾爾這個超格的戰力,秦霄手下的文臣武將加起來,質量還不如一個「江東派」來得高。

  這幾個小圈子之間,大的衝突沒有,但小的矛盾卻是不斷。

  互相抱團,彼此爭權奪利,這是任何政|治體系下都必然會出現,屬於人類的天性,不是依靠什麼制度就能阻止的。

  秦霄唯一能做的,也只是儘量讓他們之間的爭鬥往良性競爭的方向發展,而不是彼此內耗,讓領地的整體實力愈發衰弱。

  好在,雖然形成了一個個小派系,但至少絕大多數人,對秦霄的忠誠度都是很高的。

  就算一開始忠誠度不高,經過幾年的相處、磨合,也都慢慢提升起來了。

  系統面板給秦霄帶來的不僅僅只是強大的爆兵能力,在各方面的細節上,都有很多看似不重要,實際上影響頗大的好處。

  比如,依靠面板上的忠誠度提示,秦霄就能在簡單的試探過後,確定提升某一個文臣武將忠誠度最有效的方法,對症下藥。

  除了一些養不熟的白眼狼,或者時間管的人之外,幾年的時間,怎麼都夠秦霄將所有人的忠誠度提升到85點以上了。

  有秦霄在,各個小團體之間雖然免不了有所爭鬥,但卻在可以控制的範圍之內。

  當然,這項工作也不輕鬆。

  為了平衡各個派系的利益,秦霄足足花費了兩年的時間,才消化掉這片快速擴張的領地。

  為此,在北方的戰爭到了最激烈的時刻,秦霄甚至沒顧得上去撈些好處。

  但,這兩年的時間花費得也非常值得。

  不但徹底消化掉足足擴張了數倍的地盤,內部各個派系的利益,也找到了一個微妙的平衡點,將內耗的損失降到了最低。

  完全沒有內耗是不可能的。

  除非是創業初期,內部山頭還沒有形成的時候。

  有人的地方就有爭鬥,而在所有類型的爭鬥當中,政|治鬥爭又是最激烈,也最殘酷的一種。

  能將內耗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已經稱得上是成功。

  對於「主動歸降」的諸侯,秦霄給予了一定的優待。

  ——其實就兩家,士燮和孫堅。

  秦霄甚至沒有動士燮太多的權利,依舊任命其鎮守交州,只是收回了一部分軍權和稅收權。

  孫堅則任命為揚|州刺史,也算是一員封疆大吏了。

  當然,任命歸任命,孫堅畢竟是一員猛將,真有重要的對外戰事的時候,孫堅還是得對外出征。

  沒打一仗,就主動投靠過來的諸侯只有這兩家,秦霄給他們的待遇也比較高。

  其餘人,即便是投降,也沒這麼好的待遇了。

  這一類人有三個,分別是劉備、王朗、劉繇。

  由於是戰敗後投降的緣故,秦霄僅僅只是保證了他們衣食無憂,但也僅此而已。

  這三人的待遇又有所不同。

  後兩者沒什麼威脅,但為了立下規矩,秦霄將他們控制在長安,僅僅只是名義上給了一定的封賞,但卻不得離開長安半步,雖然不是完全剝奪自由,但在秦霄的眼皮子底下,日子也不會太好過就是。

  而劉備……

  秦霄和許多人討論過關於他的處置方式,最後的決定是將其軟禁起來作為人質。

  並告知關羽、張飛兩人,只要他們兩人立下足夠的功勞,就可以讓他們三兄弟恢復自由身。

  若是有更多的功勞,封官、封爵,也不是不行。

  關羽、張飛兩人未必在乎什麼建功立業,但為了讓他們大哥重獲自由,還是勉強同意了加入到秦霄的軍中。

  雖然兩人真正忠誠的是劉備,但能為秦霄效力,多多少少也算是不錯的收穫。

  尤其是關羽,SS級神將加上SS級統帥雙職業的面板。

  後者意義重大,任何一個SS級,甚至哪怕是S級的統帥,都有統領十萬以上大軍,獨當一面的能力。

  而前者,別看只是SS級,論戰鬥力,恐怕比SSS級武將的張飛還要高一些。

  神將和武將,本就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職業,戰鬥力自然也無法一概而論。

  除了人才方面,這幾年之中,因為地盤的擴張,秦霄的發展也非常的迅猛。

  藉助神秘基地的召喚,再加上各地本身的人口,秦霄治下的人口數量達到了五千餘萬人。

  ——這個數字包括了世家之中的私奴、隱戶等等。

  在軍情局的打探下,每一個世家掌握了多少力量,秦霄幾乎一清二楚。

  不過,秦霄雖然掌握了這些資料,但至少現在,還沒有對各個世家下手開刀的意思。

  相較之下,秦霄估計,北方幾個州加起來,總人口不會超過一千萬,甚至大概率會更低。

  根據秦霄手下精通民生、戶籍的人才推測,北方實際的人口數量應該在七百萬到八百萬之間。

  當然,這個數字並不包括北方世家隱藏起來的家丁、私奴、隱戶等等,是指北方諸侯能夠真正掌握的人口。

  為了讓人口達到五千萬,秦霄花費了不少人口額度在這上邊。

  這自然是為了滿足【傳國玉璽】屬性1的「稱帝」要求。

  在人口這一項上,要求的數字就是五千萬人。

  現在,秦霄只差領土面積不夠標準,若是再占領兩州之地,就能夠將漢獻帝這個工具人一腳踢開,自己「名正言順」地當皇帝了。

  當然,這並不是秦霄現在所需要考慮的事。

  五千萬人口,填充到各行各業,中原和南方的發展非常迅速。

  農業不必多說,除了關中、中原、巴蜀這三大傳統糧食產區之外,秦霄還嘗試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試圖將江南魚米之鄉也開闢出來。

  不過成效並不太好。

  江南並非自古就是魚米之鄉,而是自唐朝之後,經過一代代人,花費數百年時間逐漸開發出來的。

  而在那之前,長江流域水災泛濫,糧食欠收、絕收,都是常態。

  許多百姓日子過不下去,便紛紛落草為寇。

  ——甘寧就是這樣的人之一,在投靠劉表之前,他就是長江上一名頗有名氣的水匪頭目。

  秦霄投入了一些人力物力,想要嘗試修築河堤、興修水利,將水患不斷的長江流域變成後世那個魚米之鄉。

  但可惜,收效並不理想。

  嚴格來說,這樣的大工程,本就不是一代人能夠完成的。

  即便有系統的輔助,不計代價的投入成本,也需要數以千萬計的人力,花費數十年的時間方能有所成就。

  而這其中,物力方面的投入更是不計其數。

  雖然不是「奇觀」,但某種程度上來說,卻勝似奇觀。

  在未來,秦霄會投入資源去清理江南水道,但不是現在。

  北方的敵人還在,目前秦霄沒有多餘的資源用來進行這樣的「大工程」。

  不過,哪怕江南水道沒有清理,還不是後世那個魚米之鄉,整個南方的糧食總產量也並不低。

  再加上三大糧倉在手,以及【傳國玉璽】降低天災概率的效果。

  可以說,缺糧這種事,在秦霄的領地中已經不會發生了。

  秦霄雖然留下了大部分的軍功積分,準備等結算的時候再進行兌換,但依然拿出了一部分用來兌換優質的糧種、種豬、種牛等等。

  足足三千萬人投入到農業生產當中,不但是糧食能夠在滿足需求的前提下還有所富餘,甚至還能大量的供應得起一些較為廉價的肉食。

  哪怕尋常百姓,不說頓頓有肉吃,隔三差五總能見著點葷腥。

  在這個年代,這樣的生活質量,已經算是非常高了。

  其餘的兩千萬人,則投入到工商等無數行業之中,為民生、軍事發展提供自己的一份力量。

  單單只是正在大規模開發的鐵礦,就有大大小小上百座。

  數以百萬計的礦工、苦力,還有匠人,將鐵礦石從礦洞中開採出來,熔煉成鋼,再鑄造成兵器、鎧甲,送到軍營中。

  當然,不僅僅只是軍事,民生方面對於礦產的消耗也很大。

  比如各種農具,雖然理論上可以用很久,但實際上都是消耗品,對鋼鐵、木材的消耗量並不比軍隊小多少。

  但即便如此,幾年下來,秦霄也積攢了海量的戰爭物資。

  除了爆裂箭因為小南不在的緣故而沒辦法大量補充之外,其餘裝備、鎧甲、糧草的庫存,足以在裝備百萬大軍之餘,供應整整數年高強度戰爭的消耗。

  有了物資,軍隊自然也不可能少。

  秦霄做的第一件事,是將全部沒有達到六階的二、三線部隊「回爐重造」,重新訓練為六階精銳。

  至於其中無法滿足六階兵源要求的,便直接捨棄,發了一筆遣散費用之後安置為平民務農或者務工。

  另外,神秘基地也補充了一大波兵源,足足花費兩年時間,將麾下的兵力規模提高到一百三十萬。

  由於統一了整個南方的緣故,秦霄並不需要在每一個州都駐紮大量的兵力防守。

  像是位於腹地的荊州,就只留下少量維持地方安定、防範盜匪的軍隊,一個州加起來都不足兩千人。

  陳列在邊境的守軍,除了北方防線外,其餘各線防範異族的大軍加起來只有不到十五萬人。

  不是秦霄吝嗇,而是這個數字已經足夠了。

  和後世的宋、明不同。

  這個時代的華夏,在軍事方面是完全碾壓異族的。

  尤其是華夏周邊的異族,被中原打得抬不起頭來。

  一個被袁紹按著揍了好多年的公孫瓚,區區幾千精騎,就能大破二十萬鮮卑大軍,這就是最好的證明。

  防範異族方面,並不需要花費太多的心思。

  要不是邊境線太長,連十幾萬大軍都用不到。

  不過,涼州、益州、交州,這條邊境線太長。

  即便不算海岸線,光是陸地邊境,就與眾多異族接壤,不可能完全不做防備。

  十幾萬守軍,已經是最低限度的保障了。

  再去掉各地維持治安的少量駐軍,剩餘百萬大軍,都囤積在關中、中原,以及北方邊界上。

  一百萬大軍,秦霄將其分成了四支軍團。

  其中第一軍四十萬人,由秦霄親自統領,名義上為「禁軍」,由各軍最優秀的萬人團充任。

  三十萬步兵、十萬騎兵。

  擴張到滿編的七千陷陣營,也在第一軍當中。

  名義上是秦霄親自統領,但實際上行使統帥職責的是岳飛,郭嘉擔當軍師、參謀。

  大將不多,一個超一流武將趙雲,加上一個在「進化」之後勉強算得上次一流的劉三刀,其餘都是A級以下的二流武將。

  但,在秦霄的Buff加持下,這些二流武將,也能發揮出近一流的戰鬥力來。

  再加上秦霄和芙蕾爾這兩個「超格」的存在,這支軍隊,是秦霄麾下戰鬥力最強的一支。

  第二軍名為【關中軍】,十萬步卒、五萬騎兵,由張遼擔當統帥,荀攸為軍師,主要大將有黃忠、甘寧、許褚等人。

  第三軍名為【涼州軍】,十五萬皆為騎兵,不過大多都是輕騎,重騎的比例不高。

  由已經成年的馬超擔任統帥,龐德為副,賈詡擔任軍師。

  最後的第四軍,為【忠勇軍】,十五萬皆為步卒,可陸戰、水戰,有海戰、江戰所用的各式戰船三千餘艘。

  ——這些戰船大多是揚|州各方諸侯的「遺產」,被秦霄順利接收,本著不要白不要的原則,建立了這麼一支水陸兩棲大軍。

  名義上的統帥是孫堅,但實際擔當此職責的是他的副手黃蓋,以周瑜為軍師,孫策、魯肅等江東黨為核心。

  四支大軍,經歷了兩年的時間,方才徹底成型。

  其中絕大多數時間是在等人口額度恢復,以及後勤生產。

  在百萬大軍成型之後,秦霄也有些迫不及待,想要對北方開戰了。

  雖然任務的時間還有很長,副本停留時間也早就達到了「上限」的十年。

  但,能夠早一天完成一統天下的任務,秦霄就能早一天將自己的領地從戰爭狀態解放出來,將更多的時間和資源用於發展民生、經濟。

  雖然說在領主遊戲中,戰爭永遠是主旋律。

  但,民生和經濟的發展,也是相當重要的。

  哪怕,僅僅只是為了後勤。

  在秦霄忙於整頓內部的這幾年時間裡,北方諸侯並沒有閒著。

  在袁紹的壓力下,公孫瓚率先敗亡,大部分「遺產」被曹操接收,一小部分地盤則被袁紹奪走。

  看上去,似乎是袁紹擊破二人聯盟,一統北方的姿態。

  但實際上,笑到最後的卻是曹操。

  雖然不是在官渡,但曹操卻複製了官渡之戰的輝煌。

  以不足六萬大軍,大破袁紹二十萬大軍,並直接在大戰中將袁紹殺死。

  這一戰,徹底改寫了北方的局勢。

  袁紹死後,他的手下部分投降曹操,剩下的大部分人,卻分別擁立袁紹的兩個兒子袁譚、袁尚。

  曹操還沒打過來,這兩人倒是先發起了內鬥,結果兩敗俱傷之時,被曹操一鍋端了。

  順帶著,曹操還搶在秦霄反應過來之前,收服了河內的張揚,在河東之地埋了一顆釘子。

  整個過程一氣呵成,在短短兩年之內,曹操便統一了整個北方,讓秦霄感到一陣瞠目結舌。

  不過,秦霄倒也沒有太過擔心。

  曹操未來很多重要的文臣武將,都被秦霄搶先一步挖到麾下。

  再加上,秦霄勢必不可能給曹操足夠的時間消化掉龐大的地盤,徵募出足夠多的壯丁和糧草來籌建大軍。

  雖然曹操統一了北方,但對秦霄的威脅也沒有想像中那麼大。

  事實上,正是因為曹操擊敗袁紹,統一北方,這才讓秦霄下定決心,要儘快與曹操開戰。

  必須要在曹操還沒能消化掉這龐大地盤之前,讓戰爭先打起來。

  否則,一旦給了曹操足夠多的時間,憑藉北方龐大的地盤,不說能和秦霄分庭抗禮,至少會給秦霄統一天下的步伐帶來極大的麻煩。

  曹老闆畢竟還是歷史上那個險些一統天下的曹老闆。

  即便漢獻帝和許多重要的文臣武將都被秦霄提前截胡,人也被趕到了北方苦寒之地,但仍然能夠在極大的劣勢下再度起家,不得不讓人說一聲佩服。

  而且,曹操「收集人才」的能力也不可小覷,比善於PY的劉備還強。

  根據秦霄掌握的情報,單是可以確定已經被曹操重用的,在歷史上也表現出強大能力的武將、統帥,就有典韋、徐晃、樂進、于禁等十餘人。

  袁紹手下大將顏良、文丑、張郃等人也都歸順了曹操。

  甚至連太史慈、呂蒙這兩個歷史上的「東吳將領」,也不知道怎麼跑到了曹操麾下。

  再加上曹氏和夏侯氏的嫡系將領,雖然陣容遠不如秦霄這邊豪華,但從實用性的角度來說,已經足以支撐起一場大規模的全面戰爭了。

  單單只憑這些將領,只要給曹操足夠的時間,讓他發育起來,對秦霄的威脅還是很大的。

  曹操也清楚,自己必須要趕在秦霄反應過來之前搶時間。

  在擊敗袁紹之後,草草地接手了地盤,便開始窮兵黷武,四處徵募壯丁和糧草。

  甚至完全不顧平民百姓已經在連年征戰之下,家無餘糧。

  若是給不夠征糧的數額,便直接去搶,根本不管搶完之後百姓會不會餓死。

  就算鬧得無數人家破人亡也在所不惜,只追求一個「快」字,務必在短時間內拉出一支可堪一戰的大軍來。

  僅這一點,就能看出曹操的梟雄本性。

  曹老闆確實是一個很有人格魅力的人,但「寧教我負天下人」的性格,也讓他時長會做出一些有違傳統道德觀念的事情來。

  根據軍情局的消息,單是這一次粗暴的徵兵、征糧,至少就會造成數十萬百姓流離失所,乃至活活餓死。

  只是看這這些冷冰冰的數字,秦霄就能想像得到,背後是怎樣一副人間地獄的景象。

  第一次,秦霄意識到,在攻城略地,奪取利益背後。

  自己,似乎還有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名為「王者」的責任。

  秦霄在接到情報之後,罕見地失眠了幾日幾夜。

  從利益上來說,推遲兩個月左右出兵,才是最佳的選擇。

  雖然曹操沒有準備好,但秦霄也同樣沒有做好開啟新一輪戰爭的準備。

  動員百萬規模的大軍,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單單物資調運,壯丁徵募等等事項,就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

  但,軍情局傳來的情報,讓秦霄不願再等下去。

  每多等一天,便意味著無數人死去,無數家庭破裂。

  這不是戰場上的廝殺。

  若是戰場廝殺,無論殺敵多少,己方傷亡多少,秦霄都可以將其當成一個簡單的數字,一笑而過。

  但,牽扯到六位數,乃至更多平民的流離失所,秦霄卻是無法說服自己袖手旁觀下去。

  提前出兵,雖然對己方不利,但秦霄相信,自己來到這個副本足足四年的時間,打造出的這支強軍,足以征服天下!

  做出決定之後,秦霄不再猶豫,當即召喚眾多文臣武將,商討出兵北伐一事。

  這種大事,自然不可能放到「朝會」上討論。

  人太多,根本不可能討論出個結果來,只能放到私下的「小會」里談。

  但隨著秦霄麾下的人才不斷增加,有資格參與到「小會」的人也越來越多了。

  芙蕾爾不喜歡這種人太多的場合,乾脆沒來露面。

  此外,還有一些不在長安的文臣、將領無法參與。

  比如駐守邊境的張遼、孫堅,還有鎮守一方,擔任刺史的商鞅等人。

  參與到討論中的,軍中將領以岳飛、馬超兩人為首,謀士則是郭嘉、賈詡,文臣有李儒、王允、荀彧三人。

  雖然加起來也沒到十個人,但對於真正要討論重要決策的小會來說,其實人已經不能算少了。

  人越多,往往也就越容易出現分歧和爭吵,難以達成一致,效率會大幅度降低。

  不過有秦霄壓著,這種人數,倒是不至於有什麼問題。

  將眾人召集起來之後,秦霄沒有廢話,開門見山道:「我打算出兵北伐。」

  頓了頓,秦霄加重語氣,強調道:「這不是徵求你們的意見,而是命令!你們的任務,是幫我完善北伐的計劃!」

  見秦霄的態度嚴肅,眾人都心中凜然。

  秦霄平時是一個比較溫和的「君主」,一些性子莽撞的,比如劉三刀,有時和秦霄開一些略微過火的玩笑,秦霄也不會生氣,反而會嘻嘻哈哈地和他們胡鬧。

  但,真當秦霄嚴肅起來的時候,卻有一種無形的壓力,讓眾人不敢有絲毫的忤逆和逾越。

  沉默了一陣,岳飛率先上前,問道:「不知主公打算出動多少兵馬?何時出征?」

  「除了防備異族的邊境守軍之外,其餘百萬大軍可全部出征!具體調兵多少最合適,由你們決定。」

  很多時候,打仗,並不是人越多就越好的。

  人越多,對後勤的壓力就越大,反而發揮不出戰力來。

  只有當後勤體系的負擔能力,和前方的大軍人數達成一個微妙的平衡,這種情況下,大軍的戰鬥力才是最高的。

  當然,這其中涉及到的東西相當複雜。

  秦霄不至於完全不懂,但卻也不會放著一幫專業人才不用,非要自己一個人去研究這個。

  想了想,秦霄繼續說道:「至於出兵的時間,當然是越快越好。最晚,不能超過一個月。」

  現在夏收剛剛結束,正是出兵的時機。

  考慮到大軍的調動,後勤調配等等都需要時間,再怎麼壓縮,一個月時間也已經是頗為緊張了。

  在北方用兵,氣候是不得不考慮的一個大問題。

  北方寒冷的氣候,對於冬季作戰十分的不利,因此能在夏天解決的問題,就儘量不要拖到冬天去。

  從這個角度來講,其實秦霄決定提前出兵,也算是有道理的。

  當然,僅僅只是「氣候」這一個因素,並不足以抵消掉倉促出兵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但,在秦霄擺出了一副堅決執行的態度之後,眾人也只能依照秦霄的意圖,儘可能將倉促出兵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後勤方面,物資都是現成的,至少支撐數年的戰事沒有任何問題,只需要徵調民夫苦力和車馬牲畜即可。」

  王允首先表態,卻又立即提出一個難點:「但具體的執行,需要根據出兵計劃來做相應的調整。比如一路大軍進軍,和分幾線進攻,對後勤的負擔都是不一樣的。這方面,麻煩諸位將軍先拿出一個初步的計劃來。」

  後勤運輸路線,對於後勤壓力的負擔也是不同的。

  很簡單的道理。

  從長安出發,只保證一條補給線的暢通,和從各地出發,同時保障七八條補給線的暢通,難度肯定不一樣。

  岳飛和馬超對視一眼,後者道:「若是百萬大軍出動,至少分兵四路。以禁軍為主,從中線推進,其餘三路三方包夾,彼此互相支援掩護。」

  「若是四路齊頭並進,則補給也需四路並行。」

  王允思量片刻,開口道:「以供應百萬大軍所需,至少需徵調民夫三十萬人,若是車馬牲畜不足,這個數字恐怕還需要增加。」

  「人力、畜力不必擔心,要多少有多少,只需確保每一分資源都花在刀刃上。」

  秦霄忽然插了一句話。

  這算是給王允一個「承諾」,讓其不必有什麼負擔。

  這個承諾一出,王允明顯鬆了口氣,說道:「有主公這句話,老夫就放心了。百萬大軍四路並進,補給方面必不會拖後腿。最快今晚,老夫便會寫一份章程請主公過目。若是可用,便照章執行下去便可。」

  「嗯。」

  秦霄點點頭。

  對於王允的調度能力,秦霄還是放心的。

  畢竟是曾經官居司徒的人,掌管天下大事,別的或許不行,但在統籌調度方面必然是一把好手。

  秦霄想了想,又看向荀彧,開口道:「文若不妨也幫司徒大人出出力。」

  這是刻意給荀彧加擔子。

  這幾年來,荀彧的想法不知道有沒有發生轉變。

  但從行動上來看,多少有點游離於秦霄核心嫡系之外的意思。

  忠誠度方面,說高不高,說低不低,88點的忠誠度,按理來說,應該是可信的。

  但,想到「歷史」上荀彧為漢室殉葬而亡的結局,秦霄心中總有一層陰影。

  秦霄能在短短兩年之內徹底消化掉南方龐大的領土,和荀彧強大的內政管理能力分不開關係。

  秦霄可不希望,在最後統一天下,踢開漢獻帝這個工具人的那一天,會和荀彧「分道揚鑣」。

  讓荀彧多參與一些自己的大事,也算是為這個目標增添一些籌碼。

  荀彧沉默了幾秒鐘,起身拱手道:「遵從主公命令。」

  語氣不悲不喜,聽不出任何情緒變化,不知道他心裡在想些什麼。

  秦霄有些頭痛。

  但北伐大事在前,秦霄也不可能將心思都放在荀彧一個人身上。

  這個小會的時間比秦霄預期的還要長很多。

  足足討論了一天一夜,才定下了北伐的大方案。

  當然,也僅僅只是大的方案。

  具體的細節,還需要各個軍團的統帥自行和手下商議確定。

  只要不與大的計劃違背,秦霄並不會幹涉他們在具體戰術層面上的選擇。

  最終的方案其實並不複雜。

  以第一軍為中軍主力,從兗州進兵,直逼冀州。

  後者是曹操的老巢。

  在擊敗了袁紹之後,曹操順理成章地接收了袁紹的大部分「遺產」,其中也包括這座袁紹經營了好幾年的老巢冀州城。

  四路大軍齊頭並進,最終的目標,也是在冀州城下匯合,聯合攻城。

  關中軍從洛京進兵,經由河內,再轉道向東。

  孫堅的【忠勇軍】則從徐州出兵,先攻打青州,再與中軍主力匯合。

  最難的是馬超的涼州軍,他們需要從大散關外進入草原,一路穿越匈奴人的地盤,再從幽州殺進曹操的領地。

  這一路,要與羌胡、匈奴、鮮卑人接觸,搞不好就得一路殺出來。

  但對於全部都是騎兵的涼州軍來說,和這些異族的戰鬥,對他們來說只能算是熱身。

  唯一缺乏的,就是可靠的補給。

  秦霄領地中的後勤能力雖然強悍,但卻也無法保障在茫茫草原中也能維持一條安全的補給線。

  當大軍深入草原一定距離之後,後方的支援就會斷掉,只能靠他們自己隨身攜帶的裝備和糧草。

  要不是有兵糧丸這種「神器」在,馬超也不會選擇如此激進的策略。

  從茫茫草原出兵,若是不遇到戰事,騎兵一路急速行軍,速度其實是很恐怖的。

  說不定十來天的時間,就能從幽州殺出來,殺進曹操的大後方去。

  一顆兵糧丸就能維持一整天的消耗。

  即便再加上戰馬的需求,一個輕騎兵在基礎的武器裝備之外,最少也能帶上足夠吃一個月的兵糧丸。

  差不多一倍的容錯空間,已經足夠了。

  馬超這一路略微有些風險,其它三路卻都是堂堂正正之勢打過去。

  四路共計百萬大軍,以曹操現在的力量,除非發生赤壁之戰時那種五萬人馬打贏八十萬大軍的「奇蹟」,否則這場戰爭的結局只有一種。

  (註:赤壁之戰五萬對八十萬是演義中宣稱數字,真實歷史上兵力對比和這個數字有很大出入,應當是蜀吳聯軍十幾萬對曹操二十萬。官渡之戰也是。本副本以演義設定為準,理論上允許這種極端戰例的可能性。)

  快,雖然帶來了諸多負面影響,但好處卻也是有不少的。

  最重要的一點就在於,曹操能夠準備戰爭的時間更少了。

  曹操剛剛和袁紹打完一場漫長的大戰,雖然大勝,自身損失卻也不小,只剩下區區幾萬人。

  趁著曹操回過氣來之前直接將其按死,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最省力的打法。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在於,在倉促出戰的同時,軍心、士氣,以及最最重要的,後勤補給方面,絕對不能出任何問題。

  前兩者倒是好說。

  有神秘基地和傳國玉璽的加成,大軍的忠誠度都是滿值,所帶來的就是極強的凝聚力。

  再加上秦霄麾下並非這個年代常見的「義務兵」,而是有餉銀,立功有封賞的職業士兵,雖然開銷大了,但無論是軍心,還是軍隊的整體素質,都更容易保持。

  這種情況下,只要進行適當的引導,保證一個可用的軍心、士氣,並不困難。

  真正麻煩的地方在於後勤。

  這也是最為考驗秦霄手下文武能力的地方。

  以王允、荀彧兩人為首,數以千計的各級官員調動起來,完全圍繞著戰爭後勤這一件事服務。

  除了這些領頭的官員之外,更是有數十萬工匠、民夫,乃至奴隸,紛紛加入到後勤隊伍當中。

  其中以搬運物資的苦力人數最多,超過五十萬人。

  各種牲畜、車馬,更是不計其數。

  在囤積物資的長安,洛京,許縣等地,海量的物資不斷運往邊境的集結點,然後分批送往前線。

  單單只是維持這些補給線的守軍,數量就超過了十五萬。

  秦霄麾下,占據東漢十三州差不多三分之二的領地,像是一台巨大的戰爭機器,開始全力運轉起來。

  194年夏末。

  一統天下的北伐之戰,開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