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軍面紅耳赤,躬身道:「是末將錯了,一切以規則為準,末將認輸。」
嘴裡這麼說,心裡還是老大不舒服,裴磬太精明了,她自己力氣大的時候,就各找武器,而她用的是自己慣用武器,傳說中重三百斤的大錘。
而武官們呢,由於來這裡工作沒有什麼危險性,負責的就是指揮士兵訓練,所以基本上不會把自家的武器帶來,因為個人自用的武器,都是精心打造,造價貴,需要精心保養,而這裡的武器多得是,沒必要帶來。
但是這裡的武器都是大批量打造的,較為廉價,質量上也沒辦法跟精心打造的比。
因為她力量大,武器的質量還更好,武官們在武器選擇上,就吃了大虧。
可是到了士兵們,她又讓全部改成木棍點到即止,等於把男兵們在力量上的優勢給削弱了,男兵們再一次吃了啞巴虧。
如果是實戰,雖然說也照樣輸,但不會輸得這麼難看。
十三個武官打一個女將,一個照面武官全滅,一百個男兵攻擊三十個女兵,男兵被消滅。
這麼驚天的消息,不出三天就要傳遍全隋國,不出一個月估計就要傳遍整個大神州。
真是無地自容啊,其實實戰不會這麼慘,十三個武官堅持打到十個左右回合應該可以,而女兵真要戰勝男兵,也得增加一倍,並且傷害會更大些——雖然還是一樣的輸!
伍章道:「依皇上之意,這女兵是要定了?」
楊晉道:「當然。」
伍章道:「這些女兵身手不凡,陣法嫻熟,看來訓練很久了吧?」
楊晉道:「是朕當年讓裴磬偷偷訓練的。」
裴磬默契地來了個默認。
這樣一支出色隊伍,當然需要一個讓人信服的來歷。
總不能告訴別人,這數萬女兵,大部分是江盟從各地找到的孤女,小部分則是利用高利貸,以「強搶」往青樓的名義,從那些貧困不堪且飽受磨難的家庭中帶來的。
更不能告訴他們,集中這些女孩的原始目的,原本是有人要秘密組織一支能夠起來造反的力量。
這支力量平時分散在各青樓,以學習歌舞為掩護,分批組織訓練。
實際上,她們學的都是陣法。
不過,由於隋國長期被晉唐兩國進行封禁,打造武器的原材料十分難得,隋國也因此對民間打造武器作了極為嚴格的規定,導致江盟雖然有錢,也很難買到足夠的兵刃。
當然不幸的是,這也導致在交換空間的預告裡,為什麼這些女兵沒有發揮作用,因為她們手無寸鐵……
雄大把這支隊伍交出來,可以說是非常大膽的行為,如果遇到不開明的君主,可能就是自投羅網。
而楊晉明白這是一份信任。
因為他為了保險,握了雄大的手,傾聽到了雄大的心聲,確保雄大確實是一番赤子之心。
但不可能每個人都有他心通,很難不加猜忌。
所以楊晉也想要保護好這個江湖朋友,不隨便讓他捲入到風波中。
而把這支隊伍的創建者讓給裴磬,而且是根據他的意圖來創建的,別人也就無話可說了。
伍章道:「裴小姐果然厲害,兩年時間能把女兵訓練到這個程度,功勞不小,辛苦了。」
裴磬道:「不敢當,老相國過獎了。」
伍章道:「雖然如此,老臣還是不得不說,此事請皇上慎重,用了女兵,隋國不但會招來天下所笑,更可能會引起列強公憤,最嚴重的情況,可能會被多個國家聯手制裁。」
眾百官紛紛一愕之下,無不點頭稱是。
他們只想到了會為天下所笑,但聯手制裁卻沒有想到,畢竟沒有老相國那樣的外交智慧和遠見。
可是想一想,這些老牌強國的作風,是不能排除這個可能。
裴磬臉色微變,好生討厭這些文官,尤其是伍章這樣的老傢伙。
楊晉道:「聯手制裁,這是為何?朕自己的國家大事自己決定,還要他們來管不成?這不是粗暴干涉我國內政是什麼?」
伍章道:「皇上,當年唐帝國之興盛一時無兩,天下歸心,你知道為何後來會衰落嗎?就是因為唐帝國女帝出現壞了天下規矩,兩漢、兩晉、兩宋、明、清共同譴責並聯手制裁,這才開始衰落的。」
眾官員齊點頭,有了伍相打底,大家的議論聲也逐漸起來了:
「對呀,大神州這麼多年,女人都是得待在家裡的,我國允許婦女拋頭露面,已經使得有不少國家頗有微詞了。」
「沒錯,嫌我國傷風敗俗……」
「人家明國與清國,為了不讓女人外出,從小就纏小腳,所以人家才能成為大國……」
「沒錯,所以人家嫌我們,說我們想學番夷不講禮義廉恥。」
「如果真的招了女兵,那必然是鋪天蓋地的譴責。」
「如果只是譴責倒還罷了,就怕他們聯合制裁。」
楊晉苦笑。
裴磬看到楊晉無言以對的樣子,心裡有些著忙,有點害怕皇上迫於壓力而解散了這支女兵,真想一腳一個把這些多嘴的文官踢飛。
不過她自己也沒想到阻力會這麼大,比想像中還要大,原本以為面臨的只是習慣和偏見,可以用實力迫使他們閉嘴,沒想到還要牽涉到國際關係。
眼下和東晉的戰事已經不可避免,此時,一個明智的國君,肯定不願意和大神州的其他國家是再生出矛盾的。
如果皇上為此謹慎地作出解散的選擇,似乎也沒什麼錯。
她有點起來慌了。
伍章道:「皇上,老臣以為,劉相勞苦功高,不拘一格招夠了兵,不管朝廷是否用這些兵,他都算是完成了任務,可以不予追究,而且現在不是這幫兵不能用,而是考慮到列強的態度需要謹慎。劉相,你意下如何?」
百官的目光,又都集中到了劉津身上。
一般來說,左右丞相如果意見一致,給皇上的壓力會很大,皇上會更傾向於採納。
因為如果不採納而出了問題,史官會說明,是皇上不聽左右丞相之言一意孤行導致。
此前楊晉已經多次置左右丞相的意見於不顧了,但數不過三,不可能一直都這麼做。
所以劉津的態度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