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折柳

  第151章 折柳

  「大將軍!」王文佐將手中的韁繩交給桑丘,向身後的金仁問躬身行禮道:「您身份貴重,親身相送卑職便承受不起,何況送的這麼遠,實在是折煞卑職了!」

  「大丈夫相交,講的是意氣相投,又何苦以官職名位相限?」金仁問笑道:「何況以三郎之才具,官職富貴不過探囊取物而已。多則五年,少則三年,三郎必能與我在長安同殿為臣。」

  「卑職不敢!」王文佐干忙躬身謙謝,雖說一般來說在大唐這種外邦貴酋子弟的官爵雖高但一般水分不少,但金仁問可是例外。從隋煬帝算起,中原王朝在高句麗戰爭中至少丟掉了上百萬條人命,花掉的甲仗糧帛更是天文數字,而取得的最大進展就是渡海滅百濟,開闢第二戰場南北夾擊。

  如果說此役第一功臣是蘇定方,那第二功臣便是金仁問了。而且在可見的未來,大唐的整個海東戰略里,金仁問的特殊地位無人可以取代,即便不能回國稱孤道寡,在大唐一個國公還是絕對沒問題的。

  當時朝廷雖然選任官員的方式不少,有科舉,有蔭庇、還有胥吏升遷,但是最好用,前程最遠大的還是權貴高官的舉薦,像金仁問這種能夠直接在天子面前說上話的頂級權貴,絕對是一句頂一萬句。

  「古人送別皆折柳相贈以為紀念!」金仁問折斷一根柳枝嘆了口氣:「只可惜不是在長安,否則這個時候長安的柳樹應該已經發芽了!」說到這裡,他將柳枝遞給王文佐:「三郎此番別後還請珍重,待他日相聚你我再敘情誼!」

  「弘度!」賀拔雍回頭看了看身後遠處金仁問的身影,低聲道:「我咋覺得這位貴人對三郎是另眼相看呢!」

  「不是你覺得,事實就是如此!」崔弘度笑道:「要不要咱倆打個賭,只要三郎此番回大唐,前途不可限量。這位可是能隨侍天子的重臣,只要隨便在天子面前提上一句,刺史什麼的還不是隨便做?」

  「刺史隨便做?」賀拔雍的呼吸一下子粗重了起來,他踢了一下馬腹趕上王文佐,神情有些扭捏:「三郎,你要是出任刺史,便帶上我吧!別看小弟我是個武人,書判什麼的也會一二!」

  「都是生死滾出來的自家兄弟,何須多言!」王文佐笑了起來:「再說現在說這些還早得很呢!誰知道咱們哪年能回大唐?」

  「咱們早就期滿了呀!」賀拔雍詫異的反問道:「依照兵制,應該從國內調配新軍來替換咱們回國了呀!弘度伱說是不是?」

  「是呀!」崔弘度也附和道:「三郎,咱們這是遠戍,一天抵得上國中兩天的,期限早就過了。而且朝廷這次圍攻平壤不成,下一次出兵還不知道啥時候,咱們在百濟是一支孤軍,不過是勞師糜餉罷了!」

  王文佐有些錯愕,他的看法與兩位同僚相左,在他看來百濟唐軍不但不能回國,還會繼續堅守下去,而崔弘度和賀拔雍的表態卻說明了一點,這支軍隊上下已經歸心似箭,毫無戰心了,這可不是什麼好事。

  泗沘城。

  透過百濟王宮深邃偏殿的狹窄高窗,夕陽餘暉編灑地面,彰顯百濟先王功績的壁畫曾經布滿四壁,如此牆壁早已被幾條壁毯所覆蓋,但在劉仁軌眼裡,整座偏殿依舊沉浸在一片血紅之中。

  蘇定方已經從平壤城下撤兵了!

  這個該死的消息讓他屁股下的椅子似乎長出了許多針刺,這天殺的,他感覺到渾身上下都不舒服,椅背也太硬、讓他的腰和屁股都難受,為什麼劉仁願要選這種椅子,他難道不知道這種椅子不適合老人嗎?該死!劉仁軌陰沉的想,我們現在正在討論的問題也該死!

  「你能確定消息的真實性?」劉仁願沉聲問道,長桌旁所有人都臉色陰沉,坐立難安,杜爽擺弄著自己的衣角,仿佛這裡面隱藏著無數奧秘。

  「這是新羅使者帶來的消息!據說沃沮道行軍總管龐孝泰於蛇水被高句麗人擊敗,全軍覆沒。蘇大將軍孤掌難鳴,只得主動撤兵!」

  「那我們也應該撤兵,越快越好!」

  一個聲音從長桌旁響起,緊接著有人反駁,又有人出言支持,爭論立刻在長桌旁爆發,人們瞪大眼睛,漲紅臉,互相吐著唾沫。

  「也許我們應該上奏朝廷,請示應當如何行止!」

  這個愚蠢的建議立刻引來了一陣冷笑,無論是主張撤兵還是堅持的人都對此嗤之以鼻,原因很簡單,這裡距離長安太遠了,光是旨意往返就要好幾個月功夫,等到回復抵達,骨灰都涼了。

  劉仁願聽著長桌旁爭論,心中惴惴不安。毫無疑問他是一個勇敢的人,但勇敢有很多種,如果戰場上面對敵人的長矛強弓,劉仁願從不退縮;但如果要他為千萬人生死命運做出取捨決斷,他就猶豫不決了。劉仁軌也看出了這點。

  「這件事情其實沒有什麼好爭論的!」劉仁軌的聲音並不大,但立刻壓倒了長桌旁的所有聲音:「朝廷只有令我等鎮守百濟的詔令,卻沒有令我等撤兵的詔令!在接到讓我等撤兵的詔令之前,我等只有堅守泗沘城,退兵就是抗命,抗命是大罪!」

  「劉使君此言差矣!」杜爽大聲道:「春秋之義,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國家,專之可也!我等離故國萬里,形勢變幻無常,豈有事事稟報之後再行的道理?如今蘇大將軍已經撤兵,我等在百濟就是一支孤軍,豈有困守孤城坐以待斃的道理?」

  「杜長史這是只顧一己之安危,不顧大局!」劉仁軌言語間毫不客氣:「若是如你所言撤兵,那百濟賊寇定然復國,當初渡海遠征的辛勞全部化為泡影自不待言,還多了一個倭人,只怕連新羅也陷入危局,那時悔之晚矣。」

  「我等現在兵不滿萬,糧不足半年,就算留守就能守的住嗎?那還不是一樣?還葬送了這一萬將士。」杜爽說到這裡:「我聽說劉使君是得罪了長安貴人才來海東避禍的,寧可死於泗沘城,也不肯回國受辱於獄吏,原先還有些不信,現在看來還真的確有其事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