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層巒疊嶂的大石山背面,狄洪道與王能一路翻山越嶺,終於抵達。
此刻,山林間清風徐徐,鳥鳴聲聲。狄洪道正埋頭前行,忽聞一聲呼喊自山坡上那棵蒼勁的松樹底下傳來:「狄道兄,許久不見,如今你要去往何處?」
狄洪道猛地回頭,入眼的是雲陽生的徒弟包行恭。這包行恭乃是蘇州吳縣人士,生得俊朗非凡。他自幼便對武學痴迷,跟隨雲陽生習武多年,練就了一身不凡的武藝。
狄洪道趕忙應道:「包賢弟,別來無恙!今日我來尋令師,不知他可在?」
包行恭微笑著回道:「他正在屋內煉製丹藥。道兄若要尋他,小弟願為你帶路。」
狄洪道連聲道謝:「那就有勞賢弟了。」
兩人邊說著,邊沿著蜿蜒的山路前行。不多時,便來到了一座清幽的茅廬門前。
包行恭先進去通報,隨後將狄洪道請入屋內。
屋內,狄洪道見到了雲陽生,恭敬地行過拜見之禮,又讓王能也上前拜見。
雲陽生看著狄洪道問道:「賢侄,聽聞你曾依附宸濠,謀取富貴,今日怎會來到此地?」
狄洪道面露愧色,心中滿是懊悔,說道:「弟子當初愚昧無知,誤受了宸濠的聘請。後來察覺到他的所作所為並非善舉,如今我已擺脫了那個陷阱。」
接著,他繪聲繪色地將從姑蘇開始直至金山寺所經歷的種種詳細敘述了一遍。
「此次特來懇請師伯下山相助,以拯救一方無辜的百姓。」狄洪道言辭懇切,眼中滿是期待。
雲陽生皺了皺眉,說道:「宸濠日後必生叛亂之心,如今除去他的羽翼,確為正義之舉。只是我的丹藥尚未煉成,一時難以脫身,這可如何是好?」
狄洪道苦苦哀求,言辭間充滿了焦急與真誠,雲陽生見他如此執著,最終還是點頭應允。
隨後,雲陽生吩咐包行恭一定要好生看守丹爐,待火候恰到好處時,便可熄火。
說完,他便轉身到裡屋更換行裝。
正當他們準備動身之時,一位身著淡紅襖兒的女子翩然而至。這女子身處這清幽的山林茅廬前,更顯風姿綽約。她乃江湖中赫赫有名的紅衣娘,自幼跟隨異人學習劍術,行俠仗義,從未有過敗績。
只見她身姿婀娜,容貌絕美,堪稱傾國傾城。
雲陽生見狀,開口問道:「賢妹,你此番前來所為何事?」
女子神色憂慮,說道:「道兄,我昨日前往京城,那兵部主事王守仁只因保奏戴鏡,竟被西廠太監劉瑾假傳聖旨,廷杖五十,打得半死不活,如今被貶為貴州龍場的驛丞。這還不算完,那劉瑾還派心腹家人給寧王宸濠送信,讓他派遣刺客沿途伺機而動,務必將王守仁置於死地。你說這劉瑾的心腸何其狠毒!」
雲陽生問道:「那你打算如何應對?」
女子回道:「我欲在暗中護送王守仁。」
雲陽生聽後,將自己要去江南之事相告,「我如今正要前往江南,不如一同前往。」
女子欣然應允:「如此甚好。」
狄洪道好奇地問道:「師伯,不知這位姑娘是何人?」
雲陽生笑著介紹:「你未曾聽聞過陝西五女俠嗎?她們分別是紅衣娘、紫綃兒、碧裳仙子、元衣女、白牡丹,皆是如同聶隱娘一般的非凡人物。這位便是紅衣姑娘,她的道術可要比你師父高明許多。」
四人隨後一同離開了大石山這清幽寧靜之地,雇了四乘牲口,一路從河南、安徽朝著江南進發。
這一路,風餐露宿,卻也見識了不少風土人情。
且說另一邊,繁華的京城中,兵部主事王守仁,才華橫溢,有著經天緯地之能,智謀出眾,且秉性忠誠正直,從不與奸佞之輩同流合污。
當時的武宗正德皇帝身邊有個得寵的太監劉瑾,此人掌管著營務,權勢滔天。他在宮中的密室里,常常與寧王密謀著如何剷除異己,奪取更大的權力。
劉瑾與寧王結黨營私,妄圖謀逆。
他們不僅在家中私藏兵器,還在外豢養了眾多力士。
只因王守仁為戴銑仗義執言,劉瑾便懷恨在心,將王守仁降職為貴州龍場驛丞。
王守仁離開京城後,一路行至金陵。這金陵城熱鬧非凡,人來人往。
王守仁前去拜見父親。
他的父親王華,時任南京侍郎。
見到王華後,王守仁將京城中發生的種種事情一一訴說,語氣中滿是無奈與悲憤。
隨後帶著兩個家人,雇了一輛車,來到了鎮江。
鎮江的夜晚,寧靜中透著幾分寂寥。
王守仁本想僱船,從長江經錢塘一路前行,怎奈天色已晚,只好在北門外的張家客寓暫且留宿。
客寓內,布置簡單但整潔。王守仁心中煩悶不已,吩咐家人取來一壺酒,自斟自飲起來。
此時,隔壁房間傳來陣陣歡聲笑語,他好奇地透過壁縫張望。
只見屋內有六人正在開懷暢飲,個個英姿颯爽,皆有英雄豪傑之風範。
王守仁心中暗想:這一群人究竟是何身份,觀其氣質,定非尋常之輩。
其中一位武生打扮的尤為引人注目,威風凜凜,相貌不凡,此乃徐鳴皋。他曾在江湖上歷經無數風雨,行俠仗義,聲名遠揚。
於是,王守仁走了過去,這一舉動驚動了屋內眾人,他們紛紛起身相迎。
王守仁與眾人互問姓名、籍貫,而後對徐鳴皋說道:「聽聞貴處有位賽孟嘗君徐鳴皋,不知你與他是何關係?」
徐鳴皋含糊其辭地回答:「只是同姓,並非同族。」
王守仁見他回答時神色閃躲,心中便起了幾分猜疑。
眾人推杯換盞,相談甚歡。
王守仁感慨道:「如今宦官專權,奸臣當道,不知埋沒了多少英雄豪傑。那些位高權重之人,多是庸碌之輩,只知阿諛奉承有權有勢的太監,實在令人嘆息。」
「我觀諸位皆是當世英雄,只可惜缺少施展才華的機會。」王守仁的話語中充滿了對時勢的憂慮。
眾人聽後,不禁也跟著嘆息起來。
王守仁回到房間,躺上床榻,卻是輾轉反側,難以入眠。他想著劉瑾的狠毒,寧王的野心,自己未來的命運,心中充滿了恐懼和擔憂,但同時也堅定了要與惡勢力抗爭到底的信念。
眾人也陸續就寢。
然而,徐鳴皋卻同樣難以入睡,心裡想著諸多事情。
突然,他瞧見房門外有個人影一閃而過。
徐鳴皋瞬間跳了起來,快步衝出門外。
只見一個全身黑衣之人,腰間別著一把雪亮的魚腸劍,正鬼鬼祟祟地在隔壁房門外窺視。
徐鳴皋身手敏捷,伸出三根手指,猛地扣住此人的肩胛。
那人驚恐地求饒:「好漢饒命!」
王守仁聽到動靜,立刻起身前來查看。
只見此人身材矮小,相貌猙獰兇惡,身著黑色緊身衣,腰裡別著的匕首猶如霜雪般寒光閃閃,此刻正被徐鳴皋牢牢擒住。
徐鳴皋怒喝道:「你這傢伙,究竟是想活命還是求死?」
那人連聲求饒:「好漢饒命,我願如實招來。」
徐鳴皋道:「快說,你是哪裡人,叫什麼名字,來此有何目的?若有半句假話,定不輕饒!」說著,手上的力道又加重了幾分。
那人趕忙說道:「好漢,我實在是走投無路啊。家中有八十三歲的老母親,已經三日粒米未進,迫於無奈,才想來此偷盜些財物。」
徐鳴皋冷哼一聲:「胡說八道!你看上去不過三十歲左右,怎會有八十三歲的老母?況且你身懷如此高超的身手,不去富貴人家偷盜,卻來這小客寓,分明是來行刺的。究竟是誰指使你的?從實招來!」
那人見無法隱瞞,只得老實交代:「好漢,此事真的與我無關。只因我家王爺奉了京城劉瑾太監的命令,讓我來刺殺被貶的兵部主事王守仁老爺。我從姑蘇一路追蹤至此,得知王老爺在此客寓歇息,所以才想要動手。」
徐鳴皋追問:「你叫什麼名字?你家王爺又是何人?」
那人戰戰兢兢地回答:「小人姓周名紀,是江西人。我家王爺便是寧王。」
王守仁在一旁問道:「你家王爺只派了你一人前來行刺嗎?還有沒有其他人?」
周紀答道:「王爺一共派了三人,分別在沿途伺機而動。打聽到老爺您在金陵,所以我們都在這條路上埋伏。」
正說著,其餘眾兄弟也都被驚醒,紛紛起身。
一枝梅說道:「兄弟,這種惡徒,留著也是禍害,乾脆殺了,以免他再去害人。」
徐鳴皋點頭道:「大哥所言極是。」
說罷,抽出周紀腰間的匕首,手起刀落,周紀的頭顱瞬間落地。
一枝梅取出一些藥末,輕輕彈在周紀的脖頸處,轉眼間,周紀的屍首便化作了一灘黃水。
王守仁這才知曉眼前的這一班兄弟皆是身懷絕技的劍俠之士,他連忙向徐鳴皋作揖道謝:「若不是壯士出手相救,我王某恐怕早已命喪黃泉。」
徐鳴皋等人這才驚覺眼前之人便是王守仁。
徐鳴皋問道:「不知王老爺為何會來到此地?」
王守仁便將與劉瑾結怨之事細細道來,那過程曲折複雜,聽得眾人義憤填膺。
徐鳴皋說道:「我等願一路護送老爺,以防有奸臣暗中加害。」
王守仁憂慮地說道:「承蒙諸位仗義相助,王某感激不盡。只是此去路途遙遠,奸人眾多,難以周全防備,這可如何是好?」
眾人一番商議,卻始終沒有想出妥善的辦法。
徐鳴皋靈機一動,說道:「我有一計。明日王老爺僱船出發,我們眾兄弟也雇一條船,一路跟隨護送。待行至前方,只需如此這般,便可確保無事。」
王守仁與眾人聽後,紛紛拍手稱讚:「此計甚妙!」
王守仁接著向眾人詳細詢問各自的身世背景,眾人也都如實相告。
王守仁大喜過望,說道:「我主洪福齊天,能得諸位豪傑相助,暗中為國家效力。那些朝廷大臣若知曉,豈不羞愧而死?諸位實在令人敬佩!」
隨後,王守仁勸徐鳴皋等人入朝為官,博取功名,封妻蔭子,名垂青史。
徐鳴皋等人謝道:「我等屢次得罪寧王,他定不會相容。況且我們生性自由,難以適應官場的拘束,還是罷了。」
王守仁惋惜地嘆了口氣,而後與眾人結拜為兄弟。
次日天明,陽光灑在江面上,波光粼粼。
眾人雇了兩艘船。
眾兄弟先登上船等候。
不多時,王守仁帶著家人也登上了船,一路朝著錢塘方向前行。
到了夜晚,船隻停泊在眾多船隻聚集之處。
此處江面寬闊,船隻眾多。
王守仁悄悄地將帽子、靴子投入江中,隨後自己跨到了徐鳴皋的船上。
羅季芳搬起一塊大石頭,猛地投入江中,只聽得「咕咚」一聲巨響。
羅季芳扯著嗓子大喊:「救人啊!」
那兩個家人也裝出驚慌失措的樣子,大聲呼喊:「快救人!王老爺投江自盡了!」
這一喊,嚇得船夫們驚慌失措。
眾人紛紛點亮火把,前來營救。
這動靜驚動了周邊的船隻,大家一陣手忙腳亂,紛紛幫忙打撈。
可哪裡還有王守仁的身影?
兩個家人將船停在原地,一邊吩咐繼續打撈屍首,一邊前往杭州府衙門報案。
杭州知府楊孟煥,與王守仁乃是同年好友。
得知這一消息後,悲痛萬分,連忙趕到船上查看。
只見王守仁留下了遺書、遺稟,還有一首絕命詩,詩中有「百年巨子悲何極,夜夜江濤泣子胥」之句。
楊孟煥深信不疑,傷心欲絕,親自撰寫了一篇祭文,在江邊痛哭祭奠。
回到府中,他將此事上報給上司,並上奏朝廷,稱貴州龍場驛丞王守仁墜江身亡。
那兩個家人回到家中,將事情的真相告知眾人。
王守仁之子王介生早已回到家中,設立靈位,披麻戴孝。
且說王守仁與眾兄弟慢慢返回餘姚。
一日,船隻停靠過夜,旁邊有一艘大船,船上拉起一面黃旗,旗上大書「欽命江南巡撫部院俞」。
王守仁心中一喜,他知曉這是老友俞謙,此人足智多謀,忠心耿耿。
王守仁趕忙讓船夫遞過名帖,上船拜見,將之前的種種遭遇詳細講述了一遍。
俞謙聽後大喜,親自帶著王守仁來到眾兄弟所在的船上,與眾人相見。
逐一詢問過姓名後,俞謙向徐鳴皋致謝,稱讚他智勇雙全。
接著對眾英雄說起了一樁大事。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