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兵變

  崇禎元年五月,大明九邊重鎮薊鎮發生兵變,士兵們不堪忍受將領們的欺壓和盤剝,起兵圍攻了薊鎮總兵府,討要欠餉,要求家人能吃飽肚子,薊鎮總兵被圍攻致死,巡撫跳城逃跑。

  朝廷調趙率教赴薊鎮任總兵,撥銀十萬兩以安軍心。

  崇禎元年七月,遼西明軍在寧遠兵變,從四川、湖廣調來的援兵發生譁變,圍攻遼東巡撫衙門,要求補齊欠餉,開拔回鄉,殺死副將、參將數人。歷史上寧遠兵變,袁崇煥升薊遼督師,遼東巡撫正是新來的巡撫畢自肅老頭,不幸被亂兵捉住,吊在旗杆上,百般刁難毆打,畢自肅不堪其辱,激憤自殺!後來袁崇煥回到寧遠,將亂兵頭領騙出誅殺,撥銀十四萬兩核發給幾年沒發軍餉的四川,湖廣將士。

  薊遼督師袁崇煥大人正是薊鎮、寧遠的最高長官,朝廷欠餉,不是單方面原因造成的。

  一是地方官貪腐成風,賦稅收不齊。魏忠賢派人去蘇州收稅就是例子,東林黨雇兇殺人也要阻止收稅,國庫能有錢嗎?

  二是歷年欠餉太多,無法補齊,有的邊鎮甚至從嘉靖年間就欠餉,五六十年了,數目太多,還有的人都死了好多年了,也沒有補上欠餉。

  三是欠餉不光是沒錢造成的,朝廷戶部、兵部、內閣聯合起來貪污,十萬兩銀子還沒有出京師就沒有了二三成,有的甚至一半,美其名曰「漂沒」,到了地方,督撫、各級將領吃空餉、喝兵血,再貪掉二三成,士兵能拿到四成算是多的,最好的也就六成,這樣欠餉越積越多,究其原因,最主要的還是朝廷和地方官僚的貪污腐化。

  袁崇煥督師薊遼,這兩個地方的軍餉到了地方首先要過他的手,那麼這幾年的軍餉哪兒去了呢?為什麼薊鎮士兵幾年拿的軍餉只有額定的二成,還連續數月不發,家人都餓死了,能不兵變嗎?為什麼四川、湖廣的士兵幾年沒有拿到軍餉,連自己飯也吃不飽?一天一頓,甚至兩天一頓,幾年回不了家,自己快餓死了,能不兵變嗎?這袁崇煥到底幹了什麼?

  天啟五年以後,大部分東林黨都被拿下,為什麼袁崇煥沒有,他也是東林黨舉薦的啊!天啟六年還來了個寧遠大捷,天啟七年魏忠賢倒台,袁崇煥才被自己的東林黨朋友彈劾罷官。原因就是袁崇煥投靠了魏忠賢,史書記載袁崇煥在遼東給魏忠賢大修生祠,每年給魏忠賢上恭為魏忠賢祝壽,那麼他這些錢哪裡來的呢?答案就是袁崇煥貪污軍餉。

  連著兩個月,薊鎮、寧遠接連兵變,和剛剛離職的袁崇煥無關,是個人都不會相信。歷史上為了平息兵變才把袁崇煥又找回來,騙殺了兵變頭領,那麼別人怎麼騙不了這幾個頭目,袁崇煥卻可以呢?是個人都知道這幾個人和袁崇煥有貓膩!

  歷史上崇禎殺袁崇煥是真的不冤,皇太極圍攻錦州,後金被徐光啟老頭拿去的大炮打的好難受,只好退兵,袁崇煥打贏了皇太極卻馬上派人和皇太極議和,這是他自己做的,皇帝沒有同意,也不可能知道,戰場上一二天的事,十天後皇帝能知道就不錯了。袁崇煥你議和就議和吧,還和皇太極達成協議,給人家皇太極送糧食。人家皇太極就是沒糧食吃了,才來打錦州搶糧,你打退了人家皇太極,又給人送糧食,這袁崇煥到底是誰的人啊?真是太詭異了,這簡直就是不知所謂?

  大明就是被這樣的一個個蛀蟲的不知所為給毀了,給崇禎皇帝吹牛我「五年平遼」,崇禎這個高興啊!好好好,等你五年,結果二年不到,皇太極打到北京城下了,袁崇煥一路「監視後金騎兵」,遼西明軍直到人家搶劫搶夠了又一路護送人家出關,真是牛皮不是蓋的,關寧鐵騎天下第一就是這麼來的,這是天下第一不要臉啊!

  回到現在,寧遠兵變,遼西明軍分裂了,關內增援來的援剿兵不幹了,歷史上也是這樣,只要大戰,援剿兵必然是率先逃跑,飯都吃不飽,還打什麼打?

  這批援剿兵里就有秦良玉的弟弟秦邦屏。想想也是,人秦良玉自己都是自籌糧草來遼東支援的,幾年不發軍餉,連飯都吃不飽,還不讓回家!為什麼不讓回去?都回去了,我怎麼要軍餉啊!這就是答案,雖然很無恥,但就是如此!

  寧遠兵變最後是讓何可剛來鎮場,現在已不是歷史上的遼東局勢,岌岌可危,朝不保夕,現在後金都被人民軍打跑了,留著十幾萬軍隊幹什麼?只能說有人要留著貪污用,有人是別有用心,想抓住軍隊擁兵自重,使利益最大化。

  在安全局和太后緊急聯繫後,朝廷下旨,遼西只留下馬世龍和何可剛部,一部鎮守山海關,一部鎮守寧遠,其他部隊各回原籍,陝西的回去剿匪,這樣朝廷也不用這麼大開支,一年六百萬兩銀子,在華夏如今的海貿規模下,拿出六百萬也不是小數!現在每年只要一百萬兩就能養著幾萬兵力,當然也包括吃空餉的銀子在內,朝廷應該很樂意的,太后明白了這些,就快速決斷,也算是很有魄力了。信王的算盤又一次打空,想抓住兵權是任重道遠啊!

  趙率教、何可剛都是孫承宗老大人督師薊遼時提拔起來的,後來都到遼南接受過培訓,家人後輩都是講武堂畢業後,分到人民軍各部,兩個人現在是白皮紅心。他們的軍官都是接受人民軍培訓畢業的,兩部都派了政治部,士兵和人民軍一樣的訓練,一樣的政治思想教育,只是沒有掛人民軍的旗號罷了。這一次兵變,因為二人素有威望,朝廷不得不讓二人出任總兵,壓服士兵,才讓他們有了出鎮一方的機會。

  在接到孫承宗的命令後,兩部都按照命令進入薊鎮和寧遠,只要慢慢滲透掌控,人民軍的邊境除了宣化,再無漏洞。這也是孫承宗老頭早早布下一盤大棋,現在發揮作用了。兩部各有一個正規旅的編制,根據需要可以擴編,現在還只是裝備了人民軍第一代武器:燧發槍,複合弓,連弩,虎尊炮,弗朗機,地雷,震天雷,但是戰術得當一樣可以打的後金滿地找牙,在明軍中的戰力也是首屈一指的。而且這些火槍、火炮都是經過改進的,射程、射速都不是明軍同類準備可比的,因此兩部倒也沒有多少怨言,因為孫承宗老頭親口說了,兩個旅的新裝備隨時可以換裝,別看著眼饞,後面還會更新換代,換就換好的!老頭很大氣,兩部也很服從的出發了。

  就是這個秦邦屏不好弄,人家秦良玉兵力本來就不夠用,緊緊巴巴湊了這些兵,來幫大明打韃子,這可好,這位爺不走了,非要留在人民軍,要去東吁打緬軍土司去。

  秦良玉是個巾幗英雄,氣量自然是大大的,可是李天不想這麼做。戰場上誰也說不準,萬一要是再傷了、殘了或者戰死,這怎麼都說不過去!秦良玉就剩下這個弟弟了,四十多歲,一臉的悍勇桀驁之氣,一看就是個不要命往前沖的主,這是誰的話都不聽啊!看來只有秦良玉才能說服他了,李天沒轍了,先讓他去山地旅待幾天吧!

  給秦良玉發電報(石柱有華記的分行),問問她怎麼辦啊?人秦良玉直接一個字--去!但是誰能指揮的動這位爺呢?秦良玉回了三個字--陳奇瑜,原來認識啊!陳奇瑜在兵部當小官的時候,碰上秦邦屏來辦誥身文件,結果一個多月也沒有辦下來,原因是這位爺不肯賄賂那些官員。陳奇瑜看不下去了,幫助他辦了,從此他就只認陳奇瑜。李天一看那行吧,就去交趾山地旅,任什麼職務陳奇瑜自己看吧。問秦良玉需要什麼?秦良玉回了兩個字:教官。這位可是惜字如金吶!

  李天明白了,這是要人民軍化,李天不在乎誰想來人民軍,但這是秦良玉啊!忠心耿耿的秦良玉啊,看來也是心涼了,願意接受人民軍了,那就索性大方一點,給這二千多白杆兵配齊了軍官,包括各級政治思想工作人員,新武器也配齊了,再配一個團的軍官,所有講武堂的培訓教材,可以辦分校了。

  給秦良玉發了電報,問她這麼辦行不行?秦良玉回了一個字--善。我的個媽呀!你還別說,秦良玉五十多奔六十的歲數給李天當個媽,那是一點毛病沒有。

  把秦邦屏這位爺送上船,把一個整編白杆兵團和軍官團送上船,李天踏實了,西南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