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賠償

  「難道太少了?」顧青雲有些不好意思,笑道,「這只是我的一個初步想法,具體的賠償數額還得大家討論通過才行。」

  「這,這還叫少?」吳侍郎抖抖奏章,眼神有些驚異地看著他。

  顧青雲一副理直氣壯的樣子,點頭道:「當然少了,大人,荷蘭雖然是個小國家,但人家可是海上的霸主,把持了大部分的海上貿易權,擁有眾多的船隻,國家十分富裕,要不是它在和英國打仗,處於衰落階段,國土離咱們這裡又遠,咱們想打贏可能比如今更為困難。」

  根據西方國家的情況,顧青雲推斷出現在的時間是十七世紀末,荷蘭被英國吊打後,將會慢慢衰落下來,接下來就輪到英國崛起了。

  他還專門打探過,目前沒發現西方出現蒸汽機的跡象。

  「可這已經是咱們一年稅收的一半。」吳侍郎喃喃自語,要不是近年來有海外貿易的稅收補充,還沒有那麼多。

  「荷蘭到處做生意,全世界的黃金白銀都流入它的口袋裡,這個錢肯定是能拿出來的,就看他們肯不肯付出這個代價而已。」顧青雲表情嚴肅,繼續說道,「這些俘虜中身份最貴重的是夷州島總督,還有一位不知身份的年輕人,似乎在國內的地位不低。」至於另一位,應該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高層。

  吳侍郎想起荷蘭國土面積的狹小,再對比它的富有程度,覺得自己的觀念被沖刷了一遍。

  「海上貿易真能帶來這麼多銀子?」吳侍郎喃喃自語。他們吳家世代書香,有錢就花在土地上,如今江南一帶許多地方都種上棉花,他們家的米反而好賣了,就沒打算去湊海外貿易的熱鬧,因此他對海外貿易的利潤只停留在聽說方面。

  顧青雲肯定地點頭,說到底還是觀念問題。西方早早就認識到制霸海洋的重要性,他腳下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更關注陸地。不過這次能拿回夷州島,說實在的,顧青雲心底是大大鬆了口氣。

  夷州島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阿辭,你去把其他人叫進來。」吳侍郎再次拿起顧青雲寫的條陳,從頭到尾仔細看了幾遍,時間已過去一刻鐘,之後他就吩咐身後的隨從。

  「是,老爺。」吳侍郎身後的壯漢看了一眼顧青雲,很快就走出房間。

  一炷香後,有份參與談判的官員都進來了。

  大家一一按照品級高低落座,分成兩排,湊巧的是,顧青雲是坐在吳侍郎的下首,他後面的官員都是鴻臚寺的,而在他們對面,坐的是禮部的官員,雙方涇渭分明,他恰好和張修遠相對而坐。

  吳侍郎讓鴻臚寺的封少卿把顧青雲的條陳先讀一遍。

  和顧青雲意料中的一樣,一聽到要賠償一千萬兩白銀,底下人就嗡嗡作響,不時把目光投向自己,要不是吳侍郎突然低咳一聲,封少卿接下來的音量就得跟著提高了。

  張修遠看向顧青雲,微微一笑。

  顧青雲回之一笑。

  「這份條陳是顧郎中寫的,本官知曉你們有所懷疑,接下來就讓他本人向你們解釋。」吳侍郎說罷就朝顧青雲示意。

  顧青雲輕咳一聲,振一振衣袖,站起來先就賠償的問題解釋一遍,內容和剛才講的差不多。

  「荷蘭是個重商國家,它在海上已經稱霸幾十上百年,它所擁有的財富數不勝數,這是西方許多人都知道的,唯一遺憾的是,和我們打仗的只是夷州島的總督,荷蘭離我們又遠。實話實說,咱們對它是鞭長莫及。不過好處是夷州這邊離荷蘭本土遠,島上及附近的兵力有限,加上荷蘭要管的地方太多,力量分散了,所以咱們才能打贏。」

  「幸好咱們打贏了。」等顧青雲說完這一段停頓下來後,張修遠就接口問道,「可是一千萬兩白銀,他們肯嗎?有那麼多嗎?據說水師那邊已經收繳了不少戰利品。」

  「一千萬兩白銀肯定是有的,荷蘭趁著前朝末年戰亂之際占據夷州島,到如今已有四十幾年,他們把島上的資源開發出來,最為出名的就是製糖和水稻,這兩樣都很值錢。」顧青雲看了一眼張修遠,娓娓道來,「從戰略位置來看,夷州島的位置極為重要,它是咱們內陸的海上屏障,處於我朝與呂宋的貿易航道中間,還靠近倭國,所以有了夷州島就有了這片海洋的貿易主動權,別人就不能卡我們。」

  顧青雲的官話標準,說起話來吐字清晰,不急不緩,加上他身材修長,外表出色,氣質沉穩,自有一股令人信服的氣度。不知不覺中,在場的眾人全聽得入神了,也不覺得枯燥。

  「夷州島的位置是如此重要,肯定獲利豐厚,要不然荷蘭不會千里迢迢跑來這裡千方百計占據它,不會以島上不到三千人的數量就敢和咱們開戰。」顧青雲把夷州島的重要性強調幾遍,相信有了它,以後朝廷從海洋貿易中獲利,那定能深刻認識到它的重要性,後人也會好好保護它,不會再有分離的一天。

  說到底,中西方海權觀念的巨大差異導致了夏朝以及之前的朝代對夷州島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相比之下,西方國家早早就認識到夷州島的戰略價值,無論是荷蘭還是西班牙,都想占據它。

  好在,他們現在終於把它收復了!

  顧青雲覺得自己以後還是得在各種場合鼓吹海權觀念,特別是之前陸煊曾經和他說過,對方受到過他殿試時寫的海權論影響,說明他的努力沒有白費,還是能產生一定影響的。

  「所以索取一千萬兩的賠償絕對不多,再說了,為了打這場仗,朝廷投入了許多人力物力財力,這些軍費還沒算進去。此外,還有那麼多俘虜的贖身錢也是要算的,估計一千五百萬兩都不夠。」顧青雲總結道,見其他人沒有意見,就繼續解釋他提出的條件。

  眾人目瞪口呆狀,覺得自己的思維方式和顧青雲的想法根本想不到一塊去。

  其餘條件不外乎是送多少名船匠過來,夏朝人在荷蘭的殖民地和荷蘭人擁有同等的地位,可以自由貿易之類的……他只是提出一個想法,具體的還得靠在場的人一起完善,免得出現漏洞。

  「咳咳,顧郎中講完了,該你們說了,內閣給咱們的時間是在一個月內把條件談好。」吳侍郎示意顧青雲坐下,面露滿意之色。

  眾人面面相覷,相比顧青雲條理分明的條陳,他們原先的想法實在是太簡單了,根本拿不出手啊。

  半晌,吳侍郎見大家沒說話,就提議道:「你們先去查詢資料,五天後咱們再議。記住,今天的內容必須保密,不能傳出去。」

  眾人忙站起來齊聲應諾。

  下午散值回家時,張修遠非要和顧青雲一起走。

  鴻臚寺接待外賓的院落離顧宅的距離不是特別遠,顧青雲看出張修遠有話說,乾脆就讓他上自家的馬車。

  昨天和今天天氣突變,吹起了北風,氣溫一下子下降,變冷了,顧青雲前幾天蹴鞠出了一身汗,中途碰到何謙竹,兩人聊天說久了,他回來後自我感覺好像有點受風寒的前兆,就不想騎馬吹風,這兩天上下班都是直接坐馬車。

  張修遠從善如流,一進來剛坐穩就問道:「慎之,你是如何想出那些條件的?我覺得挺有道理。」之前沒往這方面想還好,現在一被人點明,就覺得全身發熱,腦袋裡很是興奮。

  他觀察過,不止是他,其他人也很激動興奮。萬一真的能成,只要想一想一千萬兩白銀是什麼概念,就知道他們的功勞有多大了。

  「其實朝廷的意思大家都知道,基本上沒想過占什麼便宜,認為和以前一樣,讓荷蘭國來覲見,上貢點土特產,咱們陛下再回禮,這樣的流程就差不多了,沒想到咱們還能叫他們賠款。」張修遠覺得眼前有一扇新的大門在緩緩打開。

  「忘記在哪本書看到過類似的例子。」顧青雲敷衍了幾句,難不成說平行時空的西方國家就是這樣對待滿清的?

  「還有,咱們的老祖宗就曾經和遊牧民族進行過類似的賠償,不足為奇。」顧青雲又解釋道。

  「那不同,現在他們可是西洋那邊的人,而且數額極大。」張修遠搖搖頭,開始興致勃勃地和顧青雲討論起條約的可行性。

  不得不說,夏朝的官員還是很聰明的,發現可以從另一個角度解決問題後,想到條約簽訂後所立的功勞,大家開始迸發出全部的熱情,不斷地查找資料來佐證顧青雲的觀點,還把經常出海的海商找來了解情況。

  越是了解,大家覺得可行性就越高,也就越有信心。

  等到一個月後,大家已經胸有成竹了,提出的條件比顧青雲給出的更為完善,當然,更是獅子大開口,賠償金額喊到兩千萬兩白銀。

  把條約內容遞給被俘虜的荷蘭總督,對方在聽完翻譯的話後,大怒,連叫著「不可能」。

  翻譯有兩名,一名是精通夏朝官話和荷蘭語的神父,另一名是外國商人。

  吳侍郎見狀,不悅地皺起眉頭。

  「吵什麼吵?都是階下囚了還嘰嘰歪歪!」荷蘭總督身後跟著的兩名低級武官低喝一聲。

  荷蘭總督想到之前失去自由的日子,心裡打了個冷顫,不過還是堅決搖頭道:「不行,不可能,我不會簽的,太荒誕了!」神情非常激動。

  神父他們把話翻譯過來。

  吳侍郎等人有些失望,雖說早就知道對方不會輕易就範,但沒想到對方的情緒會如此激動,心裡頗有些惴惴。

  顧青雲見他叫囂著荷蘭國內會過來復仇,油鹽不進的樣子,忍不住開口道:「等你們國家軍隊打過來,你肯定是見不到那一天了。再者,你們還在和英國打仗,本官就不信你們能派多少戰艦過來,在這裡我們有本土優勢,不懼任何挑戰。你可要仔細考慮,如果不簽,以後我國不會與你們進行任何貿易。」

  聽到熟悉的本國語言從一身官服的顧青雲口中說出,荷蘭總督不由得愣了一愣,等反應過來時,臉色已經漲得通紅,喘著粗氣瞪著顧青雲。

  毫無疑問,不能和夏朝貿易,這絕對是重大的損失。茶葉、瓷器、絲綢……單單是這些,一轉手利潤就極大,如果沒有這些收入,那和英國的戰爭會不會受到影響?

  無論是為了自家的性命,還是為了以後的合作,荷蘭總督最終還是妥協了,大家一起坐在談判桌上爭得面紅耳赤,可謂是錙銖必較。

  經過半個月的艱難談判,條約的最終條件終於確定下來。

  主要內容有:一是兩國宣布結束戰爭,目前進入和平狀態。至於以後可能遭受的報復,顧青雲等人已經通報給朝廷了;二是荷蘭答應向夏朝賠款八百萬兩白銀,這些銀子包括戰爭賠償金、贖身錢、夏朝水師的軍費等,賠償款有一部分可以用黃金支付,不足部分還可以用實物來抵扣。等錢到手了,夏朝這邊才會放人;三是明文規定,夷州島以及附近的島嶼所有權屬於夏朝。

  下面還有一些條約,和顧青雲等人提出的差別不大。

  飯要一口一口地吃,如今夏朝水師的實力還不足以擴大到一定範圍,暫時比不上荷蘭,後面的條約能否執行,說到底還是得看自身的實力如何,有前面三條,吳侍郎他們就已經心滿意足了。

  等正式條約簽訂後,消息傳出,滿朝文武震驚不已。

  原來打了勝仗還能這樣?官員們只覺得自己又學到了一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