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286.果然全爛沒得救

  第286章 286.果然全爛沒得救

  怎麼辨別一個鹽官,是有道德的封建官僚呢?張巡其實挺好奇的,因為知人知面不知心,這年頭有良心的官僚可不多啦。

  老黃頭卻泰然自若,表示自己已有一個不算妙計的辦法。從全國各地趕到杭州來的鹽官,按規制肯定是走餘杭門,方便朝廷徵稅的嘛。

  官吏有公幹,比如說到京述職,那麼他們經過沿途的鈔關,基本的行李是免稅的。而且鈔關的稅吏一般也不敢進入內艙,去打攪正任官吏的女眷們。

  於是官吏們往往會夾帶貨物,運輸到杭州或者任所去販賣,謀求利潤。有些官更甚至攜帶商人通行,順道賺一筆保護費。

  這都是陋規了,即便是陸秀夫,偶爾也幹這種事。畢竟一個官吏出門公幹,

  也不可能帶幾百條船吧,等閒兩三條船的貨,並不至於讓國家的稅基損失太大。

  真到了宰相這個級別,那就沒必要玩這些花活了,坐在臨安,有的是全國各地的土敬。一張紙,一支筆,乃至於是一寸布,都有各地官吏競相送來。

  回頭說鹽官,鹽官們的「夾帶」,在國法範圍內,是屬於合法的經營行為。

  他們趕到杭州來,必然會帶著一船鹽巴此鹽不光是正經的引鹽,是在每張鹽引之外,合法允許超限額夾帶的「積鹽」

  比如說你的鹽引能夠帶一萬斤的引鹽,那你就能夠再攜帶二千斤或者三千斤的積鹽。鹽引是花錢買的,支鹽時還需要再支付各種費用。但是積鹽往往是各憑本事帶上的,有鹽官鹽吏私下售賣的,有地方廂軍偷販的,甚至還有鹽商身兼鹽梟,懂的都懂。

  那一萬斤引鹽基本上別指望賺錢,真想賺,都得靠這三千斤積鹽。

  鹽官們到京述職,哪個人不帶上幾萬斤,甚至是幾十萬斤的食鹽。杭州鹽價一度高到百文錢一斤,現在至少也要七十幾文錢一斤。占到三成的積鹽一賣,大把的銀錢就進了鹽官的口袋。

  做鹽官哪怕不貪不占,就賺點這種合法的錢,三五年下來,子孫三輩子花天酒地的錢也賺來了。

  那怎麼甄別?

  簡單啊,過餘杭門的時候,看他們鹽包的大小即可。

  國朝規定,為了方便抽稅,鹽巴販運到各地時,都是以三百斤為限,裝成一包。按包徵收過稅,沒錯的,官運的官鹽經過各地,同樣要徵稅。

  地方上不收這一道過稅,哪裡有錢來養地方上的廂軍。養活了廂軍,才有去打擊私鹽販子的軍事實力。只有這樣才能維持整個鹽務運營的正常嘛,地方上不能從鹽上賺一筆,誰肯去和刀頭舔血的鹽梟幹仗啊。

  而且這個過稅,不僅要養活廂軍,還能讓地方上也有點甜頭。自然征繳起來,數額就非常大了,往往一包至少數百錢。進餘杭門,一包要繳納兩千錢以上。

  畢竟杭州就是一座消費型城市,城內外人口百數十萬,全靠外地供養。偏偏又是天下財賦匯聚之所,徵收這點稅不叫事。

  只要進了餘杭門,這鹽就不怕賣不出去的,一包鹽的賣價可有兩萬三四千錢以上。

  有這麼大的利潤,那就有這麼大的膽子。鹽包都是標準大小,而且是各地常平茶鹽司專門製作的。可有些鹽官,會用正規的渠道去製作更大的鹽包。以至於一包裝四百斤鹽,甚至是五百斤鹽。

  大包鹽在下,正常包鹽在上,又是鹽官老爺合法夾帶。這多出來的鹽,便一路免稅,以四文錢的成本價,進入到售價七十文以上的杭州。

  多少倍的利潤,各位自己算吧。

  如果只是正常夾帶三成的積鹽,那就是一個有道德底線的封建官僚。如果還利用職權,在鹽包秤斤上大作手腳,那就是鐵打的爛貨,直接罷完了。

  感恩先帝。

  這次是感恩孝宗和度宗兩位先帝,隆興元年(1163年)規定「監場秤買亭戶鹽貨,依法兩平交秤,每袋以三百斤裝角發赴州倉,隔手秤制,從下編排堆垛,

  以千字文為號,從上支給,不得點揀,違者杖一百,受贓以自盜論。如敢大搭斤重實納,支鹽官吏並依私鹽法斷罪。」

  咸淳二年又進行了重申,鹽官如果在鹽包秤斤上動手腳,照打不誤。兩位先帝立法,給老黃頭留下了有法可依的根據,

  然後呢。

  然後?

  嗯,所有到京來述職的鹽官,都在鹽包秤斤上做了手腳。注意了,是全部,

  一個有道德底線的都沒有。

  一下子就讓在臨安等候消息的張巡心涼了大半截,連捏著一千三百萬貫,準備考核完鹽官就下發鹽本的陸秀夫都心涼。

  真該死啊,這鹽政上居然真的是一個好人都沒有。

  也對,即便鹽政上有好人,也被這些猥爛之輩給排擠走了。或者最終沒有頂住誘惑,同流合污。

  幾人正在哀嘆之際,兩浙鶴沙場鹽務差司未入流的小官瞿霆發正在餘杭門外排隊進城。他這個身份的,肯定不是本次來臨安述職的中高級鹽官。

  確切的來說,德佑元年常州受圍,朝廷號召各地勤王。連遠在廣西的仇子真都帶著六千人入衛,在兩浙一帶的許多人,自然也紛紛起兵。

  其中的大多數都選擇投靠名聲響徹全國的狀元相公文天祥,彼時各地的文臣武將都雲集在江淮都元師的幕府。但也有些人,他們聚攏了兵將,卻不入衛,也不開赴文天祥魔下受命。而是停留在家鄉,觀望情勢。

  瞿霆發便是如此,趁著彼時兩浙大亂,組織起了一支鹽軍。說是軍隊,其實不過就是收編強壯的亭戶,集合一些鹽梟、私鹽販子,雲集起人馬來,並不堪大用。

  後來張巡功成,朝廷表彰起兵自效,防守地方的人員。畢竟這些人在國家遭畔之際,起兵保衛桑梓,至少為地方州縣提供了庇護。

  不管他當初是怎麼想的吧,反正沒有降元。既然沒有降元,就該受賞。

  朝廷重整殿前諸軍,便召各地的團結義勇將官入京。孫虎臣不都擔任殿前副都指揮使了嘛,瞿霆發也在應召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