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輕敲桌面,宣和帝眉頭微蹙,可面上卻是微微鬆了一口氣,「難道真的是朕多慮了……」
周斯垂下頭顱,「就目前的調查結果來看,上官大人確實與天朝聖教沒有任何關聯。」
宣和帝轉頭看向沈嶠,「太后和武安侯府可有異動?」
「長春宮最近倒是安靜。太后娘娘深居簡出,每日不是在誦經禮佛,便是抄寫經書。
倒是武安侯夫婦頗為怪異。那日明明氣得厲害,可第二日便恭恭敬敬地親自去祠堂將王軒請了出來,還請了城中最好的外傷大夫為他診治。
前後行為矛盾的厲害,只是其中原因,暫時還不得而知。」
沈嶠低垂著頭,心中隱隱有些犯虛。
明知道對方有問題,可偏偏對手就像千年的王八一般,一動不動,愣是一點調查的缺口也不留下。
這讓作為監察司的指揮使的沈嶠也感到頗為棘手。
書房內的氣氛越發壓抑,沈嶠和周斯不免緊張起來,越發想念秦大人在的日子。
宣和帝悠悠嘆口氣,扔下手中的密信,這是今早剛剛送來的。
信上除了報了平安,還說了秦大人除了日常嗜睡,一切如常。
上官大人體貼入微,李大姑娘解悶逗趣,景明大夫調理身體……
只差明晃晃地告訴自己,秦大人攜美同游,左擁右抱快活得很,全然沒將自己這個望眼欲穿,等著她回信的陛下放在眼裡。
看著落款,這封密信應是三天前發出的。
那個小沒良心的肯定還在生氣,別說是信件,便連一句口信也不曾帶給自己。
宣和帝忍不住嘆了口氣,他自然知道自己連夜將她送走此事欠妥,可北狄虎視眈眈,天朝聖教行跡詭異……
一想到那個芝蘭玉樹的人兒,如今正逍遙自在,沒準回頭就將自己忘了個乾淨。
宣和帝的心中湧起一陣燥郁,「按照腳程,念之如今在何處?」
「應該在陝西一帶,腳程快的話,應該已經出了渝州,前往白雲關了……」
宣和帝盯著下首幾個黑乎乎的腦袋,心頭煩躁更甚。
「隨便找個理由將武安侯一家全部下獄,朕倒要看看如此太后和天朝聖教還能不能按捺得住,他們想穩坐釣魚台,朕偏偏要攪渾這池水。」
……
出了南書房,兩人並肩走在深深的宮道上,周斯有些不滿,「陛下此舉太過冒進。
若是太后和天朝聖教依舊無動於衷,那……如何安置武安侯一家。」
沈嶠瞪了他一眼,「你啊,真是在暗牢里呆久了,我看腦子都不太靈光!
涉及前朝逆賊,陛下此舉已經十分客氣了,再說這武安侯若真是清白的,便去大理寺走一遭又有何懼?
可若是漏了王軒這條大魚,咱們便是有九顆腦袋也不夠砍的!
你也不想想,孝仁太后匍匐隱忍了這麼些年,為何獨獨對王軒這般關注,甚至想將王軒和嘉敏公主湊成一對?」
周斯震驚的瞪大眼,聲音也壓到最低,「陛下是懷疑,王軒是前朝血脈……」
……
總算弄清腦海中的疑問,周斯立刻警覺起來,在確定王軒進府後,立刻派重兵將武安侯府圍了個嚴嚴實實,就連狗洞都沒放過。
接著率領監察司的暗衛衝進武安侯府,甚至沒有給眾人的反應時間,便將府中大大小小所有的主子全部控制起來。
王軒一驚,本想反抗,奈何對方人多勢眾,瞧著又不像獨獨針對自己,一時有些猶豫,便被暗衛壓在地上,上了枷鎖。
緊接著,周斯假模假樣地站了出來,「監察司收到密報,武安侯與逆賊有關,欺君犯上,全族押入天牢待審。」
武安侯嚇得腿軟,連聲喊冤,周斯同情地看了他一眼,「侯爺不必緊張,監察司只是例行調查,若您沒做過欺君犯上之事,自然會還你清白。
只是現在委屈您一家老小跟屬下走一趟了。」
說著眼神不經意地瞄向王軒,「帶走!」
王軒就這樣莫名其妙地,突然地被打入大獄,甚至連身上的防身武器,和信號彈都被搜走了。
一時心有戚戚,實在搞不懂事情為何會進展到這一步……
在長春宮的太后知消息,險些暈死過去,咬著牙勉強維持神智。
顫抖著說道,「快……快去打聽一下,究竟出了何事?軒兒可是我們復國的唯一希望,萬萬不可有絲毫損失!」
王嬤嬤亦是驚懼不已,頭一次對自己一直效忠的聖教產生懷疑,真的能斗得過羽翼已豐的宣和帝嗎?
可太后已經亂了陣腳,甚至鬧著要發出信號彈劫獄。
王嬤嬤猛地將一根銀針狠狠插在太后的虎口上,「太后!你冷靜些!若是聖子已經暴露,你此舉無疑引火燒身!」
劇痛讓太后恢復了清明,她雙目猩紅,神態有些瘋癲,可腦子卻異常清醒,「你說得對,此時萬不可自亂陣腳,或許趙君玄便是那日從我的態度上發現端倪,此舉正是對我的試探。
可若真的如此,那豈不是說明,他在懷疑我?
他懷疑我的身份!」
孝仁太后既恐懼又慌張,像是打開任督二脈,靈台突然變得清明。
「若他沒有發現我們的身份,那麼軒兒不過是個普通的侯府公子,根本不值一提,武安侯真的出了事,等到定罪那日,在使些手段將他摘出來就是。
若他發現了軒兒的身份,哀家更要冷靜,哀家便是最後能救他出來的人!」
見太后變得理智,王嬤嬤也鬆了一口氣,「太后明白就好,我已經派人去打聽了。說是有人密奏,武安侯有不臣之心。
武安侯大公子在學堂甚至口出狂言,當眾吟頌反詩,」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監察司逮人抄家的時候,聖子剛好回府,來不及掙脫,又不好暴露身份,才被捉了去,現在人還在刑部大牢。
過了三審才能有最終結果。」
孝仁太后眸色狠戾,「哪裡有這麼巧的事?
武安侯在京中多年默默無聞,無人問津,怎麼我兒一入侯府,便被冠上了逆賊的名頭。
此事必有古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