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完了正事,何氏便提出想去木匠鋪子看看外甥,幾人便趕著車很快到了后街的陳記。
停下牛車,果兒領著兩人進了木匠鋪,還是那幾個打雜的夥計在鋪子裡招呼客人,旁邊的櫃檯里並不見掌柜的。
果兒上前說明來意,又遞上幾文錢,這回那幾個夥計沒人上前接過,其中一個年紀稍長些的夥計很客氣地告訴她們,栓子跟著師傅到城外去收木料了,得明天才能回來。
何氏兩口子聽了,大失所望。何氏還想要再問問栓子的事,那夥計已經往外攆人了。
三人無法,只好怏怏走了出來。
「大伯,大伯娘,你們不用太擔心,說不定栓子表哥已經適應了鋪子裡的活,幹得很好了。」
果兒見何氏一臉擔憂,勸解道。
姚鐵柱也安慰媳婦「果兒說得對,孩他娘,你也別太擔心了。」
何氏無奈,不想太掃丈夫跟果兒的興,便打起精神表示自己沒事。
已經到了飯點,果兒主動開口請他們下館子吃飯,等吃完飯再回去不遲。
姚鐵柱兩口子節省慣了,都搖頭表示不餓,還是回去再吃。
何氏「果兒,你要是餓了不如咱們買些包子啥的,我跟你大伯早上吃得飽,這會兒一點也不餓。」
果兒才不信她的話,都是一起出來的,這個時候怎麼可能不餓?
果兒故意撅起嘴巴道「你們不吃,那我也餓著吧。」
兩人拗不過果兒,最後三人一起進了一家環境差不多的館子。
果兒大方地點了好幾個菜,又上了幾碗白米飯,還叫店小二端上幾盤他們店裡特有的小吃,驚得兩人連聲說夠了。
一頓飽餐下去,何氏鬱悶的心情緩解了不少。
出了飯館,果兒又給家裡添置了一些東西,這才趕著牛車打道回府。
這次的繡品加上絹花一共掙了一百多兩銀子,其中大半都是做絹花掙來的錢,果兒對這個數目很滿意,別的不說,絹花的生意一定要長久做下去。
作坊的婦人們心裡都盼著第一次發工錢,之前說得再美好,只有真正拿到報酬大家心裡才能踏實,所以果兒回家後早早算好帳,翌日就給大家把工錢發下去。
當初說好的按件發工錢,所以何氏跟劉氏兩人平時在交繡活的時候,用炭筆在一個小冊子上給每個人畫了記號,這些日子每個人做了多少東西都畫的一清二楚,算起帳來很方便。
果兒接過何氏遞過來的帳冊子看了一眼,險些「撲哧」笑出了聲。
村裡的女人都不識字,何氏跟劉氏當然也一樣,但是莊戶人有莊戶人的記帳辦法,她們用不同的符號代表不同的人,然後在每個符號後面畫豎線,豎線畫的越多就表示這個人完成的繡品多。
比如田嫂子的符號是一朵梅花;蓮秀的是一個圓圈裡面兩個紅點;而大山媳婦,畫的竟然是一個皂莢。
有意思,真有意思!果兒把小冊子上的符號一一看完,向何氏跟劉氏投去讚許的目光。
何氏擺擺手不以為然道「這有啥?這些符號可是她們自己想的,我們只是照著畫上去。果兒你也記下來,咱家的作坊要是能一直開下去,說不定以後你記帳的時候也要用到。」
一旁的包氏不屑地撇了撇嘴「我們果兒才不會這麼記帳呢,我們果兒現在出息大了,跟著隔壁的文安學認字著呢,天天兒晚上都要練一會兒字才肯休息,不信,你們問蓮秀。」
教果兒「識字」的是蓮秀的兒子文安,這事兒現在兩家人都已經知道了,因此蓮秀見大家朝她望過來,便笑著跟大家解釋了幾句,眾人聽了看向果兒的目光更加稀奇。
果兒一本正經坐好後,把提前準備好的零錢一堆堆的放在面前的小桌子上,何氏、劉氏跟包氏三個在旁拿著算好的小冊子開始念名字,婦人們則排著隊一一上前來領工錢。
第一筆工錢很快發了下去,所有人都領到了屬於自己的報酬,一個個手裡捧著錢激動地說不出話來。
她們埋頭繡了大半個月,對於到底能掙多少錢起初只是聽姚家三妯娌嘴上說說,大家心裡其實都沒底,可是現在切切實實把工錢拿到手裡了,感覺自然大不一樣。
互相比一比,大多數人都領了四百文左右的工錢,最少的也領了三百五十多文,算下來相當於一天能賺二十多文呢。
捧著手裡實實在在的銅錢,婦人們歡喜的不得了,心裡想的是一定要繼續留下來好好做活。
這可是她們憑自己的能力賺回來的錢,要知道家裡的男人出門給人打工,辛辛苦苦一天也不過掙十文錢,鮮少有掙到二十文的。
而現在,她們突然變成了家裡最能賺錢的那一個,一時間人人都覺得揚眉吐氣。
果兒給地方的那三家,每家另算了柴火錢,按一天五文錢算,每家都額外拿到了近一百文錢的進項。
作坊發工錢的消息一陣風一樣刮遍了全村,立即引來許多人艷羨的目光,還真掙錢了!
多少男人想趁著農閒出去打工都一定能找到活呢,現在村裡的女人們每天不用出村,坐在燒得熱烘烘的炕頭做繡活,一天就能有二十文的進項呢,中間還能回去給家裡做飯,誰不眼饞?誰不想趁著農閒給家裡掙些零花錢?據說有的婦人回到家裡說話都變得很有底氣了。
一天功夫不到,那些之前持觀望態度沒有參與進來的,或者針線不行沒被看上的人家更是坐不住了,開始三三兩兩往姚家跑,找何氏、劉氏跟包氏三個,還有的直接找上陶氏說好話,軟磨硬泡想要參與進來。
無奈姚家的幾個女人都不好說話,何氏跟劉氏在這方面把關極嚴,看不上的堅決不點頭。
陶氏更是跟那廟裡的泥菩薩似的,盤腿坐在炕上閉著眼睛一動不動,任來人磨破了嘴皮子,半晌才吐出一句「我老了,不管事。」
那些上門攀交情,想要把家裡的閨女、媳婦弄進來的老婦人只好撇著嘴悻悻離開,一出門免不了嘀咕幾句陶氏太不講情面。
陶氏想不到的是,死對頭的小兒媳孫氏也偷偷摸摸上門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