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 時間從來不饒人
新帝登基之後沒有對朝堂上的人手做什麼太大的改變,畢竟先皇對朝堂的布置很多都是按照劉進接班來處理的。
頂多是這位新天子登基之後,在一些重要的地方擱置了幾個自己的人。
這是正常的。
陳多病坐在丞相署中,神色總是帶著些許的疲憊。
一年年的過去,一天天的過去。
日子總是在尋常的時候默默的流逝,如同門前的流水一樣,再也沒有重新復返的時候。
泥菩薩丞相還要繼續做下去。
朝中的大臣們對於朝堂上的變化,似乎有所發覺。
陳氏的影響力在消退,而且是陳氏自己主導的消退。
所有人都察覺到了這一點,但任何人都沒有點明這一點,他們明白,這是陳氏慣用的手段了。
盛極而衰的道理所有人都知道,沒有人、沒有世家可以長盛不衰的一直持續著。
在這種情況下,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急流勇退。
然而不是所有人都有急流勇退的勇氣、信念、以及能力。
是的。
急流勇退四個字說起來十分容易,但做起來卻是千難萬難。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你想退,上頭的人、下面的人能讓你退麼?
你、或者說你這個世家這麼昌盛,倘若你隱藏到了陰影處,那麼天子該如何防備你呢?而任何人在朝堂上都絕對不會是一言堂、哪怕看起來像是一言堂也是一樣。
就像陳氏以及政治家的子弟們在朝堂上揮斥方遒,但儒家、縱橫家、墨家等諸子百家的學子也立於朝堂之上,他們的聲音雖然微薄,但卻並不是不存在。
若是你隱退了,皇帝短時間內從什麼地方尋來另外一個你,來制衡朝廷呢?
自古,權力就是平衡的遊戲。
這一點,從未改變過,也絕對不會改變。
除了天子之外,下面的人也同樣是阻礙的一個重點。
伱站在那個高高在上的位置上,這是多少人共同努力的結果?如今你想退就退了?那他們呢?他們的努力呢?他們的利益怎麼辦?
於是,一群當初你的幫手就會化作一隻只沉浮在水裡面的厲鬼一樣,緊緊的拉著你的腳腕,想要將你拉下水。
這就是歷代很少有鼎盛之人能夠急流勇退的原因。
他們的「急流勇退」之前,要麼是給皇帝當刀,到了皇帝願意給你一分薄面,許你告老還鄉。
可這種情況下,你的「價值」已經被榨乾了,其實不算是什麼急流勇退,頂多是苟且保住一條性命罷了。
要麼是自己勢力強大,皇帝不得不退讓,可這樣的結果便是即便是「退」了,也在暗中操控權柄,等到皇帝終於將那一口氣緩過來的時候——等待這種人的下場一目了然。
如今的陳氏卻不同。
陳氏退過很多次。
陳氏的立場也好、血脈關係也好、門生故吏也行,總而言之,這一系列從當年慎子開學,傳播陳子理念,讓天下都是學習「陳學」的時候就埋下了「因」,待到陳氏上上一任家主創造出「政治學」後,便得出了「果」。
以往陳氏的「急流勇退」還會有代價,或者說他們離開之後勢力便會稍加削減。
但從此之後,陳氏即便是退了,也沒什麼。
因為滿朝都是陳氏的門生,天下都是政治學的子弟,這些人就像是一張蜘蛛網上的蜘蛛,不斷的在吐絲、結網,而後依靠著這一張巨大的「政治網」獲取自己的利益。
這個「利益」不單單是「銀錢」,而是包羅萬象。
你喜歡錢?想要貪財享受?可以,加入我們這一張大網,我們雖然不會讓你貪污民脂民膏,但政治家的子弟中卻有豪富天下的大商人,可以為你提供錢財,而你需要做的就是在這張網上發揮自己的作用。
你喜歡名?想要名流千古,發揮自己心中的才學?可以,加入我們這一張大網,我們這裡有無數的官位、可以讓你在合適的地方發光發熱。必要的時候,我們甚至可以提供一些「貪官污吏」供你揚名。
你什麼都不喜歡,只想要默默的為黔首們付出?為百姓們創造更好的生活?為天下安定而奮鬥?那太好了,加入我們吧,我們這裡有和你一樣的鬥士、有最純粹的政治家!
政治學以及政治學的弟子們就像是一個蜂巢一樣。
他們並不算是多麼的「光鮮亮麗」,可他們卻分工明確,讓人不寒而慄。
但天子對這些人並不會過於忌憚,因為他們的「蜂后」——陳氏是他們的主心骨,這群人圍攏在這裡甚至不是為了什麼所謂的利益這種低俗的東西。
他們的目的是為了讓大漢更好,讓天子能夠更好的統治這個天下!
這是何等的一種情操?
天子不理解這種情操,但是歷代的天子都十分尊重陳氏以及圍攏在陳氏周圍的這群人的這些「情操」,甚至還願意為他們提供便利。
反對?
天子腦子又沒病。
他們該干他們的,最後若是出了功勞,能跑得了他這個皇帝?
不能。
最後史書上只會說「某朝某代,天子聖明,重用賢臣某某某,某某某為天下做出了什麼貢獻,某天子當真是有容人之量、且有識人之名。」
朝堂上的事務更多,更雜了。
劉進坐在朝堂之上望著下方的人,每一種的笑意更是添了幾分。
他笑了笑,看著端坐在最前方的陳多病。
搖頭嘆氣。
他一直覺著,自己的這位舅舅是整個陳氏這麼多年來最聰明的一個人,甚至可以說是大智若愚了。
自己什麼都不用干,霍光就把所有的事情都給做完了。
最後功勞還有他這個丞相的一份。
這難道不是一種更好的辦法麼?
與他的父親相比,劉進更加的「無為」,或者說不是無為,而是願意「放權」,他坐在高高的台上,手中拿著釣魚的杆子,將權力下放,讓這群「傑出」的臣子們發光發熱。
而他則是當一個真正的天子。
坐在台下的陳多病悄然抬起頭,看了一眼坐在那裡的天子,心中不由得嘆息一聲。
當今天子,看似溫和仁愛,看似好說話,實則骨子裡有武皇帝的遺風啊。
只是,當今天子比起來武皇帝更加的擅長「偽裝」。
陳多病的眼神有些朦朧,他覺著當今天子比起來先皇、武皇帝、景皇帝,其實更加類似那位如今還在長安城中傳播著「善名」的文皇帝。
文皇帝啊,那是一個神話。
哪怕如今已經過了景皇帝、武皇帝、康皇帝三個朝代進入了當今的時代,不知多少年過去,長安城中的黔首依舊記得文皇帝的仁和。
直到此時,陳多病才不得不感慨。
他還是不如他的父親啊。
他的父親說得對。
陳氏急流勇退的時機、必須、只能,也一定是這個時候。
下朝了之後,陳多病錘了錘自己的肩膀。
他覺著自己的年歲越來越大了,整個人的身體也是有些撐不住了。
時間從來不饒人。
後世的史書在寫「孝成」皇帝這一朝的時候,都無可避免的有些抓耳撓腮,因為對於他們來說這一朝實在是有些難以言說。
你說這一朝好吧,但天子就像是一尊泥塑的雕塑一般,輕易不開口;丞相更是在民間有「泥菩薩」的諢號,好像這兩位都只是那位「權臣」手中的提線木偶。
可你要是說這一朝不好吧?天子能夠施仁政,民間百姓幾乎是回到了文景之治的時候那般安樂,武皇帝和康皇帝兩朝不斷的對外征戰,將大漢的國土擴展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地步,可與此同時,國庫也有些空虛了。
而這一朝只用了短短五年的時間,就已經將國庫再次填滿了。
那位「權臣」自始至終都恭恭敬敬,無論是對那尊泥菩薩上司也好,還是對泥塑的天子也好,甚至在最開始的丞相「陳多病」逝世後,那位權臣霍光也沒有接手這個位置,反而是恭敬的請陳氏的下一代家主擔任丞相之位。
被那位家主拒絕了之後,又請當時名聲很大的「陳左州」,也是陳氏的族人來擔任丞相的位置。
自始至終,若是意見和陳多病、天子相反,霍光就會恭恭敬敬的收回自己的意見,並且思考是不是自己真的做錯了。
如果發現自己的確沒有錯,就會恭敬的上書請求天子或者陳多病的指點.
他對於自家的那些族人約束也十分嚴格,尋常的勛貴若是觸犯漢法,霍光會依照律法一字一句的去處理,不會留情,也不會加重處罰。
甚至有些時候,允許這些人的家人依照律法出金抵罪——當然,只是一些並不重要的罪名。
這是康皇帝時期出台的一項政策,目的是為了給國庫「開源」。
但如果是霍氏族人觸犯了律法的話,那麼就老老實實依照律法處理,霍氏不出錢——是的,霍光明確的說了,霍氏不會出一分錢。
因為霍氏的錢都是乾淨的錢,乾淨的錢財不能用來拯救不乾淨的人。
這話出自霍光之口,甚至有陳氏族人佐證,無可辯駁。
霍氏的家風也是為之一振。
與之相反的是衛氏。
衛青去世之前,曾經交代過平陽長公主許多事情,所以在平陽長公主還在的時候,其實衛氏的家風還好。
等到平陽長公主逝世之後,衛氏的家風就開始歪了。
當時霍去病還活著,提著馬鞭揍了衛登他們許多次,但都沒有作用,甚至到了最後,衛登、衛亢兩兄弟還會梗著脖子問霍去病,若非他們的姑姑是皇后,他這個縣尉之子怎麼能有如今的成就。
這樣的事情一次兩次也還好,但次數多了,霍去病便傷心了。
於是也不再管衛氏的事情了。
在這種情況下,這兩兄弟便愈加的猖獗。
龍鳳年間的時候,這兩兄弟就膽大包天的在供給皇帝的「金酬」中做了手腳。
被發現了之後,兩兄弟匍匐在劉據的面前大哭,悲痛的說自己的父親去世之後,家中沒有那麼多的金銀了,所以才只能這樣。
那個時候劉據顧念著自己舅舅的恩情,所以高高拿起,輕輕放下了。
而元始年間,這兩兄弟故技重施。
又做出了這樣的事情。
但此一時彼一時。
這已經不是征和年間、甚至不是龍鳳年間了,當今天子乃是劉進,劉進的舅舅是陳多病,是陳氏,而不是衛氏。
衛霍也不再是那個風光一時的「外戚集團了」。
史書中,關於這一段是這樣記載的。
「元始五年,長平公兄弟大不敬,天子大怒,欲殺之。時太師、臨光公霍光求之,天子念及故大司馬情,而免其死罪。然則,放其於五陵原,世代守茂陵,代代不可歸長安。」——《漢書·長平公列傳》
元始十年,一直猶豫著沒有立下太子的劉進終於立下了太子,其名為「劉詢」。
也正是這一年,身體一直不太好的陳多病在家中病逝了。
他的這一生並沒有如同他的名字一樣「多病」,反而是一生順遂,無病無災,一直到這個歲數才離去,也算是喜喪了。
在陳多病逝世之後,陳氏徹底進入了「蟄伏期」。
整個朝堂上,除卻身為「泥菩薩」丞相的「陳左州」之外,竟然沒有一個陳氏的嫡系。
陳氏的嫡系,都在官渡城中。
當然了,官渡城只是這座城池的官方稱呼,在民間人們更願意稱呼他為「中牟城」。
取自居天下之中,而為萬民之犁的意思。
牟字在漢代的寫法也很簡單,是一橫下方蓋著一個農具的模樣。
人們稱呼這裡為「中牟」,也是因為在這裡人們能夠更加放心的耕種和生活,這裡的權貴不會像別處的權貴一樣站的高高在上,不顧他們的死活。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這句話到了孝成帝時期,已經出現了對應的一句話。
即
「民之大事,在耕與成」。
元始八年的時候,金日磾等人相繼辭世,而等到元始十二年的時候,一直操勞的霍光也去世了。
孝成皇帝站在高台上,一如當年一樣。
可他卻知道。
此時非他時,時間向來不饒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