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良弓
秦始皇二十八年寅月(農曆一月)下旬,雖然南方早已開春,但在北地郡,最後一場霜雪才降下不久,農事也要進入二月份才完全開展。
天氣乍暖還寒,一支百餘人的隊伍, 正行在冰雪逐漸消融的涇水之畔……
這隊伍有車有馬,最先有兩乘戎車開道,車左、車右都全副武裝,或持戈戟,或背弓矢,甚至連駕車的御者, 也身背長劍,手邊放著手弩。
之後則是一輛駟馬牽引的高大軒車,車蓋黑色, 車兩側的屏障塗為紅色。北地郡尉黑夫端坐其中,卻見他冠冕端莊,身穿絳袍,戴玄冠,佩長劍,持銀印青綬,前後左右皆為執戟的吏卒護衛。
軒車之後,還有數十騎從,上百兵卒隨行,可謂輜軺蔽日,車騎滿道!更有鼓車敲打鼓點,吹奏笙蕭。
一位頭纏黑幘巾,唇上蓄鬚的武士騎著駿馬, 踩著笙蕭鼓點聲,游弋在隊伍前後左右,面上頗有得色。
最後,他跑到黑夫的車駕邊上,興奮地說道:「過去我只在鄢縣見過郡守行春的儀仗, 當時也沒覺得有什麼,但今日為郡尉行縣開道,當真覺得威風無比!」
這位武士,卻是前年辭去「南昌假尉」一職,賦閒在家的共敖。他得知黑夫升為北地郡尉,便想辦法搞到傳符,跑來北地,說就算一粒糧食的報酬都沒有,也要做他幕僚門客!
對不請自來的共敖,黑夫手下的長史陳平心有疑慮:「君好歹做過縣尉,卻辭官來做郡尉賓客,傳到有心人耳中,這算什麼?」
共敖一直看陳平這個小白臉不太順眼,道:「我如今只是白身,今年也不必服役,違反哪條律令了?」
最後,黑夫思慮一番後,還是讓共敖做了自己的「門客」,其實就是保鏢隊長。此子是南方人,在北方打仗派不上大用場,可他對黑夫的忠誠,卻是北地將吏無人能及的。
更重要的是,黑夫雖然身在北地,卻沒有忘記,自己的根基,還是南郡三千子弟。而共敖,便是與他們密切聯絡的媒介,如此一想,共敖辭職,真是件莫大的好事。
共敖來到北地郡沒幾天,黑夫便帶著他,以及長史陳平、親衛王圍、騎將義渠白狼等,外出行縣……
在南郡時,黑夫曾隨老丈人葉騰行縣,捲入了夷道巴人的叛亂。其實不光郡守,郡尉亦有以時巡行轄境的權力與義務,尤其是新官上任,更要儘快開展巡視。
兵法云: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黑夫有北圖之志,但他也清楚地認識到,自己這次的敵人,可不是小打小鬧的戎人小部落,而是匈奴。
即便這時候匈奴還在與月氏、東胡三足鼎立,並非完全體,但遊民民族全民皆兵,匈奴亦有引弓之士十萬,領地廣袤數千里,不容小覷。
所以,在動手之前,他首先必須先「知己」。
去年秋天,黑夫來北地上任的時候,經過泥水邊的幾個縣,但只是走馬觀花,未曾深入調查,所以這次,他決定花上個把月時間,好好轉一圈。
秦朝不允許官員微服私訪——皇帝自己除外,所以黑夫少不得大張旗鼓上路。人數雖眾,但黑夫減少了沿途各縣的應酬,一月中旬從義渠城出發,一月下旬,便已拐上回中道,順著坦途,進入涇陽縣境內……
遠遠聽到笙簫聲,看到儀仗過來,道上的行人車馬都得避讓,但也偶爾碰上有人跑到道中來,下拜告狀的。
黑夫讓人將告狀的人攔下,問了問,原來是附近里閭的居民。
枯瘦的老農手持枯麥,哭訴道:「田吏明明說過,如有旱災、暴風雨、澇災、蝗蟲及其他蟲害等損傷了禾稼,都要報告受災頃數,官府可減免田租。前些天下冰雹,如嬰拳大小,打壞了不少抽穗的宿麥,吾等去鄉上請求減租,卻被趕了出來,田吏說只管粟災,不管宿麥收成,還是要照常收租……」
黑夫靜靜聽完以後,讓尉史過來,讓他將這個老農直接帶去涇陽縣獄,交給負責審案的縣丞、獄掾,讓涇陽縣按照律令自行審理。
黑郡尉還對那老農解釋道:「此郡守、郡丞事也,我不該過問,老丈,你還是按照律令的程序上訴罷!」
老農被帶走後,共敖有些失望:「我還以為郡尉會直接在田邊審案,然後派吾等去將貪官苛吏繩之以法呢。」
陳平無語,這共敖好歹是做過縣尉的人,怎麼就這麼「目無王法」呢。
他說道:「割雞焉用牛刀?郡尉這麼做,可比親自干涉高明多了,涇陽縣見郡尉的尉史親自送這老農去自告,豈敢不秉公執法?」
陳平的意見與黑夫相同,這些不是分內的事,一概不要管。郡守趙亥並不是葉騰那種文武雙全的強勢郡守。二人小心翼翼維持著職權的分界,黑夫不想讓趙亥不快,趙亥也不想臨退休,還得罪黑夫這個肩負皇帝使命的新貴……
雙方就這樣謹慎共事,相忍為國,微妙的平衡,豈能被幾畝冰雹砸壞的宿麥破壞?
道不同不相為謀,陳平和共敖有點相互看不上,接下來的行程里,二人關心的事也各有不同。
陳平在觀察路邊田地數量,暗暗計算,發現這是沿途諸縣土地最平坦,水利最好,農民也最勤奮的。
「我聽說,涇陽隴口以西,皆為牧地,草肥水美,唯獨涇陽在其東,獨耕一縣,可給烏氏、朝那、蕭關軍食。北地安定,繫於此也……」
反過來,烏氏、朝那海量的牲畜,也為涇陽牛耕提供了助力,涇陽家家戶戶,要麼有牛,要麼有馬,春耕時節省了很多人力。
「郡尉未來用兵於北方,涇陽、漆縣必為糧倉,屯田屯糧之事,今年便要立刻著手!」
陳平心裡算盤打得噼里啪啦,他如今雖距離宰天下還早,但幫黑夫宰一郡軍務糧秣,做起來也很有成就感。
而共敖好武,看到的又是另一番光景。
他發現,不管是路過的行人,還是本地的農夫,竟多是騎馬出行!那些在路邊的青壯年,穿著戎狄的袴、褶,卻朝黑夫行標準的中夏揖禮,他們腰間掛著短刀、長劍,甚至還有人背著弓,都臂健腰圓,比他這個南方人高了一個頭……
「此地百姓,尚武成風啊。」
共敖對黑夫如此感嘆:「即便是耕田的農夫,也佩戴武器,隨時能開弓射箭的架勢!勝過南郡遠矣!」
「不如此,關西秦兵如何能橫掃關東六國?」
黑夫笑道:」北地、上郡、隴西,皆迫近戎狄。雖有長城隔開,但當地人也必須修習戰備,才能抵禦戎狄的不時襲擾。加上夏戎雜處,沾染了戎人以戰死為勇,病死為恥的習性,本地男子皆高上氣力,能騎馬,喜刀劍,擅長射獵。」
陳平也頷首道:「不錯,故古之《秦風》,《車轔》、《四載》、《小戎》之篇,皆言車馬田狩之事。說的就是隴西的習俗,北地亦如此,其風聲氣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謠慷慨,風流猶存也。」
雖然燕趙之士也慷慨悲歌,但他們更喜歡的是私鬥,關西秦人則不同,被商鞅之法馴化得只樂公戰,不敢私鬥!
這種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民眾素質,自然就成為秦國的重要兵源地。
而作為中原移民最多,編戶齊民最眾的一個縣,涇陽更是黑夫選兵擇將的首選!
他對陳平、共敖兩名親信道:「我欲以歸化戎人為獵犬,為我取塞外狡兔,可再忠誠的狗,也是獸類,野性大發起來,也會咬人。我還需要一些良弓,握在手中,不但能射下高空飛鳥,還能隨時瞄著獵犬脊背,讓它們不敢反叛……」
下午,抵達涇陽縣城時,縣尉等人已在門口相迎,黑夫與他們客套了幾句後,便下令道:
「立刻去縣城及各鄉,招本地擅騎射,尚武功的良家子來見!」
黑夫欲得的「良弓」,正是關西秦人中的一個特殊群體:良家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