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緣由」【一更,求訂閱】

  第152章 「緣由」【一更,求訂閱】

  陳慎沒有說話,只是沉默以對。

  他何嘗不知道這樣子做會讓嬴稷更加厭惡陳氏,更加厭惡他呢?

  他是故意的。

  有些時候,君王的厭惡比君王的寵愛要更好。

  但這話顯然不能對面前的孟嘗君說,只能嘆了口氣說道:「家父在世的時候,常言的家訓便是如此,我怎麼能夠眼睜睜的看著這些亂象的出現而不管不顧呢?」

  他看著孟嘗君說道:「文君,難道您覺著,查生以及魏冉所做的事情,王上不知情麼?」

  陳慎的嘴角帶著些許冷酷:「沒有什麼事情能夠瞞得過王上,也沒有什麼事情能夠繞過如今王上的眼睛。」

  陳慎閉著眼睛,輕聲說道:「王上可以縱容查生來試探陳氏的底線,可以用查生以及秦律的尊嚴來試探陳氏的野心,但陳氏不能因為王上的猜忌和試探,就裝作什麼都不知道,將秦律的尊嚴踩在腳下。」

  他的聲音很是沉重,而聽到陳慎所說的話,孟嘗君的心中也同樣有些沉重了

  他默默地嘆了口氣說道:「原來如此」

  田文不知道自己該說什麼了,這明顯是陳氏與王上的一場博弈,過程十分複雜,不是他能夠插手的。

  他的心中不由得浮現出來了一點疑問。

  陳氏與秦王的博弈,持續了多長時間呢?

  他不敢問,也不敢繼續思索下去,只能點著頭說道:「既然陳兄心中有數,那某也不再多說什麼了。」

  田文微微拱手說道:「一切請陳兄小心。」

  待到田文離開了之後,陳慎自己坐在院子裡,院子裡的風在吹著,樹上的葉子也在一片片的掉落下來,落在地上,不由得讓人有些恍惚不定了。

  他輕輕的嘆了口氣,似乎是要將心中的濁氣全然都吐出來一樣。

  方才與田文所說的並不是全部的原因和真相。

  很多時候,事情的真相就像是受了傷的腐肉一樣,外表有「光鮮亮麗」的包紮遮擋住眾人的目光,而內里的「緣由」則已經腐爛無比。

  今日的朝會其實是早已經謀劃好的。

  從嬴稷召陳氏再次歸來,甚至連續準備了五道詔書的時候,就已經謀劃好了的。

  陳氏能夠一直依附於秦王麼?

  不能。

  但陳氏能夠脫離秦王而自主麼?

  同樣也暫時不能。

  這就是時代的弊端了,陳慎雖然也是這個時代的人,但他在陳野的身邊長大,自然是耳濡目染學習到了一些東西,他那超越常人的智慧也讓他能夠看到天下的局勢。

  秦國必定會統一,但秦王能夠歷代傳承下去麼?

  王都是多樣的,更是寡恩多疑的。

  或者說

  在王的眼睛中,或許國家的強盛是較為重要的,但最重要的永遠都是「王的利益」,而不是國家的利益。

  秦穆公當年也是一位十分雄才大略的君王,甚至在那個時候,秦國幾乎已經從邊陲蠻夷的身份擺脫了出來,可以試探性的往中原伸出自己的觸角了。

  最後為什麼秦國瞬間衰落,甚至三代都緩不過氣來?

  交交黃鳥,止於棘。誰從穆公?子車奄息。維此奄息,百夫之特。臨其穴,惴惴其栗。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交交黃鳥,止於桑。誰從穆公?子車仲行。維此仲行,百夫之防。臨其穴,惴惴其栗。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交交黃鳥,止於楚。誰從穆公?子車鍼虎。維此鍼虎,百夫之御。臨其穴,惴惴其栗。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交交黃鳥的啼叫聲可以告訴世人,秦國為何突然衰落。

  原由只有一個。

  「彼蒼者天,殲我良人!」

  殲我良人的是誰?

  是秦穆公!

  穆公一生都有仁義之名,可在最後的關頭,他令秦國三賢為他陪葬。

  當然了,有人或許會說是因為三賢感受到了穆公的知遇之恩,所以自願為穆公殉葬的,但「自願」這種事情,誰不知道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誰都明白到底是什麼意思!

  所以,那謊言的「虎皮」遮擋不住內里的糜爛。

  秦穆公不知道三賢活著對秦國的好處麼?不知道他令三賢殉葬對秦國的傷害麼?

  他知道,他不在意。

  繼任者不知麼?

  知道,但不令三賢殉葬,他的王位坐不穩,所以他也不在意。

  為了坐穩王位,三賢得死。

  所以三賢死了。

  秦國霸主的路也中途斷了。

  天下賢才都不再入秦,甚至將秦國當成了最後的、無可奈何的選擇,甚至選擇了秦國之後也會為自己留下後手。

  他們不敢留在秦國,尤其是在國君交替的時候。

  為何?

  因為害怕!

  害怕什麼時候國君突然又發神經了,一道詔書令自己不得不殉葬。

  能活著,誰想死呢?

  更何況是已經做到一國之頂的臣子們?他們哪一個不是大才,哪一個沒有胸中的抱負?

  士為知己者死,但強迫你去死的所謂知己,真的是知己麼?

  更何況,這個時代的「士」可沒有多少士為知己者死的心,隨意改投他國的事情在這個時代並不少見。

  有一個地獄笑話或許很適合這個年代。

  「沒有當過燕相的魏相絕對當不好一個楚相,你說是吧?秦相。」

  這足以說明什麼了。

  甚至「儒不入秦」的潛規則,也是在穆公死了之後出現的。

  歷代的秦王聽到「黃鳥」的歌聲,都會瞬間拉下臉來,因為這是秦國歷代國君心中永遠的痛。

  一直到了秦獻公時期,因為看到了這一切的「明知不可為」,所以一直十分遵守祖訓的秦獻公才無可奈何之下,咬著牙廢除了人殉制度。

  難道秦獻公廢除人殉制度是因為單純的為了秦國的利益麼?

  不。

  因為當時的秦國搖搖欲墜,戰國諸國紛爭不斷,甚至有可能今日還存在的小國明日就不存在了!

  在弱小的時候,國家與國君的利益是牢固的捆綁在一起的!

  秦獻公想要擺脫今日活著,明日或許就要家破國亡的處境,就必須廢除人殉制度!

  而這個制度被廢除之後,秦國的處境依舊沒有好多少,但總算是比原本的時候強多了。

  秦國為何是「蠻夷」為何是「暴秦」為何是「虎狼之秦」?

  這三個詞,全都是在穆公死後出現的。

  而到了秦孝公時期,孝公之所以表現得那麼的「仁義」「求賢若渴」不是因為孝公的本性本就如此!而是因為他身邊的「韓」「趙」「魏」「齊」「楚」全都在變法!

  一個個的變得強大起來。

  就如同一個三歲孩童,他身邊的孩童全都一瞬間長成了身高九尺的壯漢!

  這些壯漢看著孩童手中的美玉虎視眈眈,幾乎口水都要流下來了!

  這個時候,孩童只能夠強迫自己變得友善,收起來自己的獠牙,為了讓自己「成長」起來,他可以做任何的事情!

  所以,商鞅第一次見秦孝公沒有說「變法強國」等事情的時候,秦孝公聽得都要打瞌睡了。

  而商鞅見此也立刻改變了自己準備的「稿子」,開始大講特講「變法強國」,而原本瞌睡了的秦孝公聽得如痴如醉,恨不得跟商鞅結為異姓兄弟。

  為何秦孝公與商鞅的「情誼」持續了那麼多年,哪怕是在原本沒有陳氏的歷史上,兩人也有「青山松柏」這樣的情誼存在?

  因為商鞅對別人再怎麼狠,但是他的變法對秦國尤其是對君王是好的!

  秦國在強大,秦王手中的權力在變多!

  所以秦孝公會一直支持商鞅!

  不是因為什麼情誼,純粹是因為利益。

  商鞅最後的死跟秦孝公有關係麼?有,甚至有很大的關係。

  秦孝公不知道商鞅得罪太子,得罪公子虔非常狠麼?秦孝公知道,那麼為何秦孝公依舊沒有理會,甚至在死後連一道詔書都沒有留下?

  要知道這個時代「孝」還是根深蒂固的觀念。

  一道詔書就可以保住商鞅,為何秦孝公不保?

  因為他不想保,因為這對他沒有好處了,因為這對秦國沒有利益了。

  因為商鞅的變法已經完成,秦國的強大已經被看見了,那麼接下來就該考慮用一道詔書保「商鞅」後會造成的後果了。

  兒子與自己離心離德,或許自己死後都不會多麼費心。

  值得麼?

  不值得。

  用一個已經失去作用的「商鞅」,換取「兒子」對自己的「悵然若失」與「不再憎恨」,這很值得。

  所以秦孝公沒有留下詔書。

  所以商鞅該死了。

  若不是因為不想「黃鳥」的舊事重演,秦孝公最後甚至有可能一道詔書令商鞅殉葬。

  「黃鳥」的歌聲就如同懸掛在歷代秦王頭頂的寶劍,他們害怕於此,但也震怒於此,嬴稷如今沒有直接對付陳氏,有他在糾結的緣故,也有「黃鳥」舊事的陰影影響。

  那麼有了陳氏的歷史中,為何秦孝公保住了商鞅?

  因為有了「陳氏」,商鞅還有作用。

  什麼作用?

  在惠文王還未曾長成的時候,制衡「陳氏」,讓陳氏不能夠一手遮天的作用!

  秦孝公一眼便看出來了「陳野」隱藏在內里的才華,也一眼就看出來了「陳氏」未來可能有的危險!

  所以陳野成了惠文王的老師,所以他的女兒嫁給了陳野!

  所以他才那麼疼愛一個「外孫」!

  對於秦王來說,一切的感情都可以用來當做「武器」,無論是用來捆綁的繩子,還是用來殺人的武器!

  這便是一個王!

  王從來沒有感情,有感情的都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王,尤其是在這個戰亂的時代,在這個吃人的時代!

  惠文王時期,惠文王難道真的對他的父親那麼放心麼?

  不。

  陳慎想到這裡,嘴角帶著冷笑,若是真的對陳氏放心,對他的父親放心的話,怎麼會有那麼多明里暗裡對付陳氏的事情呢?

  若是真的對陳氏放心,陳昭怎麼會成了如今王上的伴讀?如何會想讓他成為王上的老師?

  哪怕最後他的父親想辦法想要繞過這個事情,最後也不得不讓四弟「陳守」去當嬴稷的老師,甚至讓陳昭跟著嬴稷一同前往趙都邯鄲?

  怎麼會最後讓他的父親成為輔國之首,一共七個輔國之臣,有近乎一半都是陳氏中人?

  難道惠文王不知道,「烈火烹油」「樹大招風」麼?

  他知道,所以他是故意的。

  這些都是「政治」下的妥協罷了

  陳慎微微的閉上眼睛,包括之前一直不願意去想的。

  昭襄王元年的時候,惠文王崩殂的時候,為何沒有對付陳氏,反而將陳氏架在了高處?

  因為陳氏無論是對惠文王來說,還是對如今的王上來說都有用!

  「羋八子」的存在,便是秦王最大的威脅!

  惠文王太明白了羋八子的野心,也太明白「孝」這個字的壓迫了!

  所以他為嬴稷留下了一把刀,好用的刀。

  「安國君陳野」

  安國君陳野論身份,他是安國君,軍功二十等,是國相,是秦孝公的女婿!是惠文王的兄長!

  他是臣,但同樣不是臣!

  所以羋八子的「孝」壓不住陳野,只要陳野在,嬴稷就可以慢慢發展,甚至惠文王太明白、太清楚陳野的性格了,他知道即便陳野哪一天堅持不住快死了,也會拉著羋八子一同去死。

  這也是為何他留下一封「廢后」詔書的原因。

  多麼善解人意的「惠文王」啊!

  多麼深厚的「君臣情誼」啊!

  這便是隱藏在「錦里」之下的潰爛,這便是隱藏在情誼之下的血污!

  陳慎沒忍住自己的情緒,不由得伏在書案上痛哭不止。

  他的父親知道這些事情麼?

  肯定是知道的。

  不然也不會知道自己時日無多的時候,讓他早早的就做準備了

  「桃花源」中。

  父子兩人看著陳慎伏案痛哭的這一幕,都不由得嘆了口氣。

  陳瞻看著陳野問道:「父親果真如此麼?」

  陳野沉默不語。

  章台宮

  嬴稷坐在宮殿中,神情平和。

  這次對付陳氏不成,但不代表以後對付陳氏不成。

  他將手中的東西扔到火爐之中,神情寡淡:「楚系一脈啊,真是沒用。」

  嬴稷的嘴角帶著嘲諷。

  他知道楚系一脈做的事情麼?知道。

  為何不在意?

  因為不必在意。

  楚系一脈的勢力就算再怎麼擴張,難道能夠超越如今的陳氏麼?

  陳氏已經成了他頭頂的一把劍。

  更何況楚系本就是他一手扶持起來的,是對付「陳氏」的劍。

  嬴稷閉上眼睛,難道他不知道陳氏是忠誠的,陳氏所做的一切是為了秦國好麼?

  他知道。

  但他不在意。

  為何不在意?

  因為不必在意。

  他是秦王,如今的秦國如此強大,諸國難以抗衡,這種情況下最重要的難道是繼續擴張領土麼?

  不是。

  最重要的是收回秦王手中應當有的權力!

  最重要的是讓那些拿走秦王手中權力的人全部去死!

  這就是秦王,這就是昭襄王嬴稷,這就是戰國大魔王嬴稷。

  無論歷史怎麼改變,無論出現什麼人,有些時候一個人發自骨子裡的性格是不會改變的。

  比如范雎哪怕是沒有遭受磨難,卻依舊敏感多疑、睚眥必報。

  比如嬴稷依舊這麼的刻薄寡恩。

  原本的歷史中,他可以為了范雎的三言兩語而殺死白起,因為白起「人屠」四十萬,拖累了秦國的名聲,並且那個時候身上傷病綿延,對秦國沒有什麼用了。

  他也可以在白起死了之後「恍然悔悟」,「敲打」范雎。

  他不知道範雎敏感多疑,會害怕的逃走麼?

  知道。

  但不在意。

  因為「范雎」也沒有用了。

  這就是嬴稷,一個縱橫天下的大魔王,一個王。

  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自己。

  ————————————————————————————————

  「昭襄王十五年,文安君於朝斥司寇,王大驚,始知司寇舊事,震怒,乃殺查生而徙魏冉,後痛哭言:悔不該令昭走!請先生教我!昭襄王十六年春,陳昭入咸陽,為司寇。咸陽舊例,為之一清。時人做歌曰:茫茫湛天,為何一清?黃鳥之鳴,宣於我耳,唯有賢才,入我咸陽!賢才者誰?官渡陳昭!——《新秦書·昭襄王本紀》」

  PS:陳慎為什麼不願意先上報?因為他就是故意的,陳氏之前的退卻是「妥協」,如今的「斥責」便是反擊,他要讓嬴稷知道,陳氏是會反擊的、有反擊力量的。陳氏想要綿延千年,怎麼可能只用「仁德」呢?只有你自身足夠強大,別人才會聽伱「仁德」。

  昭襄王為什麼試探?他不知道法的重要麼?不是陳氏的重要麼?還是那句話,他知道,但是不在意,為什麼不在意,因為不需要在意。他是秦王,要注重的首先是自己的利益,之後才是秦國。當國家強大起來之後,秦王與國家的利益捆綁就不是那麼緊密了。原本的歷史中嬴稷的性格也是這樣,白起的死和范雎的逃跑,以及「邯鄲之戰」後秦國再次龜縮的原因都是這個。

  王都是剛愎自用的,不是一個老師一個伴讀能改變的。因為王犯了錯只需要假惺惺的「罪己」就可以被世人原諒。(嗤)

  陳氏可以改變歷史,但需要時間,還是那句話,歷史有修正性,陳氏在浪潮中一次次的努力,一次次的留下印記,就是為了最後能夠掀翻這所謂的「歷史修正性」,對所謂的歷史慣性說:「我去你老母」,之後讓歷史朝著自己想的方向去走。

  抱歉了寶寶們,昨天的那章大家的評論我看了,是我沒有寫清楚嗚嗚嗚,下一次一定注意。

  (本章完)

  【麻煩您動動手指,把本網站分享到Facebook臉書,這樣我們能堅持運營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