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237.義師大起絕歸途
已授安慶兵馬都監的劉源,總督山南山北十一寨義軍,奉宋平章政事汪立信之命,揮師南下進攻安慶。屯駐在安慶的元·淮西宣慰使昂吉兒手中只有五百騎。新附軍大多抽調去了常州前線,參與作戰。
昂吉兒自付無力守城,一面飛馬向征南元師伯顏求援,一面率兵退往建康,
保全兵力。
劉源自此恢復安慶,得汪立信札委,擔任安慶知府。有此名分,大會兩淮義軍,仿效先八字軍之旗色,組建民兵武裝,樹「護地安民,不負趙王」旗號,揮師西進,意圖收復鄂州,截斷正在浙西和湖南作戰的元軍糧道。
在地方豪強和團結的協助之下,劉源溯江而上,接連光復蘄州、黃州,進圍陽邏堡。受命擔任湖廣行省參政的賈居貞此時正在鄂州這個江漢合流要津,撫理伯顏以及阿里海牙的糧道事務。
聞之宋軍猛攻陽邏堡,立刻派湖北宣慰使鄭鼎領兵迎擊劉源等眾,解圍陽邏堡。誰知鄭鼎不通本地情形,自以為冬季水枯,紮營河邊,
為劉源在上游截水設壩,決口猛灌,鄭鼎沒頂溺死,元軍大敗,逃生者不足十一。余者潰回鄂州,即全城警戒。
此時壽昌軍亦開城迎劉源,劉源遂得以三面合圍鄂州。
鄂州系伯顏與阿里海牙糧道所在,屯糧數十萬斛,還有河南、河北各地簽發來的壯丁萬餘人。雖然精兵大多為鄭鼎所沒,到底賈居貞情知鄂州不容有失,據千餘兵櫻城死守。
正在湘陰和李庭芝拉鋸的阿里海牙大驚失色,預備撤兵回援鄂州。但是劉源出身兩淮,早已派人聯絡上了兩淮的老領導李庭芝。請李庭芝務必牽制住阿里海牙,由他攻下鄂州。
一俟鄂州光復,則阿里海牙將糧道斷絕,前後失據,到時候就是覆滅其一軍四萬眾的良機。
李庭芝自然懂得,從原本謹守為要,立刻轉變為相機進戰,四面牽制。鄂州城內乏兵,劉源的計劃非常具有可行性。
江西的汪立信和謝枋得就稍差一些,一直只能在江州和南康軍的外圍轉戰,
短時間內還真打不動呂師夔和錢真孫的組合。呂師夔有呂家的家將人馬,錢真孫說起來更厲害,乃是吳越武肅王錢十七世孫,江南大族。
拜降擁著伯顏跑了一夜,趕到丹陽縣,伯顏不肯走了。手中有九千鐵騎,怎麼肯走。即便是九千人心浮動的鐵騎,那也絕對不肯走。
明明已經畢全功於一役,陣斬張巡,打破常州,憑什麼宋軍還能再起?憑什麼?
可他不肯走,別人想走啊。絡繹不絕奔到丹陽的諸將,紛紛勸說伯顏速走。
伯顏猶自不肯,然後就是安慶、鄂州等地的急報,像是雪片一般的飛了過來。
安慶、蘄州、黃州失守,鄂州、江州受圍,大江上游全為宋軍所奪,元軍糧道寸斷,請伯顏元帥速速發兵回援。
好了,原本還不想走呢,現在不走都不行了。
這會兒沿運河設置水軍的帖木兒不花也操船趕來,他的二萬來人是囪圖個的,不論伯顏想要回戰常州,還是救援江州和鄂州,都需要大量的水軍。另外溝通江北的阿術兩萬餘人,也需要水軍。
董文炳另有一萬五千人,原駐西津渡,操練海船,預備海上奇襲杭州的。但是常州久攻不克,是以一直滯留。前不久伯顏才下令命其進攻江陰,預備放洋。
現在正好捎上,預備著趕緊回救荊湖戰場吧,
伯顏本人,因為接二連三的打擊,昏蕨啦。
諸將思索之後,先退往西津渡會和董文炳,然後通知阿術,請他速速前來主持大事。阿術是正兒八經的征南副元師,名分僅次於佰顏。
阿術這一年在揚州,算是虛耗了。倒不是他想要虛耗,而是他功勞已足,作為一個聰明人,他知道不能夠壓忽必烈的寵臣伯顏一頭。
所以在修築了長圍,包打揚州之後,阿術就開始走馬放鷹。一方面在兩淮考察鹽場、馬政和屯田情形,一方面了解大運河的情形,為之後攻滅南宋,疏通大運河做準備。
不必說,阿術也是帶元的真股東,他愛這個帶元。
歷史上他便是如此行事的,一直到小皇帝趙和謝太后在臨安出城投降,南宋在兩淮的支點城市揚州、廬州都未被攻克。阿術就沒硬打,只是包圍和抄掠而已。
得知伯顏在常州驟然遭遇大敗,幾乎失了所有的蒙漢鐵騎,本人也昏迷不醛之後,阿術留博羅歡守營,他自己則匹馬渡江,前來主持大事。
元軍主力陸師損失殆盡,已無力再戰,後方鄂州、江州受圍,也必須進援。
否則連他們這些人都得交代在江南。
怎麼辦!
要不說阿術是真的愛帶元,他一方面派人去往常州,了解數萬元軍精騎是不是真的喪盡了。一方面抽調五千水軍,先赴江州救援,穩住退往鄂州的水道。
諸將有了主心骨,雖然還是人心惶惶,到底能夠做些事。可惜事與願違,派去江州的人馬尚未拔營,江州已經傳來消息。
擔任汀漳鎮撫使的呂文福,此前一直按兵不動,擁眾在汀州觀望。歷史上他在南宋焦山大敗之後,決定投降元軍。但是如今常州始終不克,伯顏頓兵城下,
師老兵疲。兩淮大震,江西反元勢力蜂起。
於是呂文福有了個人的判斷,認為元軍本次大概率還是會退回襄樊,重整兵馬。先打擊正在圍攻鄂州的吳源,以及湖南的李庭芝,等削平了兩淮和荊湖之後,才會再舉侵宋。
既然如此,那還等什麼呢?
呂文福立刻擁二萬兵,北上出師,進入汪立信陣中。隨即對江州和南康軍發動猛攻,呂師夔雖然是他的好大侄兒,也一點不見手軟。
此前呂師夔打老汪頭,那還遊刃有餘,碰上自己親叔叔只能鳴呼哀哉,守不住江州,帶著家眷和殘部,退往建康,至此江西全境光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