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章 非我族類

  第407章 非我族類

  七月中旬,秋老虎來勢洶洶,連北地郡也有幾分炎熱。

  休沐在家的午後,懷胎四月的葉氏在榻上小憩,自從有孕後,她就變得十分渴睡。

  黑夫則坐在一旁, 一邊手持蒲扇為妻子扇涼,一邊捧著卷書,津津有味地讀著。

  讀書,這是黑夫兩年來的新愛好,過去他身份卑微,忙碌於鞍馬, 沒有時間, 到關中為官後,才有了條件。

  這就是和學霸做朋友的好處了, 想看什麼,知會張蒼一聲,這位圖書管理員就會讓刀筆吏將古舊簡牘上的文字摘抄在紙張上,給黑夫送來。

  據黑夫所知,張蒼這半年裡,一直在忙活將石室的六國書籍抄錄到紙張上。自從麻紙、皮紙發明後,不僅官府文書往來便捷,知識也變得更容易傳播。

  過去「學富五車」的知識量,如今一箱紙書就能裝下。

  黑夫暗想,若是自己趕在焚書前,再讓工匠鼓搗出雕版印刷術,交給張蒼,哪怕再大的火,恐怕也燒不盡天下私人藏書了吧……

  此事為時尚早, 他看了一眼睡相恬靜的妻子, 她雙眼閉攏, 顯得睫毛很長,便笑了笑,又繼續看手中的《春秋左氏傳》,輕輕念出了上面的一句話。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黑夫雖然不喜歡儒生博士,對詩書卻沒有偏見,甚至還嘗試著效仿關公,讀一讀《春秋》,但孔夫子的書,實在是既簡單又晦澀,他也對那些微言大義沒興趣。

  還是張蒼告訴他,讀春秋,不可不看三傳,按照黑夫的喜好,張蒼又把故事性、史實性最強的《左傳》推薦給了黑夫。

  黑夫看過之後,頓覺受益匪淺。

  就比如說,這句「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後世常被用於某些場合針對某些事,但它最初,卻是魯國人說楚國人的……

  原來,整件事的脈絡是,春秋晉楚爭霸,魯國處於兩霸主夾縫中,魯成公去朝見晉景公,遭到了無禮對待,氣不過,打算投靠楚國,他的臣子季文子便勸誡:「不是同一族類之人,勢必不能同心,楚國雖大,不是姬姓同族,不可靠。」

  這個族,意義很狹隘,實乃異姓之氏族,並非民族之族。早些時候,夏、商、周亦非同族,甚至連魯國內部,來自西方的國人老爺和本地的東夷野人,也是涇渭分明的兩族。

  從氏族到民族,中國經歷了好幾千年,到春秋時,國野漸漸消弭,才有了「諸夏」這一漢人的前身。

  不過,黑夫從這《左傳》里看到的一些事例,卻著實說明,當時中原「諸夏」,分明把楚國排斥在外,楚人,也常以蠻夷自居。

  比方說,楚國好幾個君主,就常大大方方地說「我蠻夷也」,而後人在追溯齊桓公霸業時,則說「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桓公救中國而攘夷狄,卒荊,以此為王者之事也。」

  這與血緣無關,而是一種地域和政治上的觀點,楚雖為顓頊、祝融之後,但長期僻處南方,飯稻羹魚,受到中原姬、姜、子姓諸侯歧視實屬尋常。就連正兒八經的姬姓後代,魯國妥妥的同族吳王,也因為生活方式上越化,廢棄禮樂,改說夷語,亦被中原罵做蠻夷禽獸,剃著一頭短髮,滿身龍蛇紋身,更像後世泰國人形象的吳王夫差也不在乎,自稱「我文身,不足責禮」。

  甚至連秦國,也因為常期跟楚聯盟,數次被晉國「開除」出諸夏,不與盟會呢。當然,倒不是秦真的非諸夏了,這性質,就跟現在某個超級大國單方面指定的」流氓國家「差不多……

  隨著時間進入戰國,隨著交流進一步頻繁,諸夏的圈子開始擴大,不再是狹隘的姬姜諸侯,而擴散到了整個九州。

  七雄之間雖有差異,但數百年往來下來,已滿足「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共同心理素質」這同一個民族的要素,「冠帶七國」成了普遍的稱呼,以區分於生活、語言大異的戎狄。

  誰若再像地域黑孟子那樣老調重彈,說楚是蠻夷,楚人可要扔出大量美輪美奐的漆器帛畫、屈原辭賦、楚簡儒經來打他臉了……

  不過這時候,又因為秦國強盛,屢屢侵暴六國,使得六國對秦充滿敵意,仍將秦人視為「與戎狄同俗」的他者。

  秦扮演的,恰恰的春秋時楚吳的角色。

  如今秦雖一統海內,但不得不承認,「秦民」與「諸侯之人」的界限仍在,大多數六國遺民,知道自己是趙人、楚人,卻不知道大夥同是諸夏之人,更不會把來本地上任、戍守的秦吏看做自己人。

  為了改變這種局面,秦始皇已經下意識地在做一些事情,車同軌、書同文字,合併天下山川祭祀,但要將分裂的七國融合成一國,將七國民眾糅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民族」,可不是一兩代人能做到的。

  「除了硬性的行政規定,還需要一些潛移默化的東西。」黑夫合上書,暗暗想道。

  讀完半本左傳後,黑夫覺得,促使「諸夏」形成的要素,便是南夷與北狄交的逼迫,農耕定居者不得不聯合起來。

  而歷史上,使得「漢人」真正形成,恐怕也與漢晉時期,中夏同匈奴、五胡頻繁的戰爭有關。

  只有那樣,才能明白「他們」和「我們」的界限,才能視身邊的冠帶之民為族類。

  但那種方式太過被動,可否能主動聯合呢?

  黑夫前些天提出的「靖邊祠」,或能起到這樣的作用。

  在黑夫的設計中,「靖邊祠」是官府開設的公祠,祭祀千百年來,為抵禦戎狄侵辱,開疆拓土做出突出貢獻的諸夏人傑!

  不拘泥於國別,不祭君主,不按內戰功勳,只看他們御辱、開邊的貢獻……

  他還擬定了一些名單,供秦始皇選擇。

  第一個名額,就是管仲!

  為何?

  最早扛起「尊王攘夷」大旗的是管仲。

  聯合諸夏,成功頂住「南夷與北戎交侵」浪潮的是管仲。

  孔子曾言:「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對其評價極高,又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這意思很明顯,不管誰在位,是小白還是小黑,只要他能重用管仲,就能創下齊桓公的霸業!

  桓公常有,而管仲獨此一人。

  之後按照年代,便輪到了由余。由余本是晉人,流亡到戎地,後來又歸順了秦穆公,為之出謀劃策。他幫助穆公攻伐西戎,並國十二,開地千里,稱霸西戎,雖然在歷史上不太知名,但對秦而言很重要。

  另一個跟秦有關的人選,便是司馬錯,司馬錯力排張儀之議,提出先並巴蜀的策略,並親自領兵,滅蜀亡巴,將這兩個「戎翟之長」併入秦國。

  此外,還有燕之秦開、趙之李牧,分別大敗東胡、匈奴,開地千里,其事跡不必贅述。

  黑夫心目中的名單,暫時就這五人,在精而不在多,若是隨便一點功績都能入祠,那這靖邊祠就太不值錢了。

  而設在各地靖邊祠,其主次又不同,比如關中的靖邊祠,以祭祀由余為主,其餘陪祀;齊地的,以祭祀管仲為主;巴蜀的,司馬錯為主;代北、遼東,又以李牧秦開為主。

  對靖邊祠,郡縣官府要四時祭祀,通過五人的功績故事,向當地黔首大肆宣揚「華夏」「諸夏」的概念。

  黑夫還打算,忠士墓園和靖邊祠,將合在一起,成為大秦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一個僅限秦國舊有郡縣,提升秦民對當兵的自豪感,一個擴散到全天下,宣揚「冠帶之民同為一族」的觀念。學室里的弟子,也要在清明節……額這年代好像沒有清明節,那就改成寒食節時,讓老師組織同學們去獻花祭掃,民族意識要從娃娃抓起……

  很有既視感的畫面,黑夫將其戲稱為「統一戰線」。

  就在昨日,秦始皇的回覆也到了,兩個字:「大善!」順便賜了黑夫許多金帛。

  黑夫心裡一顆石頭落地,暗道:「統一戰線、軍功爵制度、法律建設,這三大法寶若能堅持下去,未來真是難以預期。」

  他陷入想像,手裡的蒲扇一用力,倒是把妻子給弄醒了。

  葉子衿其實已經醒一會了,看著黑夫在那手舞足蹈,忍俊不禁,她知道,丈夫想事情入神後,便會激動莫名。

  但隨即,葉氏又皺起眉來。

  「良人乃肉食者,為國遠謀,而妾是女子,眼光沒那麼長遠,盯著的,只是尺寸之內的東西。」

  她對黑夫說起了一件事,自從黑夫給秦始皇的回覆送出後,她便一直隱隱擔憂的事情。

  「良人建言得陛下讚賞,這是好事,但百慮必有一失,妾近日思索良久,覺得靖邊祠之事,還是有一處不妥。」

  「何處不妥?」

  黑夫奇怪,既得了皇帝讚賞,又沒得罪李斯、蒙恬,某人的小伎倆也沒得逞,不是很完美麼?

  葉子衿卻道:「自良人娶妾,屢屢建言國策,得到陛下賞識,並成為封疆大吏之後,李廷尉,恐怕再也沒法將良人視為他父子提攜的下吏了罷?」

  的確,黑夫現在,已不能算「李斯黨」,而算「葉騰黨」了,在波詭雲譎的朝堂上,合作者和競爭者,只是細微的差別……

  葉子衿覺得,若換位思考,她是李斯的話,對黑夫如此炫目的表現,也會生出「後生可畏」之感,尤其是近來黑夫獨占鰲頭的情況下。

  她壓低了聲音,善意地提醒道:「廷尉連同門韓非都能殺,他從來就不是一位心胸寬廣的人啊!」

  ……

  PS:對了,應該會有不少「左傳是偽書「的留言。其實吧,說這話的,九成九是沒讀過左傳的,書中海量春秋特有的生活、習俗細節實在是難以偽造,我就不老調重彈了,浙大戰國楚簡了解一下即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