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災帶來的影響,除去凍死人以外,還有交通不通、冬苗損失、房屋倒塌等,今年的雪災發展在江蘇、太湖等地的尤其嚴重,湖中結成的冰造成船隻不通,地方官府當即下令封湖,禁止船隻通行。
靠湖吃湖的百姓,則靠朝廷救濟糧撐過這段時間的艱辛。
胤礽跟在康熙身邊,接收到最多的就是各地雪情、災情的上奏。
康熙道:「朕尤記得年初時,保成擔憂連日大雪造成災害,與仙獸一同將那防災減災書歸納成冊,刊印數發於地方,大雪不停,朕心亦憂,下令各地方官、各地方駐軍潛心學習。」
還順著保成的意思,下令令百姓也跟著學,要求地方官派小吏張貼布告,朗讀防災救災手冊。
「如此前前後後折騰了一通,結果雪停了,也還好雪停了。以年初時的儲糧情況,及防災減災的準備情況而言,損失必不會小到哪裡去。」
這防災減災,防患於未然,今日用不到,未來總會用到,折騰一番好歹將該布置的布置下去了,也不算是白白浪費的。
「朕繼位以來,所遇上大大小小的災情數不勝數,難道真是朕這皇帝當的失德,令老天都責罰嗎?」
帝王在御前自嘲,而應召前來的官員不敢輕易搭話。
胤礽見氣氛有些凝固,無形的壓抑感覺,令處理政務的御書房中都冷上了好幾度,開口道:「汗阿瑪明知道地理知識與天文知識,怎麼又怪起老天爺和自己來了。」
這話也就只有太子能說得出口,也唯有致力於推行防災救災指南的他,在這個時候開口最能寬慰到康熙。
康熙搖了搖頭:「朕知道又有何用?」
天下人不知,百姓不知,日子過得不好,則生民怨,起亂子。
也虧得年初布置了一番,因朝廷雷聲巨大的推行,各地方官員誠惶誠恐照著做,在無災時安排好了充分的防災措施,無論是藥草、糧種、還是糧食儲備,都比前一年高出三成。聽了小吏通報防災指南的百姓家中加固房屋,但凡是在這一年中有好好按照手冊做預防工作的,遇災之時抗災能力都堅韌不少。
寒潮不可避免,現在朝廷所能做的,唯有下達各項政令將災難損失降低到最小。
江蘇巡撫丁思孔,待在巡撫位上四年沒能挪過位置,因幫助于成龍查案而得罪京城朝廷權貴,升遷之事遙遙無期。
年末雪災,江蘇是受災最嚴重的地方,也是這丁思孔,在年初官府推行下來防災救災指南時,嚴肅地將其當做頭等大事來做,一步一步,皆按照朝廷要求,甚至做得更多,他不僅派遣小吏們張貼布告,朗讀其內容,還出錢招當地讀書人抄錄起來,傳達給各鄉里,要求百姓們將這些知識牢記在心。
以丁思孔在江蘇「青天大老爺」的良好名聲做擔保,百姓們如實照著做。
丁思孔與于成龍寫信中提到:
這防災減災,是年初時朝廷下達命令推行下來的,令底層百姓們都學得、知曉的知識,有了這些知識,應對災難時心下就安定,知道該怎麼做了。民智的開化教育重要之處就在於此。所以我在地方上興建學堂,招底層百姓進行啟蒙教育,驅除蒙昧,這事做得正確。若我的治下能夠人人都識字,人人都懂一些知識,也許結果會更好。
百姓識字明事理,丁思孔的說法有些過於理想了,若真如此做,恐怕不為朝廷所接受。
沉浮官場一生的于成龍隱晦地勸說了丁思孔:我朝自先祖以來,就奉行愚民之策,民智未開,方能好治理,這事兒你我皆要心中有數,嘴上不能說出來,但心要如同明鏡一樣知道上頭在忌諱什麼,這樣才能安穩地在官場中找到自己的立身之地,才有機會去施展自己的抱負。
丁思孔這官場新人,有幾分于成龍年輕時的影子,能力絕佳,還認死理。
這究竟是不知變通,還是因為年輕,沒有見識到黑暗一面,心中對光明,對朝廷仍然抱著美好的期望與幻想呢?
丁思孔反駁了于成龍,聽懂了他隱晦的提醒,卻不贊同,並且還上奏了一份奏書,遞交給上級,請求送往京城。
奏書講的自是勸說朝廷開化民智一事。
丁思孔:微臣以為,百姓懂字,明白事理,只會令地方官治理時更加輕鬆,政令推行下去時可以解釋清楚、大家都弄得明白,如此百姓們就願意配合,政令就可以事半功倍地去完成。
在他的心目中,底層百姓是多麼的淳樸又美好,他們有勤勞的雙手,有樸實的內心,而他們的訴求,只有吃飽穿暖,誰若是能讓他們吃飽穿暖,媳婦孩子熱炕頭,誰就是他們的青天大老爺。
開化民智不會令這些樸實的百姓改變自己的本性,他們也不會好端端地去造反,就如同這一回的防災救災指南,正是因為推行了下去,百姓與官府之間多一份理解,江蘇雖然受災最為嚴重,卻也是最團結、凝聚的地方。
丁思孔還在上奏中提到了一個較為敏感的話題:官民矛盾。
官民矛盾,是造成百姓造反,威脅社會穩定的最重要因素。
大清的官員在百姓的心目中,往往是高不可攀的,百姓不理解政令會帶來什麼,只知道自己的日子越來越苦,天災人禍的降臨令他們的日子雪上加霜,於是心懷怨憤。
緩解官民矛盾,僅僅依靠地方官德行高還不夠,還需要開啟民智以令官民之間可進行溝通,依靠律法,可以使地方官做到公私分明。
丁思孔的上奏,在一片成熟雪災的奏摺中尤其醒目。
誰都知道江蘇是最嚴重的受災地方,可江蘇按察使金鎮在監督江蘇布政使巡撫丁思孔時,上奏誇獎了江蘇對災情「應對得度」,甚至用了「江蘇百姓凝集一心,共抗災情」,「眾志成城,令臣心生動容。」等句式。
有了這樣一份優秀的治理例子在前,丁思孔的奏摺有了「實踐」的說服力。
也正是因為對江蘇災情的重視,這份奏摺先是到了內閣手中,又送到了康熙手中。
內閣學士們不會因為丁思孔所提意見不合適而壓著奏摺不上報,是生是死,一切皆在於丁思孔,與他們何干?
胤礽也瞅見了這份奏摺,康熙見他關心江蘇災情,心裡冒出了個念頭:若是保成見到這奏摺,怕是贊成丁思孔所寫的。
然開啟民智四個字,說得容易,所帶來的後果又豈是三言兩語能夠道清的?
丁思孔建學堂,開蒙學那只是小打小鬧,還能做為政績來上報,再多的就不能有了。
康熙沒有猶豫,而是將那封奏摺,遞給了胤礽看。
胤礽眼睛一亮:「這是丁思孔治理江蘇成功的心得啊!難得他願意將心得分享給大家,值得借鑑。」
康熙眉頭一跳:「你很贊成丁思孔說的開啟民智之事?」
胤礽點了點頭,如康熙所料地大力稱讚了丁思孔:「待在紫禁城中看雪,那雪潔白又美麗,唯有手中沉甸甸的奏摺,在訴說著紫禁城這一方安逸天地外的民間疾苦。防災減災指南,其實就是開啟民智的一種,丁思孔的意思,也不知讓百姓們去學那些之乎者也,其根本目地,在於增強百姓的『生存能力』,如此可應對天災人禍,就如這一次的雪災,沒有一個人說年初時推行防災減災指南不好。」
「汗阿瑪,丁大人說得也不完全正確,他的想法確實有些理想化,但是他卻將它們運用到了實踐中,證明這是可行的。」
胤礽總是會說一些比較新穎的詞彙,康熙琢磨那些字句的意思,倒也能聽個明白,偶爾還能記住一些胤礽的話。
「你又要說那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胤礽瞥了一眼偷笑的小美,點了點頭。
每當胤礽用新詞的時候,小美都會是想笑又憋著的樣子,比如他的用詞「理想化」、「生存能力」,這些不都是小美教的,也不知道它在笑什麼。
「兒臣覺得,丁思孔的治理經驗很值得借鑑,開啟民智的事兒,也可以交給文部來做,比如這一次雪災,朝廷花大力氣去防災,治災,光做怎麼夠呢?得說給天下百姓知道,這就是丁大人所說的緩解官民矛盾,加深溝通。」
胤礽還指出了幾個人名,儘是在平日裡給康熙上奏拍馬屁,不言實事的官員人名。
帝王批閱奏摺,看到這類奏摺心情好的時候會拜讀一下,大部分時候則是批個已閱就得了,幾個文采斐然,善於用各種言語誇他的臣子,那名字都眼熟的很。
他一聽胤礽提起這幾人,右眼皮就突突跳了兩下。
「你提他們幹什麼?現在是治災的時候。」災情期間就不必要這群馬屁精上奏來誇他了吧?
「平時他們可以變著花兒來夸汗阿瑪,可見他們的文采功底特別好,現在文部正需要這樣的人才來投稿幫忙搞宣傳。」
「夸一夸朝廷的防災救災指南,誇誇大家心目中的青天大老爺,立幾個好的地方官榜樣,再為雪災以後的重建做做動員,最主要的是,要誇誇老百姓們自己以勤勞的雙手去對抗天災,災難是無情的,但是人有情。夸百姓很有用的,增加的參與感,認同感。」
康熙:「……」
「汗阿瑪,宣傳可以增加理解,緩解民怨,天災無情,沒人會把它怪到您的頭上。地方官天高地遠在外,若蒙蔽汗阿瑪,除去按察使監督以外,在以往唯有靠汗阿瑪巡視方能體察民情。現在增加宣傳,讓百姓們都知道您下達的救災政令,哪一位地方官在這事兒上偷懶不就一目了然了?文部成立至今,最大的作用就在於此了。」
總之,在胤礽眼中,沒有一個朝廷官員是無能的,每一個人都是有潛力的毛驢,即使是幾個馬屁精,那也能在特殊時期派上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