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屆諾貝爾文學獎

  作者簡介

  威廉·勃特勒·葉芝於1865年6月13日出生在都柏林一個畫家家庭,父親是名肖像畫家,祖父在愛爾蘭的斯萊戈郡經營房地產業。他的童年分別在都柏林和倫敦度過的。葉芝早年曾在都柏林學習過繪畫,但他的興趣在寫詩,成為倫敦藝術家和作家團體中年輕的一員。

  事實上,整個葉芝家族都是一個非常具有藝術氣息的家族。葉芝的哥哥傑克後來成為一位著名的畫家,而他的兩個姐妹伊莉莎白和蘇珊則均參加過著名的「工藝美術運動」。

  由於父親的工作,全家遷往倫敦。起初,葉芝和他的兄弟姐妹接受的都是家庭教育,直到1877年,他才進入葛多芬小學,並在那裡接受了4年的教育。不過,葉芝並不看好這段學習經歷,成績也並不突出。由於經濟上的困難,詩人全家於1881年底遷回了都柏林,後又由城市搬往郊外的皓斯。

  皓斯周圍是連綿起伏的丘陵和茂密的樹林,傳說那裡有精靈出沒。葉芝家雇有一個女僕,她是漁人的妻子,熟知各類鄉野傳奇,葉芝受其影響,將她娓娓道來的神秘冒險故事全都收錄在後來出版的《凱爾特黃昏》里。

  1881年10月,詩人在都柏林的伊雷斯摩斯·史密斯中學繼續他的學業。父親的畫室就在這所學校附近,於是詩人經常在那裡玩耍娛樂,結識了很多都柏林城的藝術家和作家。在這期間,他大量閱讀莎士比亞等英國作家的作品,並和那些到父親的畫室做客的文學家、藝術家們討論。

  1883年12月,葉芝從這所中學畢業,而後便開始了詩歌創作。1885年,葉芝在《都柏林大學評論》上發表了他的第一部詩作,以及一篇題為《賽繆爾·費格森爵士的詩》的散文。這之後,從1884年到1886年,他就讀於位於基爾岱爾大街的大都會藝術學校,也就是如今愛爾蘭國家美術與設計學院的前身。

  1887年,葉芝全家重新搬回倫敦。在那兒他結識了唯美主義作家王爾德和摩利斯等人,並幫助一批年輕詩人創建了「詩人俱樂部」。這是一個由一群志同道合的詩人們組成的文學團體,成員們定期集會並於1892年和1894年分別出版過自己的詩選。他曾和劇作家格雷戈里夫人等共同發起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創建阿貝劇院並任懂事。在政治領域,他曾一度加入愛爾蘭共和兄弟會,支持愛爾蘭民族運動,在那裡他結實了該運動的領導人之一女演員茉德·崗。對這個女人,他是懷著忠貞不渝的愛慕之情的,他甚至把她作為理想的化身,並為她寫了不少優美的詩篇,如《當你老了》、《深沉的誓言》等。

  1889年,葉芝出版第一部詩集《漫遊的奧辛及其他》。在他早期創作的詩篇中,主要有詩集《蘆葦間的風》(1899)、《在七座森林中》 (1903)、《綠盔》(1910)、《責任》(1914)及詩劇《胡里痕的凱薩琳》 (1902)、《黛爾麗德》(1907)等。

  1917年,葉芝重逢心中的理想女神崗小姐,但那時她已經是別人的太太,在向崗小姐的養女求婚失敗後,他改向一位英國女人喬治·海德里斯求婚,她答應了。10月20日,兩人便舉行了婚禮。不久,葉芝買下了位於庫爾公園附近的巴列利塔,並很快將其更名為「圖爾巴列利塔」。葉芝餘生中的大部分夏季都是在這裡度過的。1919年2月24日,葉芝的長女安·葉芝在都柏林出生。安繼承了母親的寧靜、善良和智慧,以及父親不凡的藝術天賦,後來成為一位畫家。

  這一時期,葉芝的重要作品有詩集《柯爾莊園的野天鵝》(1919)、《塔樓》(1928)是葉芝創作上進入成熟期的代表作,其中有《麗達與天鵝》、《駛向拜占庭》等名篇;此外,重要的作品還有詩集《旋梯及其他》(1933)、《新詩集》(1938),劇作《劇作集》 (1934),散文《幻景》(1925),小說《約翰·肖曼和杜耶》(1891),論文集《神秘的玫瑰》(1891)等。

  1939年1月28日,葉芝於法國病逝,直到1948年,他的遺骸才被運回愛爾蘭。

  作品賞析

  1.作品介紹

  詩集《茵納斯弗利島》是葉芝在早期的代表作。該詩集中表現了詩人對資本主義文明的厭棄和對田園牧歌生活的無限嚮往,具有逃避現實的唯美傾向和鮮明的浪漫色彩。葉芝的詩總是充滿著自然氣息,他創造性地把象徵主義與寫實手法巧妙糅合,把生活的哲理和個人的情感融為一體,詩中語言富有張力,思想深邃,其風格說受到拉斐爾前派散文的影響的結果。

  葉芝早年的詩作通常取材於愛爾蘭神話和民間傳說,這是因為受了英國文學和神秘主義、為靈主義的影響。其實,早在開始詩歌創作之前,葉芝便已經嘗試將詩歌和宗教觀念、情感結合起來。以後,他在描述自己童年生活的時候曾這樣說過:「……我認為……如果是一種強大且悲天憫人的精神構成了這個世界的宿命,那麼我們便可以通過那些融合了人的心靈、對這個世界的欲望的詞句來更好地理解這種宿命。」

  在葉芝早期的代表作《當你老了》中,卻不見象徵主義,取而代之的是現實主義傾向。這之後,早期的神秘和朦朧的特色被一種充斥著鬥爭精神和現實感應風格取代,比如詩集《責任》中的《灰岩》和《1916年的復活節》等。

  葉芝婚後,夫婦兩個曾嘗試過風靡一時的無意識寫作手法。這時,他的神秘主義傾向變得更加明顯了,尤其在受到印度教的誘導之前。這一時期,他還虔誠地翻譯了印度教經典的《奧義書》。

  葉芝的詩吸收了浪漫主義、唯美主義、神秘主義、象徵主義和玄學詩的精華,幾經變革,最終練就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他的後期作品,創造性地把象徵主義和寫實手法自然地結合起來,把生活的哲理和個人感情融為一體。他後期的哲學思想是強調善惡、生死、美醜的矛盾統一,並追求圓滿的永恆。這一段的代表作有《駛向拜占庭》和《拜占庭》。這兩首詩歌歌頌古代貴族文明,把拜占庭象徵為永恆,在這個理想的精神樂園裡,人的肉體與靈魂能夠和諧統一,個人與社會達到圓滿互動。

  最後兩年,他主張從「心智的洞穴」中出來,到現實生活中吸取靈感,詩風又有了新的發展,變得通俗易懂,極具歌謠特色。

  2.經典聚焦

  當你老了

  有一天你老了,白了頭,總是睡不醒,

  在爐邊打盹,請你取下這冊詩,

  慢慢地閱讀,去夢見你一雙眸子,

  曾有的溫柔神色和深深的睫影;

  多少人愛過你風華正茂的歲月,

  愛過你的美,無論是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個人愛你朝聖的靈魂,

  愛你變衰的臉上蘊含的悲切;

  俯身在燒紅的爐柵旁,帶一點悽愴,

  你低聲訴說吧,說愛神怎樣逃走,

  怎樣一步步越過高高的山頭,

  把他的臉龐在繁星之中隱藏。

  葉芝曾花去整個青春去追求一位女性,他把她當成自己的夢中情人和繆思女神,她就是當時著名的演員毛德·崗。為了她,他熱衷於愛爾蘭民族獨立運動;為了她,即使求婚被拒四次後,他仍為她寫出諸多美麗的愛情詩;也是為了她,作者寫出以上名作《當你老了》。

  這是一首很短的小詩,僅有3個詩節,12行,卻將詩人那滿腔的濃濃愛意表達出來。詩作的成功之處在於它婉轉的表現手法,使得整首詩充滿愛意卻不俗套。詩人並沒有直接表達自己海枯石爛的決心,更沒有對自己鍾情的女子許下海誓山盟,只是婉轉而優雅地表達了自己的愛和忠貞。這種愛是付出的愛,是需要犧牲的,是同甘共苦的,正如詩句上所說:「只有一個人愛你那朝聖的靈魂,愛你變衰的臉上蘊含的悲切。」

  另外,詩人更沒有像傳統愛情詩那樣,將鍾情的女子比作玫瑰花蕾、百合、紫羅蘭,更沒有描述她的傾國之貌,恰巧詩人摒棄了這一切,他說:「多少人愛過你風華正茂的歲月,愛過你的美,無論是假意或真心。」詩人所鍾情的女子崗小姐是個出了名大美人,走到哪裡不乏對她容貌的恭維之詞,於是作者另闢蹊徑,開發想像力,將一個美人遲暮的景象描寫出來。

  這是詩作另外一個成功之處。他充分調動想像力,假設她已步入老年,那麼讀者在頭腦中就會勾勒出一位老態龍鐘的女性形象,而非美麗動人多形象。詩人正好用這種反其道而行之的方法有力地表現了自己對崗小姐矢志不移的愛情。

  想像力是浪漫主義詩人的一種潛在力,許多英國浪漫主義大師都論述過想像力在詩歌創作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華茲華斯指出,「當『想像力』被應用於意象之上,而這些意象又因為聯合在一起而互相修改時———『這兩個事物便在正當的比較中統一、結合在一起』」。葉芝在論述詩歌的象徵主義時,也探討過詩人的想像力。他強調指出,「在當今作家的作品中看到的象徵主義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為在每一位偉大的想像性作家那裡也看到了以這樣那樣形式掩蓋著的象徵表現。」詩人在年輕佳麗身上預見了衰老,當崗小姐已步入垂暮之年,滿頭白髮,睡思昏沉,眼睛中過去那柔和耀眼的光芒已蕩然無存時,他仍能全心全意去愛她,這樣的愛不應當值得珍惜嗎?詩人雖然沒有打動當事人,卻打動了所有讀者。

  在語言上,詩人沒有使用華麗的詞句,反而樸實無華、簡單明了,用正常的語序,接近口語化的語言來訴說,與這首詩的意境相符,仿佛一位老人在訴說一個遙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