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激烈的儲君之爭

  第121章 激烈的儲君之爭

  【開皇十四年八月,在經歷了十四年的統治過後,你的朝臣出現了激烈的對峙,以至於在朝堂上的大臣們很難做成一件事,很難做好一件事,互相之間都對時政有著不同的看法。】

  【開皇十四年九月,楚世昭想要緩和這種激烈的黨爭現狀,卻發現群臣各執己見,很難從中調和,於是楚世昭集中控制皇權。】

  【為加強對於各級官員的控制和深入了解下情,特定密折言事之制。】

  【楚世昭完善了大周王朝原有的密折制度,擴大密折的範圍和內容。】

  【而密折有助於楚世昭更好地了解下情,掌握動態,有針對性地制定措施,有效地實施統治,無論官職大小,無論級別地位,無論出身背景,大大小小上下官吏,都可以密折陳奏。】

  【一切地方利弊,通省吏治之勤惰,上司孰公孰私,屬員某優某劣,營伍是否整皆可匯報。】

  【開皇十四年十月,大周王朝的造紙術技術迎來了重大突破,這顯著地提高了知識的流通性,自科舉以來,每一次科舉都有多達五十多位的士人入仕,其中出身低微的士人往往只有1、2位。】

  【即便楚世昭登基以後,夷滅了許多在大周王朝根深蒂固的世家大族,然而問題沒有得到實質解決,那些在動盪之中倖免於難,立下軍功、建立功業的家族在大周王朝成了新的門閥貴族。】

  【開皇十四年十二月,楚世昭為了填充國庫的資金,清查虧空,永晉末年財政虧空嚴重。】

  【為此,楚世昭特意成立了專司審查錢糧奏銷的機構——會考府。】

  【由性格周正的文俞總理事務,調查大周王朝錢糧損耗的重中之重。】

  【此外,楚世昭任命郭憂管理戶部三庫,以整頓財政。】

  【而這樣清查虧空的行動,首先在中央進行。】

  【楚世昭下達了旨令,在大周王朝內,利用職務之便挪動一萬兩以上至二萬兩者,發邊衛充軍;二萬兩以上者,直接按照侵盜錢糧為例,擬斬不饒。】

  【凡是有犯者即革職抄家,用其家產賠償國家的虧空。】

  【連年對外征戰,地方上的風調雨順,讓楚世昭無暇顧及這些官吏的風氣,而今楚世昭再整吏治,各地都開展了對官吏的調查。】

  【開皇十五年,共有三百五十七位或是地方或是京城的官吏在肅清朝廷腐敗的問題上連累受罪。】

  【凡一切贓款羨餘銀兩,皆貯國庫充公,在開皇十五年的極力追繳下,大周王朝的國庫至末年已有一千多萬的白銀,國用充足。】

  【開皇十六年,楚世昭沒有沿用『重農抑商』的基本國策,為了發展經濟,楚世昭鼓勵推動貿易,但是卻增高了對商人的賦稅。】

  【與此同時,楚世昭廢除一些沒必要的關卡以及相關的關稅,從而得以減少商品流通時的一些不必要的程序,更好的促進貨物及貨款的自由流通,促進了商品貿易的發展。】

  封建時代重農抑商的主要原因,就是糧食在這個時代的重要性。

  要是商人多了,那麼農民就少了。

  而農民又是賦稅的主要來源,加之農業是古代決定性的生產部門,所以對於統治者來說,必須要重視農業,重視農民。

  更何況,糧食還是戰爭期間的必需品。

  沒有糧食就活不下去,打仗更是把糧食放在第一位上。

  一個國家想要強盛,想要保持活力,保持競爭力,那麼糧食的儲備就是重中之重的。

  明清時期,基本採納的都是重農抑商的策略。

  而大唐的早年,李世民在位期間卻不是如此,李世民一改其它朝代的歧視和打壓,十分重視商業發展,正是如此,大唐的發展速度才能有如此迅速的變化。

  正所謂,不同的階段,對於局勢的判斷是不同的。

  處於戰爭期間,楚世昭當然清楚糧食的重要性,可是現階段,楚世昭更需要一個強而有力的經濟來源作為支撐國家繼續前進的動力源。

  恰好,楚世昭對外宣戰迎來了最大成功,本來大周王朝無力掌控的「絲綢之路」,重新回到了楚世昭的手上。

  楚世昭又在西域修建了四個軍事重鎮,確保「絲綢之路」的安全,這樣的局勢下,為什麼不繼續促進商業的發展,將絲綢之路打造成黃金走廊。

  而且只有足夠強大的經濟才能讓一個國家具備強盛的國力和實力,幹什麼都沒錢,哪怕君主再有作為,也是無用的。

  李世民作為一個進取心極強的君主,在位期間開疆拓土,降服海內諸夷,這樣頻繁的對外作戰,到底需要多麼強大的國力,到底需要多少錢財?

  戰爭就是燒錢。

  一場仗下來,就跟燒自家的國庫一樣,一夜之間憑空蒸發三分之一都是有可能發生的事情,如果戰敗了,就是平白損耗。

  一個貧窮的國家怎麼可能做大做強?

  水陸兩段「絲綢之路」的興盛,可以促進大周王朝的經濟發展,如果走勢比較好,讓大周王朝成為世界貿易中心,這換取的收益,是巨大的。

  當然,要是楚世昭沒有現在那麼耀眼的戰績,沒有取得絲綢之路,他肯定不會考慮學習李世民這一手。

  畢竟百姓活都活不下去了,糧食肯定要放在第一位上。

  現在主要是楚世昭暫時不缺糧食,而打西征所要的錢財儲備又太大了,一時之間籌備不出那麼大的資金,與其乾耗著,不如進一步擴大國家的經濟財政。

  只要能形成以大周王朝為中心的世界經濟體系,那麼楚世昭的優勢就太大了,他完全可以推行大周王朝的貨幣,強制其他國家使用,從而利用大周王朝的貨幣機制來掠奪其他國家的財富。

  【開皇十七年,在絲綢之路東段,大漠南北與西域各國,楚世昭修築了很多支線通絲綢之路,亦稱『開皇道』。】

  【同年,大運河的工程基本宣布完工,大周王朝南北之間的交流更加頻繁,經濟發展更加迅速。】

  【開皇十八年,大周王朝的人口增長迅速,但隨著楚世昭的年齡上漲,儲君之爭的格局越發嚴峻。】

  【太子楚濟鉞為首的安撫派、養民派和二皇子楚濟民為首的勛貴派、軍功派發生了激烈的矛盾。】

  【楚濟鉞認為國家日趨安定,不宜對外征戰,應當休養生息,保障百姓的生活才是重中之重。】

  【對此,楚濟民卻秉持著截然不同的意見,他認為在父皇楚世昭的治理下,國家已然走在了強盛的路上,百姓安居樂業,人口繁多,他是少數不多支持楚世昭嘗試西征,繼續為大周王朝開疆拓土的激進派。】

  【事實上,身為君主的楚世昭更加清楚,楚濟民的出身註定了他一定要支持西征。】

  【在軍功制度的推行下,軍戶們想要完成階級的跨越,得到上升,就必須依賴軍功。】

  【而對內的清剿山匪,平定叛亂,所得的軍功少之甚少,所以很多人內心都渴望繼續發動對外的戰爭,以此來取得軍功。】

  【楚濟民出身將門,他所結識的人,也大多是將門出身,以軍功得名的傑出將才,所以為了維護他們這些武臣派的利益,楚濟民必須支持對外戰爭,對於將領有利的主張。】

  【反觀楚濟鉞,涼州桓氏憑藉著從龍之功,隱隱成為了新的名門,在燕然勒石,降服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後,桓盛早已失去了當年的進取之心,只想要維穩,保證桓氏家族的地位。】

  【所以桓盛並不希望出現一些以軍功自重的將領,凌駕於他頭上的將軍。】

  【與其說兩位皇子之間是奪儲之爭,不如說是大周王朝文武之間具現化的矛盾。】

  看著楚濟鉞高達92點的內政能力,楚世昭很欣慰,這保底是一個守成之君,讓他執掌國家不可能出現什麼大錯。

  而看著楚濟民四項能力都達到了80點的優良線,其中武力和統帥都達到了90點,這又讓楚世昭陷入了糾結之中。

  臣卡怎麼用,楚世昭從來不在乎,誰有能力就讓誰上,能力之外就看忠心和關係。

  所以幫楚世昭幹過髒活累活的桓盛地位很穩固。

  不管現在怎麼樣了,桓盛在楚世昭繼位之前,幹了很多很多很關鍵,很重要的事情,尤其還是在楚世昭沒有發家的時候傾力相助。

  可兒子之間的鬥爭,跟臣子之間的鬥爭就不太一樣了。

  臣子可以隨便罷免,甚至於處死。

  楚世昭好不容易培養起來的兒子,他能隨便罷免,甚至是找個理由弄死嗎?弄不好,為了撥除他的黨羽,還要殺一批有能力有才華的大臣。

  等於說是讓楚世昭做個選擇題,是要扶持文官上位,還是扶持武臣上位,而選擇了一方,那麼另一方就得全部踢出局,以免出現更大的內亂。

  這一點,他不如漢武帝遠甚。

  現在這情況,楚世昭的壓力上來了。

  比五龍同朝更恐怖的情況誕生了。

  一個兒子朝著宋仁宗、明仁宗發展,一個兒子朝著漢武帝、永樂帝發展。

  這倆要是打起來,那還得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