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羊圈

  第374章 羊圈

  雖然行軍在外,謹慎是沒壞處的,但那些小心翼翼靠近秦軍的數百羌、戎,卻不是來冒犯,而是來……跪舔的。

  看著那個拜在李信腳邊,身穿戎服, 辮髮羌戎君長,黑夫掃了一眼御者桑木,示意讓他將高鞍馬鐙藏起來,又輕聲問一旁的羌璜道:

  「此人莫非是臣服於秦的臣邦君長?」

  黑夫知道,秦朝九卿之一的「典客」。就是專門」掌諸歸義蠻夷「的,其下的「行人署」相當於後世的外交部。

  匈奴、東胡、月氏,海外的箕子朝鮮,濊國, 西南境外種類繁多的蠻夷,東南沿海地區的閩越、甌越、南越、西越,已經建立聯繫卻還未歸附秦朝的各族,便由行人署負責聯絡,其下還有專門搞翻譯工作的人員。

  此外,典客之下還有一個叫「典屬國」的機構,負責「掌蠻夷降者」。即已經降服於秦,在秦境內,但仍有獨立勢力的氐羌蠻夷,相當於後世的統戰部。

  像豫章的干越,會稽的于越,巴郡南郡的巴人,都歸「典屬國」管。朝廷管他們叫「臣邦君長」「臣邦君公」,有點像明清的土司, 當年嫪毐叛亂,就煽動了隴西境內的戎翟君公。

  經過對李信「飛將軍」的稱讚,羌璜似是一下就看黑夫順眼了很多, 應道:

  「然,將軍任郡尉的這一年多時間裡,可未閒著,洮水以西,離水以東百餘里內,七八個部落均已在將軍『勸說』下,臣服於大秦!」

  「怎麼勸,用勁弩利劍勸?」黑夫看著個臣邦君長戰戰兢兢的模樣,可不覺得李信會與他好言相商。

  羌璜笑道:「右庶長說對了,將軍出塞打過一次柴,將一個屢叛不服的大部族消滅後,這些羌戎就老實多了,紛紛請求內附為臣屬。」

  從羌璜口中,黑夫得知,秦律里,對這些歸附的「臣邦君長」是有優待的,讓他們和子弟都享受「上造」爵位的待遇。

  若因不懂律令犯了下罪,應判處耐刑以上,可使出錢贖罪。又因為這些羌戎之人生性喜歡相互剽掠,若發生搶劫其他君長的「群盜罪」,也從輕發落,從死刑判為鬼薪。若要處以腐刑,考慮到這是極大的羞辱,也可以判為「贖宮」,出錢贖罪,若沒錢,就把部落里的牛馬抵債吧。

  當然,若不要命地劫掠了秦人,那法官和典屬國的官吏就要板下臉,從重判罰了……

  普通羌、戎屬邦之人,則視為黔首,無法律上的特權。

  這些優待像是誘惑山羊入圈的青草,一旦入圈,就別想出去了。

  律令又規定:臣屬於秦的少數民族的人,對其主長不滿而想去夏的,不予准許。什麼叫「去夏」?想離開大秦屬境,稱為「去夏」。

  這相當於限制了羌、戎屬邦之人遷徙的權力,你不願意臣服於豪酋,申請做秦的編戶齊民亦可,官府會安置你到別處,從一個僱農做起。但就是不能離境,若舉族遷徙,更視為反叛!會被當做群盜剿殺。

  除了繳納牛羊馬匹作貢賦外,當戰爭來臨時,羌、戎屬邦還必須出騎兵加入秦軍作戰。

  其實羌璜家,也是北地郡的羌人臣邦君長,但已入秦四代人,語言飲食均被同化,他祖父羌瘣更率北地羌戎騎兵從軍,作為王翦副將,東征西討,立下赫赫戰功,成為大上造。如今全家都已視自己的為秦人,而非羌人。

  這麼一想,黑夫發現,秦朝築長城,除了防止境外戎狄內侵擾民外,還有羊圈籬笆的作用啊,必將境內戎狄畜而養之,使之與秦人長期為伍,從生戎變成熟戎,最終徹底同化。

  「畢竟有父母雙方只要有一個秦人,子女便是秦人的『夏子』制度,隨著移民通婚,秦人只會越來越多,境內的羌戎翟人則越來越少啊……」他看著那些趕著牛羊,遠遠畏懼地看著秦軍的戎人,暗暗想道。

  這個制度,早在多年前,黑夫就聽巴忠提及過了。目前看來,秦的同化政策是成功的,關西三郡駐軍里,有大量秦化的戎人,他記得前世參觀兵馬俑時,也有好多有異族容貌特徵的秦卒在展覽。

  不過,在這長城之外的地方,羊圈籬笆沒圈過來,臣邦君長若想逃離秦的統治,應不算難吧?

  「走?他們可不想走。」

  黑夫發問後,羌璜指著芳草萋萋的洮河河谷道:「氐羌以射獵為事,但也畜養牛羊馬匹,種點穀子,塞外多山,不宜五穀,唯獨洮水沿岸,有些平坦的谷地,不但能種植五穀,還方便放牧牲畜,彼輩可不想離開這片豐饒之地,去河湟、羌中與更蠻橫的氐羌諸部爭食。」

  黑夫瞭然,從這裡開始,越往西,地勢越高,自然條件就越發惡劣,能養活的部眾就越少,而富饒的河西走廊,又被強大的月氏占據,四分五裂的羌戎小部落,根本不是對手。

  與其去窮山惡水,還不如繼續留在這,給大秦當狗……

  更何況,隴西郡還以貿易為餌,讓臣邦君長們更不捨得離開。

  黑夫聽羌璜說,早在開春時,李信已派人在大河與離水交匯,一個叫」枹罕「的地方設置了哨所,並同意周邊未歸附的氐羌戎部可以在春夏時趕著牛羊,來枹罕貿易。

  「所以後面才馱了不少布帛、鹽糖、糧食……」

  黑夫明白了,也難怪李信極為贊同黑夫提出的「西拓」之策了,這本就是他一年多來在做的事,而且類似的事,秦人已經玩的很嫻熟。

  不多時,在一通頂禮膜拜後,知道李信不是帶著大軍出塞來「打柴」的,那個臣邦君長才鬆了口氣,指著他們稱之為「碌曲」的洮河發誓絕不叛秦後,還送了秦軍五頭氂牛勞軍……

  ……

  是夜,在洮水西岸紮營休憩時,秦軍士卒架起篝火,宰殺後大塊大塊的氂牛肉串在木棍上,烤得七成熟,撒上帶來的青鹽,亦是一道美味。

  一邊大快朵頤,黑夫也與李信也進行了一次深入的交流,主要是關於高鞍與馬鐙。

  「我雖是南人,只打過步戰,但也聽說,秦軍選拔騎士的標準是,選取年齡在四十歲以下,身高在七尺五寸以上者。必身強力壯,行動敏捷迅速超過常人;能騎馬疾馳並在馬上挽弓射箭,能在前後、左右各個方向應戰自如,進退嫻熟;能策馬越過溝塹,攀登丘陵,衝過險阻,橫渡大水。如此,方能在戰場上追逐強敵,以寡敵眾,這種人稱為武騎士!」

  在沒有高鞍和馬鐙的年代,騎士只有更強化的訓練才能彌補,所以才有如此苛刻的標準。

  「敢問將軍,此行數百騎中,能當得起『武騎士』之名者,有多少?」

  李信當然知道自己的手下人都是什麼水平,不假思索道:「不超過五十人,均為騎吏以上。」

  秦軍制,五騎一長,十騎一吏,百騎一率,二百騎一將。而在冠絕天下的隴西騎兵里,大概只有十分之一是精銳的「武騎士」,其他人的騎術也不算差,至少要比黑夫好……

  車兵也有類似的選拔標準,稱之為「武車士」,黑夫知道,趙高就是武車士出身,也是個武藝高強的傢伙。

  按這兩個標準算,黑夫再練五年也不夠格,成年後才學騎馬的南人,是永遠無法同少年時就在馬背上滾爬的北人相提並論的。與三歲騎羊,八歲騎馬,人人皆能挽強弓的胡兒,更沒法比了。

  黑夫又問:「但若裝備高鞍馬鐙,將軍以為,麾下有多少人能成武騎士?」

  李信今天已感受過高鞍馬鐙的便利了,高鞍讓他騎乘時更為舒適、穩固。馬鐙則讓他雙腳像踩在地面上一般,不必再像過去一般,雙腿在馬腹的兩邊空蕩蕩地懸垂著,沒有任何支撐,要雙腿用力夾住猛烈顛跛的馬,才能保持自身的穩定。

  雙手得以完全解放,過去做起來很困難的馳騎彀射,前後、左右、周旋進退,也容易了不少。

  可以想像,若此物由他手下的騎從們使用,亦有相似的功效。

  略為沉吟後道,李信道:「那樣的話,五百騎中,至少有一半可稱得上武騎士!」

  「正是如此!」黑夫拊掌,果然,讓李信試乘過一次,比他空口白話描述強多了。

  除了讓強者更強外,在訓練時,高鞍馬鐙亦能讓秦騎訓練周期大大縮短,三年後,數萬騎兵入河西,取河套並非夢想。

  西拓不比南征,肯定是要車步騎協同作戰的,尤其是對河西、河套的戰爭,需要動輒千餘里的長途行軍,沒有高鞍馬鐙,幾乎無法做到。

  這也是黑夫向李信展示這兩物的目的。

  「我想請將軍與我一同上疏,提議於隴西、北地、上郡、內史,各建一支騎兵,募關西嫻熟弓馬的良家子入伍,使之裝備高鞍馬鐙,在內縣秘密訓練,必使人人皆為武騎士!三五年後,必有大用!」

  黑夫這個南方人舉著高鞍馬鐙去提議的話,恐怕會被人說成是「南人言馬,北人揮楫」呢!就算被皇帝認可了,那些傲嬌的三郡騎從,說不定還會想羌璜一樣,因為對自己騎術的驕傲,排斥使用,平白鬧出些麻煩來。

  但與李信聯合上疏就不一樣了。

  天下最擅長玩騎兵的將軍都說好,誰還能有異議?

  這種如虎添翼的好東西,李信當然樂見其成的,不過,他卻注意到了黑夫說的」秘密訓練「四字。

  「右庶長是覺得,此物不可輕泄?」

  「然!此乃國之利器,不可以輕示於外人!必藏而後用,三五年後,再打胡戎一個措手不及!待高鞍馬鐙大放異彩後,秦的羊圈藩籬,便能延伸到千里之外,將河西、河南、河套統統圈進來,豐饒牧場皆為秦所占,開荒屯田,移民駐軍,建立城郭!」

  黑夫道:「到那時,便只有兩個選擇擺在胡戎面前。」

  李信瞭然,將軍眼中溢滿光彩,將一塊氂牛肉遞給黑夫,笑道:「是在圈內當待宰的羊,還是去戈壁灘涂做餓肚子的狼?」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