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進取

  大明到了這個時刻,已經回天乏力了,李天一直在反思之前的戰略構想,不介入現在大明內部的紛爭是既定的戰略,可是在解決了北方的女真、蒙古韃子以及南面的東吁王朝,這幾個最大的安全危險後,大明的局勢已經變得更加不可捉摸,內部的流賊越來越壯大,而不是在遭受重創後蟄伏,有向前加速的趨勢,難道是他把孫傳庭、洪承疇這兩個牛人「請」來後,大明缺乏高明的戰區指揮官導致的?大明最初招降失敗後,第一個三省總督就是洪承疇,接著是陳奇瑜,中間是盧象升,之後就是孫傳庭,我的媽呀?特麼的都被「請」來了啊!怪不得!流賊應該沒有這麼能打才對。不行,不能繼續下去,就算為了表示自己的「歉疚」,也得給流賊一個不能逾越的紅線,那就是不能過襄陽以南、以西,南面是荊州,是湖廣;西面是四川。不能讓流賊過來,尤其是張獻忠這個賊痞子,不然至少得多死幾百萬到一千萬人,這個殺人魔王太可惡!往東是河南,南直隸。去了無非是把那些藩王、官員都殺了,窮苦百姓大都被華記移走了,離海近,災情不太嚴重,活不下去的百姓在華記的優惠政策鼓動下,紛紛走向了各港口。這是因為華記出了絕招,把幾年前移民的河南人請回來了一批,讓他們現身說法,這一下基本上沒有猶豫不決的窮苦百姓了,現成的例子放在那兒了,不去是不是傻?不對!河南人應該說是不是憨?窮苦人都走了,也沒啥可擔心的,就讓這些大明的蛀蟲和流賊去拼吧,死光了最好,打碎了重建!

  而南面是大明的糧倉,不能打爛,不然死的人更多,糧食供不上會死更多人的。西面也不行,是華夏下一步的戰略目標,天府之國,不能讓張獻忠禍禍了!

  李天決定積極一點,在襄陽以西、以南形成華夏隱形的勢力圈,不思進取也不是好的應對之策!

  襄陽是已經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建城歷史了,有華夏第一城的美譽,戰略位置極端重要,處於豫、鄂、川、陝的中間,戰略要衝,欲圖天下,必圖襄陽!歷史上三國時期的襄陽決戰,元、宋襄陽決戰都是天下歸屬之戰。而且流賊一旦在這裡站穩腳跟,可以對四面進行攻擊,很難應對!需要的兵力、物資就是幾倍的增加也不一定有效果,因為這裡是水運中心,交通發達,坐上船可以到達大明大部分的地方,想封鎖這裡必須先布局!有了布局,內河航運被控制住,敵人就沒有了機動性,這也就意味著在這個地區,任何敵人都將被人民軍吊打,沒有意外!因此李天才急匆匆帶著一行人來石柱,先前漢中流賊攻擊鄖陽、襄陽時把他給弄急了!

  襄陽自古形勝之地,歷朝歷代地理典籍多有記述:

  夫襄陽者,天下之腰膂(lǚ)也。中原有之,可以並東南。東南得之,亦可以圖西北者也。

  天下言之,重在襄陽;以東南言之,重在武昌;以湖廣言之,重在荊州。」

  現在的襄陽城牆是明初大將馮國公鄧愈所修,外砌城磚,內用土夯築。東、西、南、北城牆分別長2.2公里、1.6公里、1.4公里、2.4公里,城牆均高8.5米,寬5至15米。共有6座城門:東門曰"陽春",南門曰"文昌",西門曰"西成",大北門曰"拱宸",小北門曰"臨漢",東長門曰"震華",城門由明萬曆年間的知縣萬振孫題額。

  襄陽在歷史上號稱第一堅城,絕不僅僅是城高牆厚,還因為襄陽在漢江以南,夾江正對江北的樊城,是兩城夾一江,中間是鐵鎖橋連接,互為犄角,箭樓可以相互支援,兵力可以來回調動,漢江流域水路四通八達,只要控制不了水路,糧草物資隨時可以從漢江上下游任一個方向運輸過來,包括兵力。歷史上元朝攻襄陽之戰,前後歷時三十八年,圍攻襄陽三次,最後一次建了十個城圍住襄陽,堵住水陸各方向的援兵,用二十多萬兵力,歷時六年才攻破襄陽,攻城用的是蒙古帝國占領的阿拉伯人的回回炮,就是大型投石機,成千上萬的巨石砸在城牆上,城牆被砸出了缺口才被攻破。可見襄陽城防之堅固,如果被流賊先占了,必然要付出重大傷亡才能奪回,時間上也會拖延很長,可李天現在對未來的走向已經越來越難估計,已經變得面目全非了,他覺得在那兒猜來猜去,坐等歷史回到原來的軌道,不如主動進取,積極布局,提前採取進攻戰略,難道還會比原來更壞?再壞能壞到哪裡去,畢竟現在沒有了女真和蒙古韃子的進攻,西南的奢崇明都縮在家裡不敢出來了!就是流賊這個主要的敵人了。之前李天一直對流民有深深地同情,但是流賊不是流民,就是毒瘤!這是之前沒有的認識,現在他深深地感覺到了歷史上崇禎的痛苦和無奈,殺吧?都是大明以前的百姓,不殺吧,死的人翻幾倍都不止,殺還是不殺?這個問題一定困擾了崇禎很多年!李天如果還是猶豫不決,會有幾倍的人要死!殺!李天下了決心,不再存有婦人之仁。

  襄陽往北是南陽,這是漢光武帝復國的寶地,其實地理上兩地都處於南陽盆地,襄陽在最南面,是南面的江漢平原的屏障!往東是隨州,之後就是漢陽府(武漢),控制長江中下游的咽喉!往西面是鄖陽和陝南安康,鄖陽西面就是漢中府,這兩個地方都是流賊的最愛。往東南就是夔州府(奉節、宜昌),夔州沿長江往西就是石柱,再往西是重慶、成都!歷史上李自成、張獻忠、羅汝才在這個地區來回跑了幾趟,甚至四川都去了三回。崇禎十六年,李自成建國的地方就是襄陽!這裡交通便利,糧食物產豐富,又有地形之利,確實是要害之地,誰先占據,誰的優勢明顯。

  鄖陽府就是十堰地區,明代稱鄖陽府,也是戰略要地,丹江正是在這裡匯入漢江,交匯地稱老河口,從老河口沿漢江而下就是襄陽,沿丹江往北就是陝南,丹江發源於秦嶺,和陝西交界的水陸要衝就是龍駒寨,卡住了這裡,就是卡住了陝南進入鄖陽、襄陽的咽喉。

  看看鄖陽的來歷,就知道這裡為什麼是流賊的最愛了。大明洪武二年(1369年),太祖朱元璋考慮到鄖陽山區(時稱「荊襄」)居國之中部,山大谷深,林密土肥,得之者可憑之覬覦天下,遂派大將軍鄧愈率大軍驅趕鄖陽山區的居民,列鄖陽為最大的封禁山區,「空其地,禁民不得入」,並設重兵扼守盤查,禁民進入。又過去了七十年後,大明朝朝政腐敗,官紳豪強瘋狂侵吞農民土地,失去土地的農民數以千百萬計,遍布國中!鄖陽山區以其廣袤的山野沃土和七十年封禁恢復的豐厚自然資源,接納了全國20個省的數百萬流民於此生存。現在知道了吧,來這裡的人都是流民,都是不服官府壓迫的強悍山民,日子好過他們是山民,日子不好過了他們就是山賊、匪寇!因此這裡是流賊最好的兵源地,山民們都是流賊的前輩!因此流賊來來回回多次,對鄖陽府的破壞卻不大,打不過了,就在這山區蟄伏,當地山民也願意收留他們。張獻忠假投降後就是蟄伏在鄖陽以及襄陽的谷城山區,之後又復起的。

  現在有利的是石柱在人民軍手裡,石柱是應秦良玉這個巾幗建議,建設了根據地,可以對各方面的進行支援都,可以提供武器彈藥、內河艦船、各種物資。石柱也是歷史悠久之地,明洪武八年(1375年),置石柱宣撫司,隸重慶衛。十四年(1381年),撤銷南賓縣,改為南賓里。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改隸夔州衛。天啟元年(1621年),石砫宣撫司升石柱宣慰司,隸夔州府。

  目前石柱已經建設成了一個大型的生產、軍工、造船基地。從石柱沿著長江支流到長江交匯處,都被嚴密控制,因為內河航運艦隊就在這裡,人民軍的造船廠也在這裡,內河艦隊可以輕易的控制長江航運。

  原本華記的小型造船廠就在石柱,從石柱進長江也很方便,只是支流比較狹窄,大一點的船進不去,但是長江到荊州(江陵)再到漢陽可以走二百噸級的大船,漢陽到襄陽可以走四百噸級的內河快速艦,漢陽府往下游可以走六百噸級的大艦,直接到松江府。所以人民軍的造船廠搬到了交匯口,並且在江口建了炮台、棱堡和嚴密的防線。

  目前來看從石柱往北過長江,就可以控制夔州北部山區,卡住漢中府南來的道路。如果在夔州北部山區,再建立一個基地,先駐守一個山地旅,可以控制東、西兩個方向。往東可以進一步控制漢中府進入鄖陽府的道路,要不要建基地需要情報支持才能決定!而往西進入川北隨時支援箭門關等幾個咽喉要道,可以封住漢中府進入川北的路。

  但是這樣沒辦法控制襄陽以北,從陝南進入到襄陽的路,也沒有辦法控制南陽到襄陽的道路,當然也沒有辦法控制襄陽東面的隨州、棗陽走廊,漏了東、北兩個方向,現在需要趁著流賊北上陝西西安府的時間,做好兩件事。

  一是快速過江控制夔州北部山區,建立基地。另一個是在襄陽找一個合適的地方建立一個秘密基地,還要能造四百噸級的內河快速艦,目前石柱的二百噸級的快速艦小了,火力和運輸能力都不太夠。

  馬祥麟先前回來就是要在襄陽周邊布局,聯繫地方軍頭,安插一些自己人,對來往的華籍內河船隊給予方便,並且尋找能建設基地的一個合適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