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1章 《滾蛋吧!腫瘤君》首映

  就在吳淵抵達了美國,開始為《火星救援》做一些前期宣傳工作,錄製節目和電台時。

  在國內,劉一菲同樣在忙著跑《滾蛋吧!腫瘤君》的宣傳工作。

  這部電影的國內公映日期定在了6月18號,而首映禮的日子則定在了6月15號,提前三天。

  在五月底到六月初的這近一個月里,劉一菲跟著劇組團隊,一起參加了多達七檔綜藝節目的錄製,有訪談、有棚內,還有戶外綜藝。

  拖光影時代綜藝部門的服,現在的內地綜藝節目發展,可比原本時空快了至少五年,國內還真不缺各種大小綜藝。

  一向不太樂意參加戶外綜藝的劉一菲,也不得不為了《滾蛋吧!腫瘤君》和吳彥祖一起參加了一期《極限挑戰》。

  她真的是非常重視這部電影,希望熊頓老師的故事能被跟多人知道和記住,不遺餘力的在宣傳。

  當然,劉一菲難得上一次戶外綜藝,自然也會成為關注的焦點和話題重心,被節目的幾位常駐MC追著問各種與吳淵有關的話題。

  「我和吳導的私事就不好在節目上聊了吧。」

  「他最近不在國內呢,在北美那邊忙他的新電影。」

  「是是是,到時候國內也會上映的,大家敬請期待。」

  「感情?很穩定啊,只是我們都不是那種喜歡在大眾面前秀,在社交媒體上出風頭的人,所以就儘量還是低調的好。」

  「如果有好消息的話,那肯定是會和粉絲朋友以及關心的大眾公開的。」

  面對著鏡頭,劉一菲最多只能分享到這裡了。

  她能接受被狗仔拍到自己和吳淵出街的照片,但真不能接受將他們的感情故事放到明面上作為談資,讓全國乃至全球大眾去拿著放大鏡圍觀。

  這是屬於他倆的私生活。

  當然,幾位常駐節目MC也都是八面玲瓏之輩,在試探了幾句,從劉一菲口裡得到這點回復後,就已經心滿意足了,轉移話題到了《滾蛋吧!腫瘤君》這部電影上。

  「這部電影呀?」

  「這部電影原本應該是很傷感的一個故事,但被包裝在一個喜劇的、充滿幻想的、嬉鬧的形式下。」

  「使得影片傳遞出樂觀的、積極的態度,我相信會給每一個癌症患者都帶來堅持的勇氣和希望。」

  「對了,原著的熊頓老師,在得知了男主角是彥祖哥的時候,超級高興,她非常喜歡彥祖哥的,這也算是圓了她的夢想。」

  「希望電視機前的大家,如果有時間有興趣的話,可以在電影上映後,進電影院看一看熊頓老師的故事。」

  「這是一個有愛的故事。」

  隨著《滾蛋吧!腫瘤君》劇組錄製的這些綜藝宣傳陸陸續續播出後,時間也很快走到了6月15號。

  《滾蛋吧!腫瘤君》在京城舉行了非常盛大的首映禮。

  熊頓老師的家人,她的粉絲朋友、圈內好友,以及從五湖四海邀請的影評人,各位主創邀請的圈內好友們齊聚一堂。

  首映禮舉行當天,群星璀璨的同時,又充滿了感動的氣氛,在一片歡聲笑語,淚中帶笑中圓滿落幕。

  首映結束的當晚,網際網路上的電影自媒體就爆了,大量長篇影評第一時間出爐,被轉載、分享、點讚。

  微博粉絲上百萬的電影大V——胡說電影第一時間就分享道:

  「為了最大可能少劇透,一句話簡單概括下劇情:一個癌症晚期患者生前的歡聲笑語與喜怒哀樂,以及親情、友情、愛情。」

  「熊頓是一個極其樂觀的姑娘,即使身患絕症躺在病床上,也要想盡方法」調戲「帥慘了的梁醫生,電影也在她的各種搞笑行為中一點點舒展開來。」

  「痛並快樂著,是她的風格,你說熊頓不怕死嗎?我不信,她一定怕,是個人都怕,不過她明白「死,只是一種結果,怎麼活著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她才格外珍惜最後的那些時光,給所有人留下儘可能多的歡樂與美好。」

  「我不知道電影是否最大的還原了真實本身,這已經不重要,誠意在,細節在,我已經被打動。」

  「劉一菲在電影中表現很到位,幾段淚點的戲很有張力,自然不做作,喜怒哀樂拿捏很準,反倒吳彥祖多少成了花瓶的意思。」

  「導演組在一些細節上也很有心,比如「紅色」,紅色的圍巾、裙子、塑膠袋、氣球等等,透出熊頓樂觀、熱情的天性吧。」

  「最後,借用電影裡熊頓的一句話送給大家:死,只是一個結果,怎麼活著,才是最重要的。」

  而同樣頗具影響力的影評人,曾經是南方都市報撰稿人,現在是自媒體視頻博主的「劉老看大片」同樣連夜製作了一期評論視頻。

  「很意外,非常意外。」

  「劉一菲在《滾蛋吧,腫瘤君》里所做的並不是什麼表演,而是真正成為了原著漫畫的原型熊頓。」

  「就題材而言,這是一部讓人懼怕的電影:講述一個無法繞過去的生死話題,卻偏要用喜劇的方式去呈現。」

  「這種調性上的天然罅隙,往往會造成電影不是偏向膚淺狗血,就是釀成情緒上的失控。」

  「韓嚴執導的《滾蛋吧,腫瘤君》遠遠超出我們對一部華語電影的想像,它看上去既有小妞電影的爽利活潑,又有奇幻片的別出心裁,既有恰到好處的搞笑元素,又有強大到足以讓人拜服的情感力度。」

  「毫無疑問,這是一部可遇而不可求的佳作。」

  「劉一菲的表演沒有大段渲染悲情,然而是把熊頓的樂觀積極展現的淋漓盡致。」

  「結尾的幾段離別,無需刻意煽情,只是那股最真實最細微的親情和友情,就直擊內心最脆弱的地方。」

  「熊頓雖然走了,但她想留給世人的樂觀和美好都留下了,導演和演員也用熊頓式的幻想方式表達了珍惜生命、追求夢想的重要。」

  「我個人認為,這部電影是劉一菲在情緒表現上做的最好的一部電影。」(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