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老先生,大皇子和兩位公主如何,你可以有什麼想要跟本宮說的。」
陸老先生上前給蘇婉姝行禮。
「回皇后娘娘,三位殿下很是早慧,普通的孩童啟蒙已經不適合三位殿下。」
「老朽給三位殿下重新選了要讀的書,還請皇后娘娘過目。」
說著陸老先生拿出一本摺子,遞給身邊的宮女呈給蘇婉姝。
蘇婉姝打開一看,好傢夥陸老先生不只是把三個孩子要學習用的書目給列出來了,還把他們每天上課時間都寫的清清楚楚。
每天他們學習的時間,已經超過五小時。
「陸老先生,三位殿下的學習時間是不是太長了一些,他們雖然早慧但也只不過是三歲的小奶娃。」
蘇婉姝略有些擔心,三個孩子會受不了如此高強度的學習。
「皇后娘娘,能者多勞,三位殿下都極為聰慧,雖然每天學習的時間比較長,但我相信三位殿下肯定能勝任的。」
看著手裡長長的學習安排,蘇婉姝沉默了片刻,最終還是同意了陸老先生的安排。
今天她也是見識了三個小奶娃的聰慧,如果能利用好了,以后蒼齊國在他們的治理下,肯定會更加繁榮昌盛。
更加重要的是,她不用再練小號。
「陸老先生,那一切就按照你說的來。」
蘇婉姝見過陸老先生,又去找蕭慕言商量此事。
此刻書房內,蕭慕言正在跟幾個大臣議事。
蘇婉姝沒上前打擾,而是在旁邊的偏廳里,小坐了一會,一直等大臣們都走了,她這才進去。
前腳大臣剛走,後腳蘇婉姝就進來了,蕭慕言一看就知道蘇婉姝應該在外面等了挺長時間。
「媳婦,你有事找我,怎麼不直接進來。朝中的那些事,你聽了也無妨。」
「也不是什麼大事。」
蘇婉姝坐下,這才說起剛才見陸老先生的事情來。
她同意了陸老先生的安排,但蕭慕言卻是有點感覺不行。
「陸老頭怎麼能讓孩子你們每天學習這麼長時間,萬一把孩子們憋壞了可怎麼辦。」
「他們是聰慧,但還是比較貪玩,如果每天強制學習,我怕會適得其反。」
「話是這麼說,但正如陸老先生所說,他們既然早慧,就應該能者多勞,早些學習。」
蘇婉姝勸說了半天,蕭慕言就是不鬆口。
他還是感覺孩子們就應該小的時候玩,因為長大之後,就算想要玩,也是沒得了玩了。
「夫君,你不是一直說,想讓小九早早登基,幫你統治蒼齊國,你還說想要陪我四處走走。」
「難道這些話都是騙我的?」
蘇婉姝一句夫君,蕭慕言立馬就老實了。
「如果按照小九現在的學習進度,再過最多十年,小九就能參政,十五年你讓他登基也不是不可能。」
被蘇婉姝如此一說,蕭慕言瞬間眼睛一亮。
或許對於別人來說十五年十分漫長,但對於培養一個帝王,十五年就有些不夠看了。
「好,媳婦,一切聽你的,那就讓小九辛苦一些,早些學點治國的本事,以後我也能早些陪著你一起遊歷天下。」
兩人商量好,第二天一早三小隻就被陸老先生給帶走了。
上午一個半時辰,下午一個半時辰,如果完不成陸老先生布置的任務,他們就要拖延下課時間。
這是三小隻第一次被拘束這麼長時間。
其實陸老先生也沒讓他們一直背書或者是寫字,但他們不能隨時去見蘇婉姝就是不行。
三個小奶娃直接把學堂給哭翻了屋頂。
在書房商量火炮,火槍的蘇婉姝和蕭慕言都能聽見三個小奶娃的哀嚎聲。
「媳婦,要不咱對孩子們別那麼嚴厲?」
蕭慕言一聽見孩子們哭,他就不淡定了。
「夫君,你現在應該把注意力全都放到武器上,至於三個小調皮,自有陸老先生收拾他們。」
果然沒多久,三小隻的哭聲就沒有了。
一直在那邊盯著的木姜過來稟報,說是陸老先生現在帶著三個孩子去種花了。
「什麼花?」
蘇婉姝心中狐疑,陸老先生還真是多才多藝啊,竟然還會種花。
「大皇子要種十顆玉米,兩位公主種的是小青菜。」
面對這樣的結果,蘇婉姝直接笑噴了,果然薑還是老的辣,陸老先生跟那些老學究還是不同的。
他竟然想出種植農作物來轉移孩子們的注意力。
說不定在種植的時候,他還在灌輸他們一些,愛國愛民的思想。
「慕言,現在你可放心了?」
蘇婉姝笑眯眯的看向蕭慕言,那是一臉的得意。
看吧,她選的啟蒙老師還是非常靠譜的。
「是現在百分百放心了。」
孩子們的事情解決了,蕭慕言把注意力又重新放到武器坊。
歷時一年的功夫,蒼齊國的火炮終於突破重重障礙,可以連發10枚炮彈而不會炸膛。
至於火槍也終於在師傅們的不懈努力之下,能製作出火槍來。
但發射極力卻比空間出產的遜色很多。
不過這個問題,蕭慕言也沒放在心上,他相信用不了多長時間,師傅們就能解決這個問題。
「媳婦,現在火炮已經大肆生產,海軍中製作的大型戰船也有十艘,中型戰船20艘,小型戰船50艘,這個規模我們還是有跟玄洋東國一戰的勢力。」
蕭慕言站在沙盤旁邊,看著蒼齊國沿海部署,很是滿意的給蘇婉姝解說當前國內海軍的實力。
「慕言,你可不能鬆懈,現在我們國內的戰船看起來數量是挺多,但擋不住我們海岸線長。」
「我們沿海軍事部署還要細中在細,我們要隨時準備跟東海和南海之上的島國開戰。」
蕭慕言微微點頭,蘇婉姝說的很有道理。
「今年雖然樂源州遭災,讓國庫出了不少糧食,但我相信等秋收之後,國庫會再次充盈起來。」
提起賑災的事情,兩人不免再次談到堯山。
不得不說堯山真的是個人才,他不只是在樂源州那邊建立各種作坊,他還廣開河渠,把其他州的水引到樂源州。
而他之所以如此看,是因為他看過樂源州的州志,樂源州遭遇旱災也不是一次兩次了。
往年這邊也經常會因為降雨量太少,而造成莊稼減產。
引其他州的水過來,是解決當地旱災最好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