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一日破九城!千軍萬馬避白袍!(第一更)
看著畫面上陡然出現的楚世昭。
李鳳寧認認真真地瞪大了她的美眸,根本不怕此刻的自己顯露不該有的『粗俗』儀容,在確定自己沒有看錯上面的內容,心裡大為訝然的同時又在內心流露出了久違的欣喜。
楚世昭還活著!
不僅還活著,還打了一場近乎於完美的戰役!
這太好了!
李鳳寧本來低落的情緒忽然之間是立刻跳動了起來,這段時日,她一直悶悶不樂,只呆在晉陽候著,既不勸阿父自立,也不勸阿父干其他事情,讓阿父自行做決定。
她懶得做,懶得想,懶得給李家人賣命。
楚世昭的死訊傳來以後,李鳳寧感覺那段時間的自己.是什麼念頭都沒有了。
丈夫沒了,兒子等於說也沒了。
那她為什麼要拼命啊?
拼命的意義是什麼啊?!
她就是再有能耐,打下了天下,這也沒繼承人了啊?!
那會兒的李鳳寧則是一門心思地就在想到底是哪些個『雜種』害死了楚世昭。
到底是誰在動她李鳳寧的人?
而為了確保自己沒有看錯,李鳳寧想要再度確認一下楚世昭的情況和生存狀況,李鳳寧是緩緩回過神來,又一次看了一眼內容的文本。
她確定了,畫面上的人就是楚世昭!
楚世昭還活著!
還幹了一樁大事出來!
好像是全殲了王守義的部隊。
等一下。
全殲?
李鳳寧再盯了一遍字眼。
她確定是全殲!
旋即,李鳳寧又長吐一口氣。
這時候,戰績怎麼樣,反而是另一說了。
她先得緩緩心裏面那股怨愁的淒哀情緒。
楚世昭能在『焚晉之案』後活著就好。
想到這裡,李鳳寧這才將她的目光擺在了腦海里的畫面上,細細觀察楚世昭這邊的動靜。
楚世昭怎麼在不知不覺中,又打了一場大型戰役?
李鳳寧決定看看這一次鄱陽之戰的緣由經過和底細。
當仔細品味過後,李鳳寧嘴角微微翕動。
毫無意識地張開了自己的櫻桃小嘴,發出了一聲——『啊?』的驚呼聲。
在鄱陽之戰中,王守義的兵力號稱百萬,其真實的人數,李鳳寧憑藉本能和經驗,準確能推測出來的數目應該是有三十萬人。
其中有十萬人應該是真正參與戰鬥的戰鬥人員,還有二十萬人就是隨行的民夫和確保後勤部隊的人口,而這些人,是可以轉化為士兵的,但沒有充分的訓練和戰鬥能力,基本上很大概率就會一碰就碎。
正常情況下,非必要的局面下,是不可能讓後勤的民夫變成士兵,因為一旦前線士兵有一個人出現士氣潰敗當逃兵,就會有無數人下意識地會想逃兵,讓這些本身就沒有戰鬥經驗的民夫上去,只會讓仗越來越難打。
也就是說,王守義實際控制了十萬人,圍攻了鄱陽這座小城,而楚世昭雖然是找到了楊方作為援軍,可是楊方根本就沒有出現在正面戰場。
從紙面實力分析,就是兩萬本地的荊州官軍去打十萬義軍,並且在兵力對比如此懸殊的情況下,楚世昭竟能取得全殲敵人的輝煌勝利。
這一點就太誇張了。
遠比上一次楚世昭兩千玄甲騎衝散了王守義的部隊要誇張的多。
那兩千玄甲騎里可是有訓練有素的涼州百戰騎兵,加上騎兵打步兵有天然的心理優勢,說一萬道一千,騎兵見機不妙,是隨便能撤走的。
而王守義被楚世昭來那麼一下,損失沒到那種地步,但不想進一步擴大損失,他也是能撤走的,況且楚世昭也沒辦法靠兩千騎兵留住王守義。
這一場戰役,名義上是兩千大破十萬,實際上的戰略意義是勸退王守義的部隊,沒有進一步產生實際效益。
王守義是成功退了回去的。
他基本地盤沒有任何的變化,只是沒辦法更進一步,被楚世昭給攔住了。
頂多是被取笑十萬精兵沒打過兩千騎兵的突襲。
可是人家的實力保存的完完整整,笑話歸笑話,只要王守義傷筋不動骨,還能再回來打。
這種發揮,已經是很厲害很厲害的水平了,絕對是頂級名將級別的演繹,足以讓李鳳寧感嘆楚世昭的勇武,可是這鄱陽之戰和廬州之戰卻已經不是一個級別的戰役了。
無論是重要性,戰略性,還是戰略意義,它都遠遠超過了廬州之戰。
說白了,但凡楚世昭不是皇室中人,僅憑藉鄱陽之戰的戰果,楚世昭現在就該抬入武廟。
活著的名將。
一場戰役,就能入兵家之列!
這一仗打的,可謂是讓李鳳寧驚為天人。
被包圍戰,反而是被楚世昭活生生打成了殲滅戰,這找誰說理去啊?!
太強了,這種表現出來的軍事素養所帶來的張力,超乎了李鳳寧的認知概念。
而且這一仗,楚世昭完全不是憑藉正面戰場擊潰的王守義,這是一場真正的全勝局。
政治上取大義,有周室遺命加身,楚世昭『焚晉之案』以及《治安疏》,都讓他在南方積累了一定的名望。
因而楚世昭其實是有一定民眾的擁護和支持的基礎。
這就是為什麼『文俞』、『楊方』、『董奉』蜂擁而至,荊州幾乎沒有任何抵抗,就願意接受楚世昭統治的緣故。
軍事上,利用楊方南陽起事的契機,牽制敵人,調集兵力,積極反攻和故弄玄虛,極大消耗了王守義的精力。
戰略上,楚世昭沒有追究那些想要投奔王守義的地方官吏,牢牢地掌握了人性的主動權。
最厲害的是,你只要來投順我,楚世昭是真信!
每一次,命運都給楚世昭一次機會,都有一個轉折點,而每一個轉折點,楚世昭都用上了。董奉投奔楚世昭,給了楚世昭一個義軍糧倉所在位置的信息,但是,尋常人敢相信嗎?敢拼這種機會嗎?敢賭這不是反間計嗎?
楚世昭積累了前後的優勢,又在戰局之中抓到了那最不可思議的轉折點,敢於拼殺,積小勝為大勝。
而最巧合的是,剛剛解決掉義軍糧倉的藍殊,也沒有按兵就班地決定行動,是看到了時機,直接擅作主張,反過來和楚世昭合兵,結果造成了義軍誤以為『楊方來援』的假象。
接連出現這種情況下,又遭逢雷暴雨的天氣,徹底鎮住了王守義的義軍。
兵書雲——『天時地利與人和。』
楚世昭何止是天時地利人和,還有出乎意外的兩次事故,造就了這一場輝煌至極的人少打人多的殲滅戰。
堪稱強者之運!
此舉,更是聚殲了王守義在南方賴以維持統治的大量軍隊,戰略意義上直接打垮了起義軍,換而言之,楚世昭一戰打崩了王守義,取得了南方政權的主導地位。
僅此一戰得半壁江山都不為過!
非膽智之主,孰能堪之?
問題是,如果王守義是自己把自己玩死的,李鳳寧可能還沒有這樣的震撼,問題是王守義他犯的錯誤也不多。
正因為李鳳寧知戰,懂戰,才知道這鄱陽之戰的含金量有多高,但凡楚世昭有一次判斷不正確,有一次決策不果斷,他都贏不了。
而對王守義而言,他最倒霉的只能說是天氣。
「這就是天命。」李鳳寧發出了一聲感嘆,「不愧是夫君。」
她之所以這一次模擬推演很多選擇上面扭扭捏捏,甚至想和楚世昭比劃比劃,一方面是李鳳寧的性格天性要強,和楚世昭聯姻的那次模擬推演,他們倆的關係一直都是相識相知又互相愛鬥嘴的關係。
所以,李鳳寧極是想要在楚世昭面前證明她的能力,有點意氣用事。
她無疑是想要以下克上,讓楚世昭見識見識她的能耐,心裡較真地想和楚世昭比上一比,不心甘情願就這麼給楚世昭當個安分守己的妃子。
可是你讓她選自己的丈夫,其實李鳳寧也只會選楚世昭,畢竟他們之間深厚的感情擺在這裡。
對於李鳳寧而言,這天下就是他和她,還有他倆孩子的份,跟其他人不搭邊。
遇到事情,那就一致對外,沒有遇到太大的事情,李鳳寧偏偏就想要和楚世昭爭爭鬧鬧。
桓氏的插曲,更是讓李鳳寧敏銳地意識到了,機會是主動爭取的,要是沒有主動爭取,楚世昭就會花落她家,所以她首要任務就是取得李家的支持,控制整個晉陽的軍權,擁有足夠的力量和地位,才能有機會接觸沒有就藩在晉陽的楚世昭。
這才勉勉強強可以和楚世昭能有『共舞』的機會。
因為如今的局勢已經變了。
楚世昭不是那個被削掉位格,從一字王變成郡王,落在晉陽的失意人,而是一個斗膽諫言,力斥群臣的賢王。
李家是豪強出身,想要和親王聯姻,尤其是這種級別的親王聯姻,門不當戶不對,李鳳寧也只有把自己做大做強了,才能說是和楚世昭門當戶對。
所以李鳳寧要想辦法儘可能地取得更高的成就,這才能讓她在楚世昭的集團之中成為一塊其他人無法動搖的高山。
只是現在看來,她和楚世昭實在是相差甚遠。
好像楚世昭不怎麼需要李家,他也能治定一方!
而一直盯著畫面的李鳳寧,看到大殺四方的楚世昭,她的臉上還是不知不覺地露出了笑容,緊緊攥著的拳頭終於是放了下來。
多年以來,李鳳寧其實一直都在尋找『焚晉之案』的元兇,派遣了很多探子南下,可是這件事情的謎團實在是太多,不能明察其中細節,只能知道當時參與『焚晉之案』的官員,近乎遍及整個江南。
當時楚世昭的死,讓李鳳寧很是難熬。
在楚世昭沒有死的時候,李鳳寧其實對於模擬推演還有很大的興趣,但是在看到楚世昭的死訊後,李鳳寧幾乎一個瞬間就窒息了,差點一口氣沒有喘上來。
而她能看到南方的情況,也多虧了這些探子作為耳目,這才讓她能看到更多視野外的消息。
李鳳寧合上雙眸,她原先低落的情緒,在楚世昭日益壯大和接近完美的表現下,立刻是雀躍了起來。
現在的楚世昭應該還沒有娶妻生子。
趁著機會,立刻帶著阿父去搶個正妻的位置!
李鳳寧忽然感覺和楚世昭就這樣爭來爭去,比出一個你強,我強什麼的似乎沒有什麼意義,當楚世昭的死訊傳來時,就算是李鳳寧什麼都爭到了,這又有什麼用處呢?
她和楚世昭這一家子都要被拆了。
再怎麼爭,再怎麼吵,她李鳳寧也得先和楚世昭成兩口子,把這外面盯著他們的『雜種』們殺個人仰馬翻再說。
沒有楚世昭,就是得了天下也沒任何意義。
又沒她和楚世昭的兒子去繼承這個位置。
反而白白給自己兩個弟弟拼命。
這才是邏輯的核心。
與此同時,楚世昭的步伐在摧毀掉了王守義的部隊後,就一發不可收拾地推進了起來。
【開陽三年二月二十五日,剛剛取得鄱陽之戰大勝的楚世昭馬不停蹄地一路揮軍而去。】
【開陽三年二月二十七日,王守義單騎回到蘇州府,當下的蘇州府被宋珣一路猛攻,回到蘇州府的王守義沒有太大的辦法,不能抵抗宋珣的軍隊,不久之後,王守義再度兵敗,這一次王守義沒有選擇逃跑,而是自刎而亡。】
【可宋珣剛剛打下蘇州府不久,楚世昭的大軍就揮之而來,所到之處,大多地方都願意主動獻降。】
【不是因為別的,而是楚世昭的鄱陽之戰聲名遠播,以至於地方軍隊不敢與楚世昭對抗,偏偏楚世昭還是大周宗室,血脈尊貴,使得本為大周官吏的臣民自願歸順楚世昭的號令。】
【一日破九城,可謂是千軍萬馬避白袍!】
【開陽三年三月,楚世昭擊敗了宋珣帶領的起義軍,至此南方割據的大大小小起義軍,都在楚世昭的兵鋒下決定放棄抵抗。】
【開陽三年四月,黃河以北各州郡都在持觀望態度,而楚世昭已打下應天府,為了安穩軍心,穩固天下向周之士,於是楚世昭在應天府稱帝,以此招攬有志之士。】
【楚世昭在應天府的前朝舊都即皇帝位,建元晟武,同時楚世昭為表重興周室之意,在南方建立國家後,仍然使用「周」的國號,史稱後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