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124.天使催促速進剿
在張巡看來,現在這種戰爭模式是無可奈何之下,最好的選擇。地方上有數千到數萬不等的團結、保甲、義軍乃至於官軍守城,元軍想要奪城征糧就要攻城,就要分兵。
而張巡手中有一支十萬人的,因為個人魅力和個人龐大的財富,勉強同心合力的軍隊。
利用這支十萬人的部隊,有機會的話就去進攻二三萬的元軍。沒有機會的話,就依託揚州、建康這種恢弘大城,抑或是常州這種餉源充足的州郡,進行有規劃的抵抗和防禦。
從夏末起兵,到如今初冬,四個多月的時間,已經消耗掉了元軍四五千眾。
宋元兩軍興師十萬,大規模野戰,打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也未必能夠砍下四五千真虜首級。而現在通過靈活的戰術調整和以眾敵寡的持續作戰,就取得了這樣的戰果。
忽必烈也就二三十萬身經百戰的真虜罷了,今年殺五千,明年殺五千,他還有蒙古宗王們扯後腿,這仗就有了勝機。
可一旦選擇大規模野外軍事決戰-—·—·
很難說,張巡認為僅憑宋朝現在的軍隊素質和人員數量,以及諸路將師大臣的戰術配合,勝利的概率很小很小。
宋朝這邊,甚至沒有一個合格的,能夠在戰場上合理協調指揮十萬人的大帥。
文天祥?他還擱那兒滿眼星星的憧憬自己中興大宋,青史流芳呢。張巡?笑話,張巡自己都沒敢吹這個牛逼。
「我立刻動身,前往廬州。」文天祥幹勁非常的充足,充足到他願意穿越犬牙交錯的交戰區,去往廬州面見淮西大將夏貴。
剛剛張巡也說了,現在是初冬,東南風止,西北風吹,有利上江的元軍水軍。可假設在元軍水軍上游,還有宋軍水軍呢?
沒有的話,那張巡還能夠勸阻文天祥,不要試圖發動大規模的軍事決戰。
是以文天祥要去廬州,去找夏貴,看看夏貴還能不能爆出一兩萬水軍來。只要能夠爆出水軍,過巢湖進長江,直接堵在當塗·歷陽之間元軍的上游,則優勢在我。
「萬萬不可啊,元師是國家干成,豈可輕赴險地。」張巡當然要攔。
「非我去,誰能說得淮西發兵?」文天祥確實是以國事為己任,不避艱險的一個人。
「只是—」那確實,只有文天祥有這樣大的名聲,可以說服夏貴募兵出軍。
有宋一朝,文臣里最貴重的不就是狀元嘛,三百年養士,全社會都養出了共識。狀元就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那是神仙一般的人物。況且文天祥還是江淮招討大使,長江南北最高級的文官元帥。
「爾行你且整頓三軍,操練水勇。國步艱難,禍患未已,莫散了團結,休灰了志氣。」文天祥起身就走,毫無停留。
前腳文天祥走,後腳已經實任潤州知州的陶居仁送了五千斛糧食來,供應十餘萬大軍數日食用。他還問元師呢?元師去拉同夥了唄。
靠坐在榻上的張巡沒有起身,身體累,心也累。
得知文天祥去廬州,又瞧了一眼案上的江淮簡略態勢草圖,陶居仁就大概猜到了文天祥的想法。不就是分進合擊,前後包夾,意圖全殲江南元軍嘛。
「留後以為不可?」陶居仁把文書拿給張巡,他運來的糧食是軍糧,需要張巡或者文天祥簽字收儲的。
張巡只是長嘆了一口氣,沒有多說什麼,提筆在公文上花押。
「其實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陶居仁把文書吹乾,疊好,收進自己的文件包里。
就是《送東陽馬生序》里說的書匣,藤編的一個小盒子,能掛鎖,又不重。
「何出此言?」張巡正了正身子。
「餉源艱難吶」
你張二就是地方上最大的縉紳之一,州縣賦稅徵集什麼情形,你很清楚的。
常州主客戶十五萬,人口六十萬。潤州和蘇州都差不太多,總人口大概二百萬左右。
二百萬人,要養活超過十二萬大軍,還是在今年秋收大荒的基礎上養活,難度有多大?
現在為什麼能養活,是因為南宋朝廷真的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地方上忠義於宋室的縉紳,開始燃燒自己。誰家不是在毀家纖難?你老張家全搭上了,這才拉得起人馬作戰。
可官軍一動,日費千金,糧草器械,山需海屯。現在還可以勉強支應,四面無虞。明年呢?後年呢?
指望朝廷?你不如指望老天爺劈一道雷,把忽必烈劈死,蒙古人回家爭位來的實際。
浙東確實富庶,還是中樞所在,可現在天下財賦十有五六到不了臨安。浙東搜刮的財富,養活杭州的統治階層還不夠呢,論是拿來支援前線。
你收到過杭州發來的糧食嗎?
沒有吧。
錢也零零碎碎的,五十萬一百萬,對比如此眾多的官軍,浩大繁重的開支,
也就是聽一聲響的水平。
「不當家,不知柴米貴啊。」陶居仁也長嘆了一口氣。
文天祥如此急於儘快擊敗元軍,重整淮南和江東之間的防線,恐怕也是擔心拖下去糧餉全無,官軍瓦解啊。
你張二隻負責在前面沖陣馳突,有沒有想過他籌謀至夜半,計算一粒米,一文錢的辛苦呢?
娘的,說得我眼淚水都要流下來了。張巡不自覺的閉上眼,能理解,很無奈。
「這朝廷,這朝廷,這朝廷————」
「只望留後能死中求勝,覓得勝機。」陶居仁離開座位,向張巡躬身下拜。
未及張巡答話,外頭喧譁起來,朝廷的詔令送抵揚州。很多封,大概一百封都不止,立功將校各有褒賞。像是張逞也被授予顯謨閣學士的館職,奪情,仍留淮南兩路安撫使任上。
張巡得了一個武進縣開國男的爵,食邑四百戶,實封一百戶。天使還向張巡恭賀呢,張巡沒辦法,只能取了兩枚金符,贈予天使。
不給錢,不派糧·—.——
再接軍令,朝廷果然要求文天祥和張巡整飾江防,相機進戰,痛剿虜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