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得抓緊時間開掛啊!

  第265章 得抓緊時間開掛啊!

  「太行山固關」

  朱慈烺舉著蠟燭,在永春閣二樓的書房內看著新掛起來的地圖。這是一幅山西加上北直隸的形勢圖。兩個巨大的箭頭,從北京和太原延伸而出,將要在太行山中部的險要固關相撞了。

  已經有了幾個月身孕的吳三妹也舉著個蠟燭,笑吟吟站在朱慈烺身後,似乎是想替他多照點亮。

  永春閣二樓這裡,是朱慈烺在大功坊內的一處臥房。如果這天公務繁忙,睡得遲了,便不去內院,而是把選侍吳三妹叫來侍寢。沒錯,朱慈烺現在只和吳三妹睡,寧香玉和費珍娥這兩個選侍,到現在還是有名無實。

  之所以這樣,一來是朱慈烺真挺喜歡這個傻白甜的大丫頭;二來也是政治上的需要——他的長子最好由吳三妹來生!

  半晌之後,朱慈烺放下了手中的蠟燭,拍拍手道:「李自成的局面看上去不錯!雖然不足以擊敗韃子,但是堅守固關打持久戰是沒有問題的.現在已經是冬天了,應該不大適合攻城的,看來李自成總能拖到明年春天的。」

  「千歲爺,聽您的話兒,李自成還是會打敗?」吳三妹生在將門,自幼耳聞目睹,對於軍事當然有所了解的。在她看來,李自成占據險要,兵力又多,怎麼都該立於不敗。

  朱慈烺淡淡一笑,年輕的面孔上露出一絲無奈地苦笑:三妹啊,三妹,你是不知道韃子現在是開掛的!

  李自成盤子表面上看著挺穩,但遇上開掛的韃子還是會大敗虧輸的。

  等他一失敗,就該輪到大明了所以大明朝也得抓緊時間開掛啊!

  「許還有一年時間吧,」朱慈烺吐了口氣,「應該是能幹成不少事情的」

  在進入南京後,朱慈烺領導下的大明朝廷又在醞釀新一輪的改革了。這次改革的目的是改善大明朝廷的行政效率,加強了六部尚書和閣臣的權力。朱慈烺準備正式取消六科給事中,將六部變成了尚書負責制。

  通過這次改革,六部的職責也將會更加明確。

  吏部主管文官人事,不僅管升降、考核、任免。凡是和文官人事有關,都是吏部的事兒。凡是在朝廷各部院任職的文吏的人事,也統歸吏部管轄。

  當然了,吏部管人事並不等於全權掌握人事任免權限,而是主要根據朱慈烺的令旨或是各級主官的行文辦事兒。

  禮部則會變成了專門主管教育和教化的部門,各級官學和科舉取士禮部都管得著。另外,僧錄司、道錄司也被歸入了禮部,順帶著基督教、天方教等少數派宗教的事務也都由禮部管轄。

  除了這些,朱慈烺還下令禮部籌建「同文館」和「書文館」,前者是翻譯機構,主管培養通事,翻譯各國書籍典章。

  而後者是個管出版的衙門——明末的書籍出版管理太過鬆弛,幾乎沒有誰在管,徹底的言論自由!

  倒不是朱慈烺反對言論自由,而是目前正處戰時。戰時哪兒能有那麼多的自由?該嚴管的,必須得嚴格管制!該拉攏的,當然也得拉攏。

  兵部現在還是個清閒衙門,許多職權都被大元帥府侵占。不過朱慈烺也在醞釀一場大改,準備將兵部變成一個主管軍政的衙門,將大元帥府的軍政司劃入兵部。

  戶部的改革正在醞釀當中。改革將主要涉及三方面,一是戶部倉庫的管理——最重要的庫銀(包括制錢)管理,將會改由鹽商銀行、海商銀行負責!戶部只管帳目和收支,不直接管理現金。

  二是錢幣發行——明朝初年發行過「寶鈔」,也就是紙幣,不過並不成功。後來又發行過制錢和小錢,不過同樣搞得不好。所以現在明朝的通貨很亂,白銀、制錢、小錢混用。上街買賣時還得帶著剪開白銀的剪子,稱量的小稱和用來融化白銀的工具!整個一鍊金術士

  而朱慈烺這個「金融專家」當然不能容許通貨如此混亂,必須得大加整理。發行便於流通的錢幣!

  另外,明朝的金銀兌價和國際市場脫節——這是因為在明朝,黃金的貨幣屬性不足。因此也有鑄造金幣用於大額支付,以提升金價的需求。

  三是戶部的稅收也必須大幅度的改進,特別是必須取消士大夫免納商稅(關稅)的特權——這可是改革的深水區!但是不涉及又不行,否則朱大太子領導下的朝廷就會入不敷出,早晚會步了他老爹崇禎皇帝的後塵。

  而在稅收改革的同時,花錢的改革也在進行當中——在朱慈烺看來,明朝不僅是收錢的效率低下,花錢的效率同樣很低!

  提升花錢效率的第一步,則是大幅削減宗祿的支出,同時增加各級官吏實際的俸祿所得,並且取消「折色」和實物俸祿,一律改發白銀。同時再研究設立職田——就是將清屯查田所得到的土地中的一部分充做職田發放給文武官員,以便讓他們獲得一筆可觀的田租收入。

  雖然加俸未必能制止貪污腐敗,但是之前那種在本來就低的俸祿水平上再加各種折色的做法,很有一點黑心老闆剋扣工資的意思。對於老家在東南,可以通過詭寄和免稅優待獲利的官員倒是無所謂,可是對於跟著朱慈烺南下的「官僚無產階級」就不行了。

  朱大太子可不會讓自己人吃虧!

  至於削減宗祿的支出,在某種程度上是託了李自成、張獻忠的福。現在明朝絕大部分的宗藩所在之地,都被這兩位打破。朱家的宗室子弟,要麼死去,要麼失聯。僥倖逃亡到南京的宗室人數本就不多,而藩王、郡王的死亡、失蹤比例更高!即便跑到南京,也是「失藩」的王爺,根據祖制就有罪過。

  朱慈烺能在南京賞他們一座王府,給個代降的王爵,再給點打了折的俸祿,他們就已經感激不盡了。

  而在削減宗祿支出的同時,朱慈烺還決定中止「宗禁」和「永世皇族」這兩項給大明財政造成極大負擔的制度。

  而作為一個重要的花錢部門,工部的改革同樣刻不容緩。明朝工部管轄營繕、虞衡、都水、屯田四個清吏司及營繕所、文思院、皮作局、鞍髻局、寶源局、顏料局、軍器局、節慎庫、織染所、雜造局、竹木局、柴炭局等。

  這套配置在明初的時候是不錯的,畢竟明初時期工商業經過多年戰亂和蒙古人的摧殘,元氣沒有恢復。所以「匠戶」上番服役加上官營手工業的方法是合適的。

  而到了現在,匠戶制早就名存實亡。在江南這種工商業非常繁榮的地方,情況更加突出。沒有了匠戶,官營手工業也就沒了廉價勞動力,再加上文官缺乏管理手工業的能力,所以工部下轄的官營工場效率極低——那些炸膛槍、炸膛炮就是他們生產的!

  這個情況必須加以改變!

  而改革工部的思路,當然就是別無選擇的市場化——朱慈烺現在既沒有能夠管理手工業的官員,也沒有多少手藝嫻熟的匠戶,根本就不可能全面振興官營手工業。雖然有一些天津追隨而來的「義從匠戶」,但是這些的手藝並不怎麼樣,明軍使用的那些炸膛槍不就是他們的傑作?而且他們是「義從」,是有功勞的,工部還得發他們一份高薪!

  依靠他們,工部最多也就設立一個火銃工場,一個甲冑工場,一個刀盾工場,一個鑄炮場和一個弓箭工場。這些工場使用的原材料還得採購,而且產量也根本不可能滿足需求——這個時代用簡陋的鑽床加工一根槍管需要二十天到一個月,生產一張優質的複合弓需要幾個月也許更久!而在南京這裡,短期內能夠投入使用的鑽床也就一二百台。能夠僱傭到的造銃良匠就更少了,畢竟江南本就造不出多少能用的火銃,也就沒什麼匠人了。而手藝活也沒辦法開金手指,所以在工場開設的初期,產量不高是肯定的,而且良品率肯定也很低。

  所以大規模的武器供應,還得依靠市場,特別是吸引佛山的鐵匠北上創業來解決。

  至於刑部,倒是暫時不必大改,雖然明朝刑律、刑部不合理的地方不少,但畢竟不是當務之急。

  而這一大堆的改革項目,都是要得罪人的.雖然朱大太子不怕得罪人,但也不能總當惡人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