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霸業之基
漢之五都,齊郡臨淄被攻破的消息,令天下人為之側目。
要知,自光合七年(公元184)第一次黃巾起義發動,迄今為止,已過去了整整十年。
期間,即便每年都有發生無數的農民起義,無論是真正的黃巾餘孽,還是那些假借黃巾軍名頭的野心家,盜匪之流,幾乎都是雷聲大雨點小,完全成不了氣候。
聲勢最大也不過攻占幾個郡城後被官軍或是撲滅,或是逃竄。
而正是在不久之前,當時最強的兩股賊寇,黑山賊和青州黃巾正好被袁紹曹操分別鎮壓。
所以這一年,在天下有識之士看來,本該是宣告黃巾賊徹底退出舞台的時候。
這群泥腿子們拉開了亂世的序幕,但是他們不是主角,也不配當主角!
真正是主角們,是踩著這些泥腿子登場的諸侯!
他們是是袁紹、是公孫瓚、是劉表這些士族、宗親、官宦的代表。
黃巾賊們,此時就該安靜如雞地靠在一邊了。
原本的漢末歷史,也確實如此。
黃巾賊們中的一些有遠見的,其實也是這般想的。
只是所有人都萬萬沒想到
一個叫王政的豎子,會在這一年橫空出世。
興平元年,這本該是草芥流寇的至暗時刻,卻被他掀起的青州狂瀾,反推向了另一個高度。
臨淄被攻破時,更是幾乎重返太平道的輝煌頂點。
畢竟,除了張角三兄弟外,王政是第二個做到這般壯舉的賊寇。
越多越多人知道這個名字了。
同時間,曾經那個被嗤之以鼻的「張角轉世」的謬論
天下間信以為真者,也在不知不覺中多了起來。
當然,王政對歷史的影響,也愈發水漲船高。
越來越多本不該出現的事件,在這個東漢末年一一上演。
如袁術方,閻象東赴。
袁紹軍,地鬼西來
還有更多隱秘的暗涌流動,推著歷史向著陌生的一面駛去。
比如因曹操攻伐徐州大肆屠戮而不滿的徐州勢力,北海勢力,以及幽州勢力
對王政造反既喜聞樂見,亦暗自行動。
畢竟兩害相權取其輕這樣的道理,人人都懂。
即便作為士族的代表,他們對於王政同樣不抱好感。
但是對方越是壯大,曹操便越會疲於奔命。
更會影響漢末兩家軍閥勢力的逐鹿大局。
此時的臨淄。
普通的臨淄百姓,似乎已經逐漸適應且接受了頭頂上的天空已變了顏色的事實。
這些時日來王政半刻沒有耽擱,帶著軍隊對這座占據大城剩餘的資源,正在不斷地瘋狂榨取。
招兵,擴軍、訓練、打造武器盔甲弓弩等器械
工匠,藝人,以及識文斷字的寒門子弟.
只要是一技之長者,王政也不斷扯著嗓門天天吶喊:你來啊!
不過黃巾身份確實影響太大,即便開出了極為優厚的待遇,依舊應者寥寥。
又是十多日過去。
這一日,一大群騾隊魚貫地進入臨淄,這是閻象之前答應過同盟的輜重支援。
當徐方點收入庫之後,所有天軍的將官都清楚了。
大軍再次啟程的日子已不遠了。
即便早就知道此時,但是對於主動放棄臨淄這樣的大城,甚至有些無緣無故,依舊還是讓眾人頗為不舍。
他們不理解,也不情願,但是王政決議以下,哪怕只是以一個戰略轉移的理由隨意搪塞。
眾人也只能領命。
他們並不知道,在後世人的眼裡,臨淄這座五都被認為是王政崛起中的一個標誌性的城市。
占據它之前,王政只是青州軍的一個什長,天軍攻陷的也只是兩座縣城。
軍中別說記錄的文吏,連識字者都沒有。
這導致後世的史官們,根本無法確定王政那時有多少人馬,多少裝備,實力又到了哪一個程度。
他們在討論王政最初起事的成功最大原因,歸功在了張角餘威。
而其後攻陷趙縣、廣饒,也只能歸在了指揮有方,設計陷伏上。
包括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場野外大規模作戰
其正面擊潰大漢的官方騎兵,史官們也找出了無數的理由。
如董臨那邊事先安排了內應,在接戰時突然背刺。
又如給軍馬下藥,讓其虛弱無力,導致騎兵戰力大減。
等等等等
幾乎沒一個人覺得紫荊山一戰,王政的勝利,是靠其軍隊的硬實力所贏下的!
從占據臨淄後的那一刻起,王政實力發展的每一步,痕跡開始變的清晰.
變的有跡可循。
在其東進前,史官們做出了總結。
天誅營,號稱未來中華軍事史上不可思議的強軍。
此時數量已過兩千。
後人們想破腦袋也無法解釋,此時的王政是怎麼供養這般數量的王牌之師。
天罡軍,王政軍事集團的主力,數量也接近萬。
又一個藏在歷史迷霧中的軍隊。
還有第一個投效王政的黃巾渠帥張饒和另外的天雄營、天輔軍等。
可戰之兵,總數已過兩萬六千人。
在史官們眼中。
漢末諸侯爭霸的初期,這已是一個可怕的數字。
更為可怕的是,同期的其他諸侯,完全不知道王政的實力已膨脹到了這個地步。
他們或許知道數字,但卻大多以普通農民起義軍去推測其麾下的戰鬥力。
而放棄臨淄,選擇東進
更被無數後人讚頌追捧,認為是奠定其霸業之基的第一步!
後人們無法想像,這樣一座付出極大犧牲才占領的巍峨大城,王政是如何狠下心腸拋棄的。
而即便沒有史書記載,但從邏輯情理上將,這樣的決定也必然是要受到其手下親信、大將們的集體反對。
結果,他卻是力排眾議,乾坤獨斷!
在實際決策中,不受他人、特別是多數人的意見的影響是很困難的,當許多人眾口一詞時,很多人都會從大流,甚至改變自己原來的看法。
最後歷史也證明了,王政的決定才是正確的。
真理,恰恰是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中。
這等心性,眼光
令後人讚嘆敬服。
此子不取天下,何人可取?
史官們不知道王政是如何說服他的手下,但是正是這一步讓王政跳出了青州,也躲開了北方群雄爭霸互相消耗的局面。
當然,當世人都不清楚的事情,拿著不完整史料去推敲的後人們更無法得知.
王政完全不需要說服天軍任何人。
不論是于禁、徐方、還是誰誰誰。
這支軍隊,由始至終,只有一個聲音!
歷史就是這樣。
有巧合,有怪談,有神秘的力量干涉。
很多時候,所謂的歷史真相其實荒謬無論,無稽可笑。
單憑著史書上的隻言片語,再用所謂的邏輯、情理去推敲,有時候得到的答案,只是似是而非。
更有可能與原貌南轅北轍。
(後世論本書只會出現寥寥幾次,這章主要是馬上要離開臨淄了,要是開展對話商議什麼的,章節更多。。所以用這個方式解釋下)
(引來一群書友的怒噴。。。今天下午的寒意,愈發凜冽了。。)
(怕了怕了,不敢了不敢了,以後這種鄭重的寫)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