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置換封地與應對手段

  第421章 ,置換封地與應對手段

  徐凡能接受他們貪,但很難接受漢吏蠢成這樣,5萬錢就盜空了10萬石的糧食,他究竟是怎麼算數的,一錢就弄走兩石糧食。

  要是漢吏都是這樣的蠢貨,徐凡就擔心自己糧倉,還有多少物資存在?

  蕭何解釋道:「奸商向倉吏保證,這些糧食只做周轉,賺取的利潤他們平分,朝廷要是查帳,他會把糧食再運回來。」

  「但實際上那個奸商賣糧食的錢,用來建設紡織作坊,結果在這次的經濟危機中作坊直接倒閉,根本沒有錢再回購糧食,最後他們才鋌而走險,想火燒糧倉。」

  徐凡搖頭道:「我大漢的科舉還是有待改進,這樣的傻子都能考進來,朕很擔心那些漢吏的素質。」

  蕭何並不理會徐凡的抱怨,而後繼續道:「陛下,從這些事就可以看出,我大漢的倉儲系統應該整頓一番,這些碩鼠也應該捕殺一些。」

  徐凡道:「命令御史大夫吳廣,組建巡查御史團,清查大漢的倉儲系統,這些碩鼠有一個算一個都不要放,他們的家人全部流放南洋。」

  蕭何道:「遵旨。」

  大漢歷十二年十月十六日,建章宮,賢者大會。

  丞相蕭何整理了昨天他們談話的內容和數據,連夜寫完一個屯墾的提案,這其中講了大漢現在遇到的危機,以及為什麼要屯墾,屯墾對大漢產業的意義,新組建的屯墾令,以及朝廷強制屯墾的法令,屯墾費用的來源與資產稅法令,額而後又詳細介紹了階級式資產稅徵收方式。

  一時間轟動了整個賢者會,這賢者會開的開的,怎麼開成了加稅的會議。

  英布吃驚問道:「陛下,我等諸侯也要繳納這筆稅賦?」

  要知道英布的家產可不小,即便是從明年開始徵收資產稅,一年下來也有小一億,他是諸侯王也扛不住如此大的損失啊。

  徐凡道:「你們已經繳納了十分之一的封建稅,這筆資產稅與你們諸侯無關。」

  在旁聽賢者會的大漢諸侯鬆口氣,不怪他們如此緊張,要真按照這個方式徵收的話,他們大部分都要收掉三分之一的稅收,再加上前面朝廷徵收的十分之一的封建稅,他們一個諸侯國一小半的稅都要被朝廷,即便他們對天子再忠心,也扛不住這樣收稅。

  葛嬰問道:「陛下,我大漢境內有封地,乃至虛封的貴族是不是也要繳納這筆資產稅?」

  徐凡道:「只要在大漢境內經營的賺錢的利潤要收稅,包括朕也不例外,但朝廷給你們的年金不用繳納。」

  對大漢境內的貴族肯定是不能開這個口子的,要不然的話明朝的掛靠了解一下,到時候大漢的作坊主,只怕要異化成為貴族作坊主了。

  聽到天子這話,大漢的貴族臉色極其難看,他們賺的錢要收走三分之一,早知如此還不如在海外分封諸侯國算了,但偏偏天子又用身體力行的方式堵住了他們的口,連大漢天子都要交這筆稅,他們這些諸侯難道還能比天子更加高貴。

  蒯徹聽到天子這話也是眼冒金星,雖然今年因為經濟危機的原因,再加上他們的紡織作坊大量更換蒸汽紡紗車,紡織機,他今年虧空了5000萬錢。

  但危機已經過去了,他危機之前的收入達到了一億兩千萬錢,按照朝廷這個稅收,他光上繳的稅金就超過了5000萬錢,這還是他的作坊嘛,這根本是在為朝廷打工啊。

  他本能想要反對,但他很快就冷靜下來了,這個法令最開始的源頭雖然是秦泊,但明顯是天子弄出來的,畢竟也只有天子敢得弄出得罪天下所有人的法令,否決天子意見下場是什麼,七年前的賢者已經給他們做出了榜樣了。

  蒯徹臉色凝重道:「陛下屯墾法令關乎整個大漢百姓,我等需要細思量才好做出決斷,小民提議先休會,讓我等商議之後再做表決可否?」

  徐凡道:「可!」

  於是十六日的賢者會在蕭何念完一個法令提案便結束了。

  賢者會一結束,英布這些諸侯就找到徐凡道:「陛下這資產稅也太高了,這不相當於又增加了一個田賦,這天一下有幾個人能扛得住如此高的稅賦?」

  英布此時都是感到慶幸的,這稅真要徵到他們頭上,雖然他們不敢造反,但絕對要擺爛了。

  徐凡沒好氣道:「每年賺一百萬錢以上的人那是民嗎?我大漢以民為本,自然要照顧普通百姓的利潤,不徵收這些每年賺幾十上百萬錢的有產者,難道征那些一年連3000錢都賺不到的農戶嗎?

  教導過你們多少次,朝廷就要像那天道一樣損有餘,而補不足。這樣國家才能穩定運行,人之道,以不足奉有餘,整個諸侯國都剩下那些虎豹猛獸了,這樣的國家豈能長久。」

  英布這些人認可的點點頭,他們統治一方國主,更加的認可徐凡的想法。

  當然同時他們也是徐凡的部下,面對朝廷不利於他們的政策他們又會反抗,他們處於君主和臣子二象波動。

  「而且朝廷的屯墾令對你們這些諸侯也是有好處的,大漢的百姓一直待著中原,你們這些諸侯國的領地什麼時候才能變得和大漢一樣。」

  葛嬰苦著臉道:「但這對我等這些留在大漢境內的兄弟,是不是有點不公平?」

  「兄弟們努力了好幾年才開墾出來的土地,置辦出來的產業,這才賺了幾年錢朝廷就要砍一刀。」

  徐凡道:「有什麼不公平,各地諸侯為大漢開拓家園,他們本就出力了,你們留在大漢境內的貴族,各方面的待遇都比境外諸侯要好,他們出了力,你們出錢,朕看來很公平。」

  英布笑道:「伱看某為了開拓黔中,整個人黑的跟煤球一樣,農忙的時候還要自己當牛去開墾田地。你以為想建設一個諸侯國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陳曉沉重道:「某為大漢開拓家園一年要出擊幾十次,清剿南中的野人部落,征戰在南中的野林當中,跟著我的子弟兵已經死了好幾千人了,他們都是被南中的深林吞沒,開拓之艱辛又是你們這些待在大漢境內的貴族能想像的。」

  呂臣道:「要是你們覺得不滿,乾脆讓出封地,也向朝廷要一塊諸侯領地如何?想來天子應該是會同意的。」

  徐凡看著葛嬰道:「朝廷在南洋有萬島,但因為出海屯墾的百姓太少了,這些島嶼不是無人島,就是野人居住,朝廷根本沒辦法控制。

  你們要是有這想法,朝廷可以一比十匹配你們的封國,為了鼓勵你們開拓,朝廷可以在前十年不收你們的封地,讓你們用地上的收益來開墾新的諸侯國。」

  大漢歷十二年的天下和大漢三年曆的天下已經完全不同了,經過多輪的清洗,原本戰國貴族豪強已經被大漢清洗的十不存一,大漢新豪強體系在快速成長。

  原本貴族鎮壓天下,但現在大漢的這些貴族已經成為了地方上新的地頭蛇了。他們通過貴族體系的影響力,已經開始干涉地方漢吏的施政。

  說大漢的這些貴族是毒瘤還有點過分,但他們說是地方上的既得利益者卻一點也不為過,對大漢朝廷而言,這些人肯定會成長起來的,對大漢地方府衙終究會有影響,而且大部分都是不好的影響。

  大漢的貴族好歹是自己人,這天下也是他們打下來的,這些利益也是他們應得的。

  但要是讓出位置,更加有利於大漢內部的階級流動,這對整個天下發展而言是極其重要的。

  所以徐凡也是樂意看到大漢的這些貴族,把自己十幾年攢下來的財富,投入到新的領地開發當中,他們空出來的土地可以開啟新一輪均田,創造幾千上萬個可以給大漢納稅消費的中等家族。

  打擊豪強,製造中產階級一直是徐凡這十幾年來執政的理念。

  陳曉驚訝道:「封國在南洋?你們真賺翻了,運氣好,發現礦產後代可以吃幾百年,即便運氣差沒有這些礦產,哪怕種一些棕櫚油,弄點椰子回大漢也能發家致富。」

  有銀礦,香料,銅礦,珍貴的木料,南洋在天下人看來,是一座擁有無窮無盡寶藏之地。

  而且不說這些珍貴的特產,即便是種植經濟作物也是利潤豐厚。

  像這兩年大漢興起鐵鍋炒菜,鯨油,豆油,花生油開始全面進入大漢百姓的餐桌市場,而這兩年棕櫚油開始異軍突起,以及價格低廉,產量大,成為會稽郡等沿海百姓主要的食用油料,大漢的百姓已經發現,只要油吃多了就能減少糧食的攝入量,吃油比吃糧食更加划算。

  棕櫚油已經成為了南洋群島諸侯最重要的經濟特產,他們一多半的收益都棕櫚油,棕櫚樹在經濟作用的價值上已經超過了甘蔗,成為大漢第一經濟作物,為南洋諸侯賺取豐厚的利潤。

  葛嬰想了想苦笑道:「只怕兄弟們都不願意去吃這個苦。」

  留在大漢國內的這批貴族,大部分也沒有那種雄心壯志要開拓一個諸侯國,要不然當初他們也不會想留在大漢境內了。

  現在在大漢又養了十年,戰爭時期養出來的雄心更是消除了一大半,更加不願意去開拓了。

  陳曉道:「那這就沒辦法了,你們不願意主動開拓,那就多出一點錢給那些願意開拓的人。」

  徐凡看向葛嬰道:「你願不願意去南洋?」

  葛嬰道:「要是天子希望末將去,末將就去南洋。」

  徐凡道:「朕希望你去南洋給兄弟們起表率作用,他們還年輕,不應該留在大漢荒廢,而應該開拓屬於自己的事業。」

  雖然徐凡已經為用經濟贖買大漢貴族的封地做準備,畢竟後世那些貴族如何被有產者推翻,不就是他們先用錢來貴族窮奢極欲,以至於入不敷出欠下了天量的債務,最後這些貴族只能用自己的封地來償還債務,徐凡現在只等那些二代成長。

  但要是這些貴族願意置換領地,他也是樂意見到,把大漢境內開發好的土地分給普通百姓,這些諸侯再到大漢之外去開發新的領地,可以說是雙贏的事情。

  葛嬰點頭道:「既然陛下同意,末將這就和朝廷交換封地。」

  葛嬰的封地在薛郡魯縣,差不多有兩百萬畝的土地是屬於他一個人的,這些土地倒也不全是田地,也有湖泊,林地,山丘。

  但如此龐大的封國已經是一筆巨大的財富,薛郡有上萬人為葛嬰賺取財富,要是葛嬰分封南洋,薛郡可以多出幾千農戶。

  話分兩頭。

  蒯徹這些大作坊主各個臉色沉重的能滴出水來,雖然法令是丞相提出來的。

  但他們全部明白這就是天子根據秦泊上書弄出來的法令。這才是他們感到最為難的地方,有天子背書,誰敢反對?

  王家家主王哲怒道:「朝廷在我等販賣貨物的時候已經徵收了三成的稅,現在還要徵收三成的資產稅,乾脆我等把作坊賣給朝廷算了,也省的為朝廷打工。」

  對普通的百姓而言,百萬錢簡直是個高不可攀的數字,但對漠南商社的大作坊主而言,這個不過是他們幾天的收益。

  令狐禮道:「我等聯絡其他賢者否決這個法令。」

  蒯徹沒好氣道:「你忘記七年前的事情,我等阻止賢者否定天子的法令,天子為了維護賢者會的威望,的確會承認這個結果。

  但這不代表天子不會用其他的手段來反擊,你們自認為我等有能力抵抗到天子的反擊嗎?那不過是在自找苦吃而已,不要做這樣的蠢事。」

  在場的人想到七年前的那場騷亂,但凡天子有殺心,那些賢者必定會人頭不保,他們可不敢賭這一次天子有沒有殺心。

  令狐禮頹廢道:「那我能怎麼辦,只能為魚肉嗎?早知如此我等就順從秦泊,不降低工匠的俸祿了,現在我等可謂是偷雞不成蝕把米。」

  工匠的俸祿才幾個錢?

  三成五的資產稅才是要老命的玩意,在場的人最低也要拿出幾百萬,最高的有幾千萬。他們都是大漢的頂級豪商,家產億萬說的就是他們。

  王哲怒道:「秦泊太可惡了,仗著有天子做後台,一直帶領墨者欺壓我等,秦泊你等著,大河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總有一天乃公會連本帶利的讓你償還。

  蒯徹想了想道:「天子的威望太高了,朝廷的力量太強了,根本不是我的能反抗的。」

  現在大漢這些有產者,他們雖然賺取了豐厚的財富,但他們還不是大漢的主流,地位上甚至比不過漢吏,他們也沒有完成兩者的融合,可以通過影響漢吏來反抗朝廷的政策。

  用動物界的生態未來形容蒯徹這些有產者,他們就是野豬,狐狸等小型捕食者,他們可以吃肉,但也會被虎豹豺狼吃。

  王哲道:「我等不說推翻這個法律,但難道就沒有辦法反抗了?大秦事情立下多少法令,但我等不依舊活的好好的。」

  蒯徹想了半天道:「也不是沒有辦法,朝廷徵收的資產稅,是以我們盈利徵稅的,今年我們哪家沒有虧個幾百上千萬,這種情況朝廷是不會徵稅的。」

  王禮遲疑道:「會長的意思是讓我們虧本對抗朝廷的政策?」

  蒯徹點頭道:「我們可以暗中減低利潤甚至弄出虧損。」

  令狐禮遲疑道:「這等手段只怕瞞不住朝廷,朝廷有上計吏,能計算我等的家產,又有窮凶極惡的稅監吏抓稅收,誰敢逃稅逃一罰十,多少家族被罰的傾家蕩產,被迫流放南洋。」

  現階段大漢的執行力還是非常強的,稅監部門就是大漢監督這些豪強最大的利刃,大漢的這些有產者可做到像他們大明的同行,把徵稅的人打死,還能恐嚇住天子,讓徵稅行動不了了之,還敢大鳴大放的寫什麼五人墓碑記。

  但在大漢可不吃這套,任何敢偷稅漏稅的作坊主,都會被周勃鐵腕鎮壓,要是敢反抗,周勃就加粗鐵棒,直接領兵包圍偷稅漏稅豪強的家族,上全家流放套餐。

  就目前大漢的情況,就周勃的稅軍可以在大漢的領土上橫行無忌,後世的什麼錦衣衛,東廠比起周勃的稅軍那差距不是一點點。

  周勃在大漢作坊主階層當中屬於,聞他名,小兒不敢夜啼的存在。

  蒯徹冷笑道:「為什麼要瞞朝廷,我等可以把利潤用來購買機器,難道朝廷還不允許我們擴大生產,想干預我們的經營?」

  「正好我等作坊內經蒸汽機的數量不足十分之一,這兩年賺的錢,把那些老舊的機器全部淘汰掉,錢都沒有賺到,朝廷總不好收我們的資產稅。」

  王哲道:「但這也只是飲鴆止渴,拖不了幾年,而且我等也不能忘記這次的產能危機,作坊也不能無限擴張。」

  蒯徹道:「那就投資其他行業,朝廷要屯墾,要開拓新的天地,鐵製農具就不能少,要建設新的城市,新的房屋,水泥窯,磚石廠就少不了,還有耕牛等大牲口,甚至我等也可以建立一個蒸汽機械廠,拋開朝廷自己研發蒸汽機紡織機,紡紗車。」

  「只要想總是可以找到花錢的方法的,賺錢可能很難,但花錢還不容易。」

  蒯徹的話讓所有人思緒大開,對呀,大不了把利潤重新置換成產業,購買一艘萬料的海船要兩千萬錢,這半年的利潤不就填進去了。

  王哲笑道:「這樣說來,這個屯墾法漢對我等還是有好處,大漢開拓了新的市場,我等生產出來的貨物才能賣出去。」

  只要不涉及自身的利益,他們還是能看出這個法令的好處。

  翌日,賢者大漢上,蕭何提出來的屯墾法令高票得到通過。

  後面的賢者大會再也沒有太多勁爆的消息了。

  常俸叔孫通提出教育公平法令,他認為大漢的學府太過於集中在關中了,不利於地方郡縣的平衡。

  同時大漢產業的發展,諸侯領地的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高,原有的學府數量已經難以滿足整個天下對人才的需求,大漢的學府應該進行擴張。

  叔孫通提出三年內,河北,中原江淮地區,要建設15座學府,以滿足天下對人才的需求。

  叔孫通的提案受到大漢的諸侯,地方郡守和賢者們的熱烈歡迎。

  大漢的諸侯同意很簡單,他們急缺各方面的人才,要知道他們開墾的諸侯國都是蠻荒之地,需要他們一點點開拓出來,他們需要農牧方面的人才,水利方面的人才,懂各種器械的人才,營造的人才,懂法律的人才,教育的人才,這需要從無到有,建立一套完備的統治制度。

  而像這樣的諸侯國大概有幾百個,他們對人才的渴望是可想而知的,即便大漢不斷擴張學府體系,依舊難以滿足他們的需求。

  所以對於大漢擴張學府體系,他們是極其歡迎的,這就是為他們自己培養人才。

  同樣地方郡守,也希望自己的地盤上有一座學府,這些年地方郡守也看出了學府對經濟的促進作用,關中就是有這15座學府,每年就有大量的人才湧入關中。這些人才都是從他們地方吸取的。

  要是學府就在他們本地,人才就可以留到本地,要是這些人也能研究出一兩個像蒸汽機,水力紡紗機這樣的東西,這不就是一個價值億萬的龐大產業,這樣的產業在觀眾這樣的地方可能無所謂,但在小郡出現這樣一個產業,足夠改變他們的命運。

  大漢的郡守對關中最妒忌的地方就是,什麼新的東西都是從關中最開始流出來的,他們只能啃啃骨頭,喝喝湯,但骨頭啃多了,他們也想吃肉。

  而對於賢者而言,擴大學府,他們更是舉雙手贊成,學府擴大招生,他們的子弟就容易考上,他們現在已經富裕無比了,現在就缺一個貴來保護他們的財產。

  而在大漢上行的通道當中,除了考科舉就是考學府,這事對大家都有好處,自然高票得到通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