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眾人的目光都緊盯著她,果兒繼續侃侃而談
老宅等騰出來以後,這些老房子重新修整一遍,以後就把繡工作坊設到老宅里。
除了作坊,家裡目前養的雞、餵的牛都可以繼續在這裡養著,而且她還打算啟動一項新的賺錢計劃養鴨子。
老宅的後面不遠就是那條繞村的小河,而河邊那大片的淺灘里,水草、小魚、小蝦多的是,簡直是天然的養鴨場所,到時把鴨舍蓋在老宅,後院的院牆打開砌一道門,趕鴨子到淺灘那邊的空地上覓食就近了很多。
總的來說,將來老宅的作用就是,辦繡坊、養牲畜、還有給家裡新鮮蔬菜。
麥穗聽到這裡眼前一亮,她仿佛看到了自己未來要努力的方向,忍不住說道
「那敢情好,爹、娘,咱家以後要是真的能像果兒說得那樣,到時候你們都搬去新院子,我跟小草就不跟著過去了,我們娘倆就住在老宅這邊,給你們看屋子,餵雞餵鴨,你們放心,我保證能幹得妥妥的。」
陶氏見女兒一臉的希翼,有點兒反應不過來
「什麼,你也覺得挺好?那」
她迷茫地看看女兒再看看老頭子,不知道該聽誰的。
姚四柱出聲道「養鴨這活我也能幹,到時候我可以跟我姐一塊兒干,還能照料咱家的牛。」
果兒聽得樂了「那就是說大家覺得我剛才的設想挺有道理,那咱們就說定了,買宅地,起新院子,齊心協力奔小康!」
果兒打了一個響指兀自決定了,旁邊大林忍不住問道「啥叫笨小康?」
「呵呵,我是說,咱們一起好好幹活,將來掙更多的錢,把日子越過越好。」
「嗯」
大家本能地跟著點頭。
陶氏一雙眼睛緊盯著果兒「可是,按你說的這架勢,這麼一套大院子蓋下來得花多少錢呀?果兒,你當真全都能拿出來?」
陶氏說這話其實就是想要果兒當眾給個承諾,蓋新宅子的花費都由果兒一力承擔,這樣她才不用為銀錢操心,那麼公眾的錢可以在她這兒繼續存著。
「當然都是我出,爺、奶,你們放心吧,我能說出蓋新宅子的話,銀錢方面自然已經準備的差不多了。」
果兒乾脆地給大家吃了一個定心丸,隨手拍了拍並沒有掛著荷包的腰間。
姚老爹默默抽了幾口煙,又想起一個問題「果兒,你剛說在老宅建繡坊,養鴨子,不知道你打算養幾隻鴨子?咱村養雞家家都有,可沒幾家養鴨子的。
那玩意兒聽說不好養,而且鴨蛋也沒有雞蛋賣的好,咱養那玩意兒幹啥?」
果兒轉轉眼珠子,這回可沒法實話實說,想了想便推到酒樓張掌柜身上。
「這個是上次在聚香樓聽張掌柜說的,他們酒樓想要找一戶信得過的養鴨大戶,簽訂長期合同,鴨肉和鴨蛋這些東西,我跟他說了,不急的話我們家開春就可以養鴨,張掌柜很感興趣呢。
他說了,只要是咱們家的鴨肉跟鴨蛋,有多少他們酒樓收多少。」
「真的?」
一聽是張掌柜那邊的主意姚老爹立刻來了精神,聽孫女嘰嘰喳喳半天了,就這句話最靠譜,這樣一來他們家可不是又多了一項掙錢的營生,還有什麼比靠勞動賺錢更叫人踏實的?
「既然張大掌柜的說了,那咱們就養,果兒說蓋新宅子咱們也蓋,那啥,咱們好好合計合計,這裡頭該提前準備的事兒多著呢。」
姚老爹終於下了決心,他坐直了身子把手裡的菸袋鍋子收起來,鄭重其事跟兒子兒媳們商量起來。
蓋房子的事情,下晌就去找村長談買宅地的事,趁著離春耕還有一段時間,買了地就可以張羅起新院子,只要抓緊時間動工,趕在春耕前新院子就能大體落成。
後面的事情就不著急了,門窗、家具這些都是提前找人預定,到時候拉回來一點點弄好,快的話趕端午節前就可以搬進去住了。
還有養鴨子的事,既然決定了在老宅養鴨,那就要砌鴨舍,等砌好了鴨舍就可以買小鴨回來養起來。
打定主意後,第二日姚老爹就帶著老大,兩個人提著特意準備的十斤豬肉、一罈子好酒,再加上兩包點心去了村長姚福田家。
姚福田的家離他們家不遠,是村里為數不多蓋著青磚大瓦房的人家,大門口還用青磚砌上了門樓,厚實的黑漆大門上方,一塊青色大石板上刻著「耕讀傳家」四個大字。
雖然村里沒幾個人認識這幾個字,可是不妨礙人們在路過這裡時對這家人肅然起敬。
開門的是姚福田的媳婦兒白氏,見是姚老爹父子,忙熱情地把兩人往裡面迎。
一進大門迎面就是一個照壁,照壁前栽著一圈兒綠竹,繞過照壁,另一面地上堆砌著幾塊裝飾用的大方石,旁邊還栽種著低矮的花草,這個時節花草還未發芽,所以看不出是什麼植物。
姚福田家的房子格局也是正中三間上房,東西各幾間廂房,不同的是全部用上了青磚砌牆,屋頂鋪滿黑色的瓦片。
院子裡不似普通的村戶那般蓋著雞窩豬圈,而是繞著屋子種滿了樹木花草,一看就是家底豐厚的殷實人家。
大爺爺姚誠義和姚福田父子倆都在家,見姚老爹竟然提著重禮上門不免吃驚,姚福田還以為是來打聽那天他說的給姚四柱說親那件事,可是坐下後聽姚老爹說要買新宅地,而且一次性打算買三、四畝的宅基地,不由更吃驚了。
「老三,怎麼你們是要分家還是咋地,這是要把幾個兒子都分出去?」姚誠義開口問道。
他心裡猜想老三家這是要給幾個兒子一家要一個院子的做派,到底是發家了,這麼快就開始做長遠打算。
要知道一座普通農家的院子,最多也就一畝上下的面積,除了蓋房子的地方,前院後院還要留出大片空地,前院養雞養豬搭棚子,後院則拾掇出來當菜地用,種菜種瓜自給自足,在鄉下幾乎家家戶戶的格局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