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姚廣雲出場,三黨百官急了!
大魏京都。
朝堂之上。
百官站立。
此刻為首的位置多了一個人,正是姚廣雲。
「……,新設一部為財政部,命姚廣云為財政尚書,負責寶鈔一事,組建……」
太監的聲音,在朝堂之響起。
「謝陛下。」
姚廣雲拜謝一聲,這才站起身來。
朝堂百官,注視著這一切。
見證著一個草民之身直接晉升到尚書一職,心中也是感嘆不已。
但偏偏卻沒有一個人心中有嫉妒之心。
若是換做其他人,百官別說嫉妒了,恐怕立馬會有人直接當場參一本,有違大體,不合體制。
但這人卻是姚廣雲,先帝當年多次邀請當宰相,人家都拒絕。
這一次,若不是因為寶鈔之事,恐怕人家也不會入朝為官。
有的時候,這人比人就氣死人。
自己兢兢業業,想要往上爬,求之不得的官位,在人家那裡,唾手可得。
「姚先生,寶鈔之事百官爭議多日,你作為財政尚書,可有什麼好的建議?」
姜靈出聲了。
這本就是計劃之中的事。
早在數日前晚上,就已經秘密會見了要廣雲。
兩人商議了許些事情。
而且這一次見面,是東廠之人安排的。
做到了真正的秘密。
東廠的能耐,開始彰顯出來了。
姜靈的心中也是滿意萬分。
果然手中有著一股自己的勢力,辦任何事情,都要事半功倍。
「回陛下,微臣剛接手財政尚書一職,尚未理清頭緒,還請陛下給微臣數日,到時給陛下一個答覆。」
姚廣雲輕聲說著,不急不緩,一點都不著急。
表現的十分淡定,仿佛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一般。
和這幾日朝堂上劍拔囂張格格不入。
果然,隨著姚廣雲這話一說出口。
朝堂上就有官員坐不住了。
當即就有一官員開口道:「陛下,微臣認為,寶鈔之事,事關重大,浙寧府知府王先鴻大人,有著多年經驗,而浙寧府商會繁華,有經驗處理各種事宜,可負責商會一則之事。」
好傢夥,朝堂上的人被乾的差不多了,開始舉薦各方大員了。
開口說話的是柳黨一派的官員,這王先鴻也是柳黨的人。
現在朝堂爭鬥可以說是白熱化,壓根不在意那麼多。
管他是什麼人,適不適合。
只要是自己人,總會找個強大的藉口和理由,舉薦上去。
就比如這個浙寧府知府王先鴻。
在百官中的風評,差的一塌糊塗。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說的就是他。
有過之而不及。
而柳黨官員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姚廣雲的話。
沒錯,不僅僅是柳黨,楊黨,李黨都急了。
姚廣雲可是被先帝稱之為帝師之才的大能。
他說數日那就是數日。
那個時候如果姚廣雲真的拿出一個可行策略的時候,寶鈔之事可還有他們的份?
所以,不得不急。
畢竟姚廣雲的名聲太厲害了。
他們是真相信姚廣雲,有這個本事。
「陛下,臣不同意,浙寧府知府王先鴻大人,多次被人狀告貪污受賄,搜刮民脂民膏,吏部多次收到他人舉報。就連大理寺都有王先鴻大人的卷宗。」
「臣懇請陛下調查此事。」
朝堂之上,當即就有楊黨官員站出來出聲。
然而還沒有等姜靈反應。
朝中的大理寺丞也開口道:「陛下,最近大理寺接收的官員案卷實在是太多了,我們根本忙不過來。就算是督察院全員配合,也還有諸多的案卷沒有人手調查。」
大理寺丞一臉的無辜,叫苦。
也確實如此,這陣子,朝中這麼多的官員,被牽扯其中。
而且還特麼的不允許用刑,不允許下獄,只能去調查。
你要說一兩個還好,這特麼的幾十個,這怎麼玩?這怎麼弄?
三黨派的人都有,寶鈔之事的爭鬥,誰也不知道最後是誰贏。
這要是把勝利的那一方人馬給幹掉了。
那最後,不就是秋後算帳嗎?
寶鈔之事怎麼著也跟自己無關,利潤再大自己大理寺也搭不上邊。
好事自己沒有,壞事自己全背鍋。
大理寺丞此刻就是如此心情。
「周大人別急,事關諸多大人的清白,這事還得麻煩你親自把控。」
姜靈開口說著。
表面上一臉的為伱好,實則心中樂開了花。
契機來了。
終於來了。
「陛下,不是微臣不願意,是真的人手不足啊!微臣也怕耽擱了這麼多大人的清白。」
大理寺丞周陽一臉委屈。
在朝堂上哭喊著。
一切都是為了大人們的清白,真不是我不願背鍋。
當然,後面這句話,肯定不敢說。
但在場的官員,心中都清楚明白的很。
這大理寺周陽,就是個老油條。
門清的很。
原本三派在大理寺中還有幾個暗線,五大大理寺司徒中,柳黨有兩個,楊黨有一個,李黨也有一個。
但問題是,這周陽太狠了。
直接鎮壓。
說是調查,還朝中大臣的清白。
實則是全程躺平。
壓著所有的案卷,一個也不調查。
你說調查難?
特麼的,我都把對方的所有證據,人證物證,狀告,全都給你了,這還調查難?
沒錯,雖然有一部分是冤枉的。
但其實被捲入其中的官員,就沒幾個清白的,或多或少都有些問題存在。
甚至有幾個官員,那是罪行累累。
放在平時,那是直接斬立決的罪行。
可偏偏,朝中幾十個官員被調查了。
愣是一個結果都沒有。
三黨官員,對周陽那是又愛又恨。
其感情糾結的比三角戀還糾結。
「周大人,朕允許你指揮督察院,刑部,南北鎮府司所有五品以下官員配合你的調查。」
「如此就能解決人手不足問題。」
姜靈開口說著。
這正是她想要的結果。
東廠之人,深入六部,以及朝堂各個部門衙門。
其中,在最開始之初,以六部為主,進去的人數最多。
但伴隨著改稻為桑之後,愈多的太監從宮中被派遣出來。
那個時候,朝中百官的注意力都在改稻為桑和寶鈔之爭上面。
根本就沒有人去在意東廠官員的派遣。
所以,現在,督察院,南北鎮司府中,有著大量的太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