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登入朝堂之人【二更,求訂閱】
戰爭的開始很簡單幹脆,秦趙魏燕四國合盟,準備一起瓜分其餘的三國。
當然了,他們最終的目的並不是瓜分這三個國家。
或許——秦國有這樣的想法,但其他三個國家一旦發現他有這樣的想法,立刻便會將他的想法給按下去的。
畢竟誰不知道,這三個國家被瓜分了之後,就該輪到他們了?
他們不允許,也絕對不會讓這樣的事情發生的
「桃花源」中。
陳野躺在躺椅上,默默的看著這一切的發展,現在的他尚且有些許的力氣和精力去觀看這些歷史一步步的變成「現實」。
但當一年又一年的過去後,他就會開始感覺到疲倦了。
不過那都是許多年後的事情了。
或許,許多年後他依舊活力四射的在空間中,觀察著這無聊而又充斥著趣味的歷史呢?
「唉。」
其實在新的官制出現的時候,陳野就發現了這其中所隱藏著的意味。
與其他國君以及秦國內的朝臣不同的是,陳野知道更多其中的內幕,畢竟那個官制的改革是他交給陳慎的,而且,也是他眼看著陳慎將這官制在一個合適的時間,以一個合適的「巧合」教到「嬴稷」手中的。
這意味著陳氏想要撤退了。
或者說,帶領著陳氏的陳慎,已經開始為陳氏準備後路。
王上總是刻薄寡恩的,尤其是這種縱橫幾十年的王上。
昭襄王七年,戰爭頻發,在三個戰場上分別都有不同的人才顯露出來。
秦燕與齊的戰爭中,秦國某個世代傳承的老貴族中,有一個人脫穎而出,他幾乎是以一種快的讓人懷疑的速度獲得軍功。
在最開始的時候,這個年輕人用了整整四個月的時間,才獲得了第一個人頭從而進爵一轉。
但緊接著,在第五個月的時候,他就湊夠了進爵五等的人頭,也因此成為了秦國軍隊中最低等級的「伍長」,成為了五個人的領頭的。
也正是在成為了「伍長」之後,這位已經不算年輕的中年男人終於展露出來了屬於自己的才華以及令人害怕的軍事才能。
第六個月中本來有一場小衝突的,這是在發生戰爭後,尤其是在後戰國時代的戰爭中是很常見的,但就是因為這個「平凡」伍長的原因,這場小衝突爆發成了一場巨大的戰爭!
這場戰爭幾乎席捲了半個秦燕齊戰場。
而當這場戰爭結束後,這位平凡的伍長再次進爵為第八等,而越級、破格,由秦王嬴稷親自進為百將。
在此必須說明一下,秦國這個時期的軍隊建制。
五人為伍,設伍長一人;二伍為什,設什長一人;五什為屯,設屯長一人;二屯為百,設百將一人;五百人,設五百主一人;一千人,設二五百主一人。其中,「二五百主」也稱「千人」。
千人在這個時期已經算是中上層的官兵了。
百將則是處於中層的士官。
一般正常來講,從一個普通的士卒成為「百將」需要數次戰爭——至少是三次巨大的戰爭。
這需要至少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因為有些人哪怕天資卓越,也因為一些原因得不到那麼多的人頭、軍功。
這個中年人出身自老貴族「白氏」。
他的名字很簡單,或許是他的父母希望「白氏」能夠再次得到秦王的起用和寵幸,因此只有一個單字。
「起」。
這個已經近三十歲的,不再年輕的中年人,叫做白起。
他還有一個更加響亮的名字。
武安君!殺神!
大帳中
若不是因為身旁有秦國的將軍一直在盯著,樂毅數次都想要下手將白起這個人給直接殺死在這戰場上
別說現在秦燕正在合盟,就算是真的合盟也能夠撕毀盟約。
更何況現在不算是合盟呢?
頂多算是一起攻打齊國罷了。
當樂毅見到白起,甚至聽到白起與司馬錯進行一些交談的時候,他就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感覺,一種發自內心的恐懼
此子斷不可留!
若是留下,一定會有無盡的禍端!
這是樂毅心中的直覺告訴他的,反正戰場上死一個人太簡單了,太容易了。
可當樂毅真正的執行自己心中計劃的時候才發現,原來戰場上死一個人竟然這麼的困難!
且不說那些保護白起的「部曲」,僅僅是這位才華橫溢的中年人本身,對樂毅的計劃和圖謀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對付庸才,隔空上陣排兵布陣已然足夠。
但可惜的是,白起不是庸才
他不僅僅不是庸才,更是一個可以和樂毅本人比肩、甚至超越了他的天才!
對付這樣的天才,哪怕是樂毅本人親自上陣都有可能失敗,更何況是隔空操控呢?
而在另外一處戰場上。
秦趙韓的戰場之中,同樣有一位天資縱橫的人如同流星一般出現,這個人在原本的軌跡中,本來應當是大器晚成的。
但不知道是受到了哪一隻「蝴蝶」的影響,他提前爆發出來了屬於自己的全部實力
廉頗!
與白起同樣是戰國四大名將的廉頗!
在秦趙韓的戰場上,這位後世原本以「防守」出名的名將,爆發出了前所未有的魅力。
秦趙韓戰場的結束十分迅速,幾乎是以風捲殘雲的速度就結束了。
韓對於秦趙兩個強國根本沒有任何的抵抗能力
這可是第一和第二的強大國家!
就相當於現在的兔子和老鷹一起攻打某個在海洋上只有數百個公民的「公國」一樣簡單!
甚至比喝水還要簡單!
因為喝水你或許還要考慮水溫,但秦趙攻伐韓不一樣,你什麼都不需要考慮。
只需要莽過去就是了。
昭襄王八年春,韓王求和。
秦、趙獅子大開口,幾乎吞併了韓一半的國土,長平以北的土地幾乎全都失去割讓給了兩個國家。
而秦趙在瓜分了半個韓之後,他們各自又開始瓜分這次在戰爭中得到的利益。
首先便是土地。
趙惠文王不願意在這個時候得罪這位強大的秦王,因為大多數時候強大意味著「小心眼」,他拿了剛於、平陽等地的城池。
而為了彌補秦國的損失,將「長平」「官渡(中牟)」給了秦國。
這兩個地方都是非常肥沃的平原,並且在這一次的災情中並沒有受到太多的損失,將這兩地給了秦國,也是趙惠文王的一種示好。
秦王十分愉悅的答應了趙惠文王的請求,雙方進行了充分而又友好的交談,將這次暴戾吞噬的「食物」平分。
昭襄王八年冬,在寒風凌冽中,齊國率先承受不住了。
齊王求和。
割讓「饒安」、「馬陵」等地給秦燕兩國。
而秦王也沒有出乎樂毅和燕昭王的預料,表示這兩個地方與我國領土並不相鄰,但這次戰爭明顯是我們出力多,不能讓我們什麼都拿不到。
因此提出,燕國可以用「晉陽」來換「饒安」。
燕昭王在聽到這個「提議」的時候幾乎是想要暴躁的怒吼,因為「晉陽」不屬於燕國!它屬於趙國!
但讓燕昭王更加生氣的是,趙王提出他可以將「晉陽」交給「秦國」,只要燕國將「中山」的一半交給趙國作為交換就可以了。
最後,在三方「友好」「真誠」「親切」「深入」的交談後,做出了如下決定。
燕國得到了「饒安」以及「馬陵」,成功的將自己的觸角深入到了中原腹地,成為了盤亘在齊國、趙國之間的一根刺。
從此,燕國真正的有了「南下吞併群雄」的勢。
它的國土呈一個T字型了。
而趙國則是得到了「中山」的三分之一,鞏固了自己在「中原」的地位。
秦國則是得到了晉陽等地
這塊土地倒是沒有什麼,但這土地中有一片為「藺」,藺相如的藺。
在其餘兩個戰場都結束了之後,楚國也終於頂不住了,因為楚王開始害怕了。
他害怕,自己如果再負隅頑抗,秦國會聯合魏、趙、燕,四國一起合盟攻打自己!甚至他害怕其餘六國聯合在一起瓜分了自己!
為什麼楚王會這麼害怕?
因為楚國的地盤實在是太大了!
可以說,其餘六國加在一起,都沒有楚國的地盤大
楚國啊當真是幅員遼闊。
昭襄王九年,春。
楚王求和。
作為「求和」的代價,秦國獲得了「上庸」以及「析」「宛」「鄧」等南陽郡的一部分。
而魏國則是得到了「徐州」「彭城」。
這次席捲天下的大戰中,受傷的只有韓、齊、楚三國,而剩下的四個國家則是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加強。
或許這就是「弱者恆弱」「強者恆強」的道理吧。
而在所有人都冷靜了下來,開始分析這一次戰爭了之後,眾多國君開始審視起來自己到底得到了什麼,自己失去了什麼。
這是第一階段。
在這個階段魏、燕、趙三國國君都沒有意識到什麼。
緊接著,他們拋下了「自身利益」,僅僅是去看秦國得到了什麼。
作為這次戰爭的發起者與最中堅的力量,秦國向西北、向東、向南全部都又擴張了一部分此時的秦國幾乎有四分之三的楚國那麼大了!
這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畢竟,就以往秦國的那點地方都能夠培養出來那麼強大的秦國士卒,如今再次擴張
會發生什麼呢?
誰都不知道。
三王開始審視這一次的戰爭,之後,嘆氣聲、以及後悔的聲音漂浮在三國國都之上。
他們開始後悔了。
於是,隱隱約約鬆散的六國,再一次有了「合盟」的跡象。
這一次的合盟不同於之前的合盟,這一次沒有「叛徒」,所有的王都迫切的想要阻擋秦國繼續發展,都想要限制住這位明顯有著「龐大野心」的秦王
他們初步認識到了戰國大魔王的可怕。
昭襄王九年,春與夏之際。
獲得了戰爭的勝利後,秦王嬴稷再次開始大肆的分封群臣。
在戰爭中有亮眼表現的「白起」憑藉著軍功封爵第十三等,而後拜上卿,為「軍司馬」,僅在太尉之下。
而「陳瞻」則是憑藉著軍功再次進爵,封徹候。
這是軍功制度所能夠走到的一個巔峰了。
二十等軍功爵位制度,第二十等便是徹候。
更何況,陳瞻已然憑藉著之前的功勞封「君」為「武安」,這是除卻「安國君」之外,秦國最頂級的封君了。
在「安國」之下,便是「文安」與「武安」,這兩個爵位更進一步便是「安國」了。
秦國內,無數的士卒都以封「武安君」為夢想。
就如同後世的「封狼居胥」一樣。
或許「武安君」本身這個爵位沒有那麼高的地位,但是當陳瞻成為了武安君,那麼武安君就有這樣的地位了。
而在暗中匍匐著隨時準備迸發的「攻陳之盟」,再次歡悅的慶祝著。
如果說上一次設立「左相」「右相」不是故意的話,那麼這一次設立「軍司馬」便是一眼可以看出是故意的了。
「太尉」是一個國家的最高軍事長官,由陳氏的陳瞻擔任。
如今,王上特意設立一個「軍司馬」是什麼意思?
不就是為了限制陳瞻,限制陳氏麼?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朝堂上的人都能夠看出來。
趙國,邯鄲。
在看到了廉頗的強悍之後,趙惠文王如同得到了寶玉的窮人一樣,幾乎是想要天天炫耀。
他以一種幾乎稱得上是「飛速」的速度封廉頗為「信平君」。
這比原本歷史中的他封君提早了近三十年
而後,拜上卿,令廉頗掌管全國的軍事。
周赧王七年。
這位不算成功,但也不算太過於失敗的周天子,崩於「鞏」,但此時他的「崩」已然引不起任何的動靜了
人們並不在意他什麼時候死了。
或者說
天下人已經不在意邦周什麼時候凋零了。
——————————————————————
「昭襄王六年,王舉國以戰,得城三十,大勝而歸。——《秦書·昭襄王本紀》」
(本章完)
【麻煩您動動手指,把本網站分享到Facebook臉書,這樣我們能堅持運營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