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學神的學習效率不是正常人能夠想像得到。假如學霸可以用一倍的時間去學會其他人十倍時間學得的東西,那麼學神這種將聯想思維方式當做喝水一般的本能生物,學一門課能總結出自己的十幾種學習經驗,再運用到下一門課,如此累積,將達到可怕的效果。

  胤礽缺少的是積累,那就從基礎積累開始,把即將學習的書本一本一本地羅列出來。

  這是胤礽第一次自己摸索看書的方法,開局總有些磕磕絆絆,一上來就是一本三百餘萬字的大作,他還真有些感到苦手。

  好在還有小美鼓勵他。

  【萬事開頭難,第一本都堅持不下來又怎麼能堅持以後的呢?有小美輔助小朋友,一定能將小朋友的學神潛力發揮到極致的!】胤礽點點頭,汗阿瑪給他講《資治通鑑》,這書之前杜太師傅給他講過,講的比較散,目地是為了引當時年紀還小的他興起學習的興致,大致懂得《資治通鑑》究竟是說什麼的。

  這一會,胤礽將自己當做一個什麼都不懂的笨蛋,從最開始學起,從目錄學起。

  他當天晚上就稍稍用了一點時間,將《資治通鑑》的目錄給粗略看了看。

  從周紀到秦紀,再到漢紀……一直持續到唐紀、後周紀。

  這是一本宋代司馬光為主要編撰人物,集合宋朝近十九位大學者編撰而成的史書。

  古今興衰盡在於此,全書總計三百多萬字,要把它全部都背下來,根本沒必要!

  學神知道哪些該背,哪些不該背,知道如何從目錄著手去把握全書的整體脈絡,又絲毫不漏下任何重要的細節。

  一天看目錄,囫圇吞棗整理脈絡,之後學細錄,再往下鋪開。

  古人司馬光寫了目錄,足足有全書的六分之一,也就是五十餘萬字。對照著《資治通鑑目錄》,可以方便查閱重大史實,在三百多萬字的海洋中找到方向。

  太傅們教胤礽讀書,按照以往應當是一篇一篇地細緻教來,力求令太子殿下能夠學明白,學透徹。

  胤礽自己學習,喜歡以大捕小,掌握大方向,再扣細節,一點一點疏離,然後暫時拋棄輕鬆學會的內容,鑽研難以學會的內容,等全部都會了,再換一種角度來書,一本書看它個十幾遍,每一遍從不同角度來看。

  怎麼去打破太傅們的授課模式呢?那就從汗阿瑪這邊入手。

  剛開始,還是康熙來說,教導胤礽,引導胤礽與他對答。

  學著學著,隨著對《資治通鑑》的理解加深,胤礽的話開始多了起來。

  康熙被兒子一連串的十萬個為什麼追問得煩了,一問得知太傅教授速度過慢,這就催著太傅教得更快一些。

  太傅們也很無奈,太子殿下學習之法與他們教授的方法不同。然教導儲君,是太傅們遷就太子,而不是太子遷就太傅。

  胤礽與太傅們打商量:「孤之學法可令學習效率提升,最快可一月學會《資治通鑑》,懇請太傅們配合教授答疑。」

  有帝王在催,又有太子保證,其餘太傅還在猶豫著,相信胤礽的湯斌率先答應了下來。

  「臣願配合太子殿下一試。」

  不愧是在胤礽四歲的時候就願意加快授課節奏的大膽太傅湯師傅,他率先答應下來,令胤礽高興地揚眉吐氣,每次見到他都笑得像花兒一樣燦爛。

  胤礽開始壓榨起了太傅們肚子裡的墨水,從《資治通鑑》這一本史書就可以壓榨出十幾種不同角度的讀法。

  作為當時人讀史,是一種立場,作為後人讀書又是又一種立場。從百姓的角度來看待,感覺其中多有壓迫控制,站在臣子角度來讀,感到其中教誨引人深思,而君王角度來讀,則感覺其中治國之法多有妙處。

  再從小美的角度來讀,其中各種言論啼笑皆非,猶如放屁。

  最後,再站在汗阿瑪的角度來讀,取其中精華,取其中糟粕,一本《資治通鑑》,讓胤礽咀嚼了十幾遍,越是讀越覺得津津有味。

  從剛開始接觸到讀完,胤礽花了一個月,一個月後就可以用自己的感悟來與康熙探討、爭辯,答疑,論述!

  「汗阿瑪,《資治通鑑》中提到『法者天下之公器,惟善持法者,親疏如一,無所不行,則人莫敢有所恃而犯之也。』說的治國應當以法律為主,然秦法之嚴酷,統一天下卻未能安頓天下,漢法以秦法為前路加以修繕,魏晉五胡禮崩法亂,隋唐之法又以前人為鑑,待到宋時,書中未記,兒臣卻知宋時以文治、禮治為主,時至今日,大清之法是否為集大成者?」

  康熙:「《大清律法》自先帝起延續至朕在位一直持續在完善,律法作為治國之手段,能約束官吏、權貴行事,百姓安穩,達到國治之目地。」

  胤礽問:「法律是不是平等的?」

  康熙深深看著他,嚴肅道:「法是帝王治理國家的刀刃,以法為繩可約束官吏與百姓行為。」

  在帝王的眼中律法就是他的工具,他的武器。

  「帝王奉天之命,恭行天罰,應在律法之上,而百官與百姓,當在律法之下,朕之聖旨,即是法律,」對於這一點,康熙建議胤礽再學習新的書籍《貞觀政要》。

  這些可不是康熙為帝所學到的感悟,而是前人留下。

  胤礽恍然大悟:「所以唐律中提到君臣、官民、良賤在律法面前地位不同,所受懲罰亦不相同,沿襲至今天仍然適用。」

  所以古人說的「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那是現實中不存在的,地位都不一樣了,還怎麼同罪呢?

  康熙詫異道:「你連唐律都已經學到了?」

  「兒臣今日聽太傅說秦法之嚴苛,對後世之法好奇,於是翻閱全書,尋找漢、魏晉、隋唐等朝代記錄,尋遍詳解,方知每一個朝代律法都是在變化的,兒臣產生諸多疑惑,這個問題卻只能來問您。」

  「你說。」

  「元朝給蒙人設特權,卻滅亡之快,是因為蒙古留其草原傳統而不沿前朝舊制,以不適宜的律法來治理大片疆域嗎?」

  康熙怔了怔,他沒想到胤礽的學習進度竟然那麼快,所思所慮之深,絕不是尋常七歲孩童能夠想到的!

  帝王心中掀起了驚濤駭浪,問胤礽:「是仙獸教你來問朕的?」

  胤礽道:「《資治通鑑》中只寫到了宋代以前。」

  「可若要學古今律法之變,應當從古代學到我朝,太傅們教導太慢,又不能說的過多,仙獸教兒臣的話不能全信,它所站的角度與汗阿瑪、兒臣都不同,於是現在兒臣親自來問您了。」

  胤礽心知:處今日之地,不可以後世眼光評判,身在此山中,不識廬山真面目,通往山頂的路,唯有尋前人足跡,自己摸索出更平坦的大道才是。

  康熙教子之心興起,對胤礽說道:「大清之律法,自以滿人為特權。」

  為了讓汗阿瑪說更多自己的想法,胤礽分明心中已經理解康熙所思,仍然以言語與之抬槓:「既然如此,便做不到帝王之下官民平等,官員會包庇,權貴會囂張,民會生怨。」

  他徹底將自己當成一個想法幼稚的學生,等著康熙來批評自己。

  胤礽很期待汗阿瑪的回答,那會讓他進一步探索到汗阿瑪的內心世界,看到汗阿瑪所處的位置上的想法與大局觀。

  他喜歡這種用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尋求真理的感覺。

  「學之粗淺,想法天真,」帝王如此點評胤礽,耐心與他解釋起來:「天下有文武百官,權貴上千,滿人百萬,而漢民數千萬。平等待之,令其有同樣機會出仕為官,行商貿易,則滿朝文武將只余滿人一二,其餘皆漢臣。」

  胤礽:「所以漢臣科舉擠破頭,滿人出仕有優待。」

  「既然如此,那法者非公器,親疏不一,特權之人所恃而犯之,漢臣遇不公則心懷怨憤,天下民怨四起,則易生亂。」

  「自朕執政起,漢臣地位就有所上升,」康熙道:「滿與漢若不分,則功勳皇親生亂,滿、蒙、漢,關係之微妙,非保成所能想像,若滿與漢分開,則大清傾覆危亡。滿人若要治理好國家,需親近漢,融合漢之文化精髓,學習漢之治國韜略。若仍以舊例治大清,則走上蒙古舊路,朕心知肚明。」

  所以他治國親近漢臣,重用漢人,卻也要捧滿臣,維持滿臣利益,平衡其中的關係,而後在其中找出最能令帝王有權威的平衡點加強手中權勢,這就是帝王的手段。

  至少在康熙的手中,無法實現真正的帝王之下滿漢平等對待,也許到了他百年之後,後代子孫手中有這個可能,可到了那個時候……

  「保成想法危險,若要做到你所設想的官民平等,恐怕只有等滿人全都消失了,」康熙一手搭在胤礽肩頭,冷靜的話語在陳述事實:「數千萬漢人,僅以盤發之變殺盡百萬,實行滿人之律則大清必亡,實行漢人之律則滿人徹底融於漢人。」

  長此以往,後代子孫娶漢女,生漢帝,入關滿族與漢通婚,習漢俗,改漢名。

  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的名字,到順治皇帝的福臨,再到康熙之名「玄燁」,可從其中變化窺探其中一二。

  「此難題,先帝未能解決,而朕亦在平衡,保成年僅七歲已所思之深,令朕深感欣慰,然肚中墨水不足,想法天真無邪,仙獸仁愛都在影響著你。」

  康熙慈祥地摸摸胤礽,深沉問之:「到保成這一代,可能解決朕留下之難題?朕還在時,可教你,朕百年後,唯仙獸與你為伴,你又當如何來平衡其中?」

  問題不解決就會一直存在,時間的恐怖之處會令問題逐漸發酵,大清發展以後,總需要一個帝王來做抉擇。

  康熙教導胤礽的時候,用心之深,父子二人關在屋子裡是什麼都敢說,這是他的繼承人,他必須要教會他帝王之道,在他徹底定下三觀之前影響他,讓他成為他最滿意的接班人。

  「你且記住,做帝王做出的一切妥協與決定,排在第一位的是手中的權力,第二的才是大清本身。」

  帝王眼神銳利,如同翱翔在天際的雄鷹般鋒芒畢露,他向胤礽伸出手,讓他看自己的掌心的東珠。

  這代表著最高權力的東珠,唯有帝王、太皇太后與皇太后可以佩戴,現在,康熙問胤礽:「這裡有什麼?」

  胤礽歪歪頭:「啊?掌上明珠?」

  康熙一噎,怒道:「是權力!權力!」

  胤礽縮了縮脖子,乖乖道:「哦,是權力。」

  「現在朕將它交給你,日後太子朝珠,也將以東珠裝飾,」康熙的父愛如山般渾厚,其中夾雜的是帝王對未來繼承人最深切的期盼。

  你願意接過朕手中的權柄,接下這天下重任嗎?

  胤礽搖頭如撥浪鼓。

  作者有話要說:胤礽:掏空太傅,掏空汗阿瑪,掏空汗阿瑪!

  歷史書上說康熙帝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