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戰爭總是由老頭子發動

  第162章 戰爭總是由老頭子發動

  1682年的四月,瓊州府的海岸附近,有茂密的田地。

  儼然一片綠油油景象,紅薯已經到了收穫的季節。

  去年十二月的時候,因為旱災,瓊州島的老百姓就在明鄭戶部的指導之下,大量種植了紅薯和土豆。

  這兩種作物比較耐旱。

  田埂之中,到處都是席地而坐的百姓。

  滿臉蕩漾著幸福的笑容,相互之間還在閒聊著什麼。

  「那些官老爺說,這地里的紅薯挖出來之後,煮熟吃到嘴裡啊!比蜜糖還甜咧!」

  「聽說已經熟了,一會確定之後就可以下地收穫了!」

  「如此甚好!」

  不遠處,村長騎著村里唯一的一頭毛驢,慢悠悠地趕了過來。

  在許多村民期待的目光之中,脫口而出:「開挖!哎哎哎!你們慢一點,紅薯這傢伙雖說不金貴,但也是糧食咧!」

  收穫的季節已經到了,百姓迫不及待的想看一看自己的收成,東寧日報。

  將手中的鏟子鏟下去,不一會就能收穫一堆堆紅薯,將這些紅薯統一碼放在田頭上,到了晚上再帶回去。

  「等這地裡面的紅薯都收穫完了,咱們一定要送上一些到東寧府去,讓延平王也嘗一嘗咱們瓊州產的紅薯!」

  「是啊!延平王真是愛護咱們老百姓!」

  「今年的紅薯收穫來得太及時了,這可真是個好東西,聽說咱們只要乾的夠快,把地歸攏歸攏,月底還能再種!到入冬前也能收穫一些!」

  對於經歷過旱災,數個月沒有收成的百姓們而言,如今沒有什麼能夠比得上糧食來的更加珍貴。

  年初的時候,若不是延平王及時出手救助,把夷州和呂宋的糧食撥過來,年初到瓊州府還指不定要餓死多少人呢。

  這瓊州島上大大小小的百姓,哪個不念著延平王的好。

  畢竟在飢餓面前,什麼都算不上。

  那種漸漸失去力量,在死亡線上徘徊的感覺,是瓊州府幾乎每一個平民百姓都感受過的事情。

  不少百姓,都在家中偷摸地給鄭克臧立上了長生牌位,甚至有的村子專門在公共區域給鄭克臧立了生祠,自發的給鄭克臧燒香。

  豐收的場景不只是瓊州島,鄭克臧的地盤到處在上演著豐收的喜悅。

  然而,鄭克臧沒有在關注糧食豐收這件事,因為他有更重要的事情忙活,那就是推廣醫學和醫術。

  經歷了幾次戰爭之後,他意識到醫學的重要性,即便他能製造酒精、大蒜素,但這還遠遠不夠。

  鄭克臧每次路過傷兵營,聽著近衛軍戰士的哀嚎,他總會於心不忍。

  但為了自己的野心和復興大明,他又不能停止自己的腳步。

  每每如此,他都會想起後世的名言:戰爭總是由老頭子發動,而消失的卻都是年輕人。

  每一個近衛軍戰士都是明鄭珍貴的財富,絕不是耗材,要為他們提供更好的醫療環境。

  而且,想想自己,有著豪華的太醫院,整個明鄭最好的郎中都在這裡,那民眾和軍隊怎麼辦呢?

  想到這,鄭克臧默默喚出系統。

  他在系統商城一陣瀏覽,最終鎖定了一本書。

  【獲得《赤腳醫生手冊》】

  【扣除80點數】

  這《赤腳醫生手冊》可是個好東西,只不過其中不少涉及到醫藥的文章還是需要刪減一番,鄭克臧細細端詳,越看越心驚。

  這本書可以說是匯聚不少百姓中經常出現的尋常病種。

  雖然醫學的發展不是一天兩天能夠成就的事情。

  鄭克臧更明白的是在這個過程之中還要使用大量的國家手段,如今明鄭的醫生資源其實是奇缺的

  這種奇缺主要表現在繁華一點的州縣,如東寧府,往往還有幾個開著醫館的郎中。

  而那些偏遠的村子,就根本不要想醫生這種東西存在了。

  說句不好聽的,不給你整點迷信的跳大神,都已經算是有點手藝了,更別說這年頭還特別盛行的一些在各地鄉村流竄作案,打著懸壺濟世的幌子行騙的江湖騙子也是不少。

  所以鄭克臧想要藉助《赤腳醫生手冊》來開始著手進行醫學推廣,組建一所東寧醫學院,培養更多的醫生,為軍隊服務,為百姓服務。

  《赤腳醫生手冊》不僅可以更多的醫生,為大量的百姓解除病痛,更重要的是普及生育醫療,讓明鄭的嬰兒和產婦有更高的生還機率。

  要知道,古代孕婦分娩的死亡率高達40%,生孩子可謂是鬼門關走一遭。

  有了《赤腳醫生手冊》的普及,未來明鄭生孩子會好很多。

  為此,鄭克臧召見了大量的太醫院太醫。

  對《赤腳醫生手冊》經過刪減後的部分進行再次的補充修訂。

  在眾多的醫書中,選擇《赤腳醫生手冊》這本穿越神書,也是有原因的。

  其主要的原因鄭克臧有很多方面的考慮,最重要的就是《赤腳醫生手冊》中富含著大量的中草藥插圖。

  可以完美與現在明鄭的中醫體系相銜接。

  畢竟從中醫過渡到西醫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

  其次,這本書包羅萬象,上到解決睡覺打呼嚕,下到幫助孕婦分娩,從中醫針灸的手法,到西醫手術的流程,從民間草藥的採集,到西藥合成的步驟,它全都有,性價比極高。

  在鄭克臧和太醫院太醫們的努力下,全新的《東寧醫生手冊》誕生!

  東寧醫學院項目也被鄭克臧在朝會中提出,文武百官紛紛支持!

  「王上此舉無疑是造福百姓的大善舉!」戶官楊英首先站出來支持,當年他的大兒子初到夷州島不適應天氣便夭折了,他對於明鄭曾經郎中稀缺的景象痛心不已。

  「那就這麼定了,每年專門撥一批銀子給醫學院用來培養郎中,再將此事通過東寧日報,讓老百姓都知道!」

  鄭克臧現在銀子充足,前陣子,韃子剛送了一波銀子,正愁沒地方用呢。

  醫學院需要慢慢籌建,沒那麼快就見效,但不遠處的東寧製造總局,卻給鄭克臧送來了一個震撼的消息!

  (本章完)