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8章 這許多年【本卷完】

  第428章 這許多年【本卷完】

  建武三十七年,秋。

  江南多煙雨。

  點點菸霧與雨滴纏綿的落在湖水之上,湖泊兩岸的柳樹迎風招展,如同萬條垂髫一般,沾染了些許湖水後,便輕輕的點了點。

  一葉扁舟泛於水面上。

  細細的江南小調從湖水上泛濫著,周圍路過的學子與書生都感到些許愜意的神色。

  所有人都在猜測,這小舟上的人一定是一位翩翩公子,否則怎麼能夠得到舟中美人的抬愛?

  不少學子議論紛紛。

  湖水繼續泛起點點漣漪,遠處的書院佇立在這許多煙雨當中,霧蒙蒙的引人的關注。

  「先生——」

  等到小舟停靠在岸邊的時候,那方才唱誦著江南小調的侍女便悄然的看著小舟內,聲音同樣溫婉:「吳山書院已經到了。」

  說完後,這侍女也不敢繼續打擾,只是繼續的等著。

  天邊青色的煙雨繼續落在這小舟上,而小舟內躺著的人好像是被這雨聲喚醒了一樣,緩緩的坐了起來。

  他的臉上帶著些許睏倦,像是剛剛睡醒一樣伸了個懶腰,整個人看起來都頗為懶散。

  陳瀟晃了晃腦袋脖子,只覺著自己這一覺睡得像是要散架了一樣。

  他站在小舟邊緣,看著蕩漾著的湖水,與那湖水之上一點點的波瀾,目光悠遠,像是回到了三十多年前一樣。

  那個時候他尚且年輕,泛舟於這江南水鄉只是為了來殺人,而如今這許多年過去,他早已經在這江南水鄉隱居十五年之久。

  在侍從的攙扶下,他走下小舟,緩緩的看著兩邊的風景,最後來到了吳山書院的前面。

  繼而抬起頭。

  吳山書院,是五年前謝玄與王獻之辭官之後所創辦的一所書院,只是最後這兩個人的創建理念不合,繼而分道揚鑣,王獻之出走,重新建立了「泮山書院」,而吳山書院則是依舊佇立在這裡。

  兩座書院建立之後,都經常邀請陳瀟前來講學。

  畢竟自陳瀟的父親陳安去世之後,陳瀟這位現任陳氏家主、鎮國王、便是明面上最精通政治學的大家了,甚至沒有之一。

  這或許是一種額外的天賦。

  對於政治學的理解,陳氏的人好似總有一些特殊的理念,而這種理念則是契合當年開創這一學說的先祖,其餘的大政治家無論怎麼學習,好似都沒有這股子最正宗的味道。

  當然,這並非是說其餘的政治學家們不好,反而正是因為沒有這種「味道」,許多政治學家反而走出了自己的一條道路。

  那些道路同樣得到了陳氏與朝廷的認可。

  十五年前,大虞進行了第一次朝考,從縣鄉考到大虞朝考,湧現出了不少的人才,而這些人也在後續陸陸續續的成為了大虞的中流砥柱。

  這十五年間,大虞一共經歷了七次朝考,朝廷的人才也逐漸的充裕起來。

  世家們雖然逐漸的明白了這其中所蘊含著的殺機,但已經無能為力、無法挽回,他們只能夠暫時蟄伏,期待著後面能夠再次挽回頹勢。

  但無論世家們如何考慮,如今的朝堂都已經是「科考」的天下了。

  大虞天下也形成了一股濃郁至極的讀書風潮,人們不再想著經商與投靠世家,反而是想著多讀書,等待著朝考的時候一鳴驚人。

  而朝考制度也逐漸的變得「規整」起來。

  依舊是考試建武大典的那九個部分,但卻分為了九個科目,這九個科目無論是考哪一個科目都行,而考試也不再簡單的劃分為縣鄉、州郡、以及朝考了。

  而是分為「初試」,初試依舊是由縣鄉組織,考過初試的則成為「童舉生」;繼而是「縣試」,縣試則是改為由各州統一舉行,縣試分為「縣、郡、州」三次,三次考核全部通過則稱為「縣舉子」;之後便是「州試」,州試分為「州、京、朝」,全然通過則為「士卿」;再往後則是挑選前十位優異的學子面見皇帝,但卻並非列為常態。

  於是,學風日盛。

  大虞境內也因此開設了不少的書院,專門教授著建武大典中的內容。

  畢竟自學和有名師教導還是有所差距的——這也為一些通過了縣試但卻覺著自己無法通過州試,想要繼續深造的學子提供了學習地點以及工作機會。

  一般的書院中,通過縣試便可以擔任先生,月錢還十分可觀。

  而像是天下聞名的書院,他們的要求更為嚴格。

  比如當今天下的四大書院。

  官渡書院、吳山書院、泮山書院、燕北書院。

  其中,吳山、泮山兩個書院是王謝兩族開設,燕北書院則是由八年前一位告老的貧寒出身的官吏開設,他們的要求是,擔任書院先生的,必須是通過州試、或者縣試前三甲的學子。

  而官渡書院由陳氏開設,要求更為嚴格——他們要求必須是通過州試、且州試都必須名列前席。

  幾大書院都會時不時的邀請一些名士前來,這也算是一個不公開的秘密了。

  「哎喲——我說遙游兄啊,這都馬上要開課了,你怎麼還在這慢慢悠悠的?」

  謝玄臉上帶著抱怨,但眉宇中明顯是帶著笑意的走了過來。

  自從辭官之後,他覺著自己是腰也不疼了、渾身上下都舒坦了,整個人像是重新活了一次。

  「剛從子敬那邊過來吧?」

  「子敬那邊一切可還好?」

  陳瀟一邊被謝玄拉著走,一邊無奈的回答著謝玄的問題:「一切都好,一切都好。」

  「子敬還讓我跟你說,今歲的朝考他們書院一定不會再敗給你們,讓你做好準備——看他的弟子金榜題名的準備。」

  兩人一邊走,一邊閒聊著這許多年的事情。

  「陛下那邊如何了?」

  陳瀟倒有些不放心了。

  謝玄與王獻之的情況還不一樣,他在辭官的時候已經官任門下令兼任丞相署內吏,位高權重,事務繁忙,哪怕是皇帝也不能輕易的放走他——至少在找到代替他幹活的人之前不能。

  所以謝玄一直繼續擔任著這兩處的官職。

  這也是為什麼吳山書院能夠以短短的五年時間,從末流書院飆升到天下四大書院的原因之一。

  至於泮山書院麼,則是因為王獻之的兒子同樣在朝中擔任要員的位置。

  而且王氏的勢力很龐大

  都是人情世故。

  謝玄嘆了口氣搖了搖頭說道:「陛下那邊的情況倒是還好,就是有些不太樂觀,畢竟陛下的年歲已經在這了。」

  「且這許多年來過於操勞,扁鵲以及太醫令都說,若是陛下能放下一切雜務將養身體,便還有數十年的壽數,若是繼續這般操勞下去,便如同徹夜不熄的油燈一樣,必定會油盡燈枯。」

  陳瀟陷入了沉默當中,最後慨然長嘆。

  「陛下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咱們做臣子的,只能夠儘量勸告,其他的倒也沒有什麼特別辦法。」

  「我過幾日回一趟京都,看看能否勸一勸陛下。」

  謝玄點了點頭,而後隨著陳瀟一同前往書院之中。

  京都御書房

  張皖輕咳幾聲,滿頭白髮,整個人顯得蒼老無比。

  他二十六歲登基,在位三十七年,如今已經六十三歲了,年歲較之張氏之前的皇帝已經算是高壽,畢竟他的工作量比之前的皇帝要強得多。

  「陛下,您的身體」

  陳表神色擔憂的看著張皖,眉宇中帶著些許的慎重。

  張皖擺了擺手,看著陳表說道:「不礙事,畢竟這把年紀了。」

  「倒是你,你父親即將從江南回來了,你們也許久沒見了吧?不如今日早些下值去看看?」

  陳表笑了笑,如同天上懸掛著的月光一樣。

  「倒也不必。」

  他不假思索的看著張皖說道:「您信不信,父親回到京都之後,哪怕是傍晚,也會直接入宮,而非是先回鎮國王府。」

  陳表的聲音淡淡的很溫和,像是水一樣的流淌著。

  而張皖則是哈哈大笑,這倒的確是符合陳瀟的性子,那個懶散的人雖然什麼都懶得做,但更怕的是麻煩——多年不回京都,一回來肯定是要先看看他這個糟老頭子的。

  他看著陳表:「那便等著吧。」

  「朕收到密信,鎮國王已然在一個時辰前入京都了。」

  陳表有些驚訝的看了一眼張皖,卻緊接著低下頭,神色什麼都沒有表現出來。

  當今陛下掌權三十七年,一身權勢威懾日漸變得深厚,如今已然有了前朝漢武晚年時候的風采,只是一個眼神便能夠震懾無數人。

  當然——張皖與劉徹不同的是,劉徹在位期間發動了無數的戰爭,而張皖則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文」皇帝,哪怕是日後為他定諡號,大概也是要一個「文」的。

  半柱香後

  一陣匆忙的腳步聲響起,那腳步聲後還有一個聽著十分沉穩的聲音。

  張皖一挑眉頭看向陳表:「看來你沒有說錯,你父親直接入宮來見朕了。」

  陳瀟入宮不必稟報,這是許多年前便定好的事情。

  等到陳瀟進入御書房後,便看見了一老一小坐在那裡的兩個人,無奈的扶額:「之林,你怎麼也在這裡?」

  說著擺了擺手:「陛下,讓這小子回去吧,許多年不見,我竟然看見他還是煩。」

  張皖噙著笑看向陳表,眉宇中帶著些打趣:「瞧瞧,瞧瞧,你父親就這麼不待見你。」

  陳表則是有些無奈:「父親一向不喜歡我的性子,如今見了陛下,眼裡就更看不見我了。」

  張皖只是搖頭,指著陳表笑罵了一聲後便說道:「行了行了,你先回去吧。」

  「別在這煩我。」

  等到陳表走了之後,陳瀟才一屁股坐在方才陳表坐的地方。

  「陛下,聽聞您的身體不太好了,如今可還行?扁鵲和太醫令怎麼說?」

  張皖端起茶杯,抿了一口:「朕還有半年的壽數。」

  他的話輕飄飄的:「當然了,對外傳的是朕還有數十年的壽數。」

  陳瀟一聽這話,頓了一下,緊接著便站起來想走。

  而張皖則是冷哼一聲:「走?你現在還走得掉?」

  陳瀟抹了一把臉:「終究還是沒有逃得掉啊。」

  他中了「張皖」的陷阱。

  陳瀟頗為咬牙切齒的說道:「這件事情,幼度知道麼?」

  張皖像是個老頑童一樣眨了眨眼睛:「當然——這是朕同意他辭官的要求之一。」

  他站了起來,走到陳瀟的身旁,拍了拍他的肩膀。

  「好了,別這麼生氣。」

  「朕給你賠罪?」

  陳瀟倒也是冷靜了下來,心裡稍微盤算了一下就明白是怎麼回事了。

  畢竟如今陳七郎雖然依舊在朝為官,但他一個人卻很難把控局面,且他的地位也有些問題,如果換成他的父親大七郎——陳郊周的話還差不多,但陳郊周已經病故許多年了。

  而陳表則是尚且年幼,最多擔任一個丞相署內吏——百官之首的丞相他還擔任不了。

  不能服眾。

  太年輕有時候也是一種劣勢,沒有那麼多的經歷,天生不能應對那許多的敵人。

  「陛下想要我做什麼?」

  張皖看著陳瀟的眼眸,雙目中帶著些堅定以及愧疚。

  他也不想將陳瀟拉入這個泥潭當中,但如今他的改革處於一種最為鼎盛的時期,他很害怕,害怕自己死了之後,自己的政策被接班人篡改——如同當年穆宗皇帝篡改朝政一樣。

  有這樣的舊例,他怎麼可能不擔心呢?

  「替朕看顧這江山。」

  「朕實在是不放心太子啊。」

  張皖的眼睛中帶著淚水:「如果有可能,請你親自教導太孫,將他教導成為一個正直的人。」

  「一個堅定的人。」

  「帶他走正確的路。」

  他已經半放棄了太子。

  看著好友的雙眸,陳瀟長長的嘆了口氣。

  他閉著眼睛,最後說道:「好。」

  「我答應你。」

  建武三十八年,春夏。

  帝崩。

  史稱「建武帝」,而諡號則為「文聖」,又稱「文聖帝」。

  他開創了大虞第一個盛世。

  「建武盛世」。

  三十八年冬末。

  太子「張允」即位。

  次年,改元:承武。

  史稱「承武帝」。

  承武帝登基後,第一道詔書便是加封陳氏家主陳瀟為丞相、太尉、太師。

  一個恢宏至極的盛世結束了。

  迎接大虞的將會是什麼?

  誰都不知道。

  這江山許多年,歷史繼續前行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