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 納頭便拜

  第452章 納頭便拜

  對王政的印象愈佳之下,周尚愈發殷勤讓客,恭請王政入正堂敘話。王政亦想在周瑜這位叔父面前留個好印象,忙謙遜拱手,請其先行。

  一行人入得堂內,分別落座。自有美婢奉上茶水。

  「為我揚州百姓,王州牧不辭勞苦,跨山涉水遠道而來,吾無以為敬,唯有略備茶茗,聊表心意。」

  「周公這話太客氣了。」王政笑道:「政和袁公既有同盟之情,揚州、徐州,便為一家,渾如一體,江東既遭逆賊塗炭,率兵來援本屬應當。」

  說著,抿了一口茶,入口清潤,竟是難得沒有太多苦澀之味,入口餘味悠長,甚至勝過之前糜芳所獻茶品,不由暗嘆一聲,在東漢這個時代,錢真不是萬能的,一些真正的好東西連糜氏這等巨富都未必能有,只掌握如周氏這樣的真正世家手裡。嘴上卻是立刻贊道:「當真好茶,不止茶好,連水也好。」

  其實他對茶沒什麼講究,也就能分出個好喝、不好喝,不過有賴前世看過的古裝電視劇頗多,倒也知道好茶配好水的道理,而那茶水,湯色清明,飲入口中,輕靈鮮爽,更有冰涼之感,在這盛夏時節尤為明顯,固有此言。

  見周尚撫須微笑,頗為自得,王政心知自家猜對了,便試探地道:「此茶入口,竟覺如飲冰雪,沁人心肺,周公,莫非用的雪水不成?」

  「州牧果是識貨之人。」

  周尚笑道:「此水乃是年前吾從梅花上收來的初雪,埋在地下,才開化不久。不多,只得了半瓮,得知王州牧今日大駕光臨,思慮及家中別無長物,沒什麼可招待的,故取出來泡香茗,王州牧喜歡便好。」

  兩人一番敘話,周尚有意逢迎,王政又存心與之交好,不多時便是賓主盡歡,周尚忍不住感慨道:「吾雖居於江東一隅,卻也常聽一些友朋提及王州牧,皆言州牧雖是少年得志,卻謙遜有禮,禮賢下士,在徐州所言所行更是尊老重教,實是難得的明主,今日一見,名下無虛!」

  「江東少年英傑何其多也,遠的不說,公瑾兄俊彥出眾,實乃政生平所見,周公如此過譽,實不敢當。」

  王政淡淡地笑道:「周公前日伸手相援,贈我奇書,又為公瑾兄的叔父,說起來也算是政的長輩,況此清談之時,只有主賓之別,何必口稱官職?」

  說著,拱手誠懇地道:「請周公直喚政的名字便是。」

  這番說辭王政以前招攬賢才士族其實用過不少,大多數情況下別人都會順水推舟。

  畢竟漢代的尊卑並不全然看官職高低,何況無論文臣武官,販夫走卒動輒便以大丈夫自居,在君臣名分未定之前,自然更喜歡磊落隨意,暢談豪飲。

  卻不料周尚的反應卻出乎王政的意外。

  只見他擺手笑道:「州牧身份尊貴,吾寒微之身豈可直呼其名,其他人倒是無妨,所謂不知者無罪也,吾卻是不敢這般無禮了,以免嘿。」

  什麼不知者無罪?

  王政莫名其妙地看向周尚,眼神充滿了疑惑。

  周尚卻故作不知,只是續道:「吾雖與州牧只見過兩面,卻對州牧的風度氣魄頗為心折,有句話不知當講不當講?」

  「交淺而言深,是忠也。」聽到這話,王政神色一正,道:「周公直言便是。」

  「自家人知自家事,不是吾驕矜自誇,吾家麒麟子卻乃文武全才也。」

  周尚沉聲道:「不過畢竟年紀尚輕,亦未建功立業,目前卻只在廬江乃至江東之地略有薄名,可謂有奇才之實,卻未得天下之望。」

  說到這裡,周尚目光灼灼地看向王政:「如今添為合肥縣丞,亦是袁公路之臣也,州牧日理萬機、政務繁重,昨日才剛經過一場廝殺,返回合肥時更是身受戰愴,尚未復原便在今日入此陋巷,登門拜訪,似乎太也重視瑜兒了,卻是為何?」

  王政微微一笑道:「方才周公說與政見上兩面頗合眼緣,這不就是先賢所說的白髮如新,傾蓋如故?」

  「政與公瑾兄相識雖短,卻是一見如故,互為友朋,登門拜訪有何出奇?」

  王政表面上神情自若,心中卻是暗自驚訝。

  周尚還真是交淺言深啊,突然來這麼一句,似在試探他對周瑜這般親近的目的?

  王政的心意不用多言,一個穿越者看到周瑜這樣的人物,第一時間起的自然便是招攬之心。

  只不過經過前幾次對於禰衡、郭嘉乃至黃忠等人的招攬之後,王政如今也算有些經驗了,只覺得招賢納士某種程度上便和泡妞一樣,坦白心意就像是告白一般,必然是在「你知我的圖謀不軌,我明你的故作矜持」這等互通心意之後才能發起的勝利號角。

  要是把告白當成衝鋒的號角,那失敗的概率可就未必太低了。

  且泡妞一次不成還可死纏爛打,招賢納士卻完全不同,若是第一次挑明之後對方不從的話,基本便是徹底沒戲了。

  當然,假如周瑜和廬江周氏是在自家地盤徐州的話,那王政倒是可以直來個先上車後補票,強硬拉壯丁便是,可如今這不是在揚州麼?

  況且還要考慮到孫策存在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把握不大的下,王政自然不欲立時攤牌。

  王政這般回應,周尚是全然不信的,他之前說的不過是客套話罷了,他也相信,王政也知道那是客套話。

  王政要不是擁兵數萬,掩有五郡的徐州牧,周尚怎可能見兩面便這般熱情?

  可周瑜不過一個區區的縣丞罷了,雙方的身份天差地別,何德何能讓王政一見如故,話語裡更以兄弟相稱?

  況且,周尚相信王政入揚州後必然也聽說了周瑜和孫策之間的交情,明知道是敵人的總角之交,怎還可能真心視為友朋?

  既然以望氣術看到了王政氣成鼎器,周尚此時已想到了,對方面相和氣象全然南轅北轍,直如當年的高帝一般,那麼

  是否同樣也「天授其智」?

  既有將將之能,更可觀人入微,所以和自己一樣發現了周瑜深藏的潛力?

  於是禮賢下士,無非是想要招攬周瑜,甚至不去顧忌孫策那層關係?

  周尚越想越覺得這猜測合情合理,畢竟當年的韓信亦是項羽的舊部,高祖同樣有著容人之量,不僅毫不見疑,更是委以重任,拜其為上將軍,權柄甚至在同鄉的從龍之臣樊噲之上?!

  其實周尚原本是不太看好王政的。

  不僅僅是因為王政黃巾賊寇的身份,更是因為其如今所占據的乃是徐州!

  徐州自古便是四戰之地,以地形而論,僅有一面臨海,好比個扇形,底窄而面寬,三面皆有受敵的可能,所以無論徐州之主是陶謙、劉備,乃至於王政,其實都很難得到本地世家、士族乃至官員的忠心。

  因為他們都覺得如果僅僅擁有一塊徐州,無論這個徐州牧是何人,都會有朝不保夕的危險!

  若非王政得到徐州後兩次大舉進兵,西進泰山、北克北海,俱都圓滿完成了戰略目標,開疆擴土不說,更將徐州缺乏縱深的窘境稍作緩解,便是施以雷霆手段,徐州世家估計大抵還是不會從的。

  因為徐州的位置確實太尷尬了,境內唯一險要便是彭城,而彭城一被擊破,即有可能全境淪陷,這一點,已被兗州軍和曹操充分證明了。

  自古天下大亂時,青徐兩州最易形成割據,然而以此兩地自立者,卻罕有成事的。何也?

  後人評價說:山東以自守則易弱而亡,以攻人則足以自強而集事。誠哉斯言。

  隨著王政的根基愈發穩固,到如今其實他身上的優勢,長處,已遠遠勝過了之前的兩任徐州牧了。

  陶謙的缺點是什麼?年老德薄,且後繼無人!

  劉備的缺點是什麼呢?實力薄弱,根基不穩!

  這兩人的缺點乃是實際的問題,陶謙的缺點最為致命,幾乎難以改變,劉備的更應該說是弱點,只要給予他足夠的喘息時間,招兵買馬休養生息便可扭轉,只可惜無論是王政、袁術乃至曹操都不可能給於其機會發展。

  而王政的缺點呢?

  其實自始至終也無非就是一個身份的問題罷了,在方今紛爭的天下,即使是那些經學傳世,自詡累世名門的世家豪族眼裡,其實也未必真的重視這一點瑕疵。

  身份問題就是虛名問題,那不是他們最擅長解決的嗎?

  當然,直到目前為止,王政只是缺點不大,但優點也還遠遠不夠讓那些世家重注壓上,甚至賭上家族前途的地步。

  畢竟當今天下紛爭不休,英雄四起,究竟鹿死誰手,孰能知曉?

  不過作為一介草芥,在得勢之後,年輕的王政沒有耽與享樂,不思進取,反而厲兵秣馬,積極進取,也算是彰顯了一番雄心壯志,不誇張的說,其實已被不少世家暗暗關注,更開始將他也列為有可能成為最終的勝利者之一了。

  周尚也不例外,畢竟識時務者為俊傑嘛。

  他年少時便不慕功名,不好酒色,只熱衷黃老之術,認識左慈後被其贈與三卷道書之後一番廢寢忘食的學習,自覺望氣術修習有成,更極為相信道術的力量!

  當望氣術告訴他王政乃帝王命格時,周尚便深信不疑,此時雖不說將王政視為真龍天子,但其身上的優點已被周尚無限放大,缺點卻是直接忽略不計。

  徐州王政,不到一年的時候,平定徐州全境、掩有泰山北海,年未弱冠,名聲鵲起。既知兵善戰,亦能施仁政

  瑜兒欲仕明主,我廬江周氏欲擇真龍,這不就是現成的一位天賜之主麼?

  關鍵是王政還能替瑜兒延壽,且這般急迫的前來拜訪,若不心誠,若不重視,何至於此?

  故此,周尚方才才會出言試探,欲試王政對周瑜的真實心意,只不過.

  周尚對王政越看越是順眼,卻不知王政表面溫和下的內心深處,其實從頭到尾卻沒把他這個無名小卒太當回事。

  甚至認真說起來,若不是周尚表現出的醫術尚可,又是周瑜的叔父,既然三國演義查無此人,那就不是「沒太當回事了」,而是全然不放在眼裡了。

  見王政無意把話題挑明,周尚微感失落,卻也不敢多番試探,以免惹起厭憎,又想起上次和周瑜的一番書房深談,因為孫策的關係,周瑜竟認為「仕王政為不義之事」,又是大感頭疼。

  若是之前倒也罷了,周尚只是想讓周瑜不仕孫策便可,以免招來凶厄,英年早逝,斷絕了家族騰飛之望,可如今,既然自認洞悉天機

  王政乃有大氣運的明主,周尚的想法自然變了

  為了家族,也為了瑜兒自身,他都必須讓其與王政定下君臣的名分!

  讓廬江周氏也坐上天軍這條戰船!

  只是怎麼才能說服瑜兒改變心意呢?

  思忖半晌,眼見王政有直接去看望周瑜的意思,周尚的眉頭不由緊縮:等會見完瑜兒,王政就要告辭了吧?

  而他率軍本就是為了去解臨湖之危.

  會不會離府之後,在吾說服瑜兒前便離開了合肥?

  那可如何是好?

  看著王政負手悠哉地在堂內欣賞一些字畫陳設,周尚的內心卻是愈發焦急,正是心急如焚之際,突然腦中靈光一閃,陡然想到一個法子。

  「王州牧!」

  迎著王政扭頭望來的眼神,周尚也顧不得什麼名士風儀了,突然鄭重其事地道:「聖賢雲,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如今年近半百,方覺微言大義。」

  「吾三歲識字,五歲開蒙,至今讀書千卷,行路萬里,自問見識不算淺薄,縱觀古今,卻也罕見少年顯貴如王州牧者。」

  「今海內洶洶,英雄四起,漢失其鹿,天下共逐。王州牧勉之!」

  說著,袍袖一拂,直接便拜倒在地。

  什麼情況?

  王政大覺詫異,慌忙要去扶他,口中忙道:「周公怎麼忽然行此大禮?」

  周尚不肯起來,堅持跪倒,俯首拜地,說道:「方下所問,王州牧雖避而不答,吾卻自問不會猜錯,自古成大事者,人謀居半,天意居半,以識為主,以才為輔也!」

  「瑜兒年輕位卑,何敢勞王州牧這般這般禮遇,無非是求才、識才、重才也!」

  「只是瑜兒乃是重情重義之人,更和孫策自少相識,恐怕一時間無法應天順勢。」

  著目瞪口呆的王政,周尚懇切地道:「吾雖德薄能鮮,卻是瑜兒如今在世的唯一長輩,更添為是廬江周氏之主,若蒙不棄,願為州牧馬骨!」

  王政實在沒想到周尚這般不矜持,要知作為一個黃巾賊寇,從來都是他去拉攏賢士,要麼千方百計討好,要麼簡單粗暴威逼,什麼虎軀一震納頭就拜只是夢裡才會出現的好事,卻沒有想到在異國境內的合肥竟會碰到周尚這樣主動的世家中人。

  而周尚的最後一番話卻讓王政徹底明白過來,原來周尚的主動投效,其實更多卻是因為周瑜!

  為了讓周瑜認自己為主!

  周尚是廬江周氏的家主,他若和王政定下君臣的名分,那邊代表整個廬江周氏也向著王政效忠了,作為家族的一份子,周瑜還能和王政為敵不成?

  再說了,周瑜不願意和孫策為敵,歸根結底,便是因為一個「義」字,可周尚這個叔父都倒向了王政,那就是以「孝」來逼迫周瑜做出選擇了。

  甚至這都不算什麼做選擇!

  因為在以忠孝治天下的大漢,後一個字的分量,可是絕對大過前者的!

  王政實在沒想明白,才見了兩面的周尚,為何這般看好自己?

  不過對方言辭懇切,不像作偽,王政也想不到對方有什麼作偽的理由,

  他闊步上前,將周尚攙扶而起,一臉誠摯地對周尚道:「王政有何德何能,勞動周公良苦用心。誠惶誠恐!」

  「今日拜訪貴府,本來出自至誠,沒有奢求過其它,政固然視公瑾為友.」

  說到這裡,王政頓了頓,負手昂然而立,立時生出一股威凌天下的氣勢,魅力全開之下,更讓周尚生出再次拜倒的衝動:

  「但也不瞞周公,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盡折腰,政亦八尺丈夫,豈無逐鹿中原之心?」

  「而欲爭天下,非瑜無所與計!」

  「江山如此多嬌.」

  周尚默默咀嚼了遍,嘆道:「單此一句,便可見州牧壯志之盛,雄心之銳,不過州牧對瑜兒的讚譽太過重也。」

  「不重。」

  王政劍眉一挑,微笑著看著周尚,擲地有聲地道:「天下奇才何其多哉,直如過江之鯽,至如瑜者,卻是並世無雙!」

  「若得公瑾歸心,當以國士待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