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是時候表演真正的技術了

  第6章 是時候表演真正的技術了

  賈芷晴繼續埋頭演算,最後算出了個位上的「五」。

  正準備記下,拿著炭筆的手卻微微一頓,偷偷又朝辛子秋這邊望了一眼,見他沒什麼反應,才記在地上,又開始計算下一道算題。

  這次更加複雜,是四十億三千二百七十五萬八千零一十六的三乘開方,也就是開四次方根。

  賈芷晴從皮囊裡面倒出了更多的竹片算籌,分數行排列起來。

  她剛剛排完,還沒算出首位,辛子秋就知道了答案。

  這次賈芷晴沉思良久,顯得頗為吃力,好容易算出了首位的「二」,就再也算不下去,白皙的額頭上冒出了細細的汗珠。

  她越是用力思考,就越是煩躁。

  此時地上爬過來一隻黑色的蟑螂,賈芷晴眉頭一皺,順手彈出一枚算籌,不偏不倚,將這隻蟑螂牢牢釘在地上。

  這份暗器的準頭力道,看得辛子秋嘖嘖稱奇。

  他雖然自小學武,但從未練過暗器,什麼飛刀袖箭之類,也只是在武俠小說中才看過。

  如今親眼目睹賈芷晴的這手功夫,心中佩服不已。

  同時也暗暗吐槽,這女人脾氣好大,自己算不出題目,卻拿蟲子出氣。

  為了避免誤傷,他乾脆小聲嘟囔道:

  「二百五十二。」

  賈芷晴聽了,頓時抬起頭來,一雙黑黑的眸子精光爆射,瞧著辛子秋,臉上滿是難以置信的表情。

  她低頭驗算起來。

  驗算可比求解簡單得多,約莫一盞茶時光,她終於確認了二百五十二這個結果,頓時吃了一驚,抬頭看向辛子秋說道:

  「你會術算之法?不用算籌,你究竟怎麼算出來的?還這麼快?」

  辛子秋不知該怎麼解釋,給古代人講分解質因數嗎?他們哪兒能聽得懂。

  而且這兩題他都是取巧的做法,若是原數不能開出整數方根,或者有特別大的質因子,都沒法這麼快地算出來。

  畢竟他只是智商超群的學霸,並不是人肉計算機。

  於是他嘿嘿乾笑兩聲,遮遮掩掩地說道:

  「這個……略知一二,不過我的算法和常人不同,自成一派,三言兩語說不清楚。」

  只是他越是這般說話敷衍,就越顯得高深莫測,揣摩不定。

  一旁賈憲將這一切看在眼中,見辛子秋不費吹灰之力就解開了兩道開方的算題,心中也是大為詫異。

  一如辛子秋猜想的那樣,他正是那位歷史上著名的數學家賈憲本人。

  賈憲仕途不順,年輕時曾在朝中擔任左班殿直,只不過是個正九品的普通武官。

  大宋朝重文輕武,連大名鼎鼎的天波府楊家和名將狄青都飽受排擠,更別提左班殿直這樣一個芝麻綠豆大的小官了。

  不過因禍得福,正是因為官運不濟,公務清閒,才使得賈憲有許多時間鑽研數學,取得了名垂青史的成就。

  此時在他看來,這開方之法雖然也算不上什麼難題,不過是他和孫女兒消磨時間的遊戲而已,但辛子秋不用算籌,也不用紙筆,單靠心算就能快速得出答案,這份本事可真的聞所未聞,前所未見。

  他有心開口詢問,可還沒等說話,孫女賈芷晴先朝著辛子秋一抱拳,正色道:

  「原來是小女子有眼不識泰山,想不到辛家兄弟居然在術數之學上別開天地,另創一家。敢問閣下師從哪位大師?」

  她看辛子秋年紀輕輕,卻精通術算之法,猜測他必定是哪位術數大師的得意弟子。

  辛子秋一時語塞,這叫他怎麼回答。

  說沒師父吧,自己這麼年輕,未免顯得太過唐突,有點匪夷所思。

  硬編個師父出來吧,這瞎話兒也不知該怎麼講。

  他想了想,取了個折中回答道:

  「我師父姓張名坤,他老人家不愛熱鬧,已經隱居多年。」

  他本來最不擅長撒謊,不過這句倒也算不上謊話。

  他在燕大數院做研究時的導師正是名叫張坤,也是國內有名的數論專家。

  老頭兒性格孤僻,也沒成家,生活起居都在數院的宿舍中,一年到頭連離開燕園的次數都屈指可數,說是隱居也不算瞎話兒。

  賈芷晴沒聽過張坤的名字,扭頭望向爺爺。

  賈憲搖搖頭,這名字他也是陌生得很。

  當世的數學家他都有耳聞,卻搜腸刮肚也想不出這個張坤是誰。

  當然,就算他想破了頭,也不會猜到身旁這個少年和其口中的張坤,根本就不是這個世代的人物。

  賈芷晴最是愛爭強好勝,她自幼和爺爺學習術數之學,雖然年紀輕輕,但自認為已得到了爺爺大部分真傳,有獨到造詣。

  今天在年紀相仿的辛子秋面前落了下風,她自然不肯善罷甘休。

  於是咬著銀牙說道:

  「難得辛家兄弟也精通術數,咱們在這荒村野店之中左右無事,不若切磋一番如何?」

  說著從懷中掏出一柄短刀,頓時寒光四射,在這破廟之中好像打了一道熾亮的閃電。

  辛子秋嚇了一跳,差點蹦了起來。

  這姑娘長得嬌滴滴的美貌動人,怎麼氣性這麼大?居然一言不合就要拔刀拼命。

  古代人脾氣都這麼爆的麼?

  他這一轉念的工夫,卻見賈芷晴短刀一晃,將在地上一前一後爬動的兩隻蟑螂斬成了四截。

  緊跟著在地上划來划去,竟是寫了一道算題。

  辛子秋按按胸口,原來是自己嚇唬了自己。

  這也難怪,莫名其妙地被拉進一個新的世界,又剛剛與蠱屍大戰一番,任誰都會有點神經過敏的。

  他低頭看向算題,原來是一道「方垛計數題」。

  「今有鮮果以垛,下方十四個,問計幾何?」

  大意就是將果子每一層都擺成正方形,堆疊成方垛,最上方一個,下面2乘2為四個,再下方3乘3為九個,以此類推,最下方是14乘14個,問一共有多少果子。

  翻譯成現代數學,就是求從1到14的平方和。

  中國古代的數學,大多都是從實際出發,乃是人民群眾在勞動和工程中遇到的真實問題。

  比如這道求平方和的計數題,就脫胎於菜市場果販會遇到的現實問題,很接地氣。

  實際上,求平方和的問題只是現代數學級數求和中的一種,即使在古代,也有方垛,三角垛,芻童垛等等不同的級數求和問題。

  北宋的另一位大數學家沈括,就是寫《夢溪筆談》的那位,在這方面就做出過卓越的貢獻。

  他發明的垛積術求和法,也稱為隙積術,給出了幾種級數求和的公式,這一成果就出自《夢溪筆談》中的《技藝》篇。

  而《夢溪筆談》作為一本綜合性筆記體著作,論述的大多都是那個時期日常生產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其中就有許多工程和機械中的數學問題。

  可見早在千年之前的北宋,中國人就已經在日常的生產生活中,熟練地應用數學解決很多實際問題了。

  這比西方不知早了多少個世紀。

  辛子秋一笑,他很久沒做過這種初等數學的題目了,平方和的求和公式他都有些忘了。

  不過這些公式,他也不用死記硬背,隨隨便便就能用好幾種方法推導出來。

  稍稍想了想,他便答道:

  「一千零一十五。」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