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6章 文明是有圈子的

  第1606章 文明是有圈子的

  「諸位遠道而來的藩國君臣,卿等聚會於應天,是為我大明大行太上皇帝送葬。但朕則想趁著諸位難得齊聚的機會,和諸位商量出一個關係到大明和諸位的藩國城邦萬代千秋之安的辦法.」

  皇極門外廣場上,朱慈烺已經結束了和朱企銳的談話,開始一字一句的托出自己建立天朝聯盟的計劃了。

  這個天朝聯盟,差不多是朱慈烺這輩子要辦的最後一件大事兒了!

  在他看來,自己也太祖高皇帝坑過來的這五十六七年,其實就辦了兩件大事,第一件大事兒就是中興大明,把一個讓崇禎皇帝折騰得奄奄一息的大明朝給救活了;第二件大事兒就是建立一個天朝文明圈了。

  其中第一件大事兒是為坑人的祖宗辦事兒——朱慈烺是天下第一孝子嘛,當然得為祖宗復興大明了!

  而第二件大事兒,則是為國為民了!百善孝為先嘛!朱慈烺是名垂青史的第二十五孝子,當然擁有高尚的靈魂。所以不能只為一家一姓打天下、治天下,還得為億萬炎黃子孫和屹立神洲大陸之東方的華夏之國留下一筆可以造福萬代的遺產。

  這遺產就是一個屬於華夏民族的文明圈!

  在朱慈烺看來,大明王朝即便不能續命,華夏之民即便歷經滿清、民國的苦難,將來也是有復興的一日.但是,將來能夠復興的只有中華,卻沒有天朝文明了。

  在朱慈烺的記憶中,後世的中國雖然得以復興,但是卻不再擁有自己的文明圈沒落的國家可以再興,可是逝去的文明圈卻很可能已經永遠湮滅在歷史的長河當中了。

  而在朱慈烺給崇禎當接盤俠的時候,大明的江山雖然殘破不堪,但是這個國家依舊處在一個文明圈的中心。

  雖然這個文明圈因為種種原因而不斷萎縮,但比起後世的情況,不知道好了多少。因為華夏再努力,也不可能把所有的事兒都幹了.

  大概是因為失去才知道珍貴,所以位於天朝文明圈中央的這個男人,早在大明中興戰爭尚未勝利的時候,就著手開始復興自己的文明圈了——這次可不能再讓華夏失去文明圈了!

  而朱慈烺復興華夏文明圈的第一步,當然就是借著「摸金皇阿瑪」多爾袞的名義,隆重倒(倒斗)出了孔子遺篇——《子論格物篇》,開啟了華夏自然哲學的大門!

  華夏文明並不是真是沒有探尋自然哲學的欲望,實際上華夏文明在這方面的求索並不算少。但是因為始終未得其門,所以不得要領,也就不大容易拿出鼓舞人心的成果了。

  做學問也是要將投入產出的,如果某個研究方向總也拿不出成果,願意研究的人自然就少了.就像後世沒有人去研究修仙一樣——修來修去,也不見到有人成仙啊!

  所以華夏的「格物致知」總是會遇上格來格去,毛也格不出來的窘境——有研究自然的想法,但是卻沒有方法和工具,使得研究的困難太大!久而久之,當然是知難而退,退著退著,自然哲學(科學)也就成了被忽視的方面。

  實際上,當明朝中衰之前,西方自然哲學開始傳入的時候,一大批吃飽了沒事兒乾的明朝士大夫就很快被吸引過去,開始學習和研究了。

  但是因為沒有辦法給西方自然哲學披上孔孟之道的皮,當然也就沒辦法使之成為顯學了。

  而《子論格物篇》的出世,就給源自西方的自然哲學披上了孔孟之道的外衣,就能將自然哲學變成人人願意追尋的顯學了——相比道德文章,有了《子論格物篇》的自然哲學就比較容易出成果了。因為道德文章的基礎,就是孔子、孟子的那些大道理,前人都研究了那麼多年了,早就嚼爛了,還能研究出個花來?而華夏的自然哲學卻大有可為,拿著《子論格物篇》好好鑽研一下,不行就弄點西洋的自然哲學書籍參考一下,沒準就成了大儒!

  可別以為華夏有官本位的思想,一準就會讓聰明人都去做官了,其實華夏歷史上專心學問的人也不少。而且做官、發財、做學問也不是不能兼容的。牛頓那麼大的學問家,不也當了皇家鑄幣廠的廠長?

  而先當大儒後求官的路子也不錯啊!還能名、利、官三收呢!

  而要當大儒,當然得拿出說得過去的學術成就。可道德文章那方面已經沒有突破的空間了,所以洪興年湧現出來的眾多大儒,都是走自然哲學的路子。

  到了洪興五十年後,華夏文明圈在自然哲學方面,基本已經追平了西方!

  當然了,一個文明圈,光會做學問是不行的。要不然現在的西方文明就應該以希臘為中心了。

  所以復興華夏文明的第二步,當然就是強主幹和散枝葉了大明是主幹,當然要做強!但是也不能只有大明,因為大明朝廷的治理能力是有限的,所以統治的國土也不能太大。可是因為朝廷的治理能力不足就不圖進去混日子,任憑自家的文明圈漸漸瓦解萎縮,最終完全失去,則會遺禍子孫。

  因此朱慈烺在大明本土的戰局稍安後,就開始著手鞏固和拓展文明圈了所以這四五十年來,朱慈烺才會堅持執行一個以拓展文明圈和東亞種族生存空間為目標的殖民路線。

  因為不大肆擴張本土,所以大明朝廷可以將殖民擴張的成本和管理的壓力一併轉嫁出去。同時還能最大限度的調動大明國內擴張殖民的積極性.甚至還讓許多日本人、安南人、朝鮮人、蒙古人也搭上了天朝文明圈擴張的便車——文明圈的擴張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就如同歐洲那邊明明是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格蘭輪流稱霸海洋,最多再加個法蘭西。但是許多德意志人、義大利人、斯拉夫人、北歐人,也都跟著一起溜達到了新大陸、大洋洲和非洲。

  在原本的歷史上,大航海時代時都還不存在的比利時甚至也在非洲搞到了一大塊的殖民.

  不管有多少人搭了便車,朱慈烺打造的這個華夏文明圈子的主體肯定是天朝漢人,絕大部分的藩國也是以漢人和漢文化為主流。實際上,在《子論格物篇》加持下的儒學戰鬥力大增,已經壓倒了釋、道(神道),成為了天朝文明圈的顯學!

  但是四五十年來的粗曠型開拓,也造成了天朝文明圈內部變得越來越混亂。

  當然了,一個文明圈內部是不可能如一個國家內部那麼井井有條的,混亂難免,國與國之間的鬥爭更加不可避免。

  但是在混亂和鬥爭的同時,也必須建立一定的秩序!

  有秩序,才不會走向崩解。

  有爭鬥,才能保持活力。

  朱慈烺目光灼灼的看著一群諸夏王公,沉默了許久,又開口道:「朕今日欲與諸卿訂立《天盟大憲章》,以約束加盟諸國,以護衛華夏道統,以保我等子孫後代,不至於被髮左衽,也不至於為夷狄所困!

  因此《大憲章》的第一條,朕建議可以這樣來訂:凡諸夏之邦,都必須奉華夏道統,習孔孟之道,遵守天朝之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