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7章 宮斗不如造反(二十四)
「釜底抽薪?」
從根源上解決鹽務的問題?!
好大的口氣!
他一個做皇帝的,都還想不出什麼好辦法,念兒不過是個後宅女子,她又能有什麼良策?
鄭念兒沒有看到永承帝眼底那一閃而逝的不以為然,她開始仔細說道——
「世家之所以敢與朝廷抗爭,就是因為他們霸占著天下的鹽田、鹽礦等,他們各家還有製鹽的秘方。」
「他們壟斷了天下的食鹽,他們不但藉此攫取了巨額財富,還擁有了抵抗朝廷的底氣!」
鄭念兒雖然不通政務,但她熟讀穿越網文啊。
不管是男頻奮鬥文,還是女頻愛情文,只要是穿越隋唐之前,都會利用一個後世才有的技能——製鹽。
「二郎想要打破世家的壟斷,徹底肅清鹽政,就需要拿出品質更好、價格更低的食鹽!」
說到這裡,鄭念兒還故意停頓了一下。
她想看看永承帝的反應。
永承帝:……
就這?
朕難道不知道想要跟人家打擂台,需要拿出起碼的底牌?!
可問題是,他沒有啊!
就是因為沒有更好的辦法,無法從根本上撼動世家的壟斷,永承帝才退而求其次的準備強征鹽稅。
結果,又碰上了一群膽大妄為的地方豪強!
看到永承帝不屑又氣惱的模樣,鄭念兒倒也沒有生氣。
沒辦法,她可是穿越女,腦海里所擁有的知識,遠超這個時代上千年。
她覺得習以為常的東西,對於土著來說,就是神仙之術。
永承帝會質疑,甚至覺得她信口開河,都很正常。
鄭念兒成竹在胸,迎著永承帝的目光,緩緩說道,「二郎,我曾經在某本古籍上,看到過一種製鹽的法子。」
「無需費事費錢的用大鍋煮,只需晾曬,就能得到更好、更便宜的食鹽!」
鄭念兒嘴上說著,心裡暗暗苦笑。
得,她也來了一回被穿越前輩們用爛了的「古籍梗」。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兒。
古籍梗雖然爛俗,但真的好用,也是唯一能夠解釋鄭念兒一個久居內宅的閨閣女子,如何能夠知道令世人驚嘆的製鹽秘法的原因!
鄭念兒不比旁人,她與永承帝從小一起長大。
永承帝不能說對她「了如指掌」吧,卻也非常熟悉她的生活軌跡、成長狀態。
而鄭念兒的身邊,也一直都有丫鬟僕婦。
想要利用另一個爛俗的「老爺爺」的梗,她都沒有足夠的條件、
所以,還是古籍梗吧,鄭家雖然出身奴婢,但許是越缺什麼就越想要得到什麼。
靠著胡氏發跡後,鄭有糧這個大字不識幾個的粗鄙農夫,便話重金在民間搜羅了一些書籍。
當然,鄭有糧買到的這些所謂「古籍」,基本上都是西貝貨。
但鄭念兒所要的只是個由頭,而不是真正要什麼古籍。
若是永承帝繼續追問,問她索要古籍原件,她也可以推說不小心遺失,或是那些竹簡什麼的年歲太久,直接壞掉了!
「晾曬?不、不用煮?」
永承帝終於聽進去了,不再是一副不以為然、質疑輕慢的態度。
作為一個常年長在皇宮裡的人,永承帝根本就沒有機會去民間體驗民情,了解民生。
不過,幸運的是,他有馮壽這個好先生。
馮壽並不贊同先帝抬舉庶子、打壓嫡子的行徑,在他的心目中,一直都把永承帝這個皇后嫡子當成未來儲君。
所以,教導永承帝的時候,馮壽沒有一味的傳授四書五經,而是會穿插一些民間疾苦的小故事,並講述很多有關國計民生的常識。
馮壽可不想養出一個「何不食肉糜」的蠢皇帝。
呃,好吧,雖然永承帝在其他方面還是犯了蠢。
但在起碼的民生問題上,永承帝還是擁有起碼的見識。
比如,他知道,當下主流的製鹽方法,就是一個字——煮!
把鹽滷放到大鍋里,架上木柴、炭火,一頓猛煮。
水分被烤乾,留下鹽的結晶,然後在進行一系列的工藝進行提純。
而這個「一系列工藝」,就是世家捏在手裡的秘方。
如果沒有這些工序,即便煮出了鹽,也不能直接吃,咳咳,容易吃死人!
世家所壟斷的,不只是鹽田、鹽礦,還有這些秘方啊。
如果有秘方,永承帝也想圈一片海灘,然後製鹽、賣鹽。
可問題是,他沒有!
現在,忽然聽到另外一種製鹽的方法,還不用浪費鐵鍋、木柴等工具,永承帝雖然覺得不可思議,卻還是心動了。
「對!不用浪費什麼鐵鍋、木柴,只需利用大自然的力量,就能得到上好的海鹽!」
感謝某些考據黨的網文作者,寫小說的時候,把一些工藝表述得非常詳細。
比如曬鹽,如何開墾鹽田,如何晾曬,如何過濾……鄭念兒都不用特意去查資料,就能了解得一清二楚。
她見永承帝真的將自己的話聽了進去,滿眼的興奮與急切,鄭念兒心裡暗暗得意。
她沒有繼續賣關子,而是仔細的將曬鹽之法說了一遍。
最後,她豪氣的表示,「二郎,等您制出了更好、更便宜的海鹽,那些世家就再也不能卡你的脖子了!」
「朝廷也無需擔心他們擁『鹽』自重,故意用鹽來為難朝廷、為難二郎!」
其實鄭念兒還是挺慶幸的,面對永承帝的「改革」,那些地方豪強只是採取了粗暴的暴力抗稅。
並沒有用更絕、更致命的招數——直接斷鹽!
他們手裡可是握有全天下的鹽田、鹽礦啊。
如果他們誠心要給永承帝一個教訓,完全可以斷了食鹽的供給。
市面上沒有了鹽,別說尋常官宦人家受不了了,就是小老百姓們也會不滿、騷亂。
一個控制不好,興許還會鬧出「民亂」。
自古以來,「官逼民反」從來都不是什麼好詞兒。
而作為主導這一切的皇帝,便是毫無爭議的「昏君」。
雖然不至於因為一個鹽就亂了天下,畢竟世家們只是想給小皇帝一個教訓,而不是真的要弄得天下動盪。
他們會及時停手,儘快讓市場恢復正常,百姓們也會得到安撫。
但,永承帝作為皇帝的威信會一掃而空,他的「親政」也就成了笑話。
「……」永承帝聽完鄭念兒的話,卻沒有急著有所反應。
他沉默不語,他仔細消化完那些話,他的臉上終於露出了狂喜。
「哈哈!好!好啊!」
永承帝興奮的在大殿裡只繞圈子。
繞了好幾圈,他停到了鄭念兒面前,一雙眼睛,仿佛看絕世珍寶般看著他的小青梅。
「念兒,你、你果然是我的賢內助啊!」
永承帝一把將鄭念兒擁入懷中,恨不能將她抱起來,原地轉幾個圈圈兒。
咳咳,至於為啥沒有成功,永承帝拒絕承認自己抱不動。
他還只是個十五歲的半大男人,又是嬌生慣養,哪裡有那樣的蠻力?
最後,永承帝只能用大手輕拍愛人背脊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歡喜與感謝。
「快說,念兒,你想要什麼獎賞?我都給你!」
心情好了,永承帝也就變得格外大方。
曬鹽之事還沒有實驗成功,他就興致勃勃的想要犒賞功臣。
「……只要能幫到二郎,我就心滿意足了。我什麼都不要,只要二郎一直愛我、疼我!」
鄭念兒聽著「獎賞」兩個字有些刺耳。
什麼獎賞?
難道就不能用「獎勵」二字?
雖然兩者的意思差不多,但前者聽著就像是上位者在賞賜下人。
鄭念兒雖然做了永承帝的寵妃,但在她的心裡,她始終都覺得,她和永承帝之間是平等的。
她不是枉顧封建王朝的等級制度大講特講什麼人權、皿煮。
而是覺得,她與永承帝是「夫妻」啊,沒有什麼誰尊誰卑的區別!
不過,現在不是計較這些的時候。
鄭念兒想著,等她提出的曬鹽法真正幫助到了永承帝,讓他知道她鄭念兒不只是一個寵妃,一個後宮女子,而是能夠輔佐他的賢內助,永承帝自然會懂得如何尊重她!
只可惜,現實沒有給鄭念兒這個機會!
或者說,是那些世家們,並沒有鄭念兒之前想像得那般「良善」。
永承帝從鄭念兒手裡拿到了詳細的製鹽之法,正準備安排心腹去海邊圈海灘、曬海鹽,京畿地區便有了亂象。
「不好了!京城已經周圍的十幾個郡縣,所有的鹽商鋪子都關了門!」
「京兆府只一天,就抓到了幾十起因為鹽而鬧出的紛爭!」
「……陛下,宮裡也沒有鹽了!」
「還有南大營、北大營,將士們吃不到鹽,已經開始鬧起來。若是不能及時處理,可能會炸營!」
朝堂上,一個個的官員跳出來回稟事情。
前幾件事,似乎沒有那麼危急。
永承帝雖然變了臉色,卻還沒有過於驚慌。
但,聽到兩大駐守京城的軍營都要出亂子了,他的心跳瞬間加速。
緊接著,以王源為首的世家系官員們開始紛紛上奏章。
他們的奏摺寫得言辭犀利,直擊此次事端的核心——鹽政改制!
鹽商鋪子為什麼會關門?
當然不是挾『鹽』自重,人家是做小生意的,忽然被加了嚴苛的稅負,實在承擔不起,這才不得不關門。
人家這是「惹不起」啊,紛紛躲了起來。
百姓們為什麼會起糾紛?
還不是買不到鹽?
人可以不吃肉,但絕對不能不吃鹽啊。
沒了鹽,人就會沒有力氣,還會得一些奇怪的病。
百姓們買不到鹽,就容易在民間造成恐慌。
現在還只是一些民間糾紛,若是鹽的問題不能早日得到解決,發生民亂,也不是不可能啊。
至於皇宮——
咳咳,皇帝自己惹出來的麻煩,他自己吃不上鹽,那叫活該!
只有他自己吃到了苦頭,永承帝才會明白,人家那些世家們,為了天下的安定,為了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的食鹽,付出了怎樣的辛苦!
世家們也不求永承帝能夠領情,只希望他不要動不動就拿鹽商下刀子!
而南北大營的食鹽危機,則是最要緊的。
就是那些世家們,也怕把局勢給玩脫了。
萬一真的逼得那些兵漢炸營,住在京城的他們,也會有危險啊。
所以,還是儘快「勸諫」永承帝低頭吧。
認個錯,取消那些所謂的「鹽政改革」,一切重新恢復原樣,絕對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永承帝:……你們都好,就朕一個人不好!
他高高坐在龍椅上,居高臨下的看著那群慷慨激昂的朝臣。
他們口沫橫飛,他們滔滔不絕。
在他們的口中,他趙圭儼然成了禍國殃民、逼迫民反的昏君、暴君!
他,仿佛一個人站到了所有人的對立面。
本能的,永承帝有驚慌、有無措。
很快,他鎮定下來,胸中便只有無盡的惱怒與焦躁。
再給他三個月,哦不,哪怕只有一個月呢,他、他就能拿來更好、更便宜的海鹽。
到那時,他根本不怕那些奸商們囤積居奇、操控食鹽市場。
然而,眼前這些人,慢說一個月了,估計連三天的時間都不願意給他。
「逼我!你們一個個的都在逼我!」
永承帝滿心悲憤,他甚至絕望的發現——
當他成為群臣討伐的對象時,滿朝上下,居然沒有一個人站出來幫他說話。
馮壽,他的馮師傅,居然閉上了眼睛,裝作無事人!
陶勇,他的岳父泰山,竟低著頭,躲在人群中,一副唯恐被人點名的模樣。
還有淑妃、德妃的父親、兄弟……他們、他們全都要麼閃躲,要麼裝傻!
孤立無援!
永承帝忽然有種孤寂的絕望感。
「誰來幫幫朕啊!朕不要第一個政令就此夭折!」
永承帝還帶著稚氣的臉龐上寫滿了焦躁與迫切,額上滲出了一層細密的冷汗。
朝臣們還在慷慨激昂的「勸諫」,永承帝只覺得自己都要喘不上起來了。
就在這個關鍵時刻,殿外忽然傳來小太監的通傳聲:「博文館學士王詩玖奉太后懿旨,有奏疏呈上!」
什麼?
博文館?
哦,是了,這是何太后鼓搗出來的「新衙門」。
學士王詩玖?
這、這又是誰?
好像是個女子——
轟!
朝堂上,包括王源在內,文武官員們都露出了驚愕的表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