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鄉親,條件我們已經開出來了,腳長在你們自己身上,我們不強迫你們去,但是希望你們能好好考慮一下,有一點你們放心,我們方才說的話絕對算數。Google搜索」台島雞籠港,這裡位於台島的最北端,也是江南十府轉運流民到台島的一個最大中轉站,跟中圩洲碼頭是一個道理,到了雞籠港的流民基本上有兩種選擇,一個就是在台島留下來,一個就是前往更遠的呂宋島,目前台島島內的流民轉運工作進行的很順利,從各地匯集到江南十府的流民已經輸送了二十餘萬進入台島,這可是了不得的有生力量,台島地廣人稀,在鄭芝龍占領開發之前,大部分都是原住民,還有外來的荷蘭人,從陸地過來的民眾不是沒有,只不過基本上集中在雞籠附近的北部,很少有人會深入到中部去。鄭芝龍來後,閩浙等地沿海的貧苦民眾不斷遷入,壯大了台島的力量,也大力開發了台中和台南,算是給青弋軍打了前站,到了現在,青弋軍經過數年的不懈努力,目前中軍都督府在台島設立了三縣兩港,分別是台北縣、台中縣、台南縣還有雞籠港、高雄港,其中以台北縣人口最多,約有十幾萬人,四萬餘戶。這種規模放在內陸也是不小的縣城了。台中縣大約十萬人,三萬戶,台南規模小一點,大約五六萬人,兩萬戶不到。而高雄港基本是軍港,民眾有限,雞籠港是自古以來的港口,隨著地位日漸重要,周圍的商業也不斷發展,又緊鄰台北縣,所以人口眾多,建設的也比較好。
今日,又有兩萬多流民乘船來到了雞籠港,從吳淞港到雞籠港的航道基本上被新軍壟斷,又要經過鄭芝龍福建水師的地盤,安全性更是不用說,每天都有大量海船經過,運送流民。在運輸效率提高的情況下,雞籠港能聚集數萬新來的流民也就不足為奇了。一名官員正在對新來的流民宣講著政策,隨著呂宋方向戰事的不斷進展,中軍都督府要有意識的引導民眾前往呂宋了,固然台灣的人口遠遠沒有飽和,但是呂宋的土地如果打下來沒有人去屯墾,僅僅依靠軍隊去強力維持,終究不是長久之計,所以中軍都督府加大了對前往呂宋的移民的政策優惠力度,希望民眾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官員站在高台上說的口乾舌燥,下面的流民卻有些難以置信,去呂宋島的條件算起來比留在台島要實惠兩倍了。一名流民高聲回應官員道:「大人,你說的去呂宋立刻分地兩百畝,安家費二十兩可是真的?」官員真是欲哭無淚,敢情自己在這裡大費周章說了半天,下面的民眾還是不相信,這可叫他怎麼再說呢?「當然是真的了,這是中軍都督府定下的規矩,你若是不信,去呂宋看看不就知道了?」官員再次解釋道。「可是大人,小人斗膽問一句,若是這麼好的條件,台島怎麼沒有人願意過去,而是要我們新來的去呢?」此話一出,下面立刻響起了嗡嗡聲,顯然是有很多人在附和他的觀點,確實,眾人倒不是不願意去呂宋,因為在很多流民看來,呂宋跟台島沒什麼區別,當中很多人都來自西北各個布政使司,台島和呂宋對於他們的家鄉已經是十萬八千里的距離,很多人這輩子都沒有可能再回去了。當然,大部分流民也不想再回去,不想再回到那個只有慘痛記憶的地方了。可是讓他們去呂宋,相對於台島那是更加陌生的地方,沒有一個讓人信服的說法肯定是不行的。
這個問題一問,官員額頭上的汗珠都要下來了,真不是台島沒人願意過去,而是中軍都督府出於穩定的考慮,根本就沒在台島民眾當中大規模宣傳,若是這樣做了,台島已經形成的良好局面可能會動盪,即便是有人聽說了去呂宋有二百畝地和二十兩安家費,如果是已經在台島定居的,那要將之前分到的一百畝地和十兩安家費給全部吐出來,有的人一聽就打了退堂鼓,自己已經在這裡穩定下來,犯不著去一個有些縹緲的地方再受苦。所以台島定居的流民自然沒有多少人去呂宋,這些聚集在雞籠港的新入流民當然就提出了這個問題。官員焦頭爛額,這怎麼跟他們解釋呢?正在一籌莫展之際,忽然一個聲音傳來,「誰說沒有人願意去的?鄙人就要拖家帶口去呂宋。」
眾人也包括官員和維持秩序的士兵立刻將目光轉了過去,只見一輛馬車停在了港口營地的門外,馬車的旁邊還跟了近百號人。為首的一人是一個中年人,身上的衣服不能算特別華麗,但是可以看出來,用料比普通的流民要好很多。有的人立刻判斷出,這應該是個地主之類的人物,而且雞籠港的流民中西北人士很多,有的人一聽就聽出來這個地主說話的口音也是西北地方的,看來也是逃難到了江南被安置在這裡的人。眾人猜測的不錯,此人不是別人,正是當日熊翼在渡口救下的地主黃坤,黃坤到了江南十府之後,還是選擇了安置在台島,對於地主來說,沒有土地肯定是不行的,而安置台島一上來就能分一百畝土地,這可是大好事。同時劉毅對於這些西北的富戶也沒有秉承拒絕的態度,不僅是歡迎他們在台島定居,同時還歡迎他們用銀子來購買土地,並給予一定的優惠,也就是說,黃坤去了台島,立刻就能擁有一百畝土地的同時,還可以用銀子買地。明代的地價各地大不相同,比如江南地區以徽州的地價最貴,一畝達到了三十兩銀子左右,但是在中軍都督府的調控之下,目前整個江南十府的平均地價大約是十幾兩銀子,這也是大明差不多的平均價格。當然,戰亂地區除外,比如西北各地的地價,就是土地降到四五兩都沒人買,大量的人口死亡造成了無數的無主之地,你花銀子買下地,卻不一定能守住,這些地當然沒人要。
而劉毅在台島上來就分一百畝地,雖然台島的地價便宜一些,但也就等於白送了一千兩銀子,這樣的條件誰不是饞的流口水,黃坤這樣的大地主能選擇去台島也就不足為奇了,同時,根據中軍都督府的政策,黃坤這樣的富戶如果願意出錢購買更多的土地也不是不可以,並且還有優惠,一畝八兩,你有多少錢就能買多少畝,但是有一條,買下的土地必須要用起來,不准閒置,也就是必須要召集佃農進行耕種,同時執行攤丁入畝的法令,堅決不能讓大明各地侵吞土地的事情在新軍治下重演。這樣一來,實際上黃坤就成了一個工廠主,他的土地就相當於工廠,佃農就相當於工人,形成一個良性循環。這些佃農也有自己的土地,他們利用其餘的時間來耕種黃坤的土地,收成當中的一部分來支付他們的工俸,這也符合先富帶後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理念。當然,勞動力肯定是緊缺的,畢竟現在台島是地多人少的局面,所以日後還會從僕從國招募人員,並且將南洋的土著拉過來充實勞動力。這其實就是西方原始資本積累的過程,西方之所以能取得後世的成就,並不是因為他們多厲害,而是因為幾百年前他們的祖先用火槍大炮征服了第三世界,他們的後代躺在第三世界人民的頭上吸血,自然一個個腦滿腸肥。
而劉毅的到來,要改變這樣的局面,華夏民族才是這個星球上最優秀的民族,既然那些蠻人聽不懂道理,那就用火槍和大炮教他們做人,蠻人畏威而不懷德,這個道理老祖宗早就給華夏人民總結過了。回到黃坤這邊,黃坤聽說了呂宋的政策之後,大為欣喜,當機立斷退還了手中的土地和拿到的安家費,同時已經買下的土地也交還給官府,官府也將他買土地的錢還給了他。雖然家裡的人反對,但是黃坤在家族裡說一不二,他覺得這些人目光短淺,大都督開出這樣優厚的條件讓流民去呂宋是為了什麼,一定是呂宋遇到了困難,需要有流民過去軍屯穩定局面,一個貧農去呂宋也許沒什麼影響,但是自己不一樣,自己如果帶頭去,能起到良好的宣傳作用,同時也是政治投資,軍部和都督府肯定會注意到自己,常言道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自己這麼幹不就是解大都督的燃眉之急。黃坤走進營地,笑眯眯地對大家說道:「鄙人就是你們說的在台島定居的人,我願意去呂宋,並且已經將所有的土地和安家銀退給官府,鄙人是絕對相信都督府的,沒別的原因,咱的命是新軍救的。」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