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屆諾貝爾文學獎

  作者簡介

  1875年6月6日,保爾·托馬斯·曼生於德國北部呂貝克市一個富有的糧商家庭。父親曾任該市參議員,母親生於巴西,有葡萄牙血統。在5個孩子中,托馬斯·曼排行老二,後來哥哥亨利希·曼也成為一位著名作家。他們分別從父親那裡繼承到商人的實用主義和母親的藝術氣質,這些日後成為托馬斯·曼的創作主題。

  然而好景不長,1891年,隨著父親的去世,商行倒閉,家業漸漸衰敗。當時,全家遷居慕尼黑,獨留托馬斯·曼在呂貝克市繼續完成中學學業。青少年時代的托馬斯是個天賦異稟的孩子,但他卻唯獨對學校的課程毫無興趣,寫作成了他那天賦異稟的藝術宣洩途徑。14歲,他便與人共同編輯出版雜誌《春天風暴》了。

  1894年,已經畢業並前往慕尼黑的托馬斯·曼在監護人的建議下,進入一家保險公司做見習生,但坐在辦公桌前的工作對於托馬斯·曼來說實在了無生趣,於是提筆進行創作,同年發表處女作中篇小說《淪落》,寫一個女人淪落的故事。

  1895年,托馬斯·曼放棄保險公司的工作,並下決心走上文學創作道路。他開始在慕尼黑大學旁聽歷史、文學、藝術史和經濟學等課程,並參與編輯哥哥亨利希·曼主編的文學雜誌《二十世紀》。在繼承了父親的一部分財產後,兄弟兩個開始結伴遊歷義大利,這時,托馬斯·曼已經開始著手創作長篇小說《布登勃洛克一家》。1898年,托馬斯·曼回國後任慕尼黑著名諷刺雜誌《西卜里其斯木斯》的編輯,並出版小說集《矮個兒先生弗里德曼》。

  1910年,托馬斯·曼的《布登勃洛克一家》終於問世,立刻引起文學界的轟動。這部作品讓他一炮成名,奠定了他在德國乃至歐洲文壇上的地位,並讓他拿下1929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此後,他又陸續發表了《特里斯坦》(1903)、《托尼奧·克勒格爾》(1903)和《魂斷威尼斯》(1912)三部被稱為「藝術家小說」的中篇小說。此外還有三幕劇《菲奧倫察》(1906)和諷刺小說《王爺殿下》(1909)。

  1912年,托馬斯·曼的中篇小說《在威尼斯之死》搬上銀幕,立刻引起國際上的重視。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托馬斯·曼曾一度為德帝國主義參戰辯護,並因此同他哥哥亨利希·曼及羅曼·羅蘭等作家反目,開始了一場口誅筆伐。後來,他逐漸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於1922年發表著名演說《論德意志共和國》,表示擁護魏瑪共和國,從而成為一名著名的民主戰士,同時和哥哥和解。

  1924年,托馬斯·曼發表長篇哲理小說《魔山》,這成為托馬斯·曼又一部代表作。它講述一位大學畢業生卡斯托普到阿爾卑斯山的一座療養院探望患肺病的表兄,卻誤入「魔山」,並在那裡一住7年。這座「魔山」中住著來自世界各地的病人,他們有精神空虛、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享樂主義者,有崇尚理性和人道的樂觀主義者,有信奉精神至上和非理性的耶穌會教士,也有熱衷於精神分析的醫生,等等。他們都試圖用自己的思想來影響卡斯托普,要他安心地生活在被病態和死亡所籠罩的「魔山」中。但主人公最終擺脫了他們的思想,並抱著無限熱情投入到戰爭中,結果卻死在了炮火之中。在作品中,作者通過「魔山」這座虛構的療養院,用哲理性和思辨性的語言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的病態社會和魏瑪共和國時期流行的各種思潮,因而這部作品被稱為「時代小說」。而且在這部小說中,作者在現實主義手法的基礎上,還充分運用了象徵、精神分析等現代主義手法,在創作手法上有所創新。

  1930年,托馬斯·曼預感到法西斯的威脅,發表了著名的反法西斯中篇小說《馬里奧和魔術師》。在這部小說中,他把法西斯比作魔術師,他們對民眾的欺騙手段就是催眠術,用生動的藝術手法無情的揭露了法西斯。納粹上台後,托馬斯·曼被迫開始了流亡生涯,並於1938年移居美國。流亡期間,他還不忘積極參與反法西斯鬥爭,同時繼續進行創作,發表了《約瑟和他的兄弟們》,全書共四部,分為《雅各的故事》(1933)、《約瑟的青年時代》(1934)、《約瑟在埃及》(1936)和《贍養者約瑟》(1943),這是一部帶有頌揚猶太人,反對納粹種族主義意圖的長篇巨著。此外,還有長篇愛情小說《綠蒂在魏瑪》(1939)等。

  「二戰」結束後,托馬斯·曼又相繼發表了長篇小說《浮士德博士》(1947)和《被挑選者》(1951),前者反映藝術家的悲劇,後者主張對戰敗的德國採取寬容、赦罪政策。1952年,在移居瑞士後,他發表了再次探討藝術家命運的未完成的長篇小說《大騙子菲利克斯·克魯爾的自白》的第一部和《大騙子菲利克斯·克魯爾的自白———回憶錄第一部分》(1954)等。1955年8月12日,托馬斯·曼於瑞士蘇黎世病逝。

  作品賞析

  1.情節復原

  18世紀末19世紀初,正是拿破崙發動戰爭的年代。那時,老約翰·布登勃洛克靠給軍隊供應糧食起家,大發了一筆。之後,他便在呂貝克市開設一家大型商號,取名為「約翰·布登勃洛克公司」,成為數一數二的大商人,並在孟街買下一棟豪華壯觀的老宅。除公司之外,他擁有的農莊、糧棧、輪船和地產不計其數。

  老約翰在將公司交給兒子約翰·布登勃洛克後便撒手人寰,去世前不忘叮囑兒子:「要永遠有勇氣!」然而,第二代約翰在經營方面卻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尤其對競爭對手哈根施特羅姆的崛起甚為擔憂。這時,他為女兒安東尼相中了一個有實力的女婿,為了鞏固自己的經濟實力,他自作主張安排了這樁婚事,安冬妮不情願地嫁給了格林利希。

  儘管安冬妮對這個能說會道的年輕人非常厭惡,但她始終無法忤逆父親的安排,勉強答應了婚事。然而婚後不久,安冬妮就發現格林利希是個十足的騙子,他所營造的一切都是假象,全是為了貪圖她的嫁妝。格林利希的公司不久面臨破產,他竟用安冬妮的8萬馬克的陪嫁來還債,而小約翰不得已還要替代支付另外12萬馬克的債務。這下,安冬妮同格林利希徹底完蛋,對女兒的不幸婚姻,小約翰陷入了深深的自責中,伴著這樣的內疚,他藉由宗教尋求安慰而度過自己的晚年,不久離開人世。

  這時,布登勃洛克家族的第三代繼承人托馬斯·布登波洛克扛起了將家業發揚光大的重任。他頗具商業頭腦,但也不乏商人所具備的唯利是圖。他將家族企業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為了光耀門楣,他不惜拋棄出身貧賤的情人安娜,迎娶高貴的蓋爾達,而蓋爾達也的確為他帶來30萬馬克的嫁妝。然而,這對夫妻除了表面的客套,似乎並沒有多少真情實意,蓋爾達每天沉浸在自己的小提琴世界裡,而托馬斯則一心撲在家族事業上。

  托馬斯一直拼命挽救家族產業的困境,為了力挽狂瀾,他先成為市長的助手,後又當上議員。托馬斯看似頗有成就,家族企業也一度有起色,但最終難逃衰亡的命運。這時,不但競爭對手越來越強大,所有的家庭成員似乎也都在跟他作對,扯他的後腿。

  安冬妮的第二次婚姻依然不幸,丈夫是個啤酒商,卻滿嘴髒話,下流粗魯,對女傭動手動腳。婚後,他不但將安冬妮的嫁妝封凍起來,且不再拼搏,打算過清閒的日子。這時,母親去世,但還沒入殮,兄妹三人就為了遺產吵得天翻地覆。而當三兄妹互相謾罵、內鬥揭底之時,他們的死對頭哈根施特羅姆家族正日漸崛起。內憂外患,加上議員的身份,總免不了為國事操勞,托馬斯的精力簡直被榨乾耗盡,未老先衰。最後,托馬斯終因感染併發症去世,年僅48歲,而後再無人打理家族產業,買賣清理,公司歇業。

  托馬斯的兒子漢諾當是布登勃洛克家族的第四代繼承人。然而漢諾卻天生不是個做生意的料,他生性敏感,神經脆弱,對商業社會的競爭和掠奪充滿恐懼。從他母親那裡繼承來的藝術天分,使他整日沉迷在音樂中。就算這樣,上天也沒有眷顧布登勃洛克家族更多一點,不久漢諾英年早逝後,而托馬斯的弟弟克利斯蒂安又被送進了精神病院,蓋爾達出售了托馬斯為她建造的豪宅,帶著僅有的一點財產回到娘家,布登勃洛克家族的繁華時代宣告結束。

  早在輝煌的老宅被賣後,安冬妮就帶著女兒艾莉卡搬到一家普通樓房,每次走到那棟豪宅前都會大哭一氣。後來,艾莉卡嫁給了一個消防保險公司的經理。最後,安冬妮保存了那本榮耀的家族記事簿,並每每津津樂道地提起布登勃洛克家族的繁華景象。然而,一切都不過是過眼雲煙。

  2.主要人物

  托馬斯·布登勃洛克:布登波洛克家族第三代繼承人

  托馬斯似乎天生註定就是個商人,他從小聰明、靈活,有很強的洞察力和理解力,因此一早人們就預感到這個機靈鬼將來必成為布登波洛克的一家之主,就連祖父在臨死前,都這樣囑託他:「幫助你的父親。」

  果然,托馬斯沒有辜負長輩的期望,在小約翰死後,他便一人挑起重振門楣的重擔。然而,在他上台時,家族事業已盛極而衰,但他表現出了比他父親甚至祖父都更為堅強的毅力,同時他也更有魄力,更有手段。他因為積極參與社會事業和市政建設,而成為市長的「左右手」,又在競選議員時還擊敗了家族勁敵哈根施特羅姆,成為議員。

  托馬斯幾乎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商業活動中,任何事都以家族的榮譽和利益為重。他情系家族事業,任何感情上的振奮和憂傷,都跟家族利益息息相關。但他並非鋼鐵之軀,也並非鐵石心腸,他也有過矛盾。比如他深愛著安娜,卻不得不克制自己的喜好,為家庭利益服務,最終拋棄貧窮的安娜,而迎娶一位給他帶來30萬馬克嫁妝的大小姐。在這件事,他並非沒有矛盾,也並非沒有掙扎。然而,家族利益還是占了上風,就像他說的,他將一切都奉獻給了家族事業。

  然而,正是像托馬斯這樣精明能幹的完美商人,也沒能將這個名門望族的頹勢力挽狂瀾,這似乎正是這個人身上所體現的最大悲劇,同時也是作者想要深刻表達的東西,即他所繼承的祖傳的經商思想和方式不能適應資本主義商業經濟的發展。的確,對於一個資本家來說,托馬斯太過「正直」、「誠實」了。

  其實,他的內心也有過反思,當不上道的弟弟克里斯蒂安向員工們大放厥詞「認真研究起來,哪個買賣人都是騙子」時,他大發雷霆,責罵弟弟侮辱了家族榮譽。可是,當他見公司日漸蕭條,當外部威脅日益強大時,他又不禁回味起弟弟當時的言論來,決心做一次冒險買賣。也就是說,他準備放棄他的「商業道德」,企圖適應新的環境,而這無異於承認經商就是欺騙。但他內心到底還是不踏實的,由於他的舉棋不定,猶豫不決,這筆「暴利」也失敗了。這時的他,徹頭徹尾地敗了,身心俱敗,敗給自己的同時,也敗給這個資本社會。

  安冬妮:布登波洛克家族不幸的犧牲品

  安冬妮自小出身富有,具備資產階級上層女性身上應有的一切特徵,她驕傲、自負、天真、坦率,最重要的是愛慕虛榮。這一切性格都體現在她這一生的婚戀問題上。當父母給她安排了第一次的婚姻時,她頭一次感覺到「不自由」,因為她討厭那個男人。正巧此時,她認識了一個追求自由、平等思想的大學生。對「自由」的渴望,讓她無可救藥地愛上了這個自由的年輕人。然而,他們到底是不同的,她本人從小就已享有莫爾頓所攻擊的那個社會集團的種種特權,因此她根本就無法深刻體會什麼是真正的自由和平等。只是由於自己婚姻的不夠自由,她才覺得「自由」是那麼「偉大」,同時也是「朦朧的」。

  於是,她就像一隻叛逆的小鳥,逃離金絲籠放飛了一陣後,立刻感到籠子的舒適和安逸。榮華富貴是她無法拋卻的生活理想,於是在父親那般訓詞下,她回歸了。「我們是一條鎖鏈的許多環節」。她放棄了自由,甘願充當了一個「環節」。

  緊接著,她的資本主義性格甚至極為誇張地充斥了整部作品。當勁敵哈根施特羅姆家族日漸崛起時,她出於嫉妒而對此不屑一顧;當哥哥托馬斯競選議員,且對手是他們的勁敵時,她表現出無比的熱情,當她經歷過一次離婚後,反而大肆宣揚她對婚姻法是多麼的了如指掌……這些都是她那烙印在靈魂深處的虛榮感在作祟。

  安冬妮的一生見證了布登勃洛克家族從輝煌走向滅亡的整個過程,而她身處在這個家庭中,自然同家族的衰落脫不了干係,同時,她也是這個家族的犧牲品。但不同於托馬斯的是,她無窮無盡的虛榮心始終支撐著她,堅信家族必然會有重整旗鼓的那一天。但她卻無所作為,也無力改變什麼,唯一不變的就是一成不變、不厭其煩地緬懷和誇耀家族昔日的輝煌。到最後,她的誇耀是那樣空洞而可笑,甚至連本沒有的事都吹噓起來,而這只會讓聽者認為她是在諷刺布登勃洛克一家。無疑,她成為整個布登勃洛克家族最可悲的殉葬者。

  克利斯蒂安:紈絝子弟

  克里斯蒂安比起他的兄弟姐妹來是那麼不同,他從小就透露著滿不在乎地浪蕩公子模樣,他會在嚴肅的飯桌上開玩笑說自己被胡桃核卡住了,當人們嚇得驚慌失措時,他又笑嘻嘻地說自己其實是在捉弄人。

  然而,他又是誠實、直率,毫無心計的。他的世界很簡單,他不用承擔整個家族的榮耀和未來,他也從未關心過其他家庭成員,也不曾想過自己是否要為這個家庭奉獻點什麼。他只關心自己一人就夠了。他的全部注意力沒有超出過身邊的事情,經常念叨的還是他自己的事,尤其是他那無從談起的病症。

  他也是個有才能的人,但同托馬斯不同的是,他的才能不是用來施展在家族事業上的,而是用來模仿別人的姿態和聲調的,以及廢話連篇。雖然對於家族事業來說,他是個多餘的人,但在家族衰落的過程中,他無疑是個催化劑。當他流浪歸來,在家族企業上班時,不但無所事事,而且還同商人、學者們高談闊論,說出「認真研究起來,哪個買賣人都是騙子」。就算他說的是事實,卻不曾想過他自己連同自己整個家族都是商人嗎?他沒有想到自己的哥哥正拼盡一切力量保持著這個家族童叟無欺的高尚名譽嗎?在受到哥哥的指責時,他卻辯解道:「我只是在開玩笑啊!」無疑,他是個十足的敗家子,是任何一個資產階級家庭都不可或缺的一個寄生蟲。

  漢諾:孤獨的頹廢者

  十分不幸的是,作為布登勃洛克家族第四代繼承人的漢諾,是個悲觀的頹廢者形象。他是整個家族唯一的繼承人,因此還未出世,就已經莫名其妙背負上了一個龐大的重任。然而,他又是那麼的敏感懦弱,洞察明爭暗鬥的商業生活又厭惡和逃避這種生活。他熱愛音樂,只希望不受干擾得沉浸在自己的音樂世界,但父親不可能放過他。他時常遭受父親的功課檢查,並被灌輸一大堆商業知識,還帶他去他最討厭的商業場合……但這一切都等於白費功夫,父親越給他壓力,他越是內向,越是沉醉於藝術,那是他的避風港,逃避世俗的避風港。

  他整個人生是頹廢的,既不想給人希望,也不想給自己任何希望。即使那樣熱愛音樂,也只不過是一味地享受、消費,而不是努力地要在這一領域達到什麼成就。他自己的整個人生充滿了厭惡,只是一心沉浸在具有頹廢意味的華格納音樂世界裡,希望「用藝術的行為去克服自己心中的虛無」。而最終,他所熱愛的華格納音樂真的為他帶來死亡的預兆,他難逃英年早逝的厄運。

  3.藝術特色

  小說描寫了布登勃洛克家族從興盛到衰落的整個過程,展示了19世紀下半葉德國社會生活的廣闊畫面,反映了19世紀末德國從自由競爭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的歷史過程,也揭示了金錢在社會關係、家庭關係和婚戀問題上的主宰作用。

  這部小說實際上就是托馬斯·曼自己的家族史,他的祖上曾是殷實的商人,父親則是糧食公司最後一代股東,同時還身兼議員身份。為了寫這部小說,他親自研究家族卷宗,連書信和票號都不放過。因此,這才使得這部小說如此成功,小說中出場人物達400多人,任何一個場面或細節都無不細緻地呈現出時代的背景。

  比如,作者以極大的熱情用許多篇幅生動而細緻地描繪了婚喪喜慶一類的家庭生活場面。宴會排場、婚喪禮節、禮儀款式乃至服飾裝束無一不歷歷在目,構成了一幅幅色彩鮮明的風俗畫。這些場面既是生活習俗的描繪,又標誌了故事發展的新階段。所以,雖然類似的場景眾多,但讀者讀起來並不覺得是流水帳式的交代,而是情節的進展。如對於長輩喪事的描寫,顯得十分和睦,但其實家庭內部矛盾已生,只是礙於第二代議員夫人的情面而強烈壓制著。當第二代議員夫人去世時,那叫一個「山雨欲來風滿樓」,其實是為了凸顯寧靜、歡樂的生活即將結束。果然,議員夫人還未出殯,三兄妹就陷入瓜分遺物的大戰中,由此兄弟反目。像此類的日常生活情節在書中屢屢再現,實際上是推動了情節的發展,其中暗藏玄機。又如書中出生的嬰兒眾多,卻唯獨對小漢諾的洗禮宴進行了一次詳細的描述,並借一人之口說了些不吉利的話,仿佛預示著這位孤獨的繼承人將來凶多吉少的命運。

  整部小說雖然描寫了整整四代人近百年的生活,卻在結構上相當嚴謹,為了構成作品的完整,使得前後連貫,作者買下許多隱線。如孟街豪宅的大門上刻著的一行拉丁文格言「上帝預見一切」以及用三個老處女來作為布登勃洛克一家的見證人,托馬斯臨死前詭異的牙病,在布登勃洛克一家做了40年僕人的永格曼小姐的離去,這些就像蛛絲馬跡一般,引領讀者預測日後的悲劇。

  雖然整部小說是一部家族沒落史,但作者並沒有刻意營造悲哀的氛圍或悲觀的情調,相反,小說的文字風格幽默諷刺,笑料不斷。當然,這也並非作者的刻意為之,通篇來看,整部作品的風格平穩含蓄、敘述從容不迫、描寫生動酣暢,後半部則稍帶憂鬱淒涼,間或譏誚的諷刺。這種風格的變化是隨著人物的態度和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的,十分自然貼切。

  縱觀整部作品,作者用寫實手法,將一部結構嚴謹,觀察精確,描寫細膩的巨作呈現出來,且讀之能感受到其中所摻雜的哲學玄思,可謂「經典」的思想主題同「創新」的藝術手法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