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晟武之治』的帷幕!!!(昨天的第三更,遲到了。)

  第85章 『晟武之治』的帷幕!!!(昨天的第三更,遲到了。)

  【你的名字叫楚世昭。】

  【你是永晉帝的四皇子,你母妃的名字叫路洛斐,出身於普通的官宦之家,也是皇室之中為數不多的寒門出身,這讓你在皇室之中不受關注。】

  【而你的父親永晉帝,在身為藩王的時候,早年有一個嫡長子,這本應是他心中最值得繼承皇位的子嗣,卻在永晉帝繼承正光帝的皇位,以兄終弟及的身份入主朝堂後,無故夭折,不久之後,永晉帝為了穩固統治,與王氏聯姻,這才逐漸站穩了腳跟。】

  【早年登基的永晉帝,迅速處理了內外的矛盾,先安撫了關中的士族,取得了他們的支持,又契合正光帝削弱節度使的策略,不過以懷柔之法,緩緩圖之。】

  【配合永晉帝縝密的心思,他用三年的時間建立三府軍,重新劃分制度,為了緩和社會矛盾,他和大量的世家大族發生了衝突,試圖振興綱紀,結果遭到了極大的阻力,夜裡更是時常驚醒。】

  【不過永晉帝不改初心,他深知大周朝的弊端已深,如果再不斧正,必有亡國之難,他試圖推行新法,勵精圖治,即便和世家大族之間多有衝突矛盾,可是憑藉剛柔並濟的手法,耗時十年之久,使得大周王朝國政日趨穩定,然而在永晉十三年,永晉帝鍾愛的小兒子在宮裡吃了不乾淨的食物,中毒而死。】

  【自此,永晉帝迷信道教,祈求長生不老,長期不視朝,放棄管理朝政,將大小事務由百官協助,十年基業毀於一旦,大周朝至此陷入了國力衰退的階段。】

  【而永晉中興不足三年的時間,就因為永晉帝不斷惡化的態度、暴戾的性格,不斷任用宦官壓制文武百官,這讓朝政日益黑暗,故又稱——「大周實亡於永晉,而非開陽。」】

  【在永晉三十年,永晉帝接近十餘年不理朝政的情況下,大周腐敗跡象橫行,大病,永晉帝駕崩而亡,傳位於開陽帝楚世煦。】

  【不久之後,爆發長安之亂,開陽帝被叛臣馬溯安所弒殺,大周王朝實存名亡。】

  【奈何天命所在!!!】

  【周高祖十四玄孫,永晉帝之子楚世昭,於『焚晉之案』里落難卻並未身死,受女官陰媚鈺所救,得以脫身,在長達三年之久的顛沛流離中,楚世昭龍場悟道,參悟了為人處世的大道理,實行知行合一的態度,彰顯王者仁義之風。】

  【在南方危難之際,近乎於一己之力扶大廈之將傾。】

  【鄱陽之戰,打出了一場近乎不可能的以少勝多,一戰封神,威震南北,在統一南方之後,更是在漳河之邊,救下了河北落難的百姓,攜民渡江,仁傳百世。】

  【平王槐,滅閻明,定隴西,戰川蜀,並四方,用時八年的時間,在大周王朝滅亡三年後,楚世昭以永晉帝之子的身份,再次統一了天下。】

  【在登臨天子之位的時候,你體恤到了底下民眾的心意,意識到了百姓在久經戰事後的苦難,更是觀察到了十室九空後的民生凋敝,並因此很快就明白了一個道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於是,楚世昭立下了一個不世帝王的志向。】

  【打仗,他要平四方之患,讓敵寇不敢再犯。】

  【治國,他要安天下之民,讓百姓藏富於己。】

  【為了使飽經戰亂的中原之地儘快地得到恢復和發展,楚世昭知天下疲耗,思樂息肩。】

  【自隴、蜀平後,非儆急,未嘗復言起兵鋒征四方。】

  【而楚世昭論功行賞從不吝嗇,他將李瑾封為了晉國公,桓盛封為了梁國公,藍殊封為了定國公,韓顧封為了燕國公,文俞封為了尚國公,其餘人等大多受到了封賞。】

  【李瑾、藍殊、韓顧、竇戾、楊方被稱為定邦五將。】

  【文俞、郭憂被稱為後周二傑。】

  【楚世昭請來史官,親自為這些有功之臣立傳,幾乎所有人都得到了個人列傳的機會。】

  【可謂是——「咸能感會風雲,奮其智勇,稱為佐命,亦各志能之士也。」】

  【而楚世昭面對剛剛平定的朝廷,立刻採取了整頓吏治的策略,鑑於前周朝廷在後期制度上的吏治敗壞、官僚奢侈腐化的積弊。】

  【楚世昭統一天下,再度即位以後,他極其注意整頓吏治,躬行節儉,獎勵廉潔,選拔賢能以為地方官吏;並對地方官吏嚴格要求,賞罰從嚴,推陳——《考成法》,嚴格按照官員的政績,進行升遷和罷免的制度。】

  【因而經過整頓之後,官場風氣為之一變。故有「內外匪懈,百姓寬息」的美譽。】

  【同時楚世昭推行了科舉制度,使得天下有志之士,不再以『家族、出身』論職,而剛剛統一天下的楚世昭,威逼天下,讓那些世家大族不敢妄動。】

  【晟武十二年三月,楚世昭下詔恢復三十稅一的賦制,大幅度減免了前周時期的苛捐雜稅,這讓百姓們為之歡慶,隨後迎娶了李瑾的長女李鳳寧為貴妃,加封桓奕為皇貴妃。】

  【同月,為了避免土地兼併的惡化,楚世昭下詔令各郡縣丈量土地,核實戶口,作為糾正墾田、人口和賦稅的根據,又命郭憂來監督此事務。】

  【詔下之後,遇到豪強勢力的憤慨抵制,多地有起兵造反的意思。】

  【晟武十二年五月,郭憂出身寒門,他自己讀書的時候,就吃過了很多的苦頭,他深感百姓疾苦,於是大力主張楚世昭丈量土地的策法,然而在各地如火如荼地推行楚世昭的策令時,郭憂路遇『匪寇』,隨行的上百位將士和郭憂都不幸被殺。】

  【帝,大怒。】【文俞亦驚撼無比,後流涕痛哭。】

  【雖然文俞和郭憂向來不和,但主要是主張的策略和大局並不相同,但二人的初衷都是為了治國,修身,平天下而來。】

  【文俞更是極為支持楚世昭對土地政策的整改,可是誰能想到,在亂世之中南征北伐的時候,郭憂沒有死,論功行賞,該安享太平的時候,郭憂卻為了楚世昭的政改.而死於一場非命之中,這是何其悲慘的事情。】

  【晟武十二年六月,楚世昭親率了平定天下的中府軍,他將青州的流寇一掃而空,當地為非作歹,試圖起事反抗土改之策的豪強全部處死。】

  【那些人大多都認為晟武帝乃是仁慈之主,惹下大事,法不責眾,若是晟武帝真的怒極,只要及時投降歸順,表露自己的態度,他定然願意納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可是誰能想到,楚世昭親臨青州,將那些大大小小的豪強大族,確定有造反忤逆嫌疑的人,通通處死,而他們的家眷雖然免受其難,但三代以內不許從政,更不允許與有官身的士族聯姻。】

  【青州由此震怒,那些豪強的家眷們同樣不願意接受這樣的處罰,他們利用鄰里鄰外的關係,以及各家交好的世交,妄圖再度掀起戰火,意欲頑抗到底,卻被民眾告發,堵在鄉里的土堡不能出。】

  【晟武十二年七月,楚世昭下詔,三年之內,所有青州之地的科舉之士,皆不取。】

  【盛怒之下,更是斬殺青州不忿豪強多達萬人。】

  【晟武十二年八月,楚世昭不接受百官的諫言,強硬地准許郭憂入廟合祀,配享太廟,侍奉他的左右,以示自己對郭憂功績的肯定。】

  【而在收殮了郭憂的屍首後,楚世昭親自出長安,以天子降階的態度為其抬棺,望向郭憂的屍首時,楚世昭放聲哀哭,這讓隨行官員無不落淚。】

  【晟武十二年九月,楚世昭下旨,他調遣藍殊攜將士三萬餘眾,前往總督青州一帶,若有不從者,准許藍殊自便擅為,彰顯國法之威重。】

  【晟武十三年十一月,楚世昭在後宮中看著自己與陰媚鈺所生的長子楚濟邦越來越大,又看到了長安的百姓逐漸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終於是感到無比的寬慰。】

  【為了更好地治理國家,楚世昭登基之後,極為勤於治國,每天都要批閱奏摺,平日三天一次的早朝,在晟武一朝,更是一天例行一次早朝。】

  【而在楚世昭查看那些長安積留案件的時候,發現那些囚犯在監獄之中的生活非常悽慘,還有一部分是在自己登基之前因犯罪被拘留的。】

  【很多人在永晉帝、開陽帝兩朝就被關押,楚世昭登基過後,各類事務繁忙,很多官吏也無暇顧及這些囚犯的生死,也不願意去查他們所犯的案子到底是真是假,其中還有很多囚犯是牽扯到了政治鬥爭的案件中而被軟禁在內。】

  【楚世昭不免心中憐憫之情,於是他再三考慮之下,決定讓獄中接近千人的死囚回家與家人團聚,為期一年的事件,而到了次年秋季,就需要回來接受審判。】

  【可是很多大臣都認為這樣的事情很不妥當,楚世昭卻覺得自己以信義,仁德取得天下,他敢於做出這樣的事情,也是和這些囚犯們立下君子之約。】

  【如果這些囚犯都做到了這樣的君子之約,那麼他所統治著的大周王朝何愁不能迎來復興?】

  【一年時間很快過去了,很快就到了楚世昭和這些囚犯們所約定的歸期。】

  【但是結果卻出乎意料。】

  【在次年秋天,當時被釋放的死刑犯們,陸陸續續都回來了。】

  【只剩下兩人還沒有回來,楚世昭有所感慨,只好派出官吏,前去調查情況。】

  【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其中一位囚犯在回家的路上,碰到了一位不幸在路上死去的書生,在他的身上還有一份家書,這位囚犯深感歸家不易,便背著這具屍體步行三百里,將他送回了家,以至於回到長安的時間如此緩慢。】

  【還有一人則是從北方準備回到長安的時候,遇到了匈奴人劫掠的事情,於是順道和當地的官軍一起抵抗匈奴人,不幸受了重傷,拜託他人一路護送,這才延誤了時期回到長安。】

  【楚世昭覺得他與這些人立下君子之交,結果所有人都沒有背棄這樣的諾言,如實回來,這證明了他們是真心想要悔改的,於是決定赦免這些常年積壓留在長安的囚犯,讓他們重獲自由。】

  【這讓朝野百官更加嘆服楚世昭的氣度與仁義,大周王朝的世風日上,而短短時間內,整個大周王朝就因為楚世昭的表率和以身作則,出現了路不拾遺的盛狀。】

  【至此楚世昭打開了『晟武之治』的帷幕!!!】

  更新晚了。

  不好意思。

  這章算7號的更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